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特斯拉蓝图第三篇章解读电话会纪要
剑阙
2023-03-06 20:07:53

1、国金汽车 陈传红团队车:颠覆式创新推动车辆价值最大化。

特斯拉打破传统汽车的生产模式,采用软件定义汽车的思路,基于智能化平台,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在硬件方面,公司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22Q3毛利率为28%,远远高于丰田、大众、宝马传统车企9%-10%。

在软件方面,FSD不仅改变车辆售后难再获利的情况,使全生命周期都能贡献收入,还能远期用于发展Robotaxi业务,拓展商业模式多元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让每一度电产生更大的价值,践行其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换转换的公司使命。

公司通过9个方面达到规模化生产,满足远期2000万辆销量目标:1、设计: 各项工作同步化进行实现规模化。

Model S的开发与传统汽车一致,分为设计—工程—制造,整体是线性规划和思考。

Model 3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设计、工程、制造一体化的思考,另一部分是自动化生产。

下一代平台车型规划是设计、工程、制造、自动化生产整个系统工厂实现一体化、同步化。

各个部件平行生产,最终一次性完成组装。

在新的模式下,预计组装/操作员的密度可提升44%,时间与空间利用率可提升30%,工厂面积可降低40%+,单车成本较Model 3/Y进一步降低50%。

 2、动力系统:通过效率提升实现规模化。

2022年Model 3动力系统与2017年相比,重量降低20%,稀土材料用量降低25%,工厂面积降低75%,工厂成本降低65%。

对于电力电子元器件,未来公司将采用自主设计、定制的封装和微处理器。

公司自己设计能便宜2倍,微处理芯片所需数量更少。

对于下一代电驱系统,公司自研仿真软件,SiC数量降低75%。

通过自研生产线与自动化生产设计,减小工厂面积50%(产量更高),最终电驱系统整体成本降低约1000美元。

Model Y永磁电机的三种稀土材料用量分别约为500g、10g、10g,下一代永磁电机稀土材料用量为0g,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3、电子电气架构: 改进并简化低压架构实现规模化。

从Model S到3,整个EE架构进一步集中化。

目前Model Y控制器(Controller)61%自主设计,Cybertruck 85%自主设计,下一代车型100%自主设计,并从供应链层面100%控制。

公司在改进每一个部件,从保险丝和继电器切换到电子保险丝。

2023年Model 3/Y中控屏预计成本下降24%,重量降低12%,能耗降低33%。

Cybertruck,机器人及未来车型,低电压架构从12V提升到48V,48V使得我们能够减小低压系统的尺寸、重量和成本。

 4、软件 :OTA和Data insights帮助车辆持续不断的更新与升级。

通过车辆真实碰撞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能针对性的提升气囊、安全带等功能,进而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

目前车辆软件系统从Tier 1到Tier 2再到第三方,层层外包显现严重,通过车辆数据(1.23亿英里/天,190万次充电/天)以及软硬件垂直一体化,公司能持续快速实现产品开发,不断提升用车体验,最新推出的MY悬挂升级就是一个例子。

车辆软件还能作为装配生产线中的一部分,通过软件检测生产与组装过程中可能遗漏或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一步的零部件和检测到位。

大规模的车队也能通过软件和App实现自动管理,使Robotaxi成为可能,并降低服务次数,助力生产。

 5、FSD自动驾驶 :车辆闲置时通过自动驾驶提高能源利用率。

特斯拉采用通用视觉系统架构,最先进的AI用于模型训练,以及自动标签和自动仿真下产生的数据用于提升corner cases的处理。

人工智能的数据引擎、大量的数据网络非常耗费算力,特斯拉组建了巨大的高性能计算集群。

 6、充电 :采用可再生能源,向其他车企提供充电帮助实现规划化。

2022年公司提供了9 TWh充电量,平均每周超充使用150万次。

公司花了10年时间建设充电网络,公司的超级充电硬件和安装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至70%。

特斯拉充电桩将适配所有电动汽车,目前50%欧洲充电桩可以给其他电动车充电,北美和亚太地区也逐步开放。

充电桩在工厂完成部分预组装,能帮助安装成本降低15%。

此外公司将持续使充电方便利性最大化。

 7、供应链 :简化供应链实现规模化。

在供应链方面,特斯拉的工程师通常是自研产品,并帮助供应商建立生产线,以确保所需的零部件。

S和X的Tier 1供应商数量约3400家,Tier 2供应商约21万家。

3和Y通过零部件简化,供应商数量大幅降低,Tier 1供应商数量约2100家,Tier 2供应商约19万家。

同时也通过供应链测试哪些供应商具备能力,可以跟上特斯拉快速扩张的步伐。

以FSD车载计算机为例,单个硬件超过7000个元器件部件,通过简化后能降低95%的劳动力。

2022年公司收到1600万个托盘和货架,每周运输约10亿个电子元器件。

在全球有685个服务据点,分布在45个国家。

公司通过自研电子元器件,并直接与Tier 2合作。

提前确保供应商产能产量能保障公司交付。

另一个关注点是半导体芯片会不会成为瓶颈,预测当电动车销量达到2000万辆时候,所需晶圆8百万片(以12”为例),而全球晶圆产量是2亿片,芯片产业能够支撑公司电动车销量增长。

以热泵生产线为例,公司通过8个月时间自研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周产量1000套,劳动力降低99%。

零部件自研并加强供应链控制,与供应商合作加深,最终满足规模化生产。

8、制造 :通过高效、自动化以及降本,实现规模化生产。

目前公司拥有4个车辆生产工厂,6.5万生产制造员工,年产能2百万辆。

今早得州工厂刚刚生产了公司第4百万辆电动车。

超级工程产能爬坡需要达到90% OEE设备效率,平均45秒生产一辆新车。

目前2170电池生产步骤17道,处理工序33道,4680电池生产步骤降低到15道,处理工序降低到21道。

 9、能源:为达到规模化,需要工厂建设速度更快,安装速度更快(22年与19年相比提升了4倍)。

储能业务打开了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的全部价值。

以澳大利亚为例,一个家庭传统电费$142/月,安装光伏、Powerwall之后电费$69/月,并网后我们甚至可以付给消费者$61/月。

在得克萨斯州,未来将推出每月30美元的订阅模式,车主可以使用可再生方式所产生的能源在晚上给车辆无限量充电。

投资建议:特斯拉电动车迎来新产品、新技术、新产能三大周期叠加,产销量有望持续高增,供应链迎来确定性极高的向上趋势。

持续推荐:东山精密,新泉股份,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宁德时代、恩捷股份、新泉股份、恒帅股份等,边际上看建议关注0-1的盾安环境。

 2、国金电新 姚遥团队马斯克表示,对于一个能源可持续的地球而言,存在一个清晰的路径,包括用可再生能源为现有电网供电,消费者和企业全面转向电动汽车,使用热泵、电能以及电动飞机和船只等。

大约需要30TW风光部署(目前存量2TW),其中10TW用于电网、20TW用于电动车、热泵、热量及交通;需要240TWh电池(目前存量1TWh),其中24TWh电网储能、115TWh电动车、98TWh热泵、热量及交通。

从电网部署来看,风光配置10TW,需要24TWh电网储能,配置比例100%*2.4h,高于目前行业普遍水平,如美国60%*2-3h、英国30%*2、中国15%*2h,预示着未来储能配置比例仍有非常大提升空间。

投资者日活动上负责人重点提及大储Megapack及分布式储能Powerpack、Powerwall产品,公司领先的能源管理系统使得电能的管理更加便捷智能,尤其在家庭场景中与电动车、光伏交互,实现自发自用、峰谷套利等多种功能。

特斯拉储能业务最早起始于 2015 年,公司通过家储产品 Powerwall 和商储产品 Powerpack 进入储能领域,2016 年收购户用光伏龙头 SolarCity 后进一步完善家庭光储板块,并推出升级版的 Powerwall2 和 Powerpack2。

2019 年公司正式推出面向公用事业级储能市场的 Megapack 大型储能系统,迅速占领全球大储市场龙头地位,2022 年公司将 Megapack产品全线升级为磷酸铁锂方案,目前公司在储能板块的布局已经趋于完整。

2022 年公司储能系统出货量 6.5GWh,同比增长 64%;其中 Q4 出货量 2.5GWh,同比增长 152%。

同时,公司在手订单仍在不断增长,截至 2023 年 2 月,Megapack 官网预页面最早交付日期已从 2024Q3 延期至 2024Q4,这里面已包括去年 11 月公司位于加州的 40GWh Megapack 新产能的爬产贡献。

建议关注Megapack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特斯拉户储主要销往美国市场,美国户储需求受益于居民电价上涨、加州 NEM3.0政策等,订单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建议关注国内二级供应商星帅尔。

此外,特斯拉对储能行业的展望昭示着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议重点关注阳光电源、科士达、科华数据、科陆电子、盛弘股份、南都电源、上能电气、英维克等。

 3、国金机械 满在朋团队北京时间3月2号在特斯拉投资者大会上,特斯拉展示了关于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视频。

视频中,这个人形机器人被展示为直立坐在桌子旁,似乎在组装一条备用的机器腿,并与其他机器人一起走来走去。

这个视频中的机器人与去年视频相比似乎更加灵活,能够行走。

马斯克承认此前在AI日上发布的擎天柱并不好用,该公司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接下来情况会有所改善。

马斯克提到,“擎天柱(Optimus)是他们之前已有技术整合在一起,就能直接制造出来的,无论是电器电子架构还是电池包、电动马达等等,用于汽车的部件和技术,都可以直接使用。

当然还有一部分,表明看起来是目前我们没有直接拥有的。

人形机器人未来在家庭中使用,在工业领域用途的前景都非常乐观,马斯克认为,人类和人形机器人的比例将不止是1:1,人形机器人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形机器人行业长期的价值可能比汽车方面更有价值。

也就是说,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上会有更多作用。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当前还是复用工业机器人相关零部件。

对比工业机器人用减速器,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用减速器存在显著区别。

人形机器人用减速器成本要求和质量要求较高。

对大规模量产的人形机器人来说,成本控制很关键,而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数量较多,所以对成本更为敏感。

此外,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对其精度的要求可能和工业机器人有所差异。

工业机器人依赖超高的定位精度,而人形机器人因为有更加智能化的控制算法,未必通过追求超高精度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可能更多依赖力反馈。

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对效率要求也会更高。

工业机器人可以带电线工作,一台机器人的能耗在工厂里占比极低;但人形机器人需带电池工作,关节效率会直接显著影响人形机器需要的带电量,进而提高机器人的成本、重量等问题,所以高效率、节能的机器人关节至关重要。

 当下减速器市场内资减速器品牌国产替代正在进行。

精密减速器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材料、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等方面均存在较高技术壁垒,因此先进入者具备先发优势。

当下精密减速器市场仍由德日品牌主导,日系龙头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分别占据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两者产品定位高端,品牌效应明显,与下游客户厂商深度绑定。

但近年来,国内减速器市场国产替代趋势明显,内资品牌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配合下游需求持续扩充产能,逐渐开始切入下游客户,内资份额开始明显提升。

我们通过分析哈默纳科与纳博特斯克的发展历程和竞争优势,判断未来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等产品具备向多元化、轻量化、机电一体化等趋势发展,因此国内紧随该技术趋势的厂商有望受益。

 建议关注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国内RV减速器领跑企业双环传动,国内精密减速器领先企业中大力德,进军精密领域的通用减速器龙头国茂股份以及大族激光(子公司大族精密传动主营谐波减速器)等。

 除了人形机器人,我们更加看好“机器人+”时代到来。

 春节前工信部等17个部门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是提出了拓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比2020年翻一倍,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大幅拓宽,提出了10个应用重点领域。

 该方案提出,将聚焦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社、安全应急等10大应用重点领域,开拓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例如,工业机器人领域: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

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特种机器人领域:在能源领域,推广机器人在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核电站、油气管网、枢纽变电站、重要换流站、主干电网、重要输电通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场景应用。

在建筑领域,推动机器人在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以及建筑安全监测、安防巡检、高层建筑清洁等运维环节的创新应用。

 服务机器人领域:在医疗领域,推动机器人在医院康复、远程医疗、卫生防疫等场景应用。

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

在养老领域,加快推动多模态量化评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识别、柔顺自适应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辅助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

我们认为,“机器人+”的方案将推动机器人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速渗透,有望带动机器人产业链的全面繁荣。

 就机器人行业自身的情况来说,我们判断工业机器人行业2023年会开启新一轮上升周期,和通用机械的需求周期一样。

22年四季度,工业机器人行业需求是前高后低,9、10月份同比15%左右增速,11、12月数据比较差,也是疫情影响。

现在是复苏临近,一季度同比增速应该会有显著改善,二三季度有望进入比较景气的状态。

就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情况来看,新一轮的上升周期有望实现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突围。

一方面,像埃斯顿这些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和产品上都有很大进步,另一方面下游应用场景也更有利于国产品牌。

过去高端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用在汽车行业、但是汽车行业供应链壁垒高、并且国内车厂以合资品牌为主、也很少给国产机器人试错机会。

但是现在下游越来越分散,尤其是光伏、锂电这些新兴行业,对国产机器人来说是比较好的机会。

 建议关注: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埃夫特;减速机龙头率的谐波、双环传动、大族激光;系统集成领域巨一科技、瑞松科技、江苏北人;工控伺服龙头汇川技术、禾川科技;服务机器人领域石头科技; 特种机器人龙头景业智能、亿嘉和、博实股份。

  4、国金电子 樊志远团队特斯拉宏伟蓝图第三篇章,电子半导体积极受益 。

 特斯拉发布宏伟蓝图第三篇章,根据规划,未来特斯拉将在在电动汽车、汽车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储能、充电桩等领域发力,电子半导体产业链积极受益,我们重点看好算力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电源芯片、高压连接器、薄膜电容等领域。

 特斯拉智能化升级——芯片部分 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迎来升级,拉动计算芯片和存储芯片需求。

分架构、数据和计算引擎三部分看:架构上引入AI学习神经网络系统来建立通用的视觉系统和规划程序。

早期基于单摄像头、单针和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技术不是很成功,目前自动驾驶基于堆栈摄像头、视频神经元,并在车上安置了8台摄像头,在单一的三维空间进行输出。

 而在复杂道路上,涉及很多物体和车辆的运动,传统计算机模型无法快速实现计算和推理。

未来自动驾驶系统将引入AI学习神经网络,使用更复杂模型,通过端到端的系统,解决感知的问题,使每一个决策在10毫秒内完成,大幅提高安全性。

在数据上,新引入自动标签系统,弥补传统人工标签慢且数据量不足的问题。

在全新道路等原始数据不足的场景,特斯拉通过获取地图和导航上发生的实时数据,将不同车辆的数据输入同一神经网络,帮助数据中心使用海量自动打标后的数据快速提升和完善算法。

在计算引擎上,自动打标系统需要算力支撑,特斯后端有GPU集群,目前有14k个GUP:其中 4k用于自动标签,10K为算力训练。

分布式缓存30PB的视频捕捉:特斯拉神经网络训练大概需要14亿帧,每秒40万个视频上传。

在整体使用FBS-beta模型的情况下,潜在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美国平均道路事故发生率,自动驾驶比美国平均驾驶安全高5-6倍。

在自动驾驶中引入人工智能,带动算力需求加速,支持算力的底层数据存储和计算将率先起量。

 因此,算力和存储领域,我们看好英伟达、AMD、高通、美光等,国内建议重点关注寒武纪、海光信息、澜起科技、聚辰股份、兆易创新、北京君正、景嘉微等。

 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拉动全球半导体长期向上:FSD硬件的含硅量是普通汽车的四倍,当未来年产能达到2000万辆时,一年需要使用800万片12寸晶圆,约占全球产能的4%。

当前国内汽车领域电动化率已达30%,预计AI的发展有望加速汽车智能化,我们此前预估全球车用半导体市场于2020-2035年复合成长率应有机会超过20%,主要系增加AIGPU, FPGA, ASIC,存储芯片、激光雷达,以太网络,MCU,模拟芯片,IGBT,碳化硅,电源管理芯片的价值及数量,单车半导体价值量有望超2500美元。

 此外,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我们认为特斯拉对半导体行业的促进将不局限于单车的半导体用量而是与之相关的充电桩、储能、数据中心等泛能源与算力将大力推动芯片的用量和价值量的提升,如与新能源相关的电源管理IC,工业领域的信号链IC、工控类MCU,数据中心用CPU/GPU/FPGA/DDR5及接口芯片等。

根据Gartner数据,202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827亿美元,2021-2026年CAGR 5.6%,其中增速最快的领域为高性能运算,将从5亿美元增长到101亿美元,CAGR 160.6%,其次是汽车电动化CAGR 25.2%,智能化CAGR 22%。

Mckinsey & Company也预估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0470亿美元,汽车半导体占比将从2021年的7%提升到2030年的12%,工业占比将从2021年的10%提升到2030年的12%。

 因此,我们长期看好国内半导体厂商中逐步由消费向汽车、泛工业及服务器等强应用领域切换的重点标的。

1)功率半导体:士兰微、捷捷微电、斯达半导体;2)“车”及泛工业主线:纳芯微、圣邦股份、北京君正、兆易创新、国芯科技、思瑞浦、雅创电子、韦尔股份、思特威等。

3)“服务器”:澜起科技、聚辰股份。

 储能:宏图计划储能240 TWH。

大储需求拉动高压连接器、熔断器、薄膜电容行业增长,单gw对应300-1000万价值量。

建议积极关注特斯拉供应链的瑞可达、中熔电气等标的。

 新能源车及充电桩:1)2018至2022年model3成本下降30%,计划新平台目标成本下降50%,2030年达2000万台产量。

2)特斯拉2022年在全美新增8万台充电桩,超充硬件成本低于同业20%、安装成本低于同业70%。

特斯拉充电桩将适配所有电动汽车。

3)建议积极关注配套特斯拉海外建厂的东山精密、瑞可达、法拉电子等。

  5、国金氢能 商鸿宇团队核心观点:1.氢是与电同等重要的二次能源:电针对电网侧的延伸,但氢是绕开电网侧,针对需求侧的延伸。

 2.产业逻辑是氢气拉动需求:全球的思路共识应该是通过氢气拉动需求,其中车只是方向之一。

 马斯克一直以来相对看空氢能,但是这一次的宏伟蓝图里面,他提及氢作为一种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介质,承认其在工业、化工、储能的发展,向天然气等领域渗透的可行性和延展性。

氢本质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二次能源。

 氢是与电同等重要的二次能源。

理论来说,氢是与电同等重要的二次能源,只是与电针对的不太一样。

电针对电网侧的延伸,但氢是绕开电网侧,针对需求侧的延伸。

往马斯克说的几个方向延展,全球的工业领域,钢铁产能大概是20亿吨的量级,全部用氢气炼钢,对应的氢气需求量有2亿吨。

全球的天然气产能大概需求量是9万亿标方,氢气只需要渗透20%,再加上其热值差不多是天然气的三倍,整体看氢气的需求量也是上亿吨的规模,还有往合成氨,甲醇,甚至说跨周期的储能上渗透。

 全球氢能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全球氢能的潜在市场空间,仅仅只在化工储能工业领域都有几亿吨的规模。

折算下来对应的电解水设备装机量有多2. 5- 3万个GW,这是非常恐怖的量级。

哪怕到未来成本是一块钱一瓦,这都是30万亿的市场。

整体来讲整个空间的延展性会变得比较高。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为什么马斯克还是没有提到交通领域。

我们从这个逻辑推导一下,目前对氢气的价格接受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一旦化工、工业领域接受氢大规模的渗透,车对氢气的价格接受程度也会比较高,会大量地延伸和带动交通领域。

 产业逻辑是氢气拉动需求,车只是方向之一。

我们原来认为产业逻辑是通过燃料电池车的放量,带动上游端经济的需求增长,然后通过车的产业链打造整个氢能或者氢气产业链。

但是现在整个逻辑应该反过来,全球的思路共识应该是通过氢气拉动需求,车只是其中的方向之一。

刚才提到了接近2. 5万到3万GW电解水设备装箱,它能带动的光伏装机量是跟电解水设备差不多的量级,并且这些光伏装机量不是针对电网侧,而是完完全全针对需求侧打开,这样才真正意义上把可再生能源由存量替换市场转变为新增市场。

 电源水设备环节最先受益。

绿氢要和可在生能源的电价进行直接匹配,电源水设备环节会最先受益。

美国和欧洲为什么有动力去做?

延展到中国为什么动力去做?

很简单,美国IRA法案,里面重点提到了对绿氢的补贴,最高可以补到3美元每公斤。

3美元每公斤是什么概念?

基本上折算后绿氢只需要0. 75美元。

换句话来说,成本会变得极低,非常有利于往化工、储能、工业领域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渗透。

甚至不仅就地消纳,肯定还会有长距离、大规模的运输和转移。

欧洲也有立法,针对绿氢电解槽进行补贴。

当然细则还没有这么快出来。

 推荐标的昇辉科技、华电重工、亿利节能、中泰股份。

总体来讲,全球氢能已经启动,第一波受益的肯定是电解水设备,之后会到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

从整个A股市场的反馈而言,有几个标的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昇辉科技,二是华电重工,三是亿利节能,四是中泰股份。

设备环节还是率先受益的,它具备三个特点:一、增量大,二、增速快,三、想象的空间比较大。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昇辉科技
S
隆基绿能
S
ST亿利
工分
1.69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