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生物医药】复星医药调研纪要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2-05-13 22:38:36

会议主题:复星医药交流会

会议时间:2022年5月10日


Q:2021年和2022年Q1基本情况?

A:公司比较显著的两个变化,第一是新品收入提升,第二是海外收入占比提升。根据2021年报披露:新品收入占制药板块的25%以上,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0%以上。这是从2015年开始持续推进落地创新与国际化战略的结果。

新品收入变化:2019,2020上市的新品,无论是CD20、HER2靶点生物药,还是PD-1,TPO,CAR-T,亦或未来的BCL2、RT002肉毒素将会成为以后2-3年的成长核心引擎。去年制药板块的增长趋势在今年一季度也有非常好的延续,收入增长是20%,利润也是相对同比例成长。

国际化战略:自2016年开始推进,,目前已具有相对稳态的全球运营体系。包括:美国子公司,具备从前端孵化→研发→与CPO合作商业化通道;欧洲子公司嫁接具有潜力的创新品种进入国内;在非洲具有强而有竞争力的营销体系,拥有约800人商业化团队,覆盖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也是助力我们在今年一季度拿到两个MPP;在印度拥有业绩非常优异的海外平台GlandPharma,自并购之后通过交流学习完成了战略能力建设,通过了美国和欧洲的基地申报,拥有国际化的出口能力。

展望今年:虽然上海YQ爆发,但工厂维持着生产的正常运行。公司针对YQ风险的策略:第一是通过海外或者其他地方的市场分散风险;第二是通过抗疫的品种(包括自主注册的抗原)对冲风险。相信在未来YQ进一步好转以后,整个抗疫的损失是可控的,依旧会有相对不错的正向增长。


Q:后续港澳台地区对复必泰的需求还有多少?除了第三种接种,是否还有第四针、第五针加强免疫的需求?

A:第三针在香港已经全面推广,第四针辉瑞已经在沟通,比较有希望取得进展。此外市场需求还包括5岁以上的儿童,在港澳台地区有增量需求。例如台湾新增订单就是针对5岁以上的,香港新增订单既包括5 岁以上又包括更多的第三针接种。从市场需求本身来看,是远未满足的,但具体订单需要多少是政府或者商界的合作,我们目前无法预判。


Q:复必泰在国内审批进展怎么样?有没有预期?

A:关于临床二期延期:延期不是审批的核心参考指标,更多是表示我们临床依旧在有序推进,绝大多数数据已经递交完成,后面相关试验不构成核心的审批要点。

但客观地讲,对奥密克戎的临床数据是相对不足的,BioNTech正在推进当前的BNT162b2对奥密克戎保护力的研究,以及针对变异株疫苗对奥密克戎保护力的研究,还处在临床阶段。

此外我们跟BioNTech的合作,是针对新冠病毒所有疫苗的合作,合作框架里包括变异株的疫苗,不需要做额外协议签署。


Q:如何看待国产mRNA疫苗对我们在大陆获批以后的商业化冲击?

A:我们很高兴看到国产mRNA技术上探索得越来越成熟,会帮助整个监管对mRNA了解越来越全面、详实,也会侧面催生mRNA赛道的成熟,对所有企业都是好消息。至于商业化,并不会因为同一个技术路径就构成直接竞争,最后还是看临床数据或者综合的表现。至于销量的预测,还是要等获批之后再判断。


Q:复必泰在国内获批慢的原因可能是疫苗在国外生产,国内监管起来比较难,未来有没有可能BioNTech 的mRNA疫苗在中国生产?

A:我们跟BioNTech已经达成意向上的一致,在中国建立一个合资公司完成本土化生产,这个本土化的生产并不是指分装,而是端到端的全流程生产。一是能提高生产效率,降本生产成本,二是双方都愿意见到有一个深度战略合作契机。在金山设立的工厂已经完成了改造和部分设备投放,一旦审批进展,我们会抓紧推进尽早让大家用上本土化的mRNA疫苗。


Q:有意向继续与BioNTech合作的其他疫苗,比如流感疫苗、肿瘤疫苗?

A:BioNTech的流感疫苗已经有合作伙伴了,肿瘤疫苗我们会关注。我们有这个战略意图,会进一步沟通。


Q:我们目前针对MPP授权的默沙东和辉瑞的口服新冠药这两个产品的产能怎么样?

A:这两个产品的产能不会有问题,考虑到产能可能会有瓶颈,默克药是由桂林南药承接,辉瑞药是由重庆药业承接,通过MPP渠道开展新兴市场。希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初的阶段注册,在明年有一个具体的收入利润贡献。借助自己的商业化优势,在当前市场之中拿到10%左右的市场份额。


Q:目前自研的新冠药物进展?

A:我们在抗体类的药物有布局,针对的人群是高暴露风险的,或者自体免疫比较差的人群。


Q:关于CAR-T疗法,截止目前接收患者的情况?

A:从6月上市到2月份已经有超过百例进行单采,目前患者人数不方便披露,但非常有信心基于现在的格局在未来2-3年做成10亿品种。

第一是我们在商业化端不断做拓展跟尝试,无论跟商保还是惠民保合作,希望帮助患者更好地解决支付的问题。刚刚讲到的2月底100例单采里,只有5位是商保和医保改善的,其他全都是因为需求的刚性。随着支付手段的优化,我们认为渗透率一定能大幅提升。之前匡算的有支付能力的渗透率差不多在10%左右,当时的人群应该是10000多末线淋巴瘤患者,有10%的渗透率是针对没有太多的保险覆盖,如果保险覆盖强度提升,渗透率的比例也会正相关提升。

第二,末线至二线,在美国已经看到进展,我们相信国内随着跟监管的有效沟通,会有突破,这个突破会成倍提升整个市场比例。末线是10000人,再往前推一个可能就是在30000人的体量,所以整体的空间会进一步打开。再加上渗透率的提升,我们相信这个品种应该是我们会寄予厚望的。


Q:在财务上怎么确认CAR-T疗法的收入?确认收入的节点和标准是什么?

A:随着进程推进会分步确认收入,但在单采之前肯定会确认一些收入。


Q:我们在2022大概有多少人能够进入CAR-T治疗?

A:本来预期应该是300-500人,这是之前的预期。但在目前疫情的影响下很难做出明确的预期。


Q:CAR-T在目前定价的基础上对渗透率的期望?

A:如果不考虑医保、商保,像惠民保城市医疗保险的支持,我们期望是5%—10%的渗透率。大概500-1000 人,一旦支付手段提升,市场会非常有效地放量。


Q:CAR-T最近3-5年的降价空间能有多少?

A:因为产品刚上市,无论是固定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比较高,由于CAR-T疗法是一体的,价格很难大幅优化。


Q: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针对MSI-H适应症3月获批,MSI在病人中检出率高不高?有多少符合条件的患者会做MSI检测?

A:我们匡算患者大概27万,但检测和后面临床治疗路径肯定还是有待进一步市场验证。这个品种我们更多还是先用单药上市,后面其他的非小、大瘤种适应症也会跟进,目前都是在三期或者已经递交上市申请的阶段。


Q:针对PD-1市场,我们后面竞争策略?

A:不太考虑大幅降价,尝试拓展海外市场。


Q:复创和弘创两家子公司财务状况和公司定位怎么样?

A:战略来讲这两个都是我们非常重视的研发平台,复创有一个架构性的调整,由体内控股公司变成联营公司,由复星医药持股20%,通过联营的形式更好地支撑复创的长期研发;弘创是做ORIN1001的创新靶点,目前在关键的临床一期摸索剂量。


Q:4月份CDE出炉的双抗抗肿瘤药物指导原则,对我们的产品开发有哪些影响?

A:汉霖2款双抗的研发进度、临床进度在正常推进当中,政策端的影响暂时并没有那么大。


Q:关于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定位和适应症选择有什么考量?

A:BCL2是全球多中心的临床推进,我们此前与礼来达成了合作,目前针对血液瘤在美国一期临床试验已经开展了,并且首例患者在去年12月完成了入组;在国内用于复发难治的B细胞淋巴瘤在去年获得了批准。


Q:医药服务板块2021年大概41亿收入,今年医疗服务的业绩会不会受疫情影响?

A:客观来讲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我们医疗服务重头收入都在珠三角,广州、深圳,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占比比较小,整体可控。


Q:请梳理一下2022、2023年公司有哪些方向需要重点关注?

A:1.新品会持续放量,未来2-3年会有点难,3年之后预计会占到收入的50%以上。海外收入占比希望3-5年能达到40%、45%,这是我们的愿景。公司在经营端、战略端都是非常稳健的,也会持续坚持。在现在的行业格局中,我们会持续坚持创新转型以及全球化运营这两个条线,尽可能做创新领先的产品。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复星医药
工分
1.19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