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中环股份电话会交流纪要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2-06-30 22:13:57

中环股份电话会交流纪要

【要点】

1、 产能:

光伏硅片:22年底达140GW,其中210产能超120GW;26年进一步达到180GW,新增的45GW不建设新产能、通过技术提产,210产能达160GW;

叠瓦组件:21年年底10GW,22年年底13GW;

半导体硅片:21年底6/8/12英寸产能50/75/17万片;预计22年底产能达90/100/32万片。

2、 降本提效:

晶体端,公司单台炉产达5.5到6吨,同行正常平均单台炉产4.5到5吨;原生多晶硅料消耗率领先同行3%到3.5%。

晶片端,①薄片化,P型硅片以150和155的厚度为主,N型硅片以130和150为主。②细线化,公司所用线径比同行领先5到8μ左右,单位公斤出片数公司领先同行7%到8%,原磅计算口径下多出2.5到3.3片。③N型技术路线崛起提升下游客户对硅片的定制化和柔性化需求。④工业4.0提升生产效率,公司的单晶炉人机配比遥遥领先于同行。

3、 N型硅片:

P型同等厚度要贵7%左右,制造成本上N型硅片会比P型多6%到8%左右,但单瓦价格略低,因此受下游客户认可;适配多样的技术路线定制化需求。

市占率:与天合、通威、日升、阿特斯都有战略合作,其他的金刚玻璃、华晟、爱康以及海外的一些公司都是中环100%供货,中环一直以来是全球N型硅片市场当中市占率最高的,超过50%以上。

4、 大尺寸:

21年210占比28%,预计23年占比超过50%。22年大型地面电站的招标中540瓦以上的标段占到92.9%,只有182和210在做,其余的7%为540瓦以下,以166为主。

5、 硅料价格影响:

公司采取高周转、低库存以及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减少价格波动损失;

硅料当前占成本比重高达80%,非硅成本现在被原材料价格所掩盖,等到上游产能释放,长期回落到理性价格,中环的制造优势会充分显现,包括单炉产效、产品一致性、工艺控制能力、工业4.0的锁定、柔性制造等,对应超额收益的空间。

6、 石英砂:

中环两年之前开始布局,与最大的两家国外公司签约(挪威TQC、尤尼明),依据产能需求协同石英坩埚厂锁定需要的石英砂,锁定的量是公司预期产能规划叠加一定比例的上浮(超过20%),因此未来扩产可以得到保障;

新产能的扩建一般要两年时间,其他企业可能面临供应紧缺。

7、 新建产能回款周期:

从可研的口径看,晶体端回收期在4年,切片端大概在3-5年。


【公司经营情况】

作为TCL中环混改以后的第一年,公司21以来实现业绩翻倍增长,22年会持续秉承“上坡加油,追赶超越”的经营理念,构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主营业务构成的两大板块:

1、 光伏业务

21年的11月中下旬以来是装机淡季,受原材料价格高企的抑制,下游需求不景气,导致部分21年的装机延到22年。22年开年预测新增装机240GW,但是随着一季度印度抢装、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以及欧洲地区重建光伏产业带,宏观经济政策导致全球装机量在一季度出现淡季不淡的情况:往年一季度的装机量只占全年的15%,22年远高于该比例。因此公司在一季度把22年全年的装机量向上调10GW至252GW,在23年国内外各种利好政策下,预测装机量会达到310GW。


1) 210大尺寸:

19年以来,中环推出210尺寸,将光伏从5.0引入6.0时代,将下游的需求引到600瓦。现在市场上的600瓦主要为210,182需要叠加N型技术,但出于下游生态建设以及性价比的考虑,还没有采用这种形式,而210叠加N型技术能满足下游700瓦以上需求。N型会成为未来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大家的共识之一。

 

2) 市场占比:

21年210占比28%,预计23年占比超过50%。1)下游对210的生产优势毫无疑问。22年组件210的产能会超过300GW,电池端的210产能有295GW左右,23年比例会持续升高。2)210在市场的推进、生态的完善可以通过下游公司反向验证。22年大型地面电站的招标中540瓦以上的标段占到92.9%,只有182和210在做,其余的7%为540瓦以下,以166为主。近93%的比例中有华电等大型项目单独只要600瓦以上的标段,目前市场中只有210尺寸才能达到。

 

3) 产能:

22年底光伏总产能达140GW,210占120GW;规划到26年总产能180GW。公司21年年底光伏总产能是88GW,其中210有60GW。随着宁夏6期项目产能释放与内部的技术提产,公司预计22年底中环的光伏总产能达到140GW,其中210占到120GW,中环22年以来新建的产能都由210向下兼容。原本规划到26年总产能达到135GW,当前时点把规划数字调整到180GW,新增的45GW的产能不考虑新建产线与项目,完全是由公司内部提产实现。

 

4) N型产品:

公司的光伏战略保持综合实力全球第一,目前公司全产业兼容N型产品,而且N型产品常年保持全球的市占率第一,超过50%的N型硅片由中环供应。N型作为未来的必然技术路线,公司乐见任何一种N型电池技术路线的崛起。此外,中环4月份的报价中单独新增N型硅片的报价。

 

5) 技术提产:

21年公司研发投入超过25亿,其中约19.6亿围绕降本增效。

硅片的生产环节拆分:

1)晶体端,公司通过TS系列技术进一步提升单台炉产,21年底相比于21年年初单台炉产提升将近30%,预计22年年底再有16%的提升。当前公司的单台炉产能到5.5到6吨,同行正常平均单台炉产4.5到5吨,5吨是行业内较好水平。公司的原生多晶硅料消耗率领先同行3%到3.5%,尤其原材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硅耗的节省格外重要。

2)晶片端,①公司不断推进薄片化。从上周五或者4月份的报价已经剔除掉160厚度,P型硅片以150和155的厚度为主,N型硅片以130和150为主,不排除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其他尺寸的生产,这四个尺寸代表线下出货的主要厚度。130厚度以下的硅片公司有出货和验证。现在最薄可以切到100,但是没有形成批量化生态。②细线化,公司所用线径比同行领先5到8μ左右。薄片化和细线化提升210产品的单位公斤出片数,该指标是绝对的硅片环节的生产能力的考核指标,公司领先同行7%到8%,即以原磅计算的口径下多出2.5到3.3片左右,主要增加额外盈利。③N型技术路线崛起提升下游客户对硅片的定制化和柔性化的需求,不同的技术路线对同一硅片上面的电阻率有不同的选择区间,如果没有工业4.0的支撑,很难在同一硅片上截取客户需要的棒长电学参数,进而无法定价。④工业4.0提升生产效率。公司的单晶炉人机配比遥遥领先于同行。当前生产规模中环只需要13,000人,同行则需要3到4万人。

 

6) 硅料价格影响:

中环在原材料价格高位水平下,一直采取高周转、低库存以及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存货周转率控制在5到7天,正常生产周期中环从硅料进来到硅片出去只需要22天,而中环需要4至5天左右。极大减少中环在硅料波动情况下非生产经营能力上的损失。虽然硅料价格现在仍处于高位,但拉长时间周期后,必然会随着上游的逐渐扩产回归理性。硅片中的硅料成本逐渐下降,非硅成本将成为各大硅片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中环有24到36个月的技术性的领先,这方面的技术优势会随着硅料价格的降低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2、 半导体业务

随着全球的第三次半导体转移,新能源汽车、VR装置等市场行情有效提升,未来五年均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规划:保持5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25年左右,预计半导体营收规模会达到100亿以上。21年中环的半导体收入是同比增长70%。2)发展战略:持续构建Total Solution的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和解决能力,为下游客户提供可靠更全套的服务。自身会围绕特色工艺加先进制程的双摩尔发展路线,持续完善产品结构。3)长期看,中环实施“国内领先、全球追赶”的战略。近两年已经是中国大陆地区最大的半导体厂商,希望在2025年挤进全球前五。

产能:21年底,中环的6英寸达到了50万片/月,8英寸达到了75万片/月,12英寸17万片/月。预计22年底,6英寸达90万片/月,8英寸达100万片/月,12英寸达32万片/月。

 

 

Q&A】

Q:产能规划增加的考量?

A:5期和6期之后按原来设计的理论产能为135GW,通过工艺技术使单炉产效大幅增长,提升了40%,因此在不增加新的资本开支的前提下,规划到2025年整体产能会提升到180GW。6期目前处于在建状态,预计到22年一季度全面投产。所以22年整体产能预计会到140GW。

 

Q:市场上石英砂紧缺,公司如何保障供应?

A:全球都有石英矿,但是最好的高纯石英砂在美国,巴西巴基斯坦有矿,但是规模比较小。当前紧缺的情况下国产石英砂可以用于坩埚外层,做内层要运用美国的高纯石英砂。整体短缺的现象可能会在硅料价格回归之后会愈加明显。

根据当前装机或者产能规划,整个市场从下半年开始到23年应该都有持续短缺的现象。因为石英砂开新矿需要1-2年的周期。唯一跟硅料紧缺不一样的在于硅料在硅片成本结构占比较大,以前是50%以下,现在提升到85-88%。

石英砂包括石英坩埚在单晶硅片的成本占比极低,价格敏感系数很小,但是保供的影响会很大。坩埚内层直接接触硅料,石英砂的质量对硅棒的质量和工艺影响很大,所以行业有短缺的现象,并且随着硅料供应的缓解会愈发明显。

中环两年之前开始布局这方面的供应链,与最大的两家国外公司签约(挪威TQC、尤尼明),依据产能需求协同石英坩埚厂锁定需要的石英砂,因此未来扩产可以得到保障。锁定量是公司预期产能规划叠加一定比例的上浮(超过20%)。

 

Q:硅片涨幅高于硅料,公司是否拥有较高定价权或溢价能力?

A:价格有一定时间错配性,比如四季度硅料涨得多,硅片涨得少,一季度大家预期硅料价格回调,但是有地震、抢装、俄乌战争,欧洲的能源需求等,导致边际变化比较大,所以价格没下来,叠加硅料厂的投产速度变化等。21年到22年硅片没有大幅度涨价,基本只是传递硅料价格;公司主要根据产品结构调整定价,比如围绕210、薄片化有对应的定价梯度。

 

Q:公司混改后的资产结构和财务费是否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A:6期项目已经采用政府代建,混改之前政府代建没有同行利用得好,为中环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带来了竞争上的弊端,主要依靠技术制造能力弥补该方面差距。往后公司会更多采用更优的建设结构。公司21年的财务费用率,下半年比上半年降低2.5%,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未来会在此基础上继续降低。

不同机制的导向会不一样,并不代表在国营体制下没有竞争力,体现在报表上的毛利率等指标来自搭建的资本结构不同,成本变成表内或表外而已。6期对应的政府代建,厂房成本不体现在表内,产品毛利肯定会提高,报表更好。

资源方面,混改后公司经营更加市场化,本着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协同所有资源进行技术能力商业变现,三费率在21年有很好的降低并且会持续。过去在国营机制考核资产负债率。混改之前的5年没有在光伏上进行股权再融资,只有50亿的定增用在半导体的项目,同时光伏快速扩张导致资产负债率会提升,但是又有资产负债率的考核,所以过去的少数股东权益较高,体现在归母利润比净利润少,这一方面少数股东权益的回收能看到减少。总体上混改后报表和运作模式更加市场化,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Q:公司单瓦盈利季度基本持平?是否受硅料上涨的影响产生波动?

A:公司6月出货和4月、5月份的6GW基本持平。21年的四季度开工低,单瓦盈利高于22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指标并不能衡量硅片盈利能力。硅片环节体量较大,中环以销定产、高周转低库存,价格波动会根据硅料价格随时跳动。开工率影响整体的生产通量,生产成本的分摊会有明显差异,导致单瓦盈利的高低。实际上中环会通过自身的降本能效,合理获取利润,把剩下的成本传导给下游;而中环会不断推进技术增强高价格的能力,定价空间是会比较宽泛的。中环保持扩大毛利,而不是毛利率,毛利率会随原材料价格的升高下降有比较大的跳动,但分子会不断提升。

公司不仅是稳定,未来预期会越来越好。硅料当前占成本比重高达80%,合理情况下可能是30-50%,非硅成本现在被原材料价格所掩盖,等到上游产能释放,长期回落到理性价格,中环的制造优势会充分显现,而成本控制之后的盈利空间会大大增加。

硅料价格主要由供需决定,大家预测价格能随着产能释放回归到合理状态,这样的成本结构之下硅片依然能够去实现较好盈利,不是光靠硅料价格的上升,硅料充足供应、硅片的启动率打满之后,成本分摊会有更高的额外盈利空间。具体硅片定价一方面跟供需有关。未来产品结构转移、非硅成本的占比越来越大,非硅的技术优势,包括单炉产效、薄片化、N型等带来的效益差距,对应超额收益的空间。

 

Q:公司N型硅片的领先优势如何体现?

A:1)定价的角度:上周五的报价N型的硅片比P型同等厚度要贵7%左右,制造成本上N型硅片会比P型多6%到8%左右。当前价格较合理,基本从价格上覆盖掉硅N型硅片成本上带来的提升。但实际上下游认可N型,因为N型硅片单瓦价格略小,这来自于N型单片瓦数更高。

2)产品的逻辑:N型下游多种多样的技术路线崛起,硅片客制化和柔性化制造的需求越来越多,P型只能做到一致化和标准化,因为同一硅棒的参数完全一样,辨识参数要分段,可能头尾不一样、中间是一段。以后N型市场崛起,订单需求越来越多、差异化越来越深,一个棒子需要拆分出一段给HJT,一段给TOPCon,一段给IBC,这需要工业4.0的支撑去挑出对应的棒长、计算出具体的成本与定价。

3)技术路线:N型电池,无论是TOPCon、HJT和IBC都需要解决大规模产量的工艺控制,目前TOPCon需要解决单晶同心圆的问题,但是TOPCon是大家看好的方向,设备投资的密度和工业化控制相比HJT和IBC更容易。TOPCon的厚度优势较弱,跟P型的厚度优势差距不大。HJT和IBC与TOPCon或者P型有20到25微米以上的薄片化差距,这一方面原料的成本优势很明显。HJT的工艺控制比较难,投资很重要,存在低温银浆等生产端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哪一种电池技术,公司都可以去提供产品,最新报价里用于HJT的是130的厚度,155以上的报价公司都没有。当前电池技术尚未有定论,但无论最后怎么发展,中环的N型硅片都能给下游客户提供最大的支持。

4)市场角度:公司从10年开始做光伏级单晶硅片,那时相当的比例以N型为主,但主流还是多晶,单晶小众,公司主要做小众中的N型。PERC性价比提升后市场快速推广,占比优势大,增量也绝大部分都是P型,N型的增速较缓慢。当下N型电池进行技术降本,大硅片的通量效应是单位GW投资成本越高的技术路线降本效应越明显,大硅片加上N型组合,再叠加薄片化,能够快速实现N型的经济效率。N型不存在科学性质创新,主要类似半导体器件的工艺,拉制较难,硅料也类似电子级硅料的质量要求。目前N型的客户中天合、通威、日升、阿特斯都有战略合作,其他的金刚玻璃、华晟、爱康以及海外的一些公司都是中环100%供货,中环一直以来是全球N型硅片市场当中市占率最高的,超过50%以上。公司现在210N型硅片的技术提升能力很强,且同心圆的控制能力领先行业。

 

Q:下游组件龙头有大量的硅片产能、第三方的硅片厂商大规模扩产,公司未来如何保证订单?

A:光伏行业从来都是总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不足。尤其硅片环节优质产能不足,利润不错,吸引新玩家进来很正常。当前硅片数量变多,产业的集中度变小;产能迭代过去是通过价格战的方式出清落后产能,随着硅料的供应紧缺,这些落后产能在紧缺当中以减产或者停产的方式去出清。现在因为产业在升级,大家都在投资。近两年光伏属于投资密集期,招商引资与战略规划都做得比较大,项目多为10+或者几十GW,但实地落地需要保持关注,有的是分期建设,具体落地的执行性值得投资人持续追踪。总体硅片产能规划过大的问题不用过多焦虑,其实电池组件的规划比硅片要大。

竞争格局:一体化还是专业化的问题,主要看市场是封闭市场还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最终落脚点是公司在该环节的竞争力。光伏是同质化的评价体系,不会有太多的品牌溢价,主要看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只要保证在该环节的竞争力持续领先,失败率就不用担心,因为不涉及边缘产能。

产能消化:一体化不是恒定的,21年比如电池环节的盈利能力变弱,企业不会开满电池厂,而是去采购外部电池,所以非充分竞争市场或者垄断市场能够做到一体化,行业上行周期中,整个报表体系都合并起来,环环通吃的利润空间会比较大。公司硅片电池组件的技术路径、产能结构、行业格局都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每个环节都抢占制高点挺难,要看自身的资源条件能在哪个领域取得头部效应。

中环混改之后,21年经营业绩提升比较明显,主要通过提升经营效益、晶体晶片端的工艺技术、优化产品结构的优化来实现。21年到22年各光伏企业盈利较好的原因是硅料的涨价传导到下游各环节,都获取了涨价红利。但中环的价格相对稳健,从21年一季度三四月份开始之后,一直处于高周转低库存的策略。在价格波动以及上涨的过程中,公司都有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和计提减值。虽然它没有真实发生,原材料价格还在上涨,但是减值准备为后续短中期的市场价格变化做准备。中环的经营业绩体现在硅片环节的制造能力,硅料供应打开之后公司的非硅成本盈利能力才会被市场发现。下一步要看公司能否在持续保障竞争能力,现在非硅成本在成本结构中不到15%,单炉产效、良率、单公斤出片数、薄片化、N型等体现出来的差异不大。

另一方面,当硅料、硅片充足供应之后,下游的客户会提高品质要求。从21年到现在供不应求,客户不挑产能;当市场充足供应,客户对产品的品质、一致性、片厚度的要求相应都会提出。而中环在产品一致性、工艺控制能力、工业4.0的锁定、柔性制造等方面的能力也会体现出来,中环在这方面的竞争力可能市场还没有预期到。

 

Q:硅料价格降下来之后毛利率的趋势预期?公司比如说在N型电池上和友商的毛利率的差异的趋势吗?

A:单瓦盈利不能一直作为衡量价格水平的指标,毛利率受报表端的影响较大,包括资产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投入股东权益等因素。单瓦盈利是在价格上看到的成本和定价之间的差异,而大型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硅片环节受稼动率的调整就会不一样。例如中环和隆基在硅片环节已经占到了供货比例70%,假设中环占到30%,21年四季度中环开工率调到50%,全市场的供应率会少15%,硅片的价格会比原来高的多,相应的单瓦价格就会有提升。相反如果中环把稼动率开满,硅片的数量又会多。简单的供求关系并不能代表整体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要看成本控制和公司整体的毛利是不是逐渐上涨。

 

Q:硅料价格下降后公司和友商之间的毛利率的差异?

A:主要看硅料占比或非硅成本占比。1)非硅成本:拆开看工艺、铺货、产品结构等,大尺寸产品结构本身会导致差异,晶体数据的测算跟对标方的数据有关。2)单炉产效:公司现在平均单炉产效是5.5到6吨,行业是4.2到4.5,公司仍处于持续提升当中,最优的单炉产效超过6吨。这部分不仅意味着产出量的增加,还有对应的能耗、人工成本的分摊。3)细线化、薄片化带来出片数的提升,公司出片率领先行业7%到8%。产品一致性、电阻力控制决定符合入档率要求的硅片比例,各家的控制水平不一样。部分公司薄片化推动较慢、良率较低,退而求其次先做182。做小尺寸对应有产能的损失,做大尺寸有片厚的损失,做170和做155的厚度对应硅成本的差异。这些会体现在工艺技术上,最终体现在商业和财务优势。4)硅片环节的盈利能力:当前开工率都没有打满,等到开工率打满,整体的成本的分摊下来,会带来额外的盈利。多出来的额外的盈利一部分传递到下游,一部分体现在硅片环节的竞争力。

 

Q:新建产能多久回款?

A:从可研的口径看,晶体端回收期在4年,切片端大概在3-5年。具体数据不方便对外公布,整体产能规划大概是22年底设备全部到位,23年底,6期产能达产,再通过公司自身的技术提产,26年达到预计180GW产能。

 

Q:公司对210和182市场占比的展望?

A:公司自己的210占比已经超过60%,全行业大概在25%。公司在19年发布210,同盟也发布了两个产品m9和m10,对应的182差不多就是m10。公司铺过渡产品是基于210的产业链,新投产的设备最具有经济性,但制造环节中的产能瓶颈可以通过改造去提升。一方面是考虑利旧,另一部分是考虑工艺技术爬坡期。210和182从产能上都可以做,现在很多做182是新建的产能,也可以做210,只是工艺技术还没有打通,选择做某个方向和单个体企业、自身的供应能力、市场的供需结构有关。

中环的产能规划,5期6期都是围绕210扩产。到25年180GW的产能大概小尺寸只有15GW。公司没有说不做182,需要根据下游客户的进展来做,但工艺成熟后还是210更具有经济性。

 

Q:尤尼明的矿是否有库存周转?

A:疫情下周转期会长一些。原材料在高位,一线厂商都没有开满稼动率。如果大的硅片厂商都开满去抢硅料,硅料短期的供求关系会加剧恶化。如果是这样,价格不排除往上走,也会给硅片厂自己带来影响。石英砂的供应我们根据产能锁了量。虽然现在产量比产能要小,但是石英砂的库存无所谓,因为在成本结构中占比很小,价格规模也很小。相比于大部门资料库存来说,这个基本上以保供为主,价格为次。

 

Q:石英砂的供应方式?

A:一次性锁一年的量,根据预估需要多少石英砂来锁量。中间还有石英坩埚的制造环节,是月度可调的,根据保证产能所需求的石英坩埚的量来决定月度石英砂的量。

 

Q:22年上半年的整体开工率不高,所以石英砂的量还有很多?

A:不是。二季度与一季度相比是环比有所提升,而且我刚刚没有介绍到全年的突破指引,预期是全年90-100GW的出货。月度供货量可调,另外不管是原材料采购,销售也是有上下10%浮动很正常。

 

Q:如果出货是90-100GW,但是锁了120GW?

A:但是产能也提升了。22年计划是122GW,提升到了140GW。

 

Q:尤尼明和中环签长单是几年的单?

A:签单锁量一般是锁未来几年的量,在紧缺的这几年有保障。锁完量之后,后续组件厂还有需求的话,原材料供应商需要扩产,但是会担心扩产两年之后组件厂商反悔不买了。所以要把扩产的条件去锁定,要求价格在现在的基础上上浮一定量,并且要交高比例的保证金。

 

Q:与供应商签长期协议是怎么样的?

A:签的是多年的长协,这个站内协议考虑了中环整体的产能规划所对应的量,并且还有一个上浮比例的空间,相当于有一个超额锁量的一个空间。我们自己的设计产能也提升了,所以这个超额锁量实际上也会形成产出去消化掉。所以供应与消化是仅仅平衡的状态,但是基本的量已经锁了。

 

Q:如果中环的原材料储备量大,是否未来两年都不需要去石英股份买石英砂?

A:要看需求,不确定后续中环是否会再扩产,而且国内的石英砂可以用在外层。而且中环并非只跟尤尼明一家签了所有的石英砂量,还和海外两家有合作。整体看为什么是缺的状态,是因为硅片制造的量是要用装机需求量乘以1.2的。目前海外石英砂的存量供应是满足不了的,从下半年开始石英砂就是缺的状态,所以才找一些路径。中环不是做石英砂行业的,只是做硅片的环节,所以需要做的就是两年前预警到原材料的紧缺,所以两年前就开始锁定未来五年的石英砂的供应,仅此而已。

最竞争力的部分,核心的绝大部分的量已经锁定掉了的话,其他的量就变成边际变量。中环是第一家锁的,接着第二家龙头也锁了,所以后续新增的产能需求会在高纯石英砂比较难得到保障。

 

Q:未来考虑在北美、欧洲建厂,来体现公司的成本优势?

A:有相应的计划考虑,最终要看上市公司的公告。Maxeon是我们海外商业化布局的第一步,因为他们在组件环节有IBC和叠瓦,通过中国在光伏的制造能力给他进行加持结合制造能力。他自己有比较全球化的市场营销布局。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后续在全球化这一块会继续推进,但是以何种形式,要看后面的进展。

 

Q:叠瓦组件是否有提升空间?

A:我们定位是硅片公司,但是做组件的意图不在于与下游客户竞争,而是基于叠瓦这个技术。我们与Maxeon有资源协同,我们有叠瓦这个专利技术,它是基于小调式的管理。基于稳定性、抗衰减、抗遮阴这些优势形成一个差异化竞争。刚好叠瓦用的硅片能使用厂里的超规的硅片,这一类硅片是我们主流下游客户所不需要的,或者是他们用起来会增加额外成本的。自用生产成叠瓦的组件,实现硅片环节的经济效益,以及组件端的差异化竞争。所以作为一个规划180GW的硅片厂,对应配比10-15%的组件产能都是非常合理的。

21年年底10GW,22年年底13GW,提升较慢,因为叠瓦是一个平台型技术,包括叠瓦用的电池,还有我们现在在做的叠瓦2.0、叠瓦3.0、叠瓦3.5,是在做一个技术的迭代和升级。所以在技术迭代完成之后去释放产能速度会更快一些,现在是比较稳定的状态。

同时叠瓦在过去是通过Maxeon的资源渠道做一些海外的高端市场,10GW以上的量还是要推广做国内的品牌。在国内大型招标式的电站也看到我们的华晟公司去投标,包括中标了很多国内的招标项目。在这两年的招标和投建过程中,树立起了一些标杆项目,包括发电效率的检测能够被国内市场所认知,再做规模推广可能会更顺畅一些。

 

Q:IBC的Maxeon7的转化率有明显提升吗?

A:Maxeon5直接跨过6代提升到7代,处于在建过程中。

 

Q:Maxeon也是美国纳斯达克独立的上市公司,具体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尤其是技术情况还是要以他们的公告为准吗?

A:是的,因为IBC这一块没有拿到国内来做。

 

Q:国内其他IBC厂能绕过Maxeon的专利吗?

A:Maxeon一千多项基础专利,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叠瓦也一样,如果绕过他的专利的话,排布、版型对应去发生变化,包括导电胶这些的工艺发生变化的话,效率和经济价值就会打折扣。

 

Q:高纯石英砂的紧缺可能持续到23年,23年后是否会扩产?尤尼明、TQC的产能扩建是什么节奏?

A:新产能的扩建一般要两年时间,现在是考虑扩建,但是扩产的要求比较高。中环已经锁量了,其他家是不够,然后需要供应商扩产。在2012年有过一次让尤尼明扩产,结果扩产完了,中国又不买了,吃过了一次亏,所以这次定了比较苛刻的扩产条件。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TCL中环
工分
1.68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惊涛拍岸惊奇
    中线波段的散户
    只看TA
    2022-07-06 20:23
    TCL中环电话交流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6-30 22:14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