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汽车PCB行业专家交流
投研掘地蜂
2022-07-11 06:40:47

1. 汽车PCB现状及未来两年技术路径?

新能源车和传统车区别:1)商业模式变化---传统汽车是tier1商业模式,一辆车几十上百个模块,对应不同的功能;新能源汽车以特斯拉为代表,国内有一供集成的主机厂模式和tierX模式(类似于ODM合作方式)。商业模式变化使得板块对应的客户不同。2)对PCB量和价值带来影响---传统车的ECU类别较为简单,技术等级在PCB行业比较低端,形态单一,价值量较低;新能源汽车板的数量没有传统车多(eg:6个域控制器,下面小的ECU模块一共小几十块,传统车大几十块上百块)。PCB技术等级提升,出现6层以上的PCB(车身控制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出现大量HDI、软硬板尤其是软板的HUD显示。新能源汽车主要为智能化和电动化。电动化在PCB技术等级和商业模式更加贴近于传统车,智能化更加贴近于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英伟达的hydrive(11分50,可能是指DRIVE Hyperion方案)最早用于旗舰手机,后因发热问题退出手机市场,进入到汽车市场,因此更像是智能手机。自动驾驶Adam方案更像早期的机器学期、深度计算、人工智能等对PCB行业提出要求。

新能源汽车板块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变化期,先发企业技术介入较早,会有先发优势。车的核心部件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身等领域导入周期较长,先发布局会有较长时间的优势。本身基础能力较强的后发企业也会有一些机会。整体格局处于1.0时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有挺多的机会。电动化领域主要是沿用早期tier1模式,tier1和tierX和传统车的技术等级相似,车厂更趋向于用原来的板厂。此外,一些电驱的产品认证周期短,一些tier1厂商选用新的配方可能6-12个月快速起量。智能化和产业链的实际情况看,争对Adam的高多层、HEI、毫米波雷达、单目\多目摄像头等使用的PCB,主要看具备高多层高速加工能力的厂商。

2. 国内汽车板做的比较好的公司以及做的好的点?

传统汽车:日系(Meiko、CNK);台系(敬鹏、景茂、沪电、奥特斯等);

新能源汽车:参照特斯拉目前主要的供应和经销PCB板厂,Prismark和Omedia也有一些关于特斯拉供应方的第三方平台数据(健鼎、定颖、世运、胜宏等)

3. 汽车板到2.0阶段整个面板的行业趋势?

1.0时代更多是电动化趋势,拉动2-6层板的PCB,技术等级和商业模式与传统车相似。目前已经启动放量,接下来是升量的过程。2.0时代要到智能化上,对于新供应商必须具备中高端产品的加工经验,有能做高频的能力和加工系统。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需要HDI能力和布局,摄像头和HUD需要有软板相关经验。2.0时代本身质地优良,管理、组织、技术、系统的企业相较于传统企业会走出来。

4. 做车载HDI板的难度和国内格局以及做的较好的公司?

有大企业背景和属性的企业原来在手机赛道就有积累经验,车座舱智能化多媒体板块很多用到手机芯片方案,早期在手机HDI积累的企业且有量的公司台系、美系较多。如台系的定颖、健鼎;美系的TTM等。国内目前积累较为深刻的有汕超(24分43,应该是指广东汕头超声电子),方正(珠海)等。毫米波最典型的沪电,进入欧洲tier1厂。

5. 车规级认证需要时间?

车规级认证分两个层面,一是系统级认证,需要0.5-1年时间;二是产品级的认证,从接触客户到客户给你做车规级的产品需要跟着车厂ABC样走。电动化会快很多,有些厂商标本化做的好的,电驱部分在国内6个月能起量。智能化周期要长一些,从拿到Demo板到车厂整车上市需要2-3年。

6. 整车厂对PCB厂商的产品质保周期?

十年起步

7. 国内PCB厂商因质量问题在车载板上比较谨慎?

汽车板1.0和2.0也是讲PCB行业情况,从下游应用看,PCB具有科技创新、周期成长的特质,大量PCB板厂有进入的欲望,但车规级的认证依然让他们担心,但更多的是情绪层面的表达。方法层面也是有方法的,认证就是一个保障,通过认证,加工方法就会固定下来。

8. 手机从多层板升级到HDI再到SLP 是因为轻量化的需求,车领域对轻量化的必要性?

需要。特斯拉从HW2.0一直到HW4.0时代,芯片方案从英伟达到自己的FSD(full self-driving)方案,他对于SOC、GPU对PCB参考数据的要求相当于标准设计的指引。手机升级的原因是轻量化、小型化;同样对于车领域SOC出线方面是必要性的,否则线走不出来。

9. 国内XX和XX(35分10秒)在智能驾驶上有些区别,尤其在感知层方面,两种技术路径对板的要求?

自动驾驶AI板有特斯拉FSD方案、英伟达Orin方案、国内的地平线方案、Mobileye方案和NAP的艾尼尔方案(36分33)。芯片方案选择有差别,但是到PCB底层看大体都在走HDI方向。

智能座舱沿袭高通8195、8295、820A方案。最早特斯拉用的英伟达Tegra方案,后来是英特尔Apollo Lake方案和AMD锐龙方案,这些都是HDI的方案,整个集成电路工艺等级都在朝着HDI方向走,和手机相似。

10. T客户的HDI板供应商格局和板子的占比量水平?

T客户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主要台系厂商、美系TTM手中。自动驾驶板拿12-14层为例,一平方米大概3000+元。按照300*200+的尺寸算是200元左右一块。多媒体MCU结构是一前一后对应的,是二阶或者一阶HDI,一块板约100元。一平米在1800-2000元。

11. 普通2-6层板单价?

车规级的高一些,双面板车规级420-440/平,四层板600+/平,6层板800+/平。

12. 国内几家大客户自动驾驶主板主要供应商?技术规格和T客户的区别?

国内还是原来老牌的玩家在里面。技术规格是差不多的,T客户是14层4阶的HDI,国内用到英伟达Orin的方案大概是12层4阶HDI,Mobileye大概是8-12层。多媒体基本上都是10层二阶HDI或者10层一阶HDI。

13. 新能源车载软板占比量和传统车的变化?

传统车也有很多软板方案,占比较低,传统车95%以上是2-6层板,其他的分到HDI、软板。新能源汽车完全抛开电池线束,其他地方不会特别大量。主要是在部分摄像头上用(HUD),主要是电池在用,一个电池线束软板大概几十元。

14. 硬板方面有很强的升级趋势,软板后续升级趋势如何?

车里面看升级和硬板不太一般,软板本身起到线缆的连接作用。目前没有清晰的技术升级线条,主要是看电池。把电池当作未来拉动软板变化的主线条,对软板和硬板来说,价值量都在向组件和底盘集成和转移,板子本身功能弱化。原来除了线束连接之外,还要上保险、元器件,替代铜铝连接支架。现在这些东西都被结构件拿走了,软板更多的体现连接的功能。二是温度MPC位置的硬板随着功能向组件转移,也被功能弱化了,集成电池原来是4层板,现在也有单面板结构的方案。因此,这块更多是量级的变化不是技术升级。

15. MPC温度控制硬板从4层降到双面板是什么原因?

一是因为功能降低,MPC元器件原来需要5个,现在随着结构简化,被其他组件替代了,因此元器件数量减少了,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连接。

16. 整车未来3-5年还有没有其他会功能退化的地方?

对PCB更多的是方案。一是产品本身结构变化,功能被下游组件,模块替代。二是力度和速率。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是跟力度和速率相关的,不会出现功能退化的情况。

17. 智能化单个XX模组、毫米波雷达、中控屏PCB价值量?

自动驾驶200左右,多媒体MCU在100左右,独立显卡估计大几十。IOT的V2X做的模块几十块。BMS驾驶监控的板子几十块,毫米波雷达估计大几十。一车是1500块,这些东西大概占500左右。

18.L3、L4升级后,这些价值量怎么走?

L3、L4很多硬件东西放下来了,后续更多是算法和软件层面的升级。自动驾驶主板可能会有迭代升级,初期价值可能会50%+的增长,不到翻倍。

19.整车厂龙头一供、二供的大致份额?

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差别不是很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世运电路
工分
0.4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