登录注册
【其他畜牧】生猪养殖行业近况及后市展望专家电话会纪要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2-04-25 23:56:21
生猪养殖行业近况及后市展望专家电话会纪要
专家观点最近猪价波动幅度很大, 最近10天左右从12元/kg多反弹到14.5元/kg,有些地方一天在0.7-1元/kg的涨幅,关注度也高了很多。对猪价趋势和节奏的判断、产能变动的趋势和幅度,以及对应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是大家目前比较关心的问题。猪价方面,供需基本面是不支持最近几天如此大的反弹幅度的,脱离基本面的反弹支撑力不足,之后几天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回调。站在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4月份前后是非常敏感的时间节点,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几个影响因素可能会导致超预期的变化。从产能变化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明确的,大家都能看得到,官方每个月都会发布数据,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咨询公司给出的数据趋势是非常一致的。产能决定了供需基本面的节奏,进一步决定了猪价的节奏。产能角度,去年5-6月是这一轮产能的峰值,是没有疑问的,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6月达到4564万能繁母猪,去年4-5月之前节奏也是非常明确的,产能是一路向上恢复的,去年5-6月到了相对高位。去年7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产能是一路下降的,一直下降到今年3月份。产能决定了市场供应的趋势,即去年5-6月的产能峰值对应的产量有10个月的滞后期,即今年的3-4月是产量峰值水平,而3-4月恰好是消费需求的谷底,是一年最淡的。供应的峰值叠加消费需求的谷底,呈现出来市场价格就在底部位置。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4月中下旬,猪价底部要快到头了,供需关系在这个时间开始出现了变化。往后看,供应量会趋势性减少,因此目前的时间很敏感,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大家都会觉得反转出现了。我们从大的趋势来看,底部就是要过去了。往后看,价格就是要趋势性上行了。因此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很多。去年4-7月产能是小幅度的变化,意味着市场供应量在短期内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波动,但是现在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因此缺乏基本面的支撑。消费需求没有大幅度的上涨,供应端,去年4-7月产能只是小幅度去化,不应该出现特别大的供应波动。因此是情绪支撑了猪价的变化,很多人判断猪价见底,很多人做出的选择不是正常行为的选择。养殖端,养殖散户出现压栏惜售的情绪,养殖户觉得猪价会进一步上涨,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还有二次育肥的情绪,2月下旬开始在底部磨两个月时间,很快猪价开启新一轮趋势性上涨,二次育肥的人会进场抄底。抄底带来的是标准体重商品猪的需求,但是没有猪肉市场供应,会买回去接着养,没有形成猪肉市场供应没有形成出栏,但是拉动了猪价上涨。还有,屠宰企业和市场认知也是比较一致的,屠宰企业也是抄底的时间点,建库存,大规模屠宰放到库里,没有形成猪肉市场供应。因此,最近猪肉价格是稳定的,只是拉动了商品猪的需求。购买需求强了,养殖端惜售,形成了短期扭曲市场供需状态,拉动了猪价。基本面没有特别大变化,缺乏支撑,二次育肥和养殖端,现在阶段性不卖,但是之后总会卖。阶段性拉起来猪价,但是阶段性的压力会延到后面,看情绪和后市预期,4月份开始压栏,压到7-8月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后面压力总是要释放的。如果是缓慢上涨是正常现象,大幅上涨是阶段性的,一旦情绪泡沫破裂, 一定还会有回调的过程。这两天听到有市场消息,上涨要停止,马上要进入到回调的过程,有些地方的价格已经回调了0.1-0.2元/kg。阶段性波动只是短期的情绪扰动,如果猪价下降,生产节奏安排生产决策,猪价下降也不会降太多的,供需基本面无法改变大的供需格局,进入到趋势上行区间,价格中枢会逐步抬升,底部已经过去。建议理性看待短期波动,看中枢抬升。个人觉得,从5月份开始,猪价会慢慢有所上涨。产能变动的趋势是没有分歧的,现在分歧的是幅度,怎么来评估幅度。有些人认为官方发布的产能去化幅度是很保守的,有人说产能去化了30%-40%的产能去化幅度,持这种观点的人不算少,对下一轮周期是非常乐观的。去过产能去化了30%-40%,猪价反弹到30元/kg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上一轮非瘟疫情导致的产能去化30%-40%,价格反弹幅度是250%多。那么,如果现在产能又去化30%多,那么猪价反弹到30-40元/kg是可能的,所以有些人很乐观,认为年底猪价能到25元/kg。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产能去化远远低于预期,去年10-11月猪价大幅度反弹,从10元多反弹到18元/kg,很多企业补了大量后备母猪,慢慢转成能繁,因此产能没怎么降,远远低于正常周期产能的去化幅度。并且生产效率提升,淘汰的是低产的、三元商品母猪,替换上来的都是二元的,生产效率在提升,以为产能没怎么去,价格反弹不起来,后续产能维持在非常弱的态势,甚至觉得明年猪价也会非常弱。个人觉得一定要看官方数据,调研数据和咨询机构数据的样本量都不能赶上官方的样本量,大数据反应的情况是真实客观的。看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3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4185万头,去年5-6月4564万,去年6月到今年3月份累计调减380万头,幅度是去化8.3%。如何评估8.3%的去化幅度?2006-2010周期,2006年蓝耳病导致能繁母猪去化幅度接近20%,对应猪价上涨幅度180%多;2010-2014周期,2010年底、2011年春节期间的仔猪流行性腹泻,供应量减少11%-12%,对应接近110%的猪价反弹幅度;2014-2018周期,因为环保很多地方被迫关停主场,产能累计下降幅度14%,对应猪价反弹幅度85%左右。因为消费出了问题,2013年开始全国八项规定,消费很差,有一些偏弱2018年到现在产能调减30%多, 对应猪价反弹幅度250%多。得出大概规律,意味着如果产能调减10%,猪价反弹幅度接近100%是没有问题的。截止到目前已经调减8.3%了,离10个百分点毕竟不算太多了,如果加下来几个月再调减1个多点就到10%了,根据历史经验可以带来接近100%的反弹幅度。因此个人觉得产能去化幅度没有低于预期。但是 如果接下来几个月不再去化了,那么这轮周期会偏弱一些。不管接下来产能怎么变,到今年年底之前的供应基本大局已定了,现在产能的变化影响的是明年的供应。仔猪的量级是确定的,意味着11月12月的生猪也是确定的,2023年1-2月的量级也是确定的,因为当时的市场供应是现在怀着孕的母猪确定的。年底前的市场供应不会凭空变多也不会灭掉。考虑消费需求就可以判断价格。下半年供应趋势性减少,养殖场压栏、或者抛售会改变节奏但是不会改变大趋势。需求端,正常年份下半年开始消费需求是一路往上增的,年底达到峰值水平。因此今年H2供应趋势性减少、需求趋势性上升,因此基本面从H1的宽松状态向正常水平回归,因此猪价进入趋势性上行态势。就是看幅度,不同人对幅度的预期分化比较明显,有些人觉得年底之前到25元/kg,有些人觉得到成本线。如果接下来产能不再去了,新一轮周期就是8.3%了,超过10%可以给更好的预期了。明年H1不排除猪价会回调,消费性淡季的季节性回调,不会比今年更低了。产能去还是增影响明年H1和H2的中枢位置,还要继续观察。 Q&AQ:接下来产能去化的幅度和速度的预期?接下来维持弱势去化状态,短期内继续去化,因为短期内还是亏损的,但是去化幅度不会很大。这一轮最后累计去化9%-10%没有问题。 Q:看到能繁母猪波动很大,2015年3000多万头,2019年2000多万头,现在4000多万头,为什么波动这么大?多少是稳定状态?wind数据有误,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2005年接近5000万头;2012-2014年达到峰值水平超过5000万头,最高达到5200万;2014年往后趋势性下降,2016-2017年4400-4500万头左右;非瘟疫情发生后2019年降到了3000万左右。2020恢复到4160万,2021年年底4329万,去年5-6月在峰值4564万。现在不需要5200万能繁,现在生产效率提升了,全国需要能繁母猪的量级个人观点在4200-4300万。 Q:生产效率提升幅度?2012-2014年用MSY 在13-14的水平,到2017-2018年达到18,非瘟后下降,目前在17左右。 Q:现在饲料价格都在涨,对猪的成本也有支撑?影响很大,豆粕价格从3600-3700上涨到5000多。如果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压力完全传导到养殖端,会带来每公斤提升0.8-1.0元,行业平均水平15.3元/kg左右,意味着提升到16元/kg以上。但是这部分的影响是逐步的过程,4月出栏的商品猪在6个月的育肥周期过程中,前面4个多月吃的都是低价料,高价料吃了1个多月,成本提升了1毛钱。3-4月的新生小猪全程吃高价料,9-10月份前后出栏,那个时候出栏的商品猪全程吃高价料,完全传导到出栏,成本到16元/kg。饲料成本压力全部传导到养殖端在历史上比较少见,饲料企业也会承担一定的压力,不会100%传导到养殖端,可能最终传导0.6-0.7元/kg。 Q:生产效率提升会不会导致产能去化时间拉长,会不会需要去化更多的能繁母猪?关于评估产能量级,3月末能繁4185万头,去年年底4329万头,去年5-6月峰值4564万头,评估4564万头真实产能是否严重过剩。现在的出栏是严重的供过于求,头均亏损300-400元,是严重的供过于求状态,意味着去年5-6月的4564万产能是严重过剩状态。去年5-6元4564万头能翻母猪存栏量到底是不是严重过剩,从绝对量的角度来讲不是严重过剩状态。因为非瘟前2016-2017年的能繁也达到4500万左右,并且生产效率也挺好,MSY能达到18,现在也就在17的水平,没有恢复到那个时候的状态。但是2016-2017年不是严重过剩状态,因此不能说去年4564万和4329万过剩。现在的过剩是因为消费受到新冠疫情冲击,需求端被影响了10%,导致现在感受到的严重的供过于求,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冲击,今年H1猪价不可能跌到12元/kg,而是在15元/kg成本线,淡季也不会亏损。现在是消费下降带来的过剩,产能绝对量没有过剩。只是恢复到非瘟前正常水平。生产效率边际改善,但是没有到非瘟前的正常水平。未来产能变化还是供需关系决定,而不是存栏母猪的量级。个人认为周期不会拉长,产能基本快见底了。 Q:未来供给面的支撑到年底,还是一直支撑而没有明显的时间体现?去年7月开始连续9个月产能逐步调减,个别月份调减大一些,节奏快一些,曾经出现过这种波动,但是幅度没有特别夸张,是在逐月调减。意味着未来市场供应的变化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不会出现短时间内的断崖。因此说年底之前的供应是大局已定,年底前价格中枢逐步提升。 Q:猪价弹性有多大,个别企业成本15元/kg,大多数企业18元/kg以上,部分人觉得猪价弹不到成本线以上?年底之前猪价(月度均价)到17-18元/kg问题不大。会在成本线一上,一头猪会有200-300元利润。按个别时间点,某一天的价格超过18甚至超过20是完全有可能的。 Q:看一些调研数据,很多上市公司在18元/kg的原因?我们了解的3月份养殖成本15.3-15.4元/kg/但是成本分化很严重,去年更严重,我们去年监测的平均成本在16元/kg,上市公司高的能到27-28元/kg。现在依然有分化,相比去年有收敛,但是没有完全收敛到位。原因是大的集团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前两年猪价高的时候是疯狂扩张的,建猪舍、买种猪、招人,导致他们的养殖成本比行业平均高很多。 Q:最近仔猪涨的比较快,会不会影响去产能?仔猪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预期猪价见底反弹,补栏热情提升,4月补栏可以赶到10-11月出栏,赶上消费旺季,预期有利润。第二是3-4月养年猪的多,也会拉动小猪价格上涨。目前对于种猪企业而言,也没有亏钱也没有赚钱,一头400-500元左右,在成本价附近,因为大家对于H2的猪价还是存在分歧的。决定关系的还是养猪企业而不是种猪企业,目前自繁自养的企业依然是亏损状态,依然会去化一段时间,去化动力会弱一些。 Q:二次育肥、养年猪的对H2的供应量会不会有冲击?供应大局已定,商品猪数量不会有影响,只会影响产能淘汰的速度。年底出栏的商品猪要么已经是仔猪状态,要么是在怀孕的过程中,这一批决定了年底市场供应。现在没有配种的想要配种只能影响明年年后的市场供应量。不确定性是,如果H2猪价大幅度上涨,一些本来应该出栏的商品猪会转成种猪,即三元商品母猪。如果价格上涨很快,而种猪价格很高,有些养殖户会把商品母猪进行配种。 Q:刚提到的15.3元/kg的成本是完全成本的概念?是否包含饲料涨价的考虑?是完全成本。是3月份出栏的商品猪的完全成本。如果饲料价格上涨完全传导到养殖端会达到16元/kg。 Q:15.3元/kg的成本自繁自养还是外购仔猪?两者都包括,外购仔猪育肥占比15%左右,80%以上都是自繁自养的。 Q:15.3元/kg是静态的、不考虑扩张的成本,开始考虑了扩张性企业的成本?基本上是静态的。我们的成本也包括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占总量10几个百分点,占80%多的非上市i公司的养殖成本。 Q:假设产能去化10%,明年新冠疫情正常,需求恢复,猪价会不会反弹1.5倍?会的,如果未来消费好转,新一轮反弹幅度一定会超出预期。 Q:仔猪除了亏钱卖给下游企业,会不会有杀掉、或者当肉猪卖掉的情况?几种情况都会有,第二种第三种很罕见,大部分会亏钱卖掉,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卖也卖不掉的情况,只能处理掉。 Q:如果猪价不到成本线以上,中型企业可以撑多久?如果接下来再亏2-3个月,也不会出现大量企业撑不住的情况,只有少部分企业会撑不住。上市公司都没有去产能,因为他们觉得可以撑过这段时间,都在预期范围之内。小散户也没有问题,养殖成本低,没有面临资金压力,过去两年连续暴利,挣了很多钱,现在的亏损幅度和前两年的盈利没法比。只有一小部分中大型企业,赚到的钱都用来扩张了,融不到钱,这部分资金压力大一些。产能去8个多点主要是小散户,规模企业产能稳定,上市公司总体是有增的。 Q:小散户是战术性退出?更多是战术性退出,只要亏钱就不养,赚钱就回来养。
专家观点
最近猪价波动幅度很大, 最近10天左右从12元/kg多反弹到14.5元/kg,有些地方一天在0.7-1元/kg的涨幅,关注度也高了很多。对猪价趋势和节奏的判断、产能变动的趋势和幅度,以及对应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是大家目前比较关心的问题。
猪价方面,供需基本面是不支持最近几天如此大的反弹幅度的,脱离基本面的反弹支撑力不足,之后几天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回调。站在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4月份前后是非常敏感的时间节点,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几个影响因素可能会导致超预期的变化。
从产能变化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明确的,大家都能看得到,官方每个月都会发布数据,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咨询公司给出的数据趋势是非常一致的。产能决定了供需基本面的节奏,进一步决定了猪价的节奏。产能角度,去年5-6月是这一轮产能的峰值,是没有疑问的,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6月达到4564万能繁母猪,去年4-5月之前节奏也是非常明确的,产能是一路向上恢复的,去年5-6月到了相对高位。去年7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产能是一路下降的,一直下降到今年3月份。产能决定了市场供应的趋势,即去年5-6月的产能峰值对应的产量有10个月的滞后期,即今年的3-4月是产量峰值水平,而3-4月恰好是消费需求的谷底,是一年最淡的。供应的峰值叠加消费需求的谷底,呈现出来市场价格就在底部位置。
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4月中下旬,猪价底部要快到头了,供需关系在这个时间开始出现了变化。往后看,供应量会趋势性减少,因此目前的时间很敏感,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大家都会觉得反转出现了。我们从大的趋势来看,底部就是要过去了。往后看,价格就是要趋势性上行了。因此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很多。
去年4-7月产能是小幅度的变化,意味着市场供应量在短期内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波动,但是现在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因此缺乏基本面的支撑。消费需求没有大幅度的上涨,供应端,去年4-7月产能只是小幅度去化,不应该出现特别大的供应波动。因此是情绪支撑了猪价的变化,很多人判断猪价见底,很多人做出的选择不是正常行为的选择。
养殖端,养殖散户出现压栏惜售的情绪,养殖户觉得猪价会进一步上涨,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还有二次育肥的情绪,2月下旬开始在底部磨两个月时间,很快猪价开启新一轮趋势性上涨,二次育肥的人会进场抄底。抄底带来的是标准体重商品猪的需求,但是没有猪肉市场供应,会买回去接着养,没有形成猪肉市场供应没有形成出栏,但是拉动了猪价上涨。
还有,屠宰企业和市场认知也是比较一致的,屠宰企业也是抄底的时间点,建库存,大规模屠宰放到库里,没有形成猪肉市场供应。
因此,最近猪肉价格是稳定的,只是拉动了商品猪的需求。
购买需求强了,养殖端惜售,形成了短期扭曲市场供需状态,拉动了猪价。
基本面没有特别大变化,缺乏支撑,二次育肥和养殖端,现在阶段性不卖,但是之后总会卖。阶段性拉起来猪价,但是阶段性的压力会延到后面,看情绪和后市预期,4月份开始压栏,压到7-8月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后面压力总是要释放的。
如果是缓慢上涨是正常现象,大幅上涨是阶段性的,一旦情绪泡沫破裂, 一定还会有回调的过程。这两天听到有市场消息,上涨要停止,马上要进入到回调的过程,有些地方的价格已经回调了0.1-0.2元/kg。阶段性波动只是短期的情绪扰动,如果猪价下降,生产节奏安排生产决策,猪价下降也不会降太多的,供需基本面无法改变大的供需格局,进入到趋势上行区间,价格中枢会逐步抬升,底部已经过去。建议理性看待短期波动,看中枢抬升。
个人觉得,从5月份开始,猪价会慢慢有所上涨。
产能变动的趋势是没有分歧的,现在分歧的是幅度,怎么来评估幅度。
有些人认为官方发布的产能去化幅度是很保守的,有人说产能去化了30%-40%的产能去化幅度,持这种观点的人不算少,对下一轮周期是非常乐观的。去过产能去化了30%-40%,猪价反弹到30元/kg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上一轮非瘟疫情导致的产能去化30%-40%,价格反弹幅度是250%多。那么,如果现在产能又去化30%多,那么猪价反弹到30-40元/kg是可能的,所以有些人很乐观,认为年底猪价能到25元/kg。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产能去化远远低于预期,去年10-11月猪价大幅度反弹,从10元多反弹到18元/kg,很多企业补了大量后备母猪,慢慢转成能繁,因此产能没怎么降,远远低于正常周期产能的去化幅度。并且生产效率提升,淘汰的是低产的、三元商品母猪,替换上来的都是二元的,生产效率在提升,以为产能没怎么去,价格反弹不起来,后续产能维持在非常弱的态势,甚至觉得明年猪价也会非常弱。
个人觉得一定要看官方数据,调研数据和咨询机构数据的样本量都不能赶上官方的样本量,大数据反应的情况是真实客观的。看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3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4185万头,去年5-6月4564万,去年6月到今年3月份累计调减380万头,幅度是去化8.3%。
如何评估8.3%的去化幅度?
2006-2010周期,2006年蓝耳病导致能繁母猪去化幅度接近20%,对应猪价上涨幅度180%多;
2010-2014周期,2010年底、2011年春节期间的仔猪流行性腹泻,供应量减少11%-12%,对应接近110%的猪价反弹幅度;
2014-2018周期,因为环保很多地方被迫关停主场,产能累计下降幅度14%,对应猪价反弹幅度85%左右。因为消费出了问题,2013年开始全国八项规定,消费很差,有一些偏弱
2018年到现在产能调减30%多, 对应猪价反弹幅度250%多。
得出大概规律,意味着如果产能调减10%,猪价反弹幅度接近100%是没有问题的。截止到目前已经调减8.3%了,离10个百分点毕竟不算太多了,如果加下来几个月再调减1个多点就到10%了,根据历史经验可以带来接近100%的反弹幅度。因此个人觉得产能去化幅度没有低于预期。但是 如果接下来几个月不再去化了,那么这轮周期会偏弱一些。
不管接下来产能怎么变,到今年年底之前的供应基本大局已定了,现在产能的变化影响的是明年的供应。
仔猪的量级是确定的,意味着11月12月的生猪也是确定的,2023年1-2月的量级也是确定的,因为当时的市场供应是现在怀着孕的母猪确定的。年底前的市场供应不会凭空变多也不会灭掉。考虑消费需求就可以判断价格。下半年供应趋势性减少,养殖场压栏、或者抛售会改变节奏但是不会改变大趋势。
需求端,正常年份下半年开始消费需求是一路往上增的,年底达到峰值水平。因此今年H2供应趋势性减少、需求趋势性上升,因此基本面从H1的宽松状态向正常水平回归,因此猪价进入趋势性上行态势。就是看幅度,不同人对幅度的预期分化比较明显,有些人觉得年底之前到25元/kg,有些人觉得到成本线。如果接下来产能不再去了,新一轮周期就是8.3%了,超过10%可以给更好的预期了。
明年H1不排除猪价会回调,消费性淡季的季节性回调,不会比今年更低了。产能去还是增影响明年H1和H2的中枢位置,还要继续观察。
 
Q&A
Q:接下来产能去化的幅度和速度的预期?
接下来维持弱势去化状态,短期内继续去化,因为短期内还是亏损的,但是去化幅度不会很大。
这一轮最后累计去化9%-10%没有问题。
 
Q:看到能繁母猪波动很大,2015年3000多万头,2019年2000多万头,现在4000多万头,为什么波动这么大?多少是稳定状态?
wind数据有误,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2005年接近5000万头;2012-2014年达到峰值水平超过5000万头,最高达到5200万;2014年往后趋势性下降,2016-2017年4400-4500万头左右;非瘟疫情发生后2019年降到了3000万左右。2020恢复到4160万,2021年年底4329万,去年5-6月在峰值4564万。
现在不需要5200万能繁,现在生产效率提升了,全国需要能繁母猪的量级个人观点在4200-4300万。
 
Q:生产效率提升幅度?
2012-2014年用MSY 在13-14的水平,到2017-2018年达到18,非瘟后下降,目前在17左右。
 
Q:现在饲料价格都在涨,对猪的成本也有支撑?
影响很大,豆粕价格从3600-3700上涨到5000多。
如果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压力完全传导到养殖端,会带来每公斤提升0.8-1.0元,行业平均水平15.3元/kg左右,意味着提升到16元/kg以上。
但是这部分的影响是逐步的过程,4月出栏的商品猪在6个月的育肥周期过程中,前面4个多月吃的都是低价料,高价料吃了1个多月,成本提升了1毛钱。3-4月的新生小猪全程吃高价料,9-10月份前后出栏,那个时候出栏的商品猪全程吃高价料,完全传导到出栏,成本到16元/kg。
饲料成本压力全部传导到养殖端在历史上比较少见,饲料企业也会承担一定的压力,不会100%传导到养殖端,可能最终传导0.6-0.7元/kg。
 
Q:生产效率提升会不会导致产能去化时间拉长,会不会需要去化更多的能繁母猪?
关于评估产能量级,3月末能繁4185万头,去年年底4329万头,去年5-6月峰值4564万头,评估4564万头真实产能是否严重过剩。
现在的出栏是严重的供过于求,头均亏损300-400元,是严重的供过于求状态,意味着去年5-6月的4564万产能是严重过剩状态。去年5-6元4564万头能翻母猪存栏量到底是不是严重过剩,从绝对量的角度来讲不是严重过剩状态。
因为非瘟前2016-2017年的能繁也达到4500万左右,并且生产效率也挺好,MSY能达到18,现在也就在17的水平,没有恢复到那个时候的状态。但是2016-2017年不是严重过剩状态,因此不能说去年4564万和4329万过剩。现在的过剩是因为消费受到新冠疫情冲击,需求端被影响了10%,导致现在感受到的严重的供过于求,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冲击,今年H1猪价不可能跌到12元/kg,而是在15元/kg成本线,淡季也不会亏损。
现在是消费下降带来的过剩,产能绝对量没有过剩。只是恢复到非瘟前正常水平。
生产效率边际改善,但是没有到非瘟前的正常水平。未来产能变化还是供需关系决定,而不是存栏母猪的量级。
个人认为周期不会拉长,产能基本快见底了。
 
Q:未来供给面的支撑到年底,还是一直支撑而没有明显的时间体现?
去年7月开始连续9个月产能逐步调减,个别月份调减大一些,节奏快一些,曾经出现过这种波动,但是幅度没有特别夸张,是在逐月调减。
意味着未来市场供应的变化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不会出现短时间内的断崖。因此说年底之前的供应是大局已定,年底前价格中枢逐步提升。
 
Q:猪价弹性有多大,个别企业成本15元/kg,大多数企业18元/kg以上,部分人觉得猪价弹不到成本线以上?
年底之前猪价(月度均价)到17-18元/kg问题不大。会在成本线一上,一头猪会有200-300元利润。
按个别时间点,某一天的价格超过18甚至超过20是完全有可能的。
 
Q:看一些调研数据,很多上市公司在18元/kg的原因?
我们了解的3月份养殖成本15.3-15.4元/kg/
但是成本分化很严重,去年更严重,我们去年监测的平均成本在16元/kg,上市公司高的能到27-28元/kg。
现在依然有分化,相比去年有收敛,但是没有完全收敛到位。
原因是大的集团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前两年猪价高的时候是疯狂扩张的,建猪舍、买种猪、招人,导致他们的养殖成本比行业平均高很多。
 
Q:最近仔猪涨的比较快,会不会影响去产能?
仔猪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预期猪价见底反弹,补栏热情提升,4月补栏可以赶到10-11月出栏,赶上消费旺季,预期有利润。
第二是3-4月养年猪的多,也会拉动小猪价格上涨。
目前对于种猪企业而言,也没有亏钱也没有赚钱,一头400-500元左右,在成本价附近,因为大家对于H2的猪价还是存在分歧的。
决定关系的还是养猪企业而不是种猪企业,目前自繁自养的企业依然是亏损状态,依然会去化一段时间,去化动力会弱一些。
 
Q:二次育肥、养年猪的对H2的供应量会不会有冲击?
供应大局已定,商品猪数量不会有影响,只会影响产能淘汰的速度。
年底出栏的商品猪要么已经是仔猪状态,要么是在怀孕的过程中,这一批决定了年底市场供应。现在没有配种的想要配种只能影响明年年后的市场供应量。
不确定性是,如果H2猪价大幅度上涨,一些本来应该出栏的商品猪会转成种猪,即三元商品母猪。如果价格上涨很快,而种猪价格很高,有些养殖户会把商品母猪进行配种。
 
Q:刚提到的15.3元/kg的成本是完全成本的概念?是否包含饲料涨价的考虑?
是完全成本。是3月份出栏的商品猪的完全成本。如果饲料价格上涨完全传导到养殖端会达到16元/kg。
 
Q:15.3元/kg的成本自繁自养还是外购仔猪?
两者都包括,外购仔猪育肥占比15%左右,80%以上都是自繁自养的。
 
Q:15.3元/kg是静态的、不考虑扩张的成本,开始考虑了扩张性企业的成本?
基本上是静态的。我们的成本也包括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占总量10几个百分点,占80%多的非上市i公司的养殖成本。
 
Q:假设产能去化10%,明年新冠疫情正常,需求恢复,猪价会不会反弹1.5倍?
会的,如果未来消费好转,新一轮反弹幅度一定会超出预期。
 
Q:仔猪除了亏钱卖给下游企业,会不会有杀掉、或者当肉猪卖掉的情况?
几种情况都会有,第二种第三种很罕见,大部分会亏钱卖掉,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卖也卖不掉的情况,只能处理掉。
 
Q:如果猪价不到成本线以上,中型企业可以撑多久?
如果接下来再亏2-3个月,也不会出现大量企业撑不住的情况,只有少部分企业会撑不住。
上市公司都没有去产能,因为他们觉得可以撑过这段时间,都在预期范围之内。小散户也没有问题,养殖成本低,没有面临资金压力,过去两年连续暴利,挣了很多钱,现在的亏损幅度和前两年的盈利没法比。
只有一小部分中大型企业,赚到的钱都用来扩张了,融不到钱,这部分资金压力大一些。
产能去8个多点主要是小散户,规模企业产能稳定,上市公司总体是有增的。
 
Q:小散户是战术性退出?
更多是战术性退出,只要亏钱就不养,赚钱就回来养。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牧原股份
S
温氏股份
S
新希望
工分
3.1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