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智能座舱交流纪要
蔬菜面加肉
高抛低吸的机构
2022-07-17 17:38:12

中国用户对智能座舱配置意向?

在购买汽车,尤其是新势力品牌时,超过 80%的人出于拥有更好的体验的目的,依然认为智能座舱会提高购车兴趣。相比于三年前配置意向排名较低,智能化体验目前已经位列前四的购车决定因素,仅排在质量、性能之后,与设计几乎持平。以上两点反映了用户对于智能化配置意向有明显提升。

什么样的座舱是智能的?

原先车厂的回答较为碎片化,认为具有某些功能的车就属于智能汽车。但现在更加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能够为用户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出行体验的座舱才是智能座舱。对于用户来说,智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稳定快捷:车辆拥有算力强大的座舱芯片,并且有稳定的座舱操作系统,可以按照用户发出的指令迅速做出反馈;

2)丰富有趣:形成以中控仪表、语音系统、HUD、香氛以及氛围灯几项为主的智能车标配,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出行体验

3)方便好学: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双手较为束缚,因此智能座舱功能应该较为便捷,以满足行驶途中的各种需求。

基于以上几点用户需求,目前头部厂商也在逐渐形成智能座舱的标配。

座舱芯片

目前座舱半导体市场呈现出份额大、增长快的特点,同时呈现出由海量 ECU 向多 SOC 整合的趋势,实现通过几个 SOC 控制数个设备的功能,在未来长期来看,实现单 SOC 方案将会是主流趋势。

在行业内,技术最为先进的公司是高通,而高通也开启了单带模式的算力战争。其 8155 芯片具备碾压级别的算力优势,相当于 NXP 主流车载 SOC 的 CPU 能力和 GPU 能力的 6 倍及 30 倍,因此由于其稳定及功能丰富的特点,成为了中高端汽车座舱的标配。

国内目前座舱 SOC 行业仍处于突破阶段,仅有少数几家在做,而且算力与高通等厂商的差距极为明显,这也是主流厂商都愿意把机会留给高通和英特尔等公司的原因。

座舱系统

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QNX、Linux 以及安卓三个底层系统的先发优势极为明显,无法撼动,所以出现了 ROM 型 OS 以及定制型 OS。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定制型 OS 存在诸多问题:

1)尽管单次开发成本低,但后续每次维护服务的成本较高;

2)供应商同时对多家供货,缺乏产品竞争力;

3)存在数据安全和用户运营两方面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问题,ROM 型 OS 是当前市场主流,仅仅在 OS 基础上做有限的定制开发,不涉及内核、底层驱动的修改,进修改部分原生应用。

OS 定制的传统格局是 Tier1 掌握硬件优势,软件厂商负责软件定制,所以由此 Tier0.5 出现了,既负责部分硬件制造,也负责部分软件开发,可以从车型设计阶段、生产研发阶段到后续维护阶段全流程参与设计制造,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参与 Tier0.5 的开发。但是 Tier0.5 依然存在诸如价值创造能力有限、缺乏对外业务扩展、未开拓数据运营市场等诸多问题,未来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座舱中控大屏

当前大屏已经成为车企标配,厂商十分重视屏幕的设计。尽管目前中控渗透率也已经超过了 90%,但是未来仍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原因如下:

1)使用价值高,集音频视频导航多功能于一身;

2)成本价值高,厂商认为大屏的放置已经出现了不小的成本,因此索性加上更多的功能,以替代物理按键,节约成本;

3)感受价值高,对于用户而言,这是最显性的座舱硬件,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科技感。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十英寸以上的大屏、一车多屏以及多屏联动将成为市场主流以及车厂比拼方向,在这几个方面,北京奔驰 EQS 以及理想 L9 都在践行这样的理念,成为了行业里突出的标杆。

从屏幕的产业链来看,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有机会,从显示面板企业到触控显示模组再到 Tier1和车厂,在未来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十年间会有 8 倍的增长空间,超过 400 亿美金的增量需求。

语音系统

目前语音市场渗透很深,国内厂商语音交互渗透率超过 70%,其中高端车的渗透率接近 80%,随之带来的就是麦克风市场的增长机会。当前车厂在语音交互领域都在朝着多区交互的方向努力,即主驾控制主驾的区域,副驾控制副驾的区域,实现分区交互,因此很明显的对于麦克风需求数量有了成倍的增长。包括 MEMS 市场,汽车座舱领域已经成为全球 MEMS 市场增长的新动能,份额已达 30%以上。

但是目前语音交互系统面临着人工智能的综合难题,如何让车载语音系统听懂用户的指令。在这一方面,蔚来的 NOMI 表现极为突出,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而这便得益于蔚来车内完整的麦克风配置以及交互逻辑的配置系统。

车内视觉

现在来看,车内视觉的渗透率没有特别高,但是目前非视觉 DMS 转视觉 DMS 已经成为趋势,并且会激活超过 10 亿元的市场。对于车内视觉来说,主要就集中在摄像头方面,FaceID 成为主要的切入功能点,不仅会监控面部,甚至会有高级的眼球追踪功能,有利于拉动增长率以及渗透率。此外,车内多模交互也将成为主拉力,从驾驶员感知、乘客感知、舱内交互与物体感知几个方案推动渗透率的提升。

由于摄像头在车内视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最值钱的 CIS 传感器则成为最大的硬件红利领域。CIS 在摄像头内内价值超过 50%,而且目前车载 CIS 传感器暂无主要中国玩家,中国厂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加速布局,也就导致了在这一领域竞争开始加剧。

HUD

智能座舱能在油车上实现吗?

基于数据安全角度考虑,OEM 跳过 tier1 直接和芯片厂合作的诉求大吗?

分布式、域控式和跨越融合式各自占比情况如何?

如果下游车厂快速集中,头部车厂是否倾向于全域自研,这样是否会影响 tier1 的价值?

智能座舱对于软件能力和车厂软件投入的要求如何?一个车型平台要投入多少的软件研发?更多调研纪要关注:深圳财富club

Tier0.5 这种级别在 500-800 乃至 1000 人。由于中国市场与外国市场不同,不是用统一的底层架构,因此每一个底层架构都需要优化,所以人力投入是由车型和车款最终决定的。

在智能座舱里,麦克风、音响、HUD、多屏等的单车价值量和未来空间排序?

多屏>其他项目。多屏和音响渗透率很高,同时未来增长会很大。麦克风和 HUD 渗透率不如其他两个,但近两年会有明显增长。

如何看待高通 8540 自动驾驶芯片市场,车厂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一部分?

国内厂商倾向于使用高通的智能座舱的芯片,但是在自动驾驶方面倾向于用自己的或者自己投资的,为了达到孵化自己公司或者提升估值的目的。高通也不会像推广智能座舱芯片一样专心,去推广自动驾驶芯片,会受到一些竞争和挤压。

哪吒和广汽埃安的用户调查显示,用户对智能化不怎么 care,更注重电池问题,您怎么看待?

这样的现象来源于用户分层不同。高端的客户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在乎性价比的客户会更多注重电池和安全性。

汽车软件服务商,例如创达,与目前的 tier0.5 是否存在一定竞争,相比之下,各家优势如何?

存在竞争,但更准确的讲是竞争和博弈的关系。厂商在不断对比例如中科创达与 tier0.5 的优势,只有当 tier0.5 提出了有竞争力的方案时,才会被考虑。而头部高端厂商目前在自己做这方面,但是会涉及到较高的人力成本。

智能座舱的软硬件设施在未来的维保成本是多少?是否会影响二手车价格?

会影响二手车的价格。一方面由于电子产品功能的稳定性不如机械化设备,另一方面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太快。但是购买蔚来车的人很有钱,并不太在乎这些成本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会是一个趋势。

DMS 在软件层面的价值量如何?

相比于消费电子甚至是安防市场,DMS 软件市场很小,市场上例如商汤这样的厂商有能力研发,但是会存在成本与收入的拉锯。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进行这方面的研发,是为了替代软件厂商在自己这里的产品,进而降低成本。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德赛西威
工分
7.0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