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纪要|华宇软件(内容很贴地气)
只想养家的奶爸
2023-06-18 16:30:37
一、问答环节

Q:诉讼落地后续是否有何积极展望?

A:经营会按照年初既定计划推进。今年宏观环境、财政等各方面市场仍不太明确,公司还在针对市场恢复,客户需求涌现和一些政策落地情况来做经营的判断。但整体来说今年是恢复之年,不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内在情况都在好转,公司也希望能够逐步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经营状态上来。

Q:关于大模型看有没有一些布局?

A: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积累是持续的工作。从2016年开始公司成立了相关组织,建立了专业团队,不仅建立了技术团队,也建立了法律人团队,因为公司坚信在这样的专业领域,法律人经验和知识沉淀是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公司技术随着业务推进特别是法院端应用的落地,和法官应用一起不断推进。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一轮大模型热点,对需求加速落地、更多资本引入、技术迭代、进而带动应用创新和更高数据价值挖掘等方面都是有利的。对于公司而言,技术端或供给端的不断更新驱动整个应用和数据服务创新演进,大模型在应用价值上有很大变化,最核心的商业影响就是降低了使用难度,背后则直接对应需求的涌现——无需了解法律知识或问出完全正确的问题也可以使用科技解决问题。公司业务价值和理想基石是希望法律能够成为解决纠纷或防范风险的一种方法,用科技力量更好地助力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一方面是公共端,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政法委等法律机关;另一方面是法律服务机构,包括律师、仲裁、调解等专业人士,以及企业法务。企业需要和行业挂钩,导致法律知识维度较为丰富,因此企业端也是公司重要的客户需求市场。对于个人端的机会,目前不确定是否会有新的模式出现,但是技术门槛降低可能对C端是一个机会,公司目前尚未做过C端业务,对于C端业务的拓展未来可能会以合作为主。

Q:判决中公司也被罚了款,对公司而言未来做政府尤其是法院项目拿新单方面有没有影响或限制?

A:相关影响公司在这一份公告以及回复年报问询函的第一题里面已经做了一些公司预判说明,目前没有超出这两个公告中的更多判断。

Q:判决结束是否代表过去几年公司收入等各方面受到的影响靴子落地了?还是未来还会有隐患或者发酵?

A:判决结束算是一个结论性意见。

Q:能否展开介绍下智慧法院项目的运作模式?

A:2016年智慧法院已有部分典型的应用,比如类案推送,以前的关键技术是关键字匹配。到了人工智能维度已经跨越这个阶段,同一句话可以衍射关联五个类似的法言法语,精准找到相似案件,并按照一定的参数配置和优先级推送给客户,帮助客户更有效地支撑本次案件的审理。

Q:公司拿的是法律审判文书网的公开数据,为审判员、法官等客户做智能模式?

A:实际上每个法律还有自己的内部数据,公司系统在法律内部,公司的数据是高院往下的所有整全数据。模式上,例如类案推送,酒驾量刑辅助中,有哪些要素可能在量刑中要特别考虑,这些要素在不同地区如何赋权重,在本院历史上是什么样的量刑情况,智慧法院实际上会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帮助用户更快的自动获取一些关键要素信息,第二是提醒客户一些通用性规则或经验来规避错误发生;对于证据的质证,会把案件的证据线索等等,按照法律条理化自动生成来协助意见表达。比如一些简易案件的自动生成,如小额贷款纠纷、银行信用卡纠纷等相对比较简单、事实比较清晰、证据比较明显,法律法规适用度也非常清晰的案件,可以批量生成裁判文书,进行简单案件自动化审判的辅助支撑工作。

Q:智库已经产生收入了吗?

A:是的,一直在产生收入,不止在北京,全国都有收入。

Q:如何拓展到其他地区?

A:公司和当地法院直接沟通拓展。

Q:大概拓展到了多少个省市?

A:基本都拓展完成,公司大概占有70%。后来经过各地建设自己特色的智慧功能,公司不断进行融合和产品提炼,第三代审判系统的雏形就来自于这些需求的不断满足及信创技术的更新,全面支持智能化和底层信创技术。

Q:联奕科技还在推动上市吗?

A:目标不变,但是计划需要根据相关规则有序安排,联奕科技作为在细分市场里比较有竞争力的团队,公司仍旧希望通过资本力量加速这块业务的发展。

Q:去年计提了商誉,短期内国内IPO监管是否会产生影响?

A:没有刚性障碍,更多需要说阐明经营可持续性,公司年报背景函已有介绍。

Q:新业务方面,现在市场最关注的是类似金桥信息进行的贷后催收,公司有法院数据,近日公司首席人工智能官也在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到有相应的产品,这部分接下来是否会成为公司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业务?

A:催收是金融或者解决纠纷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本身公司并不把它定义为法律科技,更多专注在法律科技,及催收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法律科技技术、数据或者智能工具。催收业务本身具备一些风险和收益,但不是公司的关注点,可能公司也不具备相关能力。

Q:借助法律科技的信息化业务这公司有没有一些结合?

A:有,法律信息化业务要素第一是数据,第二是工具,第三是沟通。沟通主要由法律人或者相关的法律服务机构进行,其他公司都可以辅助。

Q:公司传统两块业务,法院以及教育,因为今年政府预算压力比较大,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订单情况以及对下半年的预判如何?

A:今年的市场情况比较模糊,需要看业务进展、需求释放、预算匹配以及政策落地等情况进展,目前不太好判断。

Q:公司因为老板事件丢掉部分份额,事情落地之后有可能再拿回来吗?

A:事件对业务的影响实际上更多的是另外几个方面,最直接的是在产品竞争力不明显的情景下会成为竞争对手攻击的工具和抓手,对此公司的解决方案是产品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本质上讲还是看公司靠什么样的产品赢得竞争。公司在发展的20多年以来,在法律科技特别是政务端的市场上已经经过了依赖于系统建设来发展的阶段,在疫情前的几年内已经慢慢过渡到通过应用和服务创新驱动,不断帮助客户梳理或者发现需求,进而去匹配客户战略业务落地的合作过程。

Q:除了智慧法院这种核心产品之外,在AI这一块公司现在是什么样的进展?落地节奏如何?

A:公司从2016年开始一直在落地和完善AI,从可用到好用,从更少能力到更多能力,从更少适用的案由到更多适用的案由,从更粗放的环节优化到更精细化的环节优化,从几个维度不断细化为整个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从去年开始大模型引起了整个产业和市场的关注,我们的技术团队跟进进行了发展,过程中也发现最本质的变化是商业上AI技术能够大幅降低使用门槛,也意味着有更多需求可以被满足。相关的产品或应用从可用到好用的打磨仍需要时间,但不会违背整个技术发展的规律。在法律领域内,未来的业务模式创新可能核心不是快,而是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本质无论对指导公司业务来说还是公司在市场上竞争来说都是比较清晰的。

Q:公司现在有没有推出对客户的可用的垂直场景产品,如可以打单的产品?

A:没有,目前没有相关业绩,未来会披露相关进展。

Q:大模型的商业模式是以软件服务的形式给现有的法院、检察院或相应客户来使用,按照卖软件或者卖解决方案来收费,还是按照SaaS的方式收费,还是未来可能有其他商业模式?

A:对于公司已有的市场和客户来说,基本是应用和能力的加强或创新,这些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上依然可以推动业务发展和市场覆盖。对于新的业务模式尚不确定。

Q:大模型之后,公司在客户端还是在审判辅助环节吗?在新的环节比如执行层、立案层有新产品介入吗?

A:没有,原来的技术已全覆盖,包含立案、审判、庭审、合议、执行,以及和外部机构多元化解纷的技术输出、经验输出、数据输出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对数据和知识的使用和深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用户体验会更好,越好用用户越多,用户越多后更好用,这个是可预见的发展。以前产品可能可用但不算好用,在某些场景支撑下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并不能触发客户主动大规模使用,大模型引入后此问题可能会大幅改善。此外大模型本身也有很多能力,特别是在文本生成、知识梳理、文本阅读等方面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因此能够创造出更高的智能点。公司内部产品原先大概有略高于200的智能点,结合大模型能后数据可能会达到300以上。

Q:如何让客户感觉产品好用度的提升,并额外愿意付费升级?

A:这是商业模式问题,对公司而言是静待花开的过程,产品才是本质,现阶段公司没有商业模式创新,而是在原来基础上应用加强、技术更新及供给端变革,以驱动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至于产品是否会应用在不同司法机关之间的互联互通、知识分享和经验互动,是否会应用在企业端和来解决案件纠纷、防范相关风险发生,进行合规流程控制,以及是否会在个人端对一些生活场景提供简易服务,公司也期待未来可能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

Q:因为去年的一些变动,订单相比去年同比下降了很多,订单情况怎么样?

A:去年相比前年同比一季度增加,但去年基数总体也比较小。

Q:刚刚提到政务处在依赖系统建设的阶段,未来公司是否客户开拓偏少一些,更多的是原有客户的发展?

A:对于法律科技业务是的,可以说所有的法律人都在用公司的系统。但对于数字化政企业务而言客户数还远远不够。

Q:关于大模型算力方面,公司现有业务中政府等客户后台使用的是公有文件还是私有文件?

A:现有业务应该都是专网的,未来应该都会是私有数据。

Q:对于大模型服务公司准备以公有云形式还是以私有云形式去控制?

A:在专网中应该是部署型,并且模型和参数是在不断优化和更新的。

另一方面公司对于大模型本身能力并不算强,但是知道怎么和行业做结合。大模型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在具有刚性需求的环境下会存在困难,甚至出现过编法条或者编案例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法律上无法接受,我们的工作就是把精准性和客户使用结合起来。

Q:大模型背后接的是什么合作方,国内的还是海外的?

A:合作方有多个合作伙伴,公司希望能够创新出更多的应用,解决大模型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Q:现在这个时间点推出大模型是否和公司竞争策略有关?

A:出发点上来说,是技术迭代驱动应用创新的一种行业规律,以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需求,但结果上也会存在加强公司竞争能力的机会。

Q:现在公司大模型是否使用的通用底层双面架构?

A:过去公司大模型技术有文书校对,客户把一段文书拿出来,通过模拟运行客户的一段文书识别错别字、错误法言法语等。之后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出来以后,识别效果水平从70%多提升到了95%以上。

Q:AI技术负责人情况如何?

A:技术负责人一直在公司做法律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工作,通过技术解决法院业务的效率效能问题。

Q:AI领域计划投入多少人员?

A:公司有政务端的收益支撑,一直在进行人员投入,同时公司未来也期望AI技术会运用到商业端,希望据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流。

Q:公司现在或者未来大模型数据如何利用?

A:客户量比较大的时候,相对来说接触的数据量也一定会大,各个客户也有不同的应用,相互之间会有补充和学习,公司会不断对模型进行优化,使得模型算法参数知识可以复用到更多的场景和不同的客户上。另一方面,法务也会利用这些知识.

Q:华东地区毛利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是因为主要产品吗?

A:公司的毛利率主要和业务结构相关,每年会有波动,从整体来说可能会是稳定的。比如今年华东地区软件占比高,毛利率可能就会变高,但是长期来看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Q:公司现在主推的第三代核心系统和第二代核心系统最大的区别主要在哪些地方?

A:最主要区别在信创和智能两点上,第三点区别也体现在第三代系统和互联网全面打通。以前系统是单点功能,2015年就做了互联网法院,当时还是单点功能的方式,但在疫情期间暴露出了问题,业务无法全部在线上完成,因此第三代系统实现了全链条流程在互联网端,内网专业流程、实时数据交互可直接解决异地庭审、线上文书互动执行等工作。除此之外,第三代系统也有很多其他技术特点,比如场景全覆盖,案由的精细化审判等智能化应用。

Q:整个政法系统信创的硬件是否基本已经告一段落了?

A:政法系统信创硬件也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实际上信创和非信创业务都是信息化无需区分。

Q:现在第三代核心系统渗透率有多少?

A:公司自己的客户应该做了一半左右。

Q:像金融系统硬件信创其实是有时间点和节奏的,政法系统有没有类似大的纲领性的指导?

A:政法系统和政务端节奏应该是一起的,政法系统集中换硬件应该在2021年基本启动,后面进行滚动迭代和更新,慢慢回归到行业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Q:从政府预算来看,2023年用在公司业务这部分政法预算是什么情况?

A:基本盘基本保持,去年年底有一些政策发布,但还有部分因素没有落实,什么时候能落实、业务推进进度以及明年的预算情况等目前不太好判断。

Q:销售角度的咨询量如何?

A:这方面今年更活跃,目前还要看何时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Q:公司推出大模型之后是否有嵌入到第三代系统里面,作为第三代系统的功能选件提供给客户?

A:是的,首先提供了中台能力,第二是有更多的应用出来,第三是有其他原有的应用升级版本出来用户可以去购买。

Q:那逻辑上来说不管多大量,在今年下半年公司应该会比较快看到原有客户针对这些大模型提供的应用新功能的订单?

A:有可能,但是这个节奏不好来判断,因为对于政务端的购买程序相对比较复杂,有没有到财务端的订单落地还好说,但是需求的满足更多是一个趋势,一步步去落地的过程。

Q:To G已经切入到第三代系统,To B方面是不是公司可以未来面向各种各样的企业提供法律业务?To C方面呢?

A:有这样的可能性,因为大模型是一种中台能力,但是它必然要有应用和使用模式来进行商业承载,目前不太有明确的判断。

Q:现在教育方面国家政策还不错,教育信息化公司经过疫情后今年是不是从订单等各方面有较大恢复?

A:去年疫情进不了学校,高校经常处于不正常的运行状态,对于业务影响相对比较大,公司主要做整体解决方案,相对做SaaS产品来说对公司影响就更大,但是现在有所恢复。

Q:公司司法业务主要收到实控人和疫情的影响,教育业务是不是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实控人影响较小?

A:是的,实控人基本没有影响。

Q:大模型方面,未来公司是否会出教育大模型?

A:一定会有,大模型的中台能力在内部最主要的是业务协同,除了内部控制、财务内审的协同之外,最主要就是技术协同。技术协同是互相的,比如说在法律科技中,技术能力比较强的是AI和数据,在教育中则是客户体验和互联网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比较强,微服务、容器技术都是教育行业最早先做,例如选课问题。在不同行业对技术的优先级可能不太一样,也给我们内部做技术协同造成先后关系的契机。在AI方面,从法律上可以输出给教育端支撑加速技术落地,教育端也会给法律端输出更好的架构,更实时升级体验和业务接口。

Q:公司网站上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OA等,这些是不是线下部分?

A:公司存在一些通用产品,但是量不大,关键还是业务应用,更主要的是在法律科技领域让核心系统兼容信创架构。

Q:公司在教育行业里面信创的时间和力度怎样?

A:信创是一个趋势,教育领域中没有受到太多的政策指导,但是从产业链各方面来讲已有大的行业趋势,所以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公司技术已做好相关准备。

Q:没有大语言模型时公司已经做了很多智能化,当时叫什么模型?

A:自然语言识别、LP技术和知识图谱技术。

Q:所以内核的智能模型是延续下去的,又结合了新的大语言模型的优势?

A:是的,打包在一起,技术不会取代。公司在发展前一代人工智能时,原来沉淀的技术依然是融合的。只做一个行业弱势在于语言量小,但是公司可以借助其他的数据工具让效果不差,或者甚至在某些地方更突出。比如说在庭审上,法官或者当事人、律师交流时会提到当事人、某一个公司或者涉案的名字,这其中有结构化数据接入让识别更精准,能把效果做得更好。类似的技术一定是不断融合,更好地解决业务问题,这是我们的价值和能力所在。

Q:公司的一套模型在友商中的竞争力如何?

A:公司的竞争力是明显的,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大和长时间的投入,201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7-8年的投入。

Q:是否还和腾讯、阿里保持业务沟通合作?

A:有的,比如原先的微法院小程序和腾讯有合作,当事人、律师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进入法院系统立案、关注跟踪案件进展、获取案件的开庭信息、进展、执行情况判决等,办理法院相关业务。教育领域,腾讯有专门做教育的部门,公司也在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对比较领先,有较深入的合作。区块链领域公司和阿里也有合作。

Q:和这两家的沟通是没有断的,未来也不排除会有新的业务模式出来?

A:是的,主要看客户需求,对方有能力且比我们做的好,公司可能就会选择合作。

Q:案件过程当中涉及到的很多个人信息数据公司是否可以看到?

A:公司不能随意看法院数据资源,一切是基于系统开发。法院作为客户,把数据资源交给公司去维护运营,并不代表公司可以看并且使用,数据安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也是公司业务的基础。数据对于公司的价值在于能让应用做得更好,参数模型更优化,这些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如律师端、企业端,模型效果更好,而不是直接使用数据。

Q:中国移动投公司的初衷是?

A:业务合作,中移动看重公司做政法、高效数字化,双方可以一起开拓抢占这方面市场,包括信创高峰中存在很多政府领域的机会,双方也会进行合作。中移动具有较强的基础设施基础能力及大的品牌营销能力、渠道,公司则具备行业的应用创新、数据服务以及客户运营服务支撑能力。

Q:和中国移动的合作紧密吗?

A:比较紧密,各个省以前可能还是在顶层进行,现在已经慢慢在进行各个省的业务合作,首先是一线合同、一线业务,一线客户服务的合作比较多。

Q:未来可能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在To B端,这块现在公司产品客户的反馈情况怎么样?有没有更具体的规划,比如今年会把产品迭代到什么程度?

A:目前从商业上验证成功是企业端的案件管理系统,以及由案件管理系统往后端延伸的风险管理系统和合规系统,是不断由事后到事中的过程,这些是公司在商业端很重要的一条产品线。此外对于细分领域的创新法律服务方面,公司有相对验证成功的商业产品,比如破产服务、催收服务(金融多元解纷平台),国内市场广阔,大背景是法院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处理过多案件,因此希望发挥社会力量、调节力量、仲裁力量以及行业调解组织力量,在进入法院前解决纠纷。但是法院会提供技术支持、数据支持和能力支持。对公司角色来说,相当于把能力输出到平台上,比如对于案件的判例、判决、起诉等智能工具的辅助应用输出。从2015、2016年开始,公司将诉讼法写在业务流程中,从流程进入到业务本身,即法官办案流程和环节里面。公司开始做的是刑法,因为刑法相对来说比较清晰、逻辑性强,进一步到民法商法,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又能创新出很多其他服务,不断进行供给推动需求、需求推动供给的过程。所以在创新法律服务中,公司也有不断的业务涌现,商业端是公司看重的非常重要的市场,在这方面未来也会借助合作伙伴打开市场,快速建立商业产品。

Q:是否有具体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带来收入?

A:从案件到风险到合规的链条是一个重要的拓展体系。还有像破产细分领域的很多服务,如破产会议召开、债权人申报、资金管理等,公司可以提供很多增值服务。公司通过不断渗透细分领域,解决行业中未被解决的需求或者曾经需要太高成本去解决的需求,依靠机器来解决问题。

Q:模型后续推广是怎样的节奏俺安排?

A:未来可能有一些进展,公司会做公众号进行推广,今年年内应该能进行。

Q:二季度订单情况如何?全年有没有业绩目标或指引?

A:目前还不太清晰。

Q:金融多元解纷平台可否理解为帮银监会做了全国性的系统?

A:不是面向全国,银保监会是部委业务需求可能不同。但是全国都有这样的需求,比如上海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实际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中院都有金融法庭,都有相关需求。

Q:商业模式是什么?

A:现阶段提供工具给监管机构来搭建平台,未来平台用户会和平台进行联系交互以及使用,参与方的相关需求是公司未来要覆盖的,形式上不会分享参与方流水。商业端可能会通过每做一笔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系统起量收入就起量。

Q:公司战略规划里对B端的话有没有具体的规划?

A:没有,直到最近两年部分业务才探索出一条路,一直投入量很大,商业产品就刚才的问题基本上探索出来了,但具体通过多快的速度把产品放量到多大、占有多大市场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公司关注点还是在产品本身,公司仍希望把价值量放大,现在量可能还不够,几十万上百万也算大合同了。

Q:从产品角度,公司现在是否还能看到很大空间?

A:是的,商业端市场非常广阔,法律科技市场不一定只是g端的业务。

Q:营销角度的话,To B业务跟To G业务是不同团队在做吗?

A:是的。

Q:董事长事件是否尘埃落定?未来是何角色安排?

A:董事长9月份可以回来,管理架构应该不会变,因为华宇是集团的总部,总部不做业务,只从两个角色:第一个角色是战略和风险管理的职能,相当于总部管理的功能;第二个角色是股东职能,经理会会出具子公司的股东决定,派出董事会对子公司进行管理,落地战略和做好激励。董事会成员来自于企业中的优秀高管,然后将经验复用到不同公司。公司有精英层,董事会和股东之间权利较清晰,按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治理,公司基本原则是相互尊重、互不越权,提供股东意见而不指挥经营,经营由子公司董事会判定。董事长在公司工作时,角色更多在战略和资本并进行授权,公司按照原有模式在运转,未来这个模式也不会变化,这也是董事长对于公司治理的目标,透明化、标准化。

Q:员工激励员工持股有没有新的计划?

A:现阶段有,还在实施过程,2021年做了三期,未来预计会有新的计划调整。

Q:多元解纷平台服务的客户对象是银行?比如说小额消费贷业务?

A:有很多种,以上包括在内。

Q:平台是否已经有试点?

A:有的,北京已经开始试点,北京以外的地区是公司业务拓展方向。

Q:多元解纷平台上公司作为工具提供商,像金桥进行涉及催收服务上的风险在哪里?

A:公司对金桥信息的做法不太清楚,催收这个服务存在一些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公司不是所有的服务都不介入,比如破产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债权申报、资金管理等服务公司就会介入,因为公司可以较清楚的认识到风险。

Q:银保监会系统公司做了之后,再往北京或者各个区县拓展是否会有优势?单个项目的金额大概有多大,市场有多大?战略意义会不会很大?

A:大概是从几十万到百万的级别,取决于覆盖用户的范围。对公司而言客户不仅仅是客户,客户也不仅仅定义在监管,而是定义在要解决的业务中的各方参与者,系统只是连接的开始。

Q:北京银监系统的商业模式如何?

A:现在阶段针对银监机构来说是系统建设,不是和案件相关,未来也可能会有损失。但是公司不会从银监会单纯索取案件费用,而是服务创新的开始,更希望其中参与者提供辅助作用,在公司提供其他服务时获取价值回报。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华宇软件
工分
1.8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