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兴证计算机】智能充电桩专题解读会议纪要
不会武功的令狐冲
中线波段的机构
2021-12-19 10:40:21
一、分享环节
从充电桩大的类别上来讲,一类是快充桩、一类是慢充桩,所谓快充桩就是直流桩,慢充桩就是交流桩。
在慢充桩这一块,首先它的功率一般是7KW,电压是220V,这样的交流充电桩或者叫慢充桩,它充满一台车的时间现在可能是7-8h。
再说快充桩,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充电桩的规格,功率是在120-180KW,这个是主流的功率,电压一般能够到750V,个别的也可以到更大的也可以到1000V也有。如果用120KW的直流快充桩来充满一台车的话,差不多是30-40分钟。在慢充里面还有一个种类就是便携式的充电桩,只要找到一个插座,就可以接到车上的充电桩,基本上就是3.3KW的充电桩,也就是交流慢充,充满一台车也要7-8h。充电桩目前的主要类型大体就是这么几种。

二、问答环节
Q:超级充电桩、交流直流电桩、以及便携式充电桩的区别在哪里?技术上有哪些不同?
A:超级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很快,业内一般称为大功率充电桩。各家企业对超级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标准关于超级充电桩的是电压平台在1000V左右,功率在500KW以上。之前主流的车辆的承受的电压基本在400V左右,但随着续航里程的不断提高和载电量的增加,需要匹配更快速充电的充电设施来满足长续航的高电量。最终目标是让电动汽车的车端体验无限趋近于原油车的体验,充电时间基本在3-5分钟。目前,保时捷电动车是全球唯一一款能达到800V电压的车辆。明年,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主机厂推出800V电压的电动车,例如小鹏P9、蔚来ET7,包括现代、奔驰、大众都要上800V电压的平台。一旦电压上到800V,匹配的充电设备也要大幅提升,才能够真正实现快充的体验效果。

从设备端来看,目前的主流设备例如直流快充是120-180KW,电压达到750-1000V。一旦大功率充电渗透市场,他所应用的技术于传统的充电桩技术是完全不一样的,区别于三个方面:
1)结构上,主流充电桩是一体机,而大功率充电是分体机,把核心的控制模块和电路放在后端机器上,在车位这一端接出来一个充电线;
2)内部散热和连接系统上,传统充电桩使用的是风冷的技术,而大功率充电使用的是液冷技术,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技术壁垒;
3)软件控制上,传统的充电设施是单个的输出控制,而大功率充电设施在后端机前面带了几个头,以一拖多的形式。在散热和结构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壁垒,虽然在国内大家都在做技术储备,但还没有一个特别成熟和稳定的产品上市。

Q:国际上超充桩的技术领先优势会给国内厂商发展上带来压力吗?从国家电网的角度来看,推出800伏电压以上的超充桩设备是否会对电网带来压力?同时在成本方面,是否会带来发展瓶颈?
A:从全球技术上来说,确实有一些国外企业在大功率充电这一块领先于国内,因为零部件的供应商技术比较超前,但是充电设备的集成供应商较少,在全球也没有特别完善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直流充电桩的几个核心零部件:充电模块、充电枪线、主控板。
像是欧洲的艾默生,在液冷的充电模块技术上是比较领先的;还有菲尼克斯液冷枪线技术也是领先于国内的,但要真正把它重组到一起,目前还没有哪家企业有特别成熟的产品。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国内充电设施用的还是2015年的国标,现在国内急需出台对于大功率充电的一个标准,后面再落实,这也是全球大功率充电的现状,各家企业也都在抓紧研发。现在有规模配套的是保时捷,相对较低的功率还是配了全套液冷的系统,但问题比较多,也不能算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

目前,大功率充电大规模的推广还是存在问题。
首先是成本的问题,对于普通充电桩来说,按照120KW来算,市场价1KW大概300元左右,是一个合理的市场价。但是要求更大的功率,包括全套的液冷系统,整个充电设施的成本会直线上升。我们保守估计上升到1000V、500KW的液冷充电桩,每1KW的成本要翻一倍。
其次,很多运营商在2014-2015年投入了很多点位建设充电桩,但这些设备不具备改造升级的条件,或者说如果要进行大功率的改造升级,成本巨大。这里牵扯到三个成本问题:
1)要换掉设备,换掉旧设备就需要购买新设备和处理旧设备;
2)场地施工,也就是主电缆、配电箱等等这些附属的配电设备会跟着功率电压的增高而更换;
3)场地电源的承受能力不足以匹配功率电压的升高,所以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讲存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如果技术真正成熟时,可能在前期推广大功率充电还是有些困难,主要受成本和电力条件的限制。

推广时可能会采用一些新的方式:
1)比如一些之前没参与到这个市场里来的运营商们,借着大功率充电重新布局;
2)就是和主机厂合作,因为本身主机厂就在搞大功率充电,比如全球第一款800伏的车,保时捷电动车,虽然上到了800伏,但里面其实装了个变压器,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充电桩不能满足800伏的需求,得从低电压升到高电压给电池充电,这是一种向市场妥协的办法。因为主机厂对大功率充电有迫切的需求,主机厂会和设备厂以及运营商合作,共同布局大功率充电网络,同时也会减轻运营商的资金压力。

关于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在软件控制这一块,一端对下,一端对上。对下是对场地里面的充电的终端,对上是对电网功率的控制和监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完全智能化的输出,功率太大是可以被调节的,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是高功率的情况。所以整体来说,大功率充电设施的推广对电网的影响是相对较少的,对于运营商或者投资方来说影响是比较大的,最终推动还要看后期的产业发展。

Q:关于充电控制软件方面有哪些公司已经参与进来?或者在做研发储备的代表性企业?
A:有的,像群管群控的技术(柔性充电技术),最早特来电一直在做,他们之前有一款设备主要服务于大功率充电,它是一种充电堆的形式,也是分体式的形式,它会把所有的功率模块全部装到一体机里面拖到车位,形成一个充电枪线。这个软件目前可以实现一个一体机,下面带了五个枪头,给五台车充电,但是这五个枪头的输出功率是不一样的,它会根据车端的bms和桩端的通讯来分配不同的功率给不同的车。
另外,有一家北京的公司叫泽瑟斯,是专门做功率控制软件的公司,他们通过控制模块来控制整个变压器的输出功率。比如设置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为80%,下面所有的负载包括充电桩功率会自动调配,不会超过设置的上限。所以,软件这一块许多企业有一定研发和储备,现在欠缺的是对电网侧的监测,电科院做过一个有序充电,就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它会监测整个区域的电网侧负载。

比如说下面有十台桩,它会实时监测电网侧的负载,如果负载较大,它会限制启动数量。当负载较小时,它会自动启动一些之前没有启动的充电设备。

Q:充电桩产业链上有哪些代表性企业?类似华为、国电等公司的实力在国际上的比较如何?
A:国网系下面有几家设备生产厂包括国电南瑞,许继和鲁能,这三家整体研发能力是比较强的,销量也是比较大的,但他的销量更多是走国网的招投标这一块。国电南瑞在模块和控制软件这一块是走在前列的。
但在充电模块这块,国际上有几家公司做得还不错,像艾默生、台达,属于全球第一梯队的企业;国内有一些企业,像华为、中兴、英飞源算是国内第一梯队的企业;
第二梯队像动力源、优优绿能。
目前国内,虽然有很多充电桩的生产企业,但是大部分生产企业还是以集成厂的形式做充电设备,做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做集成的,像刚刚提到的几家企业都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大部分还是采用了一些合资和收购的形式来做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关于这些企业具体的出货量,我不是很清楚。

Q:从全球范围来看,没有特别强势的充电桩集成厂商其原因是什么?
A:关于充电设备的集成厂,有品牌或者规模大的主要在国内,国际上并没有比较知名的,但是也有做充电桩的,像是西门子,但是它的出货量是比不上国内企业的,主要原因是充电桩集成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外不太适合做这个,国外企业比较擅长做两块:
1)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第一梯队主要集中在欧洲,像是德国这些国家;
2)材料,关于大功率的材料,有一个很关键的功率模块,决定了充电的承载功率。近两年材料这块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出了一款叫碳化硅的材料,能够承载很高的电压,生产这种材料的代表企业像是国外的英飞凌。所以国外企业更专注于核心零部件和材料,而国内更专注于充电桩集成,是因为国内外技术方向的不同导致的。

Q:从政策维度来看,未来对于充电桩行业会不会有一些指导性的变化?诸如补贴、技术扶持等。
A:从政策维度来看,充电桩行业是从2012年开始真正商业化推广的,2014-2016年,几家大型的民营企业开始入局,像是星星充电、特来电这些企业。当时正处于快速铺桩的阶段,政府也给了相应的建设补贴,按照投资总额的30%,一次性补贴给企业。
所以当时的快速铺桩主要归结于以下三点:
1)民营资本的进入;
2)政策的引导;
3)企业为了快速抢占市场。
但是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运营端出现了失误,导致了像是呆桩、死桩等问题。虽然政府通过补贴,达到了快速铺桩的目的,但是相应出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所以从2018年开始,政府出台了运营侧的补贴,根据充电桩使用情况给与补贴,还添加了故障率、可用率,安全检查等指标考核,对于评分较高的企业,提供额外的奖励。
综合来看,后续政府可能会从鼓励建设向高质量运营去转变,运营端的补贴会持续增加,关于运营的考核指标也会更多,这将使企业在未来充电桩运营中做好更多的积累,给用户提供真正的高质量充电服务。

Q:在生产制造方面,会不会有相关的补贴?
A:一直以来,生产环节是没有补贴的。因为之前通过政府补贴,投资方的压力会变小,生产端的出货量也会提升,所以补贴对充电桩的上下游都是会受益的。

Q:从运营维度看,未来布设充电桩的应用场景主要会集中在哪些方向?
A:从应用场景来讲,主要分为四大类:
1)目的地,像是商城,超市这类,用户会停留1-2小时,主要以直流快充为主;
2)企业工作园区,这种场景主要以交流电为主,直流电为辅,服务的是上班的车主;
3)小区公寓这类居住地,基本上以交流充电桩为主,服务的是小区里的住户;
4)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部以直流快充为主。
关于场景建设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向:
1)以目的地为主,不光包含商场超市,还会包括公共停车场,或者是一些主干道周边的城市场景,方便用户达到的地方;
2)充电站的规模和装机率会不断提升,最初一些充电站只有3-4台设备,但是后期会选择优质场景建设大型的集中式充电站,每个充电站基本上有10-15台120KW或是180KW的充电桩,同时配套一些增值服务;
3)开拓细分市场,像是重型卡车这个领域,之前因为技术限制没有拓展,但是现在像三一重工都已经出了很成熟的车型,未来具体关注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落地。
另外从市场规模上来讲,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要突破20%,桩车比目标要达到1:1,后来还提出了两个概念标准:
1)充电半径,最先是北京提出的,要求五环内每5公里要有一个充电站,后期要达到3公里,1.5公里;
2)服务半径,在桩车比的基础上,要保证充电站的密度。

Q:是否会出现“未来2-3年国外会有大量的充电桩的需求,进而带动国内厂商发展”的这种情况?
A:从海外市场来讲,现在很多充电桩厂商都在拓展海外市场,加上现在海外一些主机厂,包括奔驰、宝马、奥迪、捷豹、路虎、保时捷都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动车车型,销量很不错,所以充电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前面讲到,国外没有非常优质的设备集成厂,价格上也没国内厂商有优势,所以未来海外市场肯定是比较重要的业务板块。

Q:充电桩新兴的聚合平台介入后的经营情况如何?为我们装机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看待聚合平台之间的差异、优劣、竞争格局?
A:聚合平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纯互联网平台,只做平台,不投入重资产,只要靠接入市面上的充电桩到自己的平台,像是滴滴,可以自带流量。滴滴做聚合平台主要是为自己的车辆来服务;还有一种纯互联网平台,既没有流量,也没设备,如能量快充;
2)并不主做充电桩,而是配套一些服务,像是高德、支付宝,他们给用户提供一个多的充电服务。这类聚合平台和运营商合作,接入一些充电桩,通过补贴提高推广力度去吸引用户,来增加自己平台的流量。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充电。但是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目前商业变现模式还在探索过程中。
从平台方面来说,它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流量与公共服务的竞争,像是滴滴、高德这类,本身自带流量,也提供一些公共服务,这两个平台是有前景的。

Q:怎么看待charge point“授权升级费”的经营模式?
A:这家公司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很早进入新能源市场的公司。它最开始的模式是众筹的模式,然后在一些合作的便利店等有土地资源的场景来投资建设充电桩,这家公司主要做美洲的市场。

Q:您刚才从“对下和对上”这么两个维度说到充电桩的运营软件未来会有一个融合的趋势,您觉得未来融合趋势之下是电网、运营商还是充电桩设备商来做这个事?

A:我个人认为从电源侧对上这一端,大概率是电网或者是电网下属的一些企业来做。因为牵扯到整体的电力负载的一些数据,我觉得权限肯定还是在电网那一侧。对下的控制我觉得基本上目前市面上是两种,一种是设备厂在做,但是设备厂有一个局限,它更多只是针对于控制自己品牌的设备,它不具备兼容性和通用性。所以我觉得可能社会上还会有第三方的参与,比如软件开发公司,它可以做兼容性更广的,或者说有一些设备厂不具备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内容。

Q:控制软件的商业模式大概会是什么样的,能做成每年收费的模式吗?
A:如果说自己设备厂生产的软件可能就是给自己的设备免费使用的,在第三方生产开发的软件其实有一个参考,现在有一家公司在做,叫德克斯。它是按照一个控制点一年5000元的标准来收费,就相当于收一个服务费。它的作用是比如一个630的变压器,原来只能带5台120的,但是现可以让它带10台,并且不用再增加变压器的成本。

Q:请问控制软件这块,海外的运营商和国内的运营商的模式有什么不同吗?
A:国外并不是像国内有大量的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国外就类似国有企业或者一些组织,然后再投资,不像国内这么多运营商一起在做这个事。

Q:国内的运营是怎样的模式,选充电桩设备的时候是通过招标还是其他的模式?具体的标准是怎么样的?
A:1)其实也就这么几种模式,比如像星星充电或者特来电,从设备的研发生产制造,再到公共充电站投资建设运营它们都做,它们都是自己的设备,这里边不牵扯到采购这一块。然后有一些运营商,比如最典型的国家电网,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过招投标的形式来做的。也有一些小的公司直接采购就可以。
2)所谓的标准其实也比较简单,第一现在所有的充电设备都要满足国家2015版的国标,这是一个硬性条件;剩下的就是招投标的一些常规的内容,比如价钱和售后的服务能力。

Q:目前看充电量的增长和实际电动车的增长不是很匹配,请问这两者相匹配且利润率大幅提升的阶段大概会在什么时候?
A:首先,确实是有很大一部分私家车会选择私装的模式,因为毕竟私装方便,价格又低。目前我这有1个数据,就是在私家车这一块,私装的配套率差不多在60%左右,也就是差不多10个私家车主有6个是有私装的,确实会影响公装的使用率。
私装这一块,我个人认为未来的配件比例会持续下降,我觉得是这么几个原因造成的:
1)私装需要有车位,需要有电,但是电和车位都是属于先到先得的资源,因为比如在一个小区里,可能离电源点很近的就几个车位,或者说小区的电量有限,它不是一个无限扩张的规模或者趋势;
2)私装在安全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比如安装标准不统一,包括很多早期的充电设备生产厂现在倒闭了,也就是没有人负责售后,出了安全事故也没有人能够承担。但是所有的公共充电桩是接入到属地政府的监管里边的,安全管理都是由政府定期开展,私人充电桩其实是缺少监管的。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很多物业现在也在考虑不再安装私人充电桩了,而是在小区开辟一个位置,然后找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共充电桩的运营商统一来投建;
3)因为主机厂这一端趋势很明显,充电的续航里程和载电量可能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也就是用交流的充电时间也会不断增加,目前充一台车可能6-7个小时,但是在两三年以后可能就要变成15-16个小时,到那个时候其实交流充电的意义并不大。
基于以上几点,其实私装未来的配件比例会持续的走低,这是第一个大的前提。在私装配件比例不断走低,同时社会公用充电站,无论是从建设规模建设密度,还是整体的充电速度都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那么私装的意义就是会越来越小。其实我们认为800V电压平台的车变成一个主流之后,私装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我们认为可能在2025年之后生产的很多车都会取消交流接口,就不需要交流桩了,那也就不存在私装了。所以我觉得可能在2025年之后,私装的配件比例会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这个是我们自己的判断。

Q: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交流桩的数量还是一直增长的,而且是比较多的,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状况?
A:就像最开始讲的那几个场景,包括目的地、居住地、工作地,其实在居住地和工作地,我们还是建设以交流桩为主的充电桩,所以交流的比例还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其实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分这么几个阶段,现在的阶段是用公共的交流桩逐步去取代私人交流桩,这是一个阶段。然后下一个阶段就是公共的快充桩,并且是大功率的快充桩,逐步的去取代交流状,我觉得这是不同的阶段。所以就现阶段来讲,在小区也好、单位也好,去布局一些交流充电桩,确实还是很多运营商的一个方向,但是我觉得也就是未来两三年,替代的过程会逐渐完成。

Q:直流桩和交易桩相比,现在盈利情况会更好一些?现在直流桩的利用率大概能达到什么水平?
A:1)直流桩如果是120KW的话,平均下来它的利用率在10%左右,10%是按照每天充电的时间除以24小时得出来的;
2)关于盈利能力这一块,从全国平均的水平来看,交流桩的盈利能力其实是优于直流桩的,因为交流桩本身投资也低,然后并且它基本上都是锁定了现有的用户。
所以现阶段来讲,平均下来看,交流桩的盈利能力更好,但是这个盈利能力并不是指能挣更多的钱,而是它的资金回收周期会更短。但是我们近一两年建设的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直流快充站,它的盈利能力远超过交流桩或者其他的那种零散的桩群。而且未来随着大载电量的车型越来越多,对于直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然后同时我们整体的充电站运营水平会不断提升,包括一些增值服务的配套,那肯定是直流站,大型的集中式直流站的盈利能力会有非常不错的预期。

Q:“随车配桩”这个收费模式是怎样的?是相当于是整个出售,还是根据充电的情况去收费?
A:首先是采购的形式,出售的模式基本上是由主机厂来买单,也就是主机厂来向设备生产厂来采购随车的交流桩。然后从设备生产厂的角度来讲,一般卖桩之后,钱基本都是从主机厂这边收,然后用户需要承担的一般是安装费,但是现在基本上主机厂会承担一个基础的安装费,比如外线距离30米以内的安装费主机厂来承担,超出部分用户就自己承担。如果说用户对于充电桩后期的使用有什么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要求定期的巡检,或者说一年几次上门维修,如果有这种服务的需求,就是用户自己再多出一些钱,然后交给生产厂,然后由生产厂来完成后边的服务,基本都是这个模式。虽然这个钱是主机厂出的,但是钱都是会出在购车用户身上。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特锐德
S
动力源
S
许继电气
S
国电南瑞
工分
5.7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4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NeiIHu
    自学成才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12-19 15:37
    谢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