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纪要 ▏龙头厂商汽车IGBT专家会议纪要
春韭369
中线波段的机构
2022-07-11 12:06:43

【专家介绍行业现状】
目前整个IGBT行业市场最景气的部分还是在汽车,因为目前就新能源汽车而言,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从整个国内来看,新能源汽车可以按照每年大概200万辆的增量去计算。可达30%的市占率,汽车市场对IGBT的需求量会保持持续增长。
从去年测算来看,整个国内车载IGBT市场大概有60亿以上的市场空间,如果按照年200万辆的增量计算,国内车载IGBT需求量至少可达100亿以上。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国内以及海外厂商供应非常紧张,一是准入门槛较高,二是认证周期非常长,一般新进厂家都需要二到三年的认证周期,不光是对产品性能有要求,还需要长期的产能供应,并且价格也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国内比较大的已经量产的车载厂商,新增产能也需要经过一年以上的认证周期,才能释放出来。
比如像比亚迪之前投了产线,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产能释放。因为像这种新增产能都需要经过长期验证才能真正放量。目前海外供应国内的主要是英飞凌和安森美,去年加起来大概接近100万台电控的量,今年大概200万套电控,对国内新增需求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像国产的一些主流上量的厂商比如比亚迪,自产自销,还有斯达、中车、士兰微,有很大的机会进行持续放量,但就目前产能应对新增需求,比如200万台车应对300万台电控还是有一定缺口的。

交期情况:
目前海外包括国内厂商交期都还是十分紧张,比如英飞凌车载模块普遍都是40-53周左右交期。安森美等因为这一两年才进入国内,产能完全被国内一些大厂吃掉,导致这两年产能都非常紧张。
这一两年对于提高国产化率,提高份额是非常有利的。

价格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车载模块厂商为了渗透新能源汽车市场,当时做了很大的价格竞争,A级车做到了1000左右的价格,A00 500元左右。从去年车载IGBT紧缺之后,价格又上涨,进口的大概1500-1700元左右,国产普遍1300-1500元。国内供应商至少有40%毛利,今年可能会有进一步提价,但是往后几年价格会回落,40%毛利水平算比较正常的。

SiC的渗透情况:
另一个趋势就是碳化硅的渗透。碳化硅目前在车载OBC和电控上逐渐渗透。目前国内供碳化硅模块包括OBC和MOS一些企业,也是原来的IGBT厂商。比如像比亚迪、斯达、士兰、中车都在自己成立碳化硅部门。如果碳化硅未来在车载大批量上量,产值会翻倍,因为车载碳化硅模组,是传统硅模块的4倍,OBC单管2倍,今年碳化硅在国内电控可能有10%的渗透,25年大致能做到30-50%的渗透。

OBC现在也分很多选择,有一些用纯碳化硅做OBC,有的厂商在做超结MOS,有的厂商用IGBT 5代芯片。未来OBC很可能会被碳化硅MOS替代,未来工艺线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增量。未来功率器件市场份额包括产值都会更高。



【问答环节】
Q:国内IGBT供应商交期怎么样?
国内交期相对海外比较好,基本上是3-6个月,也是国产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原因。

Q:海外厂商近期是否有涨价趋势?国内厂商价格情况?
上次调价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初,预计下半年可能还会调价,新能源汽车一般是下半年增量会更多。国内主流车企进一步放量导致模块紧缺。目前英飞凌按客户分货,大客户1500元,小客户1700元以上。我们预计下半年特别是到年底,价格可能会有上涨,因为年底新能源汽车处于放量阶段。

Q:英飞凌Q1出了涨价函,有没有落实?国产涨价情况呢?
大客户涨8%-15%,小客户涨20%以上,现在在1500-1700元左右。
国内整体涨价幅度没有英飞凌多,之前斯达中车为了渗透国内产业链,把模块价格压得很低,从去年车载单管开始逐步延续到一些模块,价格逐渐上涨。
去年涨价最厉害的是车载单管,包括MCU、DSP,单管涨了40-50%,模块涨了10%-20%,原先1000块钱左右,现在大概1200到1300元。

Q:国内厂商今年产能新增情况?
斯达:基本上是A00为主,去年配套50-60万电控,今年估计能做到100万-120万套。主要是来自华虹12寸晶圆厂,能增加50万套以上电控的配套。
中车:去年是20万辆左右。芯片产能是两万片,预计今年做到80万套,对应60万增量。
士兰微:主要还是做物流A0的车型,今年会在一些新势力客户有一些上量,今年估计能做到20-30万套电控。士兰微真正的放量应该在明年,今年上量不会太大。
比亚迪新增的fab产能还没有真正释放,可能维持去年供应量。比亚迪去年导入国内其他品牌的模块,今年很大程度上是要外购其他厂家,自己的增量基本出不来。
斯达、中车、士兰整体增量差不多100万左右,车里还是有很多四驱系统,200万台车对应的电控应该是200到300万左右,所以今年供应还是比较紧张。

Q:传统芯片国产和海外差距有多大,先进替代芯片呢?
之前对标英飞凌精细沟槽,差距不是很大,导通压降大概是0.1V到0.05V的差距。整车最大输出功率少10-20A,功率少了10-20kw。对于绝大部分电控额度是足够的。前驱120-140kw足够用了。
乘用车级别芯片没有经过装机验证,证明芯片失效率、可靠性,目前国内装车比较多的是中车,从去年就开始大批量上车。斯达、士兰、比亚迪目前还没经过大批量测试。
英飞凌第七代做了很多细化产品,最大的特性就是提升了电流密度,可以把芯片面积做小,原来单管最大做到100多安培,现在能做到200安培。原来模组单颗面积的芯片只能做到275A,现在电流可以做到330A。
原来四代芯片只有一款,都是一款模块来做,针对功能比较小的,余量还是非常充足。推出三款细分产品之后,比如120千瓦到170千瓦,可以用750V 660A模块来做,模块里面只放两颗,一个桥上放两颗芯片,成本可以做到更低。

替代芯片主要还是电流率的提升,目前英飞凌芯片还没有大批量应用,主要还是在做一些验证。国产还是有机会去追赶。比如斯达新推的第七代芯片,目前来讲性能测试方面还有待验证,看他的电流密度是否能做到1.3到1.5安培每平方毫米的电容密度。目前模块仅是推出来,还没有真正批量使用。

Q:OBC中功率器件的应用趋势?
碳化硅MOS未来应用份额可能会更高。未来OBC会往大功率快充方向走,现在分为小功率6.6千瓦,中等功率11千瓦,大功率22千瓦。
用碳化硅MOS对系统成本收益还是比较大的,在11千瓦和22千瓦中,未来会以碳化硅MOS方案为主。相对中低端的车,会用6.6千瓦,高端车(20万以上)用11千瓦和22千瓦的OBC。

现在20万以上的车配的都是11千瓦和22千瓦的OBC,大功率的OBC还是使用超结和IGBT。国内欣锐科技和整车厂比亚迪,都在走纯碳化硅MOS方案。

Q:车上哪些别的地方会用到MOS?
DC/DC,车上电源做外放供电,包括一些24V,正负5V的接插头。DC/DC中一次用超结,二次电源用中低压MOS比较多。另外就是车载雨刷、电动车窗、电动座椅还有方向盘EPS这种位置都会用到,功率小于1000瓦用MOS地方比较多。
一个位置100块钱,整车大概500-600元价值量。

Q:传统车上也会用到MOS管吗?
传统用量相对比较少,主要是小电流,现在的车有外放供电,用量比较大。原来的车用不到10根管,现在需要十几根,用量翻倍,价值量翻倍。

Q:目前量产车型上配置翻倍了吗?和传统车比多了多少价值量?
目前来讲,现在DC/DC普遍会用到14颗左右的MOS,加起来大概100多块钱。
比传统车价值量至少多了一倍以上。车上正负五伏充电头,都是小功率,电流比较小,现在车有外放电源,接插头更多了。原来不到10颗,现在15-16颗,用量接近翻倍。48V小电瓶会有电压转换,位子更多,MOS的量基本会翻倍。

Q:MOS单管涨价情况?
单管去年涨价比较厉害,车载的涨幅达到40%-50%。今年供应厂商比较少,海外高压主要是ST、英飞凌、安森美。低压主要是NXP、Vishay,车载MOS被海外产商垄断,国产厂商刚刚进入,资源稀缺,价格居高不下。

Q:安世在车载MOS做的怎么样?
它以前是NXP的MOS部门,主要涉及低压MOS小信号,在OBC大电流充放电涉及比较少,主要是车载影音、娱乐小功率信号做的比较多。安世也在往中压MOS渗透。增量更多的是OBC、DCDC转换,其他的车窗、玻璃、雨刷之前也有。

Q:光伏IGBT和车规门槛对比?
车载对寿命和可靠性要求高,光伏对性能定制化要求高。目前逆变器,一般设计寿命都按10年左右去算的。基本上5到8年会被替代掉,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会比车载更快。车载一般五年八年才会更新换一代。光伏芯片三年左右就会更新换一代。
光伏IGBT很多产品都会用到英飞凌第七代,包括封装的一些拓扑电路,模组的定制化要求非常高。各个厂商的定制化需求比较独特。
光伏目前比较多的还是在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单管领域。因为单管只涉及芯片,不涉及封装,相对比较容易。

Q:国内光伏厂商哪家走的比较快?
大功率逆变器,都是采用封装半桥的方式来做,结构比较简单,目前有斯达、中车。
中功率逆变器,只需要一个模块,集成度非常高,定制化电路拓扑非常复杂,目前有斯达、士兰、宏微、扬洁、新洁能。
组串式逆变器中的IGBT模块能占到整个光伏IGBT市场40%-50%,IGBT单管占到30%,剩下是集中式逆变器中的模块。目前国产还都是起步阶段。

Q:斯达纯设计模式会不会有难度?中车、士兰优势会不会更明显?
IDM模式优势肯定更大,但是目前斯达的产量也够了。目前斯达在华虹八寸产能已经接近两万片,基本上以一种主IDM模式去做,专线生产,跟中车差距不大。只要量足够大,可以要求做一些专线,也是可以做到和IDM厂商一样的品质。斯达750V产品良率稳定性和国内其他厂家差距不是太大。斯达是国内第一家用12寸量产IGBT,可能性价比更优。

士兰前期主要是做消费级产品,这两年逐渐往车载工业上转,目前还是有些差距的。

Q:800V高压会用IGBT吗?
800伏搭载IGBT在效率上不如低压,所以高压平台搭配碳化硅效率更高。
比亚迪、斯达、吉利今年明确开始量产碳化硅模组,包括三安光电。未来在1200V系统上收益会更多,目前他们主要是外购芯片做自研封装。

Q:碳化硅真正上量,什么时候能迎来拐点?
对于模组,之前提到的厂商已经开始逐渐上量,自研芯片要到24年左右。对于OBC,国产厂商已经在逐渐上量了。

Q:跟车厂合作,成立合资,会不会有优势?
增程式大概率不会采用碳化硅,大部分还是用IGBT。理想和三安的合作可能是为了后面推纯电车型做准备。
明年碳化硅车载电控产能会比较紧张。理想绑定最大的IDM厂家去做产能布局,为了未来推碳化硅车型提前准备。小鹏和CREE、斯达做绑定,未来和安森美绑定,提前锁定产能。因为未来两年碳化硅紧张程度都会比IGBT严重,完全要依赖进口。

Q:士兰微在下游IGBT验证情况怎么样?和斯达中车未来差距变化?
士兰投资了一条年产720万只模块产线,应该是看到客户需求才会做投资。领跑、吉客、新出的赛力斯。士兰微投资30亿,年产720万套电控,采用半桥模块,一年大约240万套电控,一个月差不多20万套。

Q:士兰微和斯达竞争怎么看?
主要还是差异化竞争,比如它的第三代双面散热模组。在传统模块上可能比较落后,但在新进产品的模块封装上,比如双面散热模组,要远远领先斯达、中车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斯达半导
S
时代电气
S
新洁能
工分
4.87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4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3)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10-15 18:59
    非常有用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波妞数据
    只买龙头的韭菜种子
    只看TA
    2022-07-11 23:46
    今天的?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7-11 12:37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