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硅碳负极系列3-硅烷科技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4-01-10 23:19:33

会议要点

1. Q1产销动态分析

硅烷科技的主要产品覆盖硅烷和工业氢,其中硅烷主要应用于光伏、液晶面板、半导体以及硅碳负极行业,与全部先导合作建设两期生产基地,投资总规模达30亿元。

公司现阶段为全部先导独家供应硅烷,目前产能4000吨,计划通过管道方式降低未来运输成本,且正在与其他硅碳负极制造商进行沟通合作。

硅烷科技对硅碳负极的销售定价在20万元/吨左右,预计到25年进入千吨级销售规模。

2. 规模与成本分析

硅烷科技公司的硅碳负极材料毛利率情况:在销售价格约20万人民币时,完全成本为11-12万人民币。

价格随销量增长有下降空间:百吨级销量时价格维持现状,千吨级及以上时预计有降价空间,但未能透露具体数值。

成本控制与规模效应:公司认为随着三期四期扩产完成,将因规模效应及技术及工艺优化降低整体成本,具体降本幅度未透露。

3. 产能扩张与市场趋势

产能扩张:第一期600吨,第二期2000吨,第三期3500吨,三期在设备供应和工艺流程上进行了优化。

材料消耗:硅碳负极材料的单吨成本不会降低,未来消耗比例可能会高于60%,这是行业内约定的理论值。

光伏市场:n型产品正在成为市场主流,预计未来几年内渗透率将显著增加。上游硅烷产品需求大方向不变,但客户结构和市场格局可能发生适度调整。

4. 投资分析与展望

公司综合分析基于中金及其他机构报告和官方数据,预测的各项指标与行业趋势接近,显示预测可靠性较高。

出货量稳定,平均每年3亿立方,每小时3.75万立方;主要在工业及加氢站使用,销售半径150-200公里范围内。

液晶面板需求稳中有升,光伏客户结构优化,增长趋势高于液晶面板;半导体供应商增加,公司毛利率在61%左右。

5. 成本控制与产能展望

成本控制方向为规模扩大和工艺优化,两者均有助于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中间产品产出率,从而降低成本。具体降幅暂无法量化,但确定性地,成本下降是公司努力的方向。

公司正在积极扩大产能,目标是未来几年内产能进一步提升。例如,明年预计增加3500吨产能,若后续条件成熟,公司将继续扩产以满足增长需求。

硅碳负极材料因高运输成本,公司可能在近期做出战略部署,与下游客户合作可能更紧密。行业整体有积极变化,硅碳负极市场未来3-5年有大幅增长预期。

会议实录

1. Q1产销动态分析

各位投资者,大家下午好。十分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投资交流会议。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硅烷科技的董秘副总,来和大家进行详细的交流。最近我们特别关注硅碳负极材料的领域,前期有过多次关于多孔碳材料的讨论,硅烷作为硅碳负极重要的原材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感谢副总的光临,请问副总可以听到我说话吗?可以听到。非常好,副总看是否方便用一些时间,给我们分享一下公司主营业务,特别是第四季度以及第一季度的具体情况?关于第四季度,我们处于正常的生产状态。主要生产两种产品,硅烷和工业氢。硅烷主要应用于光伏、液晶面板、半导体和硅碳负极材料。硅烷科技已在公司旁建立了两期生产基地。第一期投资5亿元,产能1万吨;第二期投资25亿元,产能5万吨。目前,第一期的两个车间已建成,每个车间产能约2000吨。

 

下游客户包括宁德时代、HL、中创新能、欣旺达,以及韩国的LG、SK等。按照目前的信息,他们在硅碳负极领域具备4000吨的产能。我们提供的纯硅烷不含石墨掺杂。至于合作模式,我们与天目千岛有战略合作关系。天目千岛建厂在我们隔壁,未来可能会通过管道来进行物料供应。至于市场份额,据我们的了解,天目千岛的硅碳负极生产基地是国内最大的。

 

关于产能和出货量,目前我们全线供应天目千岛的硅烷,但我们建成的产能并不代表实际出货量。天目千岛的出货节奏,我们估计将在2024年加大批量,而2025年可能是硅碳负极元年。到那时,市场地位基本确定。我们有与天目千岛的地理位置优势,只要我们供应充足,天目千岛无需从其他地方采购。

 

至于我们的产能规划,目前我们的募投项目计划扩充至3500吨产能,预计在2023年底完成。此外,第四期产能预计也将在2025年上半年大批量投产。关于价格定位,目前硅烷定价大概在20万元/吨左右。我们与天目千岛签订的是阶梯式价格合同,随着他们产量的增长,价格会做相应调整。

 

最后,我们的产品质量已经达到了半导体级别,所以在其他应用领域,比如光伏领域,我们没有必要故意降低产品质量。我们没有理由牺牲质量来追求成本节约,因此我们的产品在众多应用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2. 规模与成本分析

我理解了。首先,想了解下,假如销售价格在20万元左右时,硅碳负极的毛利率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毛利率方面,对于我们的成本你是否已有了解?实际上,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还不足。 我们正常的完全成本大约在11至12万元。你可以自己计算下。 好的,明白了。这个11至12万元的成本指的是现金成本,还是包括了生产成本? 是指完全成本。了解了。所以现在税后销售价格大约20万元,完全成本约在11至12万元,对吗?举个例子,硅烷科技的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我明白了。谢谢,我只是想补充一下这个小问题。好的。下一个问题,顾总想继续询问,例如,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价格是否有下降的空间?至于规模,我们的目标是达到千吨甚至更高。根据当前的规划,二期总计6万吨产能。基于当前对硅烷每吨的使用量,至少需要3.6万吨,因此我们有可能实现千吨级别的规模。明白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价格是基于百吨级别的情况,如果能达到千吨级别,价格有可能会有所下调。如果达到万吨级别的话,价格会有不同的结构。抱歉,关于结构我无法过多透露,因为涉及到合同的保密条款。明白。目前看来,因为实施CAD过程中的成本可以得到良好控制,我们在硅烷领域的竞争优势是显著的。例如,关于咱们的合作方TM,是否考虑锁定硅烷的产能?他们是否只想依赖我们?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我们的位置相当接近。通常情况下,如果我的产品质量、价格和持续供应能力都能满足需求,客户就没有必要寻找其他供应商。同样,如果你们的需求量不大,我也可以寻找其他合作伙伴,这样我的主动性就会更强。了解,余总,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硅烷的成本构成,您之前提到的完全成本是指包括了哪些方面?您是在问硅碳的成本吗?我指的是关于燃气方面的成本。但今天我无法具体为你拆解这个成本,因为我们刚刚发布的回复文件中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我们最近的定向增发回复,以及我们与同行新阳科技的成本对比,在文件中都有详细说明。明白,我们会进一步研究该资料。感谢今天参会的各位机构和您提供的指导。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在回复文件上,券商回复了大约160至170页,会计师回复了60至70页,法律问题相对较少,大约20页。总共加起来差不多有300页。文件中特别对我们的行业对比、成本对比、毛利对比等四大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明白了,我们会仔细研读学习,感谢您的解答。以我们现有的材料价格或成本基础来看,是否还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这要看产量规模扩大之后。我只能通知你,我们认为是有降本空间的。不过具体能降低多少比例?这个具体数字目前还不能确定。我只能说,未来随着我们三期四期的扩产完成后,整体成本将会下降。这仅仅是规模效应吗?成本下降不只是规模效应,还包括随着设备投入和生产工艺的优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等多个方面。具体到现在,比方说,我们每套设备现在能达到哪个生产量级,扩产后单套设备能实现多大的产量?现在看来,你们主要是强调规模优势。

 

3. 产能扩张与市场趋势

我们的一期产能是600吨,二期扩增到2000吨,而当前的三期达到了3500吨。一期本质上是国内首套采用改良的西门子企划法的设施,它实际上从一个中试装置改造而来,因此规模较小。相较之下,二期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化生产装置。三期则是在一二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这是我们产能发展的一个演进过程。

 

现在,对于耗量的问题,当前每吨硅碳负极材料大概会消耗多少?未来这个数字是否会有所降低。我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单吨硅碳负极材料我们之前已讨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母料或者市场上被称作的纯料概念。我们所指的是成品。基于与下游客户的交流,不只是天目一家,我们跟四五家都有沟通,60%实际上是区间下限。未来,这个比例不会降低,我们相信还有可能提高。因为60%的耗量比较接近于理论值,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消耗。因此,实际使用可能会高于这个比例,不同厂家的损耗率可能也有所不同。关于耗量是否会下降,根据我们之前的公告,了解到的消耗比例是偏保守的。我们认为未来降低的可能性不大。我这样回答您能理解吗?很好,您的回答非常清晰,谢谢。

 

还有一个小问题,目前母公司与其他公司在产品性能上的差异大吗?我们了解不少同行也能生产硅烷产品。首先,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路径不一样,比如中金工业采用的是氟硅法,而类似我们的中能和新阳等公司尽管相似,却也有所不同。我们拥有自己的内勤违法工艺,而他们可能采用其它工艺。陕西天宏瑞科采用的是传统的西门子法。至于和远气体,福建恒生等的生产工艺,我们尚未完全掌握,所以无法详述。但可以看到的是,比如河源公司他们已经在一期投产了5000吨,二期计划为1.5万吨。虽然我们已有初步交流,但尚未深入。

 

对于硅烷产品来说,路线不同,但我们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很足。我们会对每一批产品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它们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及之前约定的标准后,我们才会发货。从第一套生产设备到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持续供货能力,在客户中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至于整个硅烷市场价格、毛利率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于2024年的预期,内需当前光伏市场需求似乎较为疲软。目前关于光伏的信息非常多,需要仔细甄别。之前光伏市场从park向n型大规模转型,其中特别是Topcon,和隆基后来推出的IBC技术。根据光伏协会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数据,去年该市场的增速超过了市场预期,并且技术更新换代也非常快。

 

业内有种观点,n型产品将会成为主流,对其渗透率的预测是,在2023年、2024年乃至2025年大约是30%,甚至将达到50%或60%。我们认为,整个行业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相信这一趋势是正面的,但可能会在下游客户的产业格局或结构中看到一些变化,比如谁能更快地跟上n型的升级,谁的市场占比可能更高,扩产较慢的可能会下降,或者相对于传统的p型产品,由于成本无优势而受到更大影响。我们认为,市场格局的这些变化,对我们上游企业来说,客户需求的总体趋势是恒定的,我们只需在客户结构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最后,如果要具体讨论数量增长的预期,结合今年实际情况,您所说的是细分行业的需求还是光伏加上液晶面板和半导体市场的整体需求?根据我们的预测,今年光伏业务量应当是增长的。但对于每一个具体行业的预测,我不会做过多的拆分。

 

4. 投资分析与展望

首先,我在文件中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您看成本对比时,会发现我在同类行业的空间、前面讲到的几个领域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总体来看,我们的报告是以中金和铂金之前的两份报告为基础,并结合行业协会、工信部和发改委的相关数据,经过最新数据的平衡和选取,最终得出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与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非常接近。这也证实了我们之前的预测与行业统计数据十分吻合,在与我们原本稍微保守的预测对比后,我们相信我们预测的数据的可靠性是比较高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建议您重点查看那几个章节。

 

谢副总,我想询问一下关于今年经济规划的情况,考虑到去年可能面临的压力。我们统计了一下最近三年的平均出货量,大约是每年3亿立方米,如果折算成每小时,大约是每小时3.75万立方米。我们全年的计算是按照8000工作小时来考虑的。这样看来,最近三年我们的整体出货量还是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我们之前也提到过这一点。当前的情况是,尽管我们是关联方,需求当然会有波动,但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出货量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础。可以这样理解。

 

目前氢气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细分市场出现爆发性增长。我再补充一点,主要是工业用气中高纯度气体的下游应用场景,它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时间。目前主要还是加氢站在使用高纯氢。高纯氢的一大特点是就地取材,近距离销售。举例来说,高纯氢的销售半径大约在150到200公里范围内。我们在许昌地区,几乎可以辐射整个河南省。

 

至于高纯氢的占有量和应用场景,目前我们认为,市场还在培育阶段。

 

关于去年全年的出货量,我目前还没有最终的确切数据。我们的指引是大约2200单位,虽然我暂时不能提供精确数字,但我相信我们应该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关于今年的整体出货量指引,由于三期项目刚刚完成,它需要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就像新车需要磨合一样。因此,请暂时别对2023年的三期项目产量寄予过高期望。不过,到了2024年,我们预计产能释放将会达到60%到80%。

 

关于客户结构,去年我们约70%的客户是来自光伏行业,今年可能会进行一些微调。从增长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光伏的增长速度可能仍会高于面板。根据统计,过去三年面板的增长率大约是13%,显然无法与光伏相比。光伏行业的工艺路线和客户结构调整,只是格局上的调整,我们认为整体增长趋势仍然强劲。

 

至于半导体领域,我们在上海集成电路和重庆华润威的业务进展良好,它们分别是我们的直接和间接客户。我们预计从2023年到2024年,半导体领域的出货量会增加,但整体占比还是不高。不过,它代表了对我们产品质量的最高认可。

 

在硅烷气体产品的价格和毛利率方面,由于去年的数据还没有最终确定,我们无法提供详细分类,但可告诉您,去年9月份时,我们整体的毛利率在61%左右。

 

总之,我们预计今年会有新的半导体客户落地,我们将继续开发更多半导体客户或加大市场渗透。感谢各位投资者的关注,并期待您们的进一步疑问。

 

5. 成本控制与产能展望

关于成本控制这一块,主要是两个方向的努力。一是通过提高生产规模,二是进一步优化工艺。工艺的优化可降低能耗,提升生产效率和中间体产品的成品率。这些改进直接或间接降低成本。至于最终能降低到20%还是30%,这个现阶段无法给出确切答复,但我们会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在成本结构中,动力成本包括电、蒸汽以及硅粉原材料价格。硅粉近两三年波动较大,相对于去年,波动有所减小。折旧、人工和其他摊销成本会随着规模效应而减少。也就是说,规模越大,折旧和摊销的压力就越小。结合刚才提到的更高的生产效率,成本会整体下降。不过具体数值目前无法量化。

 

关于未来产能预期,以2024年为例,若三期项目完工,我们现有的200多吨产能可能增至4000吨左右。假设按照60%的增长,可能达到4500吨。对于出口方向,我们设定的是一个大概的发展目标,并非一个固定的目标。

 

产能增加方面,明年可能新增3500吨产能。目前已有的2000多吨实际产能,加上预期的增长,明年理论上能增加超过3000吨。如果按设计产能计算,一至四期项目完成后总量将达到9600吨。然而,达到这一数字需要市场开发和生产设备的逐步提升,这会耗费一段时间。

 

扩张计划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例如,如果下游市场发展良好,我们将提前做好准备。还会考虑在其他地区建厂,而不仅仅是天目需要的3.6万吨产能。四期项目建成后,9600吨的产能仍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仍存在理论上的缺口。

 

谈及公司风格,我们不会大声宣称要扩张5万吨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偏好逐步稳健地发展。不会进行巨大的投资来等待市场成熟,以避免过重的负担。

 

对于硅碳负极厂商的合作,我们将考虑就近合作以降低运输成本。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趋势表明,品牌性能和成本都将是未来发展的考量因素。

 

市场分析和趋势预测方面,我们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在回复材料中补充。由于相关数据目前未公开,我们无法提供具体信息。市场预测显示,硅碳负极市场未来3~5年将有所增长。

 

最后,关于资本市场和行业交流,我们会积极与各方进行沟通,以促进双方了解。虽然当前市场情绪不高,我们认为通过多方交流可以增加信心,特别是在下半年,市场可能会有所改善。每个行业发展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将持续与资本市场保持联系,并通过各种交流形式提升信心。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硅烷科技
工分
2.6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