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次新股基本面之:康农种业【2023年1月8日申购】
股痴谢生
2024-01-07 14:43:50

一、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聚焦于高产、稳产、综合抗性良好的杂交玉米种子研发、生产和销售,以“扎根湖北,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发展愿景,以科研创新为驱动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022 年 7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玉米种子补短板阵型企业,是入选该阵型的 14 家企业之一,说明公司在玉米种子领域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全国相对领先水平。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沉淀,公司现已形成了以玉米种子为核心,魔芋种子和中药材种苗为辅的多元产品结构。报告期内,公司在售玉米种子品种分别为 37 个、47 个、65 个和 57个,在售品种逐年增加,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强。

公司作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我国西南山地种植区,基于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多变的气候环境,为当地的种植农户提供了高产、稳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杂交玉米种子。公司的康农玉 007、康农 2 号、富农玉 6 号、康农玉 109、康农玉 999 等品种在我国西南山地玉米种植区受到经销商和终端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21 年以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合作选育等多种渠道将业务区域逐步推广到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其中桦单 568、吉农玉 198、吉农玉 218等品种已经逐步推向了东华北和黄淮海市场。

公司拥有完整的研发体系和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坚持以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公司已掌握单倍体诱导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特定性状基因突变定向诱导技术、近等位基因系选择及应用技术、不育化种子生产技术、抗纹枯病材料选择及育种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在玉米抗灰斑病、青枯病、穗腐病和纹枯病育种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魔芋抗病育种、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多年的经营积累、持续的研发创新,公司已建立实用性较强的种质资源库,为公司研发选育更优质的新品种种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公司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拥有湖北省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不断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2020 年度至 2022 年度,公司自主选育或合作选育的玉米品种中通过审定的分别为19 个、24 个和 19 个,其中国审玉米品种分别为 8 个、6 个和 2 个。公司研发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强。

(二)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设立以来即聚焦于杂交玉米种子领域,专注于选育和推广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的杂交玉米种子,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研发和育种经验。报告期内,杂交玉米种子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 97.59%、94.17%、97.04%和 93.89%,是公司的核心产品。

公司自主研发和选育的玉米品种具备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可以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优势品种包括康农玉 007、康农 2 号、康农玉109、康农玉 108、康农玉 999 和富农玉 6 号等杂交玉米种子,其具体情况如下:

image.pngimage.png

(三)主营业务收入构成

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收入及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情况如下:

image.png

二、 行业基本情况 

(一)所属行业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农业(行业代码:A01)。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 A 类“农、林、牧、渔业”中的“A01 农业”之子类“A0113 玉米种植”。根据《挂牌公司管理型企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 A 类“制造业”中的“A01 农业”的“A011谷物种植”之子类“A0113 玉米种植”。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种子培育作为生物育种产业,被认定为战略新兴行业、前沿领域。

三、行业情况

1、种子行业概况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起点、农业技术进步的发展载体,是决定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的重要内因。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首要任务,培育出高产、稳产新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而新品种的培育依赖于优异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和有效利用。因此,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种业发展的核心“芯片”。

种子行业是以作物种子为对象,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子为目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技术为手段,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于一体的行业。种子行业处于农业生产的上游,种子的培育是上游端最重要的一环。此外,农业产业上游还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活动产业链的中游端涉及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下游主要是农产品收割完成的后续应用,包括食用用途,工业加工,畜禽饲料等。

image.png现代种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种质资源,利用种质资源研发出作物新品种,即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在现代农业领域发挥着“芯片”的作用,体现着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企业经营的核心竞争力。生物育种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驯化选育 1.0 阶段、杂交育种 2.0 阶段、分子育种 3.0 阶段、智能分子设计育种4.0 阶段。当前种业发达国家已进入育种 4.0 阶段,而中国则处于由杂交育种 2.0 阶段向分子育种 3.0 阶段过渡时期。

种子产业链可分为“育种-制种-推广”三大环节,其中育种是产业链的核心和关键,制种为中游环节,是种子从研发到产成品的过程,销售则主要通过经销商和零售商完成。随着“育繁推一体化”的提出及进一步推行,未来我国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集育种、制种及销售推广为一体的大型种业集团公司,凭借其较高的行业地位和先发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引领产业整合规范,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头部聚集和规模效应。随着全球人口预计在 2050 年达到 98 亿,气候的变化和可用耕地面积的限制,以转基因性状、新的育种技术、新的非转基因技术等新兴技术为突破口,提升种子产量、营养价值、抗旱和抗逆性等优良性状成为实现种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国际种业市场概况

现代种业始于 19 世纪,兴盛于 20 世纪中期,在历经了政府主导、立法经营、垄断经营三个阶段后,现已进入种业全球化阶段。生物科技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种子产业,发达国家育种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育种 4.0 时代,随着谷物在饲料、食品以及生物燃料行业的应用日益增加以及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先进技术的持续发展,国际种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大型育种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和资金实力,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的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于一体的模式,即“育繁推一体化”模式。

随着生物育种种子市场渗透率的大幅提升,全球种子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全球粮食产量和需求量同比增长,供需平衡较为稳定,为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环境。根据全球农业市场调研公司 Kynetec 统计数据,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 423 亿美元增长至 2020 年 46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近年来保持稳定。随着未来生物育种种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植物蛋白质和蔬菜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杂交小麦的推广,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将长期保持稳中有增,预计 2025 年整体市场规模将增至 527 亿美元,同时全球种植投入品占比将会达到约 16.78%,全球种业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image.png

根据 Kynetec 统计数据,全球生物育种的市场规模由 2015 年的 210 亿美元增长至 2020年的 224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由于生物育种在北美和南美的渗透率较高,从而导致市场规模增速放缓。2020 年,生物育种在全球种业市场的占比约为 48.5%。其中,玉米和大豆是最重要的生物育种种子产品,合计占比超过 80%。预计 2025 年生物育种市场将达到 264 亿美元,生物育种在中国的推广应用预计将成为市场增速的原因之一。

从全球市场区域分布来看,全球种业的区域分布集中,美国长期占据全球第一大种子市场的位置,占比达到 35%以上,中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占比约 23%。当前,全球种业市场呈现由中、美构成的双寡头局面。

image.png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种业已发展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全球种业市场集中度高,根据 Kynetec 统计数据,2020 年全球种业市场前五大公司市场份额占比 52%,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和利马格兰等国际种业巨头,其凭借领先的研发能力、研发投入、专利保护机制等建立了极高的竞争壁垒。同时,为了减少竞争,国际种业集团正通过并购进入资源整合时代,不断提高集中度,种业规模呈上升趋势,种业产业链一体化态势明显。

image.png

3、我国种业市场概况

(1)我国种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种业处于相对原始状态,作物品种改良和推广基础十分薄弱,种业发展极为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种业市场才得以初步建立并发展。我国种业经历了以下时期:

1)种业起步发展期(1949-1977):实行“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方针,在全国建立起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工作,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抗病虫害能力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生产用种呈现出“多、乱、杂”的特点,未实现良种的专业化生产。

2)种业快速发展期(1978-2011 年):初期实行“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方针,以大规模建设各类原(良)种场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为核心。2000 年《种子法》出台后,我国种业进入法制化轨道,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民营企业逐步增多成为市场主体。此后,原农业部把 2010 年定为种子执法年,确立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地位,明确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快行业整顿整合,为我国种业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3)种业现代发展期(2012 年至今):新时期种业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种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量质齐增。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单独列出,提出要“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先后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指引和规范中国种业发展的基本法律与时代进一步接轨,出台《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加大种业扶持力度,加快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种企做大做强。2021 年 7 月 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央、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相关部门围绕种质资源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扶持等方面构建了全面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2022 年 7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提出必须把扶持企业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招,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母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加快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作物选育水平、良种水平和供应能力显著提升。种业阵型企业集群初具雏形。

(2)我国种业市场规模

2021 年我国种子市值达 1,280 亿元,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相比海外市场,国内市场孕育着更大的发展机遇,随着生物育种产品的持续推广,我国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同时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断优化,高端蔬菜种子需求也将快速提升。

image.png

(3)我国种业市场现状

1)玉米、水稻、小麦是我国农作物种子最主要的三大细分板块

2021 年,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复垦撂荒地,开发冬闲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 年中国统计年鉴》,2021 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17.64 亿亩,在全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中占比约 70%,比上年增加 0.12 亿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增长。

image.png

玉米、水稻、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2021 年,全国玉米、水稻、小麦的用种面积分别为 6.50 亿亩、4.49 亿亩和 3.54 亿亩,分别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36.25%、25.04%和19.72%。其中,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

image.png

2)我国种业市场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种业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种业制度影响,企业数量较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截至2021 年,全国实际开展经营活动且纳入农作物种业统计的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有 7,668 家,其中经营玉米种子持证企业 1,920 家,呈现出行业过于分散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行业竞争格局。

image.png

根据 Kynetec 数据,2020 年,我国前五大种企市场占有率 13.80%,较上年提升 4.3%。但相较于全球的企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种子行业集中度不高。

image.png

我国种业格局分散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等。对标国际种业巨头的垄断地位形成于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推广期,其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领先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来建立,我国正处于生物育种的推广前期,受益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健全和竞争环境的持续优化,行业格局有望重塑,具备核心生物育种技术的企业有望获得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而我国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和未来成长潜力最大的市场,能够把握国内市场机遇的企业,有望通过中国市场发掘新的增长点,也有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3)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研发实力与全球领先种企相比存在距离

相比于海外市场,我国种业起步较晚,先进性状种子存在明显的进口依赖性,尤其是具有先进性状的玉米种子、部分高端麦种以及优质蔬菜种子严重依赖进口。

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足,育种同质化较为严重,派生品种占比较高,原始创新品种不够。我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相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国内育种资源、人才仍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技术向育种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研究与商业化分离。我国种业在主流的生物育种领域中尚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相比于全球市场的成熟度还有很大差距,但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快的市场增速。

同时,我国对新性状研发产权的保护力度仍然不足,导致在保护育种原始创新、扩大品种权人的权利范围、延长保护期限、规范农户特权等方面与国际领先种企之间仍存在差距。

4)我国种质资源丰富,但种质遗传多样性不够广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明显不足

发达国家将“在全球收集遗传资源”作为国家战略,一方面严控核心遗传资源的输出,另一方面注重对国外种质资源的收集。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搜集了世界多国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种质资源,成为世界种质资源保存量和保存种类最多的国家,起源于国外的种质资源数量约占美国种质资源库库存的 72%。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种质资源丰富,但以国内资源为主,起源于国外的资源仅占库存的24%,致使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不够广泛,优异且有特色的资源不足,在种业源头上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我国精准鉴定的资源比例非常低,在保存的 5.2×105份种质资源中,完成精准鉴定的不到 1.5×104 份,尤其缺乏对资源农艺性状、抗性基因等的精准鉴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率仅为 3.0%-5.0%,有效利用率仅 2.5%-3.0%,亟待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

(4)我国种业发展趋势

1)品种审定标准提升,优质种企优势凸显

我国农作物从选育成功到应用推广需要通过品种审定以进入市场,申请审定的品种需要经过品种试验,早期品种试验主要由国家和省两级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实施,但随着育种主体逐渐增加,企业育种能力的上升,申请审定参加品种试验的农作物品种数量呈爆发式增加,国家和省两级试验渠道已难以满足试验需求。自 2014 年起,原农业部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宽试验渠道,额外增设绿色通道、良种攻关、联合试验体、特殊品种试验,以扩大试验容量,缩短试验周期。同时,允许自主试验等方式减少排队时间和简化程序。自此,品种审定步入快车道,过审品种数量井喷。但伴随而来的是行业进入低质化竞争,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

2017 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修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改变过去“唯高产论”的品种评判标准,以品种种性安全为核心。2021 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国家级稻品种审定标准(2021 年修订)》《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 年修订)》,提高稻和玉米品种审定门槛,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原始创新,引导培育突破性品种。2021 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 1,875 个,与 2020年相比增加 276 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 4,547 个,较 2020 年增加 942 个。2013年至 2021 年,全国审定品种(国家审定与省级审定之和)数量变化趋势如下图:

image.png

审定标准的提升,有利于市场回归品种良性竞争,审定品种的增多将丰富种企的产品矩阵,为种企扩大优势区域、丰富产品线提供强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种企的产品竞争能力。伴随着政策对自主试验的资格进行限定,审定渠道资源将向龙头企业聚集。品种同质化、结构单一的企业将随着经营风险的加大和利润空间变薄逐步被挤压。

2)全球粮食供需关系紧张背景下,粮食安全重要性愈发凸显,生物育种产业化落地可期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约三分之一土壤退化,导致土壤肥力流失、作物营养质量下降。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也为全球粮食供应带来了短期冲击,俄乌冲突升级扰乱了全球供应链。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统计,在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之下,当前全球超过 20 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限制政策,叠加极端天气造成的粮食减产、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凸显。供给减少而需求上升,正导致全球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而粮食进口成本的增加也将加剧粮食风险。

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着力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培育高品质粮食作物新品种是关键。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国内饲料原料供需的缺口扩大、以及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均加强了技术渗透、提升生产效率的诉求,生物育种技术,诸如转基因技术等的加速推广已迫在眉睫。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统计,2021 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额达到 10.1 亿美元,但是进口额高达 6.8 亿美元,出口只有 3.3 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 3.5 亿美元。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是带动种业发展的新引擎,是提升种业竞争力的利器。转基因技术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一环,对单产的提升可以有效弥补我国耕地面积不足的劣势,降低由于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依存度高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

3)科技支撑育种技术不断突破,为我国种业带来可观增量空间。

育种技术方面,我国种子育种以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主,对于目前国际种业研发中心的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组学等主流前沿生物育种技术,我国目前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但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我国政府对生物育种,尤其是转基因技术育种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2019 年底,我国转基因政策持续出台,在“验证转入基因安全有效”、“验证转基因品种增产增收”、“管理标准明确细化”、“法规保护原始创新”等方面持续推进,为我国转基因种子放开创造良好的技术和制度基础。2022 年 1 月颁布实施《主要农业品种审定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2022 年 6 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国家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标志着生物育种产业化逐渐被打通。

目前转基因育种技术主要应用于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作物,常用的目的基因性状主要有抗虫特性和抗除草剂特性良种。转基因能实现虫害控制、减少农药投入、减少损失、提升品质,转基因作物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益。转基因种子附加值较高,种植收益显著高于普通杂交种,转基因种子销售价格抬升将推动行业扩容。国内棉花转基因已商用多年,大豆以进口为主,玉米成为转基因推广的主要突破口,从当前国内的转基因技术来看,转基因抗虫玉米有望带来约 10%的亩产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对于粮食进口的依赖,为我国种业带来可观增量空间。

4)生物育种将提升我国种业的门槛和集中度,优质种业龙头企业迎布局良机

生物育种商业化将提高我国种子行业门槛,从而提升行业的集中度。国内种子企业主要集中于制种环节,生物育种企业较少。国内大部分种业公司在做小规模的分子辅助育种,大部分基层农科院、科研院所仍以传统育种为主;部分领先“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上市公司现处于育种 3.0-4.0 时代,其中,分子育种技术已广泛用于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培育。在转基因等生物育种商业化的预期增强的情况下,科研实力行业领先、性状储备丰富、品种实力强劲、渠道布局完善、资金实力雄厚的种企积极向上探索生物育种,将凭借其先发优势在行业中获得更高的市占率。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亦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农业发展目标,我国将持续强调保护种质资源基础、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优质育种企业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引导与跨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等因素驱动下,中国种业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市场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5)农业数字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增加、劳动力缺乏与老龄化等痛点,以农业 4.0 为发展方向的农业数字化升级与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农业 4.0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高度智能、高度协同、高度精准的农业生态体系,使农业实现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合理的资源结构、更高效的流通渠道,同时兼具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2017 年至 2021 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从 6.5%上升至 9.7%,实现稳步增长,但相较于工业与服务业,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2021 年 2 月,《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台,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实施奠定了政策基础,农业数字化的推进将呈现加速的趋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诸多关键数字技术将走向成熟,农业数字技术的适农性将不断强化,应用手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阔,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农业 4.0 的发展背景下,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将重点推进数字化、产业化技术在生产、加工、流动等环节的应用。

image.png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虽然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短板,建设先进的数字化种质资源平台是夯实种质资源基础的关键。统一、完善的数字化种子基因资源平台是加速新品种培育的核心。作物基因组数据非常庞大,传统的新品种培育都是通过杂交把不同品种的优良基因组合在一起,为此,育种专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组配组合,通过人工选择的方式耗时较长。作物种质资源是改良品种的基因来源,也是培育优质高产作物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从战略高度重视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收集保存工作。

引入数字化基因数据库,结合超级计算机综合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等因素建立模型,并利用人工智能 AI 技术等可帮助育种专家快速找到最佳的组配方式。将作物的基因变成数据存储起来,可以让生物育种更精准、更高效。为解决我国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挖掘不够等短板,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建立完备的数字化种质资源、基因资源平台,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将助力良种培育,打赢种业翻身仗。

4、我国玉米种子行业概况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是食品、化工、燃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其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由玉米净进口逐步转为供求平衡或略有结余,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对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玉米种子是我国用种面积、市场规模最大的农作物种子。玉米种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市场规模约等于农作物用种面积、每亩用种量、种子商品化率和种子价格的积数。我国玉米种子基本为杂交种,杂交种继承父母本的优良性状,且产量一般远高于父母本,但杂交优势只限一代,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故需每年制种,目前我国玉米种子商品化率接近100%。

image.png

(1)我国玉米种子行业现状

1)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为当前政策导向,但耕地面积提升空间有限,优质种子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基

我国玉米种子商品化率接近 100%。故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对种子需求有直接的拉动作用。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广泛,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经黄淮海向西南西北延伸的广阔地区,主要包括东华北春播区、黄淮海夏播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旱地玉米区。

2008 年,为了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每年按一定的收购价格向农户收购玉米,并逐年提高玉米的临储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提升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08 年至 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从 4.65 亿亩增至 6.75 亿亩。

因玉米播种面积的持续扩张,我国玉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为解决这一现象,2015年 9 月起,国家首次下调玉米的临储收购价,释放玉米收储改革信号。同年 11 月,原农业部下发《关于“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镰刀湾”地区减产5,000 万亩以上,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2016 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玉米供需结构的政策,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模式,玉米供给侧改革正式开始,玉米价格开始回落,播种面积持续下降,于 2020 年降至 6.19 亿亩。

2021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 2021 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增加玉米种植面积 1,000 万亩以上,黑龙江省明确扩大种植面积,目标 9,000 万亩以上。随着玉米种植热度回升,玉米种子需求旺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回升至 6.50 亿亩。2008 年至 2021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变动情况如下:

image.png

2022 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进行了推广,粮豆轮作在东北展开;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并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但由于大豆种植收益普遍低于玉米,市场调节机制更利于提升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但受制于地形、耕地质量及水热条件、经营方式、育种技术等因素限制及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玉米供给增长缓慢,进而影响玉米单产的提升速度。以郑单 958、京科 068、登海 605 等一批自主培育的主导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玉米单产从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的 205 公斤/亩增至 2021 年的 419 公斤/亩,实现了超过翻倍的增长,但相较于美国仍有一定距离。2021 年,我国玉米单产是美国的 58.3%。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背景下,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优质种子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基,叠加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生产者补贴等措施逐步落地,将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和种植积极性,优质种子需求有望提振。

2)玉米市场供需紧平衡,玉米种子价格有望提升

近年来,我国的玉米种子市场零售价稳中有升。2013-2021 年期间,我国杂交玉米制种量连年低于需种量,我国的玉米种子市场零售价从 22.33 元/千克升至 27.11 元/千克。2020年,我国杂交玉米制种量为 10.58 亿公斤,需种量为 10.60 亿公斤,供需差为 0.02 亿公斤,市场零售价为 25.49 元/千克,较 2019 年小幅下降。

image.png

数据来源:《2022 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

2021 年 7 月,《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颁布,粮食大宗价格持续高位,农民种粮意愿上升,玉米种子的库存和供需关系有所优化,推动玉米种业景气。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2年杂交玉米种子需种量达 11.5 亿公斤,2022 年玉米种子期末库存仅 3.5 亿公斤。玉米种子整体供需格局持续偏紧,国内玉米价格有望维持高位。

3)玉米品种集中度呈现显著阶段性特征

我国玉米品种繁多,2021 年通过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分别为 919 个和 2,175个。2021 年,我国推广面积在 10 万亩以上的玉米品种有 984 个,推广总面积为 44,045 万亩,单个品种推广面积超过 1,000 万亩的有 5 个,其中郑单 958 的推广面积最大,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 3.34%。全国前十位品种郑单 958、裕丰 303、中科玉 505、京科 968、登海 605、先玉 335、天农九、联创 808、伟科 702 和东单 133 的推广面积为 10,091 万亩,占 10 万亩以上玉米品种推广总面积的 22.91%。

我国玉米品种前五名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1 年到 2010 年连续波动上升,10 年内平均集中度为 32.4%;从 2010 年的 36.24%逐年下降至 2021 年的 16.39%,为近 20 年最低点。

image.png

4)优良品种稀缺,种企创新动力不足

尽管玉米品种繁多,但能广泛应用推广的品种数量十分有限。在政策鼓励下,通过相关部门审定后的玉米品种增速很快。在省级审定中同一品种的审定次数越多,可以推广的省份就越多,说明该品种的适应区域广。截至 2020 年,通过审定的 14,121 个玉米品种中,86%的品种只获得一次审定,仅有不足 0.72%的品种获得了 5 次以上的审定,表明仅有极少数玉米品种在多地获得推广应用。同时,获得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类目依然稀缺。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品种权保护方面的制度探索起步较晚,相关法制保障尚不健全,假冒套牌现象时有出现,种子企业创新意愿严重受损,使得市场缺乏突破性品种。郑单 958已连续 5 年排名全国推广面积第一,其余领先品种先玉 335、京科 968、登海 605 等 5 年间也未出现被替代的趋势,核心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几乎停滞。转基因技术能解决当前玉米品种瓶颈问题,是下一代玉米创新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

四、竞争对手

1、公司产品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我国西南地区,基于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多变的气候环境,为当地的种植农户提供了抗性更高、适应性更强的杂交玉米种子。

公司自 2017 起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自 2016 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种业 AAA级信用企业,2022 年被认定为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 年 7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玉米种子补短板阵型企业,是入选该阵型的 14 家企业之一,说明公司在玉米种子领域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全国相对领先水平。

(1)公司整体市场占有率情况

种子行业无公开行业排名,因此无法定量确定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排名。根据《2022年中国农作物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我国 2021 年玉米种子使用总量为 115,051 万公斤,按此测算公司及主要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如下:

image.png

2021 年度,公司销售玉米种子 829.86 万公斤,按玉米种子使用量计算市场占有率为0.72%,考虑到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公司市场占有率虽然低于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等大型企业,但是在行业内中型企业中仍处于较高水平。

2022 年度,公司销售玉米种子 1,030.49 万公斤,同比增长 24.18%,考虑到我国 2022年度玉米种植面积较 2021 年度变化不大且单亩用种量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估算公司玉米种子 2022 年度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至 0.9%左右的水平。

(2)公司整体市场占有率情况

1)公司产品在传统优势区域内市场占有率情况

西南山地区和南方丘陵区是公司传统的优势区域,公司在该区域内深耕多年,具有多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且市场认可度、知名度较高。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其中华中地区主要包括湖北省和湖南省),来自于上述区域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分别为 10,678.62 万元、12,967.41 万元、17,550.77 万元和 3,588.89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6.80%、92.67%、92.44%和 76.41%。

西南山地玉米种植区和南方丘陵玉米种植区是我国第三和第四玉米种植区,市场规模较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存在一定差距,2021 年度,公司在主要经营区域内的销量及市场占有率情况如下:

image.pngimage.png

五、发行人报告期的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

                                     2023年三季度                                                                      2022年度

营业总收入(元)                  5452.90亿                                                                           1.98亿  

净利润(元)                         794.77万                                                                         4133.90万

扣非净利润(元)                  426.86万                                                                         3606.71万

发行股数 不超过过1,316.00 万股,超额配售选择权:

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过于5,262.00 万股

行业市盈率:40.97倍(2024.1.5数据)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隆平高科)、43.82(登海种业)、43.25(万向德农)、31.18(秋乐种业)、34.10(农发种业)、33.13(荃银高科)去除极值37.10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隆平高科)、87.27(登海种业)、45.50(万向德农)、80.07(秋乐种业)、58.64(农发种业)、545.06(荃银高科)去除极值67.87image.png公司EPS静态扣非:0.79

公司EPS动态不扣非:0.69

公司EPS动态扣非:0.20

公司EPS动态不扣非:0.11

公司EPSTTM不扣非:0.75

公司EPSTTM扣非:0.67

拟募集资金27,898.40万元,募集资金需要发行价21.20元,实际募集资金:1.47亿元.

募集资金用途: 1年产 2.5 万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项目2补充流动资金

1月发行新股数量2支。12月发行新股数量5支。

农林牧渔 -- 种植业 -- 种子

所属地域:湖北省

主营业务:玉米种子、魔芋种子、中药材种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产品名称:玉米种子  、魔芋种子 、中药材种苗 、代繁 、品种试验技术服务 、商品玉米 、玉米废料   

控股股东:方燕丽 (持有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71.34%)

实际控制人:方燕丽、彭绪冰 (持有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71.34、0%)

是否有战略配售:

股是否有保荐公司跟投:无 

(北交所)

行业市盈率:40.97倍(2024.1.5数据)

行业市盈率预估发行价:28.27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静态:25.60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动态:46.83元。

实际发行价:11.20元,发行流通市值:1.47亿,发行总市值:5.89亿

价格区间13.57元,最高17.45元,最低9.10元.是否有炒作价值:

动态行业市盈率预估发行价:8.19元。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隆平高科)、87.27(登海种业)、45.50(万向德农)、80.07(秋乐种业)、58.64(农发种业)、545.06(荃银高科)去除极值67.87

上市首日市盈率: 56(动)、 14.93(TTM)倍.行业市盈率是否高估: 否 可比公司市盈率是否高估:否

公司EPS动态扣非:0.20公司EPSTTM不扣非:0.75

EPS:PE:

是否建议申购:老股貌似881万股,估计130万一签,150~60万申购能中个1+1的样子。

上市首日开盘价:溢价%,市盈率。是否破发:

北交所估值56vs主板or北交所最低估值45.50比值23.08%。

行业:种子行业、玉米种子行业。

发行公告可比公司:康农种业、隆平高科、丰乐种业、登海种业、万向德农、秋乐种业、农发种业、荃银高科。

疑似概念:

关键字:玉米种子、魔芋种子、中药材种苗。

玉米种子领域竞争对手: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垦丰种业、万向德农、秋乐种业、农发种业、荃银高科、康农种业。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感谢点赞+关注,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揭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投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直接买卖建议,投资者须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独立判断。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平安银行
工分
1.7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