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功率半导体价格变动趋势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4-01-16 19:20:49

会议要点

1. 功率半导体涨价趋势解析

功率半导体涨价起因:由于2122年市场火爆,导致国际大厂如英飞凌、CREE和瑞萨等开始逐步涨价,涨幅至多达数倍。

近期国产半导体崛起,一些低端市场由国产品牌填补,国产厂商也开始涨价,但整体市场依旧疲软,2024年预计仅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小幅增长。

国产半导体渗透力度增强,贸易战毭等因素促使国内客户更加认真慎重考虑使用国产替代。功率半导体易于Pto P替代,配合攻略国际大厂技巧,增强了国产半导体替代能力。

2. 功率半导体市场及价格趋势

功率MOSFET在功率半导体市场中占比约20%,主要应用于低压市场和低端工业控制

功率半导体价格趋势可能与市场竞争激烈、难以获利有关,涨价能提高公司利润水平

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涉及安防、电动工具、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大厂专注新能源储能领域,国际大厂提前布局

3. 功率半导体市场降价逻辑

功率半导体市场价格趋势:国内外功率半导体价格趋势平稳,进口品牌价格有下降趋势。国内品牌不具备涨价基础,市场供应充足。

产品替代情况和市场竞争:国产中低功率(≤650V)功率器件已能实现较高比例的替代。高功率型号国外品牌仍具优势,但国内正在逐步追赶。

国际市场原厂降价趋势:前几年市场价格过度上涨导致现客户订单行为改变,现货市场供应充足。大厂降价以促进库存消化,出现倒挂现象。

4. 国内功率半导体海外挑战

国内功率半导体出海困难,受认证、法规和政策限制,难以进入欧美主导的市场。

国内一些产品经历价格战后选择涨价,特定大厂涨价5~10%,但此涨价行为未必能影响整体市场。

海外厂商放弃部分低端市场,转向高压及第三代半导体,国内公司有机会填补空缺。

5. 功率半导体市场库存与价格动态

国内功率半导体产品海外发展策略:国内功率半导体产品由于面临海外认证困难,往往通过代理商以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出海,以此绕开直接销售单个元器件或芯片的限制。

功率半导体市场价格趋势:目前市场普遍存在5-10%的降价,预计若按照去年节奏,2024年仍将延续降价趋势。厂家通过降低价格帮助代理商清理库存,处理产能过剩问题。

库存情况:目前高端APPT产品库存量较少,预计将优先回归正常水平;中低端产品如晶闸管、二极管库存偏高,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调整。

6. 功率半导体发展与市场分析

全球库存情况:海外及中国库存普遍高,销售额的10~20%,部分国内厂商库存可达销售额的70~80%。

功率半导体市场:细分领域前景良好,碳化硅为重点发展对象。

碳化硅发展:国内厂商如安世资源良好,市场价格下降,部分国内原厂开始摆脱国际大厂控制。

7. 国产功率半导体价格趋势解读

国内功率半导体厂家(IBMs)由于自有晶圆厂和封测厂,成本较低,在功率半导体价格周期的底部IBM厂家的价格更具代表性。

海外市场同样重视IBM厂家的定价策略,反映了终端客户的需求增加。

长期看,技术能力较强的公司更具优势,市场竞争将侧重于产品力和技术水平,高端产品市场的份额争夺将成为关键。

会议实录

1. 功率半导体涨价趋势解析

好的,感谢会议秘书。晚上好,各位投资者。我是浙商证券的王俊思,今晚的会议由我和同事陈云主持。年末以来,我们注意到很多功率半导体经销商开始提高产品价格,就在上周末,捷捷微电也发布了涨价通知。因此,我们看到功率半导体价格呈现反弹态势。关于功率半导体未来价格变动趋势,今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资深工业半导体专家进行交流。首先,我们希望专家能初步介绍下功率半导体在工艺、不同产品和子领域方面的现状,然后我们再开始提问。专家,您看这个安排可以吗?

 

(专家答应)

 

首先,这一轮半导体价格上涨始于21年至22年市场的繁荣。多家进口半导体头部原厂,如英飞凌、半导体美国公司和瑞萨等,均开始逐步提价。其中,像Arcmicro这样的大厂每季度都在提价,每次幅度基本在10%起,有时甚至达到20%至30%。期货价格的飙升也反映在现货市场上,客户拿到的价格通常是原价的数倍甚至十倍。国产半导体厂商也是顺势而上,在过去两三年相对平稳的市场中逐渐成长。

 

最近,进口的一些半导体公司也有所涨价,但主要是对那些不再经营的低端产品通过提价来放弃市场的部分。过去两三年中,一些国产产品已经得到完善,国际大厂也无需继续参与这些领域。他们的策略有两点:一是提价,二是无限期延长交期,给客户时间寻求国产替代品。

 

国内某些半导体公司的涨价主要是由于某公司近日发布的涨价通知。一些中低端功率半导体产品开始显示涨价趋势。但整体来看,市场并没有真正回暖。根据我们获得的数据预测,2024年市场增长仅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涨幅为0.3%。而到了2023年,涨幅领域仅限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而到了2024年储能行业预计已经陷入停滞,其它行业基本都在平缓下降之中,所以当前的涨价并不能代表广泛的市场趋势。

 

(提问)

 

关于提到的下游需求领域数据,去年是有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增长,今年则仅新能源汽车小幅增长。这主要描述的是什么情况?

 

(解释)

 

我们国内半导体市场的趋势,无论是新能源储能还是工业消费,虽然都表现出增长,但根据权威机构发布的预测数据,到2024年只有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有所增长,其它领域皆无增长。这不单指功率半导体,而是指整个半导体市场。

 

(陈云提问)

 

专家,请问您能否具体谈谈海外公司的涨价情况,以及具体涨价品类?

 

初始涨价主要发生在21年至22年,那段时间市场火热时期。我们可将市场大致划分为欧美、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和中国。当时,欧美的原厂如英飞凌、ST最早涨价,并逐步影响到日韩和台湾原厂。然而在2021年前,无论是新能源储能还是工业消费,国内客户并不过分依赖国产半导体。

 

贸易冲突引起的涨价潮使得国内客户着手认真考虑国产替代,采用了多层次的备选方案。以英飞凌为例,虽是主要方案,但国内的一些大厂已经用作备选。这一方面取决于国内原厂能提供稳定和长期的晶圆和封测供应,另一方面,国内原厂在21年22年时依然在推进,产能不足成为考量因素。因此,客户选择国产非仅考虑质量,也考量供应。

 

功率半导体与其它半导体不同,其易于进行点对点的替换,无需过多验证和测试就能实现无缝替代。最后刚宣布涨价的某国内大厂,实际上正对标英飞凌的工艺,是一种逐步替代。

 

(最后一个提问)

 

刚才您提到,已经有客户开始使用国内产品。海外大厂如果降价,那么国内市场的渗透空间还有多大?

 

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取决于涨价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涨价函可能给人的错觉,仿佛公司的主要产品正在提价,但实际上只涉及市场中某个细分领域的产品。例如,某大省提到的是春季20个月内涨价。

 

2. 功率半导体市场及价格趋势

这个是最基本的工艺,也可以说是在功率半导体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适用于100伏以内的低压模块市场。目前主流市场主要在消费类产品或者低端的工业控制中。事实上,过去两年的市场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个领域是主要的增长点,还有储能或者是大型工业市场,诸如电机市场等,它们实际上使用的是不同工艺,主要是采用FTP工艺。在工厂的产能中可能只占到大约20%。

 

数据方面还需要参会者自行调查。目前春驰公司在其产品组合中功率半导体的占比也许仅有20%至30%,所以即使价格上调5%到10%,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可能并不大。而且功率半导体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型市场。对于大厂而言,它并不是主要的市场方向;而对于小厂来说,只要能买到新能源原材料,他们也可以自行进行生产和组装。因此,即使价格有所上调,对于市场格局而言,可能仅仅是战略性的调整。这些企业可能会放弃一些边际利润很低的业务,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体公司的利润水平。

 

谢谢。我们现在把时间留给在线参会者。会议助理,请宣布提问方式。

 

了解,感谢专家的解答。简要问一下,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下游市场的几个方向?毕竟刚才也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目前有一些增长。其他领域还有哪些呢?

 

可以,没有问题。比如说安防领域,有海康威视和大华等代表性企业,再如电动工具领域,有博且、牧田、卡泰斯、天宁这样的品牌。此外,还有电子消费品领域的几个大客户,例如小米和泰克等,以及防雷产品的客户,像中光防雷、雷安光电等。然后是像美的、海尔、TCL这类白色家电品牌,还有一些高端小家电,例如戴森等照明领域的客户,比如德邦、陈辉。

 

了解这些下游市场,我们的主要关注点是目前国际客户的前景和趋势。除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这些高增长领域,国际大厂也在关注。他们通常将业务分为两大块:一部分是针对专业客户的,比如整车厂,他们会有专门的销售团队去跟进,比如理想和小鹏汽车,在英飞凌等大厂中,这些客户会享受与大量市场客户完全不同的服务,包括价格、交期、代理商支持、账期、备货等一系列服务。

 

对于不同的客户群体,大型国际厂商通常有专门的salesteam去维护客户关系,确保他们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这是他们的一个专注领域,与国内原厂一致,他们都会有一个重点和优先级顺序。

 

现在,会议助理,请播报在线文字提问方式。

 

感谢专家的耐心解答,接下来是在线参会者的文字提问。现在想请问一下,晶闸管和二极管的价格是否已经趋于稳定?请专家回答,谢谢。

 

3. 功率半导体市场降价逻辑

在刚才的讨论中,关于晶闸管的提问应该是指传统的可控硅二极管和功率二极管。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市场价格目前非常平稳,进口大厂的价格还在下降,所以国产厂商暂时没有涨价的基础。至于功率半导体板块,受到海外大厂的影响,例如IC第七板块的价格变化,产品价格趋势如何,在未来的市场表现仍然值得关注。

 

国内在中低功率功率器件领域,尤其是650伏以下的产品,已经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替代。而在650伏以上至1200伏的中高功率范围,以及1200伏以上的高功率领域,海外品牌仍占据优势。尽管国内厂商已推出类似产品,但能够获得客户验证并量产的情况比较少。

 

APPT功率器件分为单管和模块两大类。在APPT单管领域,国内产品已能达到90%以上的替代率。而对于高功率的APPT模块,尤其是650伏以上的部分,进口品牌的产品依然具有竞争力,即便价格较高。不过,进口大厂产品的价格趋势已经开始下降。

 

产价下降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之前价格上涨过快,现在客户的下单习惯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下单时可能会重新询价,以市场上更低的价格获取产品,从而导致原定期货订单的取消。另一方面,大厂及代理商为了消化存货,不得不降价处理。这导致了客户优先选择低价产品,而不是遵守之前的非取消非退货(NCNR)协议。整个市场包括MCU等其他产品也出现了相同的库存清理现象。

 

在供给端,从23年初开始,整个市场的供应达到顶点,价格和销量都开始回落。这包括功率二极管和MOSFET,以及上游的晶圆供应。整个供应链从23年初开始变得非常充沛,导致价格下降趋势。

 

24年初开始,价格已停止上涨,并开始下降。对于24年的预测,如果需求端不振,整体价格因库存博弈可能会持续降低。目前来看,在海外市场,这种趋势已经确立,而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在库存方面,据23年数据显示,市场整体库存足以覆盖近3个季度的需求。经过过去一年的去库存行动,目前整体库存水平已经降至大约一个季度左右,主要源自代理商和贸易商,而客户端的库存已消耗大部分。

 

至于240功率半导体新增产能情况,24年的生产能力主要来自之前21年、22年投资的8英寸晶圆厂产能。与二三年相比,整体产能增长显著。

 

4. 国内功率半导体海外挑战

好的,下一个问题是想请问一下,国内功率器件出海情况,以及海外厂商是否有产能退出。烦请专家回答,谢谢。国内的功率器件出海情况目前非常困难。一些头部企业,例如上市公司,据我观察,他们的产品在国外的认证上存在难度,国外市场主要选择欧美系的产品。即使国内的功率半导体的工艺水平与英飞凌、安森美、ST相仿,现在仍很难走出中国。这主要不是因为产品品质问题,而是由于一些验证标准、法规以及当地政策的限制。海外的功率半导体市场目前延续了过去二三年的步伐,一些低端产品采用各种方式逐步淘汰,中低端产品由于利润低,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被放弃,厂商更专注于高端领域。

 

现在国内厂商中低压中低端功率产品有涨价,询问是否涉及差动MOSFET类的产品,和是否有部分品类行业供应已经实现有效出清。专家回答,目前观察到涨价主要发生在封装这一块;之前市场竞争激烈,现在主要是由于某家大厂的带动。然而,这些产品的涨价(约5~10%)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现象,它是由于独特原因。这家大厂在23年初的市场顶峰回落阶段投入产能,采取策略引导市场降价,此策略导致其他国内厂商面临质疑。然而,随着新晶圆厂投产精炼工艺,经过一年的低利润或亏损,该厂不得不选择涨价。

 

对于IP(智能防护)地区的价格变化,大厂的产品价格在23年第二季度已经稳定,随后继续下行。询问了一季度的拉货情况和毛利率,专家表示一季度的毛利率整体仍在下降,由于过年期间的用工及产能问题,拉货情况不理想,环比将有较大的下降。

 

针对大厂涨价是否能顺利传导至市场,专家指出,这家大厂在国内市场份额不高,即使涨价5~10%,与国内一线品牌相比仍有差距,涨价并不会引起市场波澜。海外市场放弃了低毛利领域,转而专注于当前热点领域,如电动车应用和第三代半导体,如碳化硅产品。而且,海外厂商逐渐放弃了某些低压产品,如经典MOS工艺制造的产品。专家提到,国内尚无公司能够成功出海,国内出海公司在初期或采用海外知名品牌的产品进行认证和测试,量产后则替换为国内方案,这种做法容易面临法律问题,因初期采用的外国品牌容易通过验证,而国内替代品则未必符合标准。

 

另外,有国内品牌收购海外品牌的情况,而代理商通过海外并购活动获得海外市场渠道。以这种方式出海的策略已经在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尽管發生在代理商層面,这展示了出海策略的广泛性和多样化。

 

综合来看,国内厂商在力求突破海外市场的认证和法规挑战,涨价现象部分由市场和大厂策略影响,而行业整体毛利率压力持续存在。

 

5. 功率半导体市场库存与价格动态

国内的功率半导体产品,若是单独品牌进行验证,可能难以达标。但是借助代理商的形式,以整体方案的方式出售,则可以较容易地出海。这些代理商本身拥有方案公司,在设计产品初期,就可以采用国内产品,从而通过海外渠道推广,间接实现国产器件的出海。去年的并购案,主要考虑就是基于这种模式。所以,当前看来,中低端产品的海外市场正在放缓,国产功率器件有可能填补这个空缺。您提到的中高端产品,价格仍在持续下降。对于车规级IGBT,预计2023年将有一定幅度的平均降价。至于2024年的展望,如果按照去年的趋势,价格还会继续下降。当前很多大厂,如安森美、STMicroelectronics、Microchip等,正采用降价策略清理库存。并不仅限于功率半导体产品,高端产品如MCU也面临相同情况。整个降价幅度可能相当大,部分高达三四十个百分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持续进行的工作,降价是去库存最直接的方式。

 

对功率器件的库存情况而言,不同公司不同市场策略导致的库存适应性各异。追踪库存情况,国内外原厂、代理商、贸易商乃至客户端的库存周期和水平都不尽相同。一般而言,越接近下游,库存可能越高;原厂较少备货,多为按排单生产,有些仅备少量样品。而国内原厂为确保服务,可能备有至少一个季度的库存。代理商根据销售额计算的库存水平相对较高,部分代理商和客户端的库存水平稍有回落。从中低压中低端产品和高端高压产品的库存情况来看,高端产品如IGBT由于单价较高、交期较长,各个环节更为谨慎,因此库存相对较少。而低端产品如晶闸管、二极管可能库存较高,应用广泛,价格低廉,市场替代性强。近期的库存状况显示,低压MOSFET和一些模块的库存仍较高,行业正处在去库存阶段。

 

出海的一个主要难点是产品认证问题。国内工厂为顺利出口,必须符合海外评分机制的各类认证。我认为,海外主导的认证标准对国内产品构成较大障碍,因为很多国产器件难以通过海外认证。这促使生产商采用间接方式,尝试使用国产替代器件,虽然这可能在性能上不受影响,但在合规性方面存在不符。

 

6. 功率半导体发展与市场分析

对,确实有很多违规被罚款的案例。尽管存在风险,但仍有许多企业选择铤而走险出海。目前,完全合规的方式出海的企业相对较少。不过,一些领域的头部原厂产品,因知名度高,能与国外产品竞争,完成PtoP的对接,并通过认证,这是可以实现的。例如,教育创新领域的头部MCU产品就很有可能通过。相比之下,若使用ST、n叉p或飞兆的MCU,通常能更容易通过相关认证。

 

我想询问海外市场低端库存的情况。以我的理解,您刚才的意思是低端库存特别充足,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北美市场的低端库存渠道现状如何?

 

就全局来看,海外库存仍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作为一个全球公司,不仅中国的库存较高,海外同样。大致在销售额的10-20%左右。据我了解,一些国内原厂的库存甚至高达销售额的70-80%,他们主要囤积国际大厂的产品,并为了清库存,甚至会以五折、六折的价格出售。

 

我想进一步问一下,您怎么看待功率半导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您的角度来看,国内哪些厂商在碳化硅的发展上做得比较快?

 

功率半导体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认为国内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重点发展了在营收上占比较高的产品,如主控MCU等功率模块。这些产品几乎覆盖所有类型的应用,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都有需求,这是一个颇有前景的细分市场。至于碳化硅,早期是由国外大厂如安森美、迈克奇、ST等引领功率半导体市场的。现在国内也有几家企业开始跟进。

 

国内在碳化硅领域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至少在未来会有快速增长的,比如安世。尽管安世起步较晚,仅有两三年历史,但其资源配置优良。碳化硅的最大壁垒是晶圆基底的获取难度。例如,之前只有国际上少数几家如科瑞能占有近50%的市场份额。然而现在国内企业已开始突破这一点,有能力实现自给,不再受像科瑞这样的国际大厂控制。在国内,像SMIC和被收购的MCC可能是目前做得相对较好的企业。

 

是的,我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投资者提问,我这边就没有其他问题了。好,现在请尾号为3719的参会者提问。

 

您好,专家,我想问一下,在中高压领域,看起来比如SD7方面,国内有哪些厂商做得比较好?如果国外厂商也在这方面投入力量,未来可能会有价格战发生。我想了解一下情况,但不涉及具体公司或规则。

 

国内的原厂晶圆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自主晶圆,包括封测能力的企业,如IBM;另一类是SAPS,它们没有晶圆制造能力,主要负责设计。至于中高端市场,已经有几家成熟的企业,包括国家支持的公司,如杭州和深圳的一些企业。将来中高压市场的价格战将会越来越激烈。如果我们的产品趋于成熟,并且已有大客户采用,那么价格必然会下降。一般原则上可以打到进口产品的七折、甚至六折左右。

 

一旦某产品成熟,其他公司通常也会跟进。如果是IBM这类企业,除了自行生产外,它们的晶圆技术一旦成熟,很可能会授权给其他厂商。其他厂商可以使用这些技术进行产品调试和封测。对于中高压半导体而言,其挑战主要在于晶圆制造,确切地说,我不太清楚具体的难点所在。

 

谢谢专家。好,现在请尾号为5019的参会者提出问题,谢谢。

 

7. 国产功率半导体价格趋势解读

可以听到。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目前国内的IDM厂商的价格趋势怎样?与Fabless公司相比,它们的价格会更晚触底吗?毕竟,他们的加工率通常不高。这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晶圆厂,有些甚至拥有封测厂,减少了成本,因此它们的成本相对较低。我们注意到许多国有企业也是如此。因此,我的下一个问题是,观察国内功率半导体价格周期的底部,IDM的价格是否更具代表性,相较于Fabless公司而言?确实,未来价格拐点,应该观察IDM的价格。IDM走的是重资产投入和长期回报的道路。

 

Fabless公司重点在设计上,它们在研发端的投入较高,对制造端的投入相对较低,而这实质上是为IDM公司创造利润。所以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要观察整个行业周期,特别是价格周期,IDM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这一点毫无疑问。

 

至于海外市场,观察方式也是类似,重点在IDM上。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我们观察IDM的价格与Fabless公司的价格差异,现在Fabless价格比IDM贵多少?如果未来价格周期上涨,需求回暖后,价格开始上升,通常情况下,哪类产品会先涨价?

 

目前整体来看,IDM厂商与Fabless公司在客户端的价格水平大致相同。有些Fabless公司因为工艺设计更高端,其价格略高于IDM,差距可能是10%、20%到30%。这是目前的状况,但在新一轮周期开始时,我认为提价空间同样是20%到30%。

 

至于价格的上涨是否会有时间差,我认为不会,因为价格上涨反映的是终端客户需求的增加。当终端客户的提货量增加时,他们在选型阶段不会区分你是IDM还是Fabless。

 

现在提一个问题,从长期来看,比如在中高端领域如IGBT,IDM公司在工艺和制造方面的进步是否会带来长期优势?是的,长期来看IDM会有优势,短期角度看也是如此。ABC公司和更高端的PMI和IBM模块产品是专业的SARS制造这一部分,因为这些产品要求高工艺水平和对客户的精密把控,所以FS公司致力于向高端发展。国家队的IDM公司几乎都处于这个趋势中。

 

目前,Fabless公司似乎占据优势,但长远来看,技术能力更强的公司将会占据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游产能会逐渐过剩,诸如华虹中兴等也在销售晶元。一旦产能过剩,晶元价格也会下滑。到那时,关键将是产品能力。那些能够抢占海外市场高端份额的公司将有更好的前途。我们看到国际上做分立器件的大公司都是IDM,所以我们预想国内的发展趋势可能也会相同。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恒玄科技
S
盛美上海
S
神工股份
工分
2.1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