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学习《资治通鉴》67:忠直的诱饵,窦婴的仕途困境和一线生机
逍遥游之涅盘重生
2022-04-24 07:07:26


原创 文森特的小酒馆 文森特的小酒馆 2022-03-03 18:31
材料(可略过,直接看白话):

冬,十月,梁王来朝。时上未置太子,与梁王宴饮,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詹事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梁王以此益骄。

白话:

冬季,十月,梁王来长安朝见景帝。当时,景帝没有立太子,与梁王宴饮时,景帝很舒缓地说:“等我百年之后,把帝位传给你。”梁王表示谦谢,虽然知道这不是认真的话,但心中很高兴;窦太后也是如此。

詹事窦婴捧着一杯酒献给景帝说:“这个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帝位由父亲传给儿子,这是汉朝的规定,皇上怎么能够传给梁王!”

窦太后因此憎恶窦婴;窦婴便借口有病而辞职;窦太后在准许出入皇宫殿门的名册上除去了窦婴的姓名,不许他参加春秋两季的盛大朝会。梁王因此更加骄横。

文说:

1.

这是一次家宴,景帝和梁王俩亲兄弟与母亲窦太后喝酒,表兄弟窦婴陪酒

这种非正式场合,其乐融融,显然不适合谈论国家大事。但景帝冒出一句“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可以把这看成是景帝的酒后失言,但他舒缓从容的语态,更像是深思熟虑后的刻意为之。

结合景帝当时面临的地方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朝廷急迫想要推行削藩的政治局势来看,景帝为保证削藩大体顺利,必须先争取到梁王这个强藩。于是他把王位放在货架上,用此对梁王许以远期的重利,来套取他现在的支持。

可以说,这实属拉拢梁王的无奈之举

景帝“酒后失言”的动机,梁王不一定清楚,但他一定知道,景帝这句话信不得,所以,梁王辞谢,知非至言。

景帝和梁王这么一来一去,配合得很好,换句话说,是场面上的人,说场面上的话。想必大家都有体会,当置身于汉语语境中的“场面上”时,很多人会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听的人不一定真信,但感觉一定很好,有一种被亲近和重视的体验。不少社交关系,都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微妙平衡中,逐渐升阶。

仔细玩味梁王的“然心内喜”,为什么明知道是场面话,还会心喜?

因为说话人拥有皇帝这个身份。身份,是影响场面话效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份高的人向身份低的人说场面话,叫给面子,叫重视,叫表示亲近;身份低的人对身份高的人说场面话,不知该怎么形容,或许就是讨好,拍马屁。

景帝对于梁王,有身份上的压倒性优势,这决定了景帝的这句“承诺”,尽管含真量不高,但极大满足了梁王的虚荣心,因为这是皇帝亲哥明显的示好与亲昵。同时,这句话也会为梁王带来巨大的政治收益,因为这无疑是向外人昭示,皇帝与梁王关系非常密切。

也就是说,梁王“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的原因,是他暂时获益了。但我还是要对此评价一句:梁王的这种心态,是普通人心态,在乎感觉,远胜于在乎现实。场面话哪能当真?亲近的感觉哪能指望着变现?梁王后续的作为和最终结局,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2.

窦婴是詹事,主管皇后、太子家中之事。当天是皇帝家宴,窦婴应该是凭着表兄弟身份作陪。

那么,窦婴反驳景帝,错了吗?

首先反驳这个行为并没错,储君是国家大事,不是这种场合谈论的,而且大汉自开国,就是父死子继,没有兄终弟及,同时太子之事,既是国事也是家事,窦婴不管是出于职责还是情理,都应该提醒景帝。这没错。

但他错就错在反驳的时机和话术欠妥。

家宴酒桌,景帝的话虽不合适,但他的态度本身就暧昧,换句话说,事后景帝想反悔也有话好讲,而且就算景帝真想传位梁王,可一众大臣会是什么态度就不好说了。这也就是说,从语言变成现实,中间还是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可以操控最终结果。

况且,梁王已经谦恭辞让,双方其实都在可进可退的立场上,互相拉拢了关系,加之母亲窦太后也高兴了。景帝完美撬动了人物关系,为自己将来的政治目的打下基础。

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加上事情并不急迫,意味着此时并非直接反驳景帝的最佳时机,窦婴其实不必急于一时,可徐图之。

同时,窦婴说话太直了,“父子相传,汉之约也”,直接把景帝的暧昧承诺提到了体制和道义的高度,这不是直接打景帝的脸么?你窦婴这么做是忠心,可也得给领导面子呀。

而且这么说,也得罪了梁王和窦太后。梁王自不必说,窦婴这句话直接从各方面斩断了他继位的可能性,损失最大的就是他梁王。其次,这一句话,更是把景帝塑造的兄弟情深的戏码击穿,因为景帝给了一个在法理上不可能实现的承诺,这极易给两个人心里都留下疙瘩,这是作为母亲的窦太后绝对不愿看到的。

所以,窦婴反驳景帝的行为虽然没错,但是时机和话术不对,导致了他好心办坏了事,把人都给得罪了,自己也丢了官。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太后窦漪房原本是农家女,机缘之下,入侍代王刘恒,后来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窦漪房也被册立为皇后。窦氏一族,自此显贵。

俗话说:一人得道,九族升天。窦氏外戚虽说在文帝一朝不能掌握实权,但其他利益应该不会少,例如:财富、人脉、教育、见识等等。要知道,这些东西,至少在当时,在窦太后还在位的时候,是可以在窦氏家族中传承的,到了窦婴这一代,背景和家学应该有了一定基础,官场规则,窦婴多少会有耳濡目染。

而且窦婴曾做过吴相,后为詹事,本身就经历过官场,有一定经验和见识。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

3.

成年人看利弊,看利益,看实力。

文帝时,窦婴已做过吴相。吴相是中央派到藩国的官员,非皇帝认可的人不会派遣。窦婴作为外戚,能在外戚被压制的政治氛围中,担任此职,能看出在诸窦子弟中,他求上进,以及表现出了对皇权忠诚。

但他的官途,在文帝时期止步于吴相,大概率也是因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他的出身。景帝一上台,窦婴就到中央做詹事,虽然是个官,可只管皇后、太子家事。由此可见,随着皇帝更迭,皇室对外戚的压制略显松动,但权力职位还是轮不到外戚。

对于求上进的窦婴来说,难道就不想更进一步吗?他当然想。我们可以怀疑历史书,但不用怀疑人性。

所以,对于窦婴来说,景帝的这次“酒后失言”,其实正是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进一步向景帝,向皇权表现忠诚的机会。通过看似不合时宜的反驳,来展现一个绝对忠于皇帝和制度,摒弃其他一切,哪怕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的忠直姿态。

这么做,短期看窦婴是输了,得罪了人还丢了官儿,但他要想更进一步,必须拼一把。

从利弊角度说:他得罪景帝,并不会怎么样。因为情理两样他都占了,景帝如果因此惩罚他,其他大臣会怎么想。如果景帝因此疏远他,那等于回到闲散居家的老样子。得罪梁王就更不必说,得罪窦太后也不会怎么样,同姓一家,难道窦太后还把他杀了不成,这就等于是坐实了老太太想搞兄终弟及,那到时候说不定景帝儿子还没生出来,就得把梁王先送走。

所以,得罪人的后果,仍可承受。

从利益角度讲:他短期虽然丢了官,还失去了一部分特权,但他在景帝心里种下了一颗忠直可靠的种子,他要做的就是静待发芽,哪怕在景帝这朝发不了芽,还有下一任皇帝,毕竟他此举已经为将来的仕途上了一份保险,这份保险就是提前站队了未来太子。而且皇帝更迭越多,对外戚的压制会越松,窦婴的机会也越大。

所以,远期的利益,可以期待。

从实力角度看:窦婴作为外戚,想要突破封锁,高官显爵,能做什么?与外戚决裂。哪怕是形式上的决裂,这种决裂越是坚决,对皇权的忠诚越是强烈,窦婴就越有可能触碰到核心权力。这是皇室和外戚两大阵营的实力所决定的,皇帝强势,外戚弱势,由于皇帝对外戚势力的忌惮,导致了哪怕窦太后贵为帝母,也决定不了外戚中任何一人的升迁。窦婴作为外戚出身的人,想要达到政治目标,不可能依靠窦太后和外戚势力,就只能依靠皇帝。

其实这么看,窦太后“由此憎婴,除婴门籍,不得朝请”,似乎也有深意。

所以,实力和形势,决定了当时的窦婴,必须如此。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贵州茅台
工分
2.42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4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