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学习 资治通鉴(48)斗争的本质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赢得观众
逍遥游之涅盘重生
2022-03-06 07:52:07

材料(可略过,直接看白话):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白话:

诸位大臣暗地共同商量说:“少帝和梁王、淮阳王、恒山王,都不真是孝惠帝的儿子,当年吕后设计取他人的儿子,杀死他们的生母,把他们收养在后宫中,令孝惠帝认做儿子,立为继承人和诸侯王,用来加强吕氏的力量。

现在,吕氏已被灭族,但吕氏所立的人,很快就要长大,等他们掌握实权,我们恐怕都要被灭族!不如从诸侯王中另选最贤明的人立为皇帝。”

有人说:“齐王,是高帝的长孙,可立他为帝。”

大臣们都说:“吕氏正因为外戚强横,几乎危及皇帝宗庙,摧残功臣,现在齐王的舅舅驷钧,为人暴恶好像戴着冠帽的老虎,假若立齐王为帝,驷钧一族就会成为第二个吕氏。

代王是高帝在世诸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为人仁孝宽厚,太后薄氏一家谨慎温良。立年长的本来就名正言顺,更何况代王又以仁孝而闻名于天下呢!”

于是,大臣们共同议定拥立代王为帝,并暗地派人召代王入京。

这故事讲得是,诸吕之乱平定后,朝中大臣商量废掉少帝,另立新君,候选人有两位:一位是刘邦儿子代王刘恒,另一位是刘邦长孙齐王刘襄。

夺位之争,就在这二人中展开,虽说他们没有直接当面交锋,却也是惊心动魄。



材料中,诸位大臣要换掉皇帝,这是符合他们自身利益的做法。原因有二:

第一,跟他们自己说的一样,如果少帝长大掌握实权,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灭族之日,就算不被清算,那也很可能被调离权力中心;

第二,换一个皇帝,既能免除将来可能的祸患,又能捞一把拥立之功,何乐而不为?

所以,另立新君,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种安身立命,博取更大功名的有效手段。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主题。

至于立谁,诸位大臣嘴巴上说的是立最贤明的诸侯王为皇帝。

看到这里,我其实想笑,什么叫“贤明”?立嫡长子还有标准呢,“贤明”这词有标准吗?最终解释权还不是在你们这帮大臣手里嘛。(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正因如此,在具体落实到拥立哪一位诸侯王上,大臣之间产生了分歧。

有人主张立齐王为帝。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庶长子刘肥的儿子,其次,齐王也很有能力,二十多岁的人,敢发动齐国全兵,直指长安,意欲平定吕氏之乱,不得了。

这样的人,继位的合法性很高。

但是,马上就有人反对。理由是:齐王家的外戚,舅舅驷钧残暴豪横,恐怕会成为第二个吕氏,“危宗庙,乱功臣”。

这话是站在国家和皇室的角度上说的,很好听也正确,但并不见得是大臣们心里的全部想法。

还有其他原因:第一,刘襄太强了,不仅个人能力强,身边能人也多。这样的人给他请到中央来做皇帝,就是大臣们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你想,刘襄二十多岁就敢当出头鸟,搞军事政变,这样的人当皇帝,肯定不愿受大臣们的控制。那大臣们的日子就没原来那么好过了。

而且,刘襄身边能人这么多,他作为藩王入主长安,旧臣们要是不老老实实合作,刘襄可以换人,慢慢安插自己人。那时,就是老臣们被排挤的日子了。

还有,刘襄的弟弟刘章和刘兴居也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年纪轻轻敢搞政变的硬汉,齐王当皇帝之后,不仅要封赏他们官职,肯定也要学高祖,立他们为王拱卫皇室。这两位弟弟又升官又当上诸侯王,那刘襄皇室的外援实力更强了。大臣们怎么比得过。

所以,讲难听点,刘襄当皇帝,就相当于带资进组,到时候大臣们啥啥都得听资方的。难受啊。


第二,拥立刘襄当皇帝,大臣们的利益没有达到最大化。之前讲过,我们看历史,考虑一个政治家的行为动机时,不能先入为主地考虑他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要先考虑他的个人利益。

这帮大臣们也是一样,他们不拥立刘襄,还有一个原因是:刘襄原本就准备好了,出兵干掉吕氏,自己做皇帝。所以对他来说,这个皇位是理所应当,你们这帮大臣拥立我,也不过是走个形式,牛逼的还是我自己

这么一来,大臣们就没有多少拥立之功了,也就是没多少好处了。那岂不是吃大亏。

但是,拥立代王刘恒就完全不一样了。

代王刘恒是刘邦与薄姬生的儿子,也是刘邦在世的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继位的合法性也很高。

刘恒其实不太受刘邦的宠爱,我们看他的封地是代国,这个地方当时很偏远,既远离中心长安,又靠近匈奴,比较危险,事儿多,经济也不发达。

而且刘恒本人也不出挑,吕后当政时,弄死好几个刘姓诸侯王,但他活得好好的。诸吕之乱时,刘恒一点动静没有,连个口号都没喊。

又弱小,又低调,这不是老实人是什么?

所以立他为帝,对大臣们来说,好控制。

同时,刘恒手下看得出来的能人不多,这样的人请到中央当皇帝,他还能依靠谁呢?还不是要依靠这帮大臣们。这样一来,他们的仕途就有一定保障。

而且,刘恒的外戚也都是老实人,没有齐王外戚这么残暴。

还有,刘恒本人从没表现出要争皇位,但他真就是天上掉馅饼,一路躺赢。大臣们把他扶上皇位,这拥立之功就大了,刘恒肯定会对他们有更深的感激之情。

更重要的是,刘恒的群众基础非常好,“以仁孝而闻名于天下”。天下人都知道代王刘恒“为人仁孝宽厚”,大臣们拥立这样的人为帝,正是顺应人心,不仅得了实际好处,还顺带刷了一波声誉。

一举多得。

由于这种种原因,大臣们决定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于是,汉初政局出现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幕:一个弱主,啥事情没干,就被手握重权的大臣们拥立,当上了皇帝。

刘恒为什么能“战胜”这么强的刘襄,当上皇帝?



最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成功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大臣们支持拥立他,天下百姓仰望他。

没有大臣们的支持,他终究与皇位无缘。

而且,这里得多说几句,估计有朋友会说刘恒和刘襄并没有斗争。

其实刘襄是在争的,又是举兵,又是内应。而且,当时大臣们商量拥立最贤者为帝,有人第一个就提议刘襄,这个人到底是谁?是不是站队刘襄的?刘章功劳这么大,当时在干嘛?

这么重要的会议,为什么哪些人参加,都没记录下来?

而且我认为,刘恒很可能只是表现得不争,因为还有一些细思极恐的小细节:

比如,吕太后几乎给刘邦其他几个儿子都配上了吕氏女为妻,而刘恒之前的王后(正妻),却在史书上没名没姓,更在他登基之前,莫名其妙死了,还连带着几个儿子,同时死了,那这个王后姓什么?

真的是自然死亡,还是说刘恒看准形势,主动送了一程?更或者说,是为了获得功臣们的支持,付出的代价呢?历史不能细想啊。

但是,这些细节透露出的本质却不变:政治斗争最重要的,不在于打倒对手,更不是给对手肉体消灭,而是要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呀。

写到这里,我想到教员曾经说过:“正治,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多数,既是胜利。

看历史确实不能看到什么就信什么,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到那些可以为我们所用的“道与术”。

最后,总结一下:斗争的本质,就是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让自己成为多数派。

谁赢得了大众,谁就赢得了斗争。

多数,既是胜利。胜者,既是正义。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贵州茅台
工分
0.8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股歪歪
    全梭哈的龙头选手
    只看TA
    2022-03-06 08:48
    收藏了,慢慢品!!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