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天风总量每周论势】2022年第37期: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
Adler
一路目送的龙头选手
2022-10-19 20:52:50

(以下内容转载自某机构纪要,切勿随意转发)


会议总结:

 

宏观:结合刚需、改善型需求、更新需求,测算未来几年地产销售还是会维持下行。政策小规模刺激作用有限,大规模刺激副作用大,也不大可能出现,因此地产投资要做好心理准备。

策略:沪深300非金融股债收益比已经达到-2倍标准差,在没有宏观系统性风险之下基本已经确定是底部区域,不再看空。但是还不能看牛市和反转,因为中长期贷款和经济基本面依然是弱复苏,没有确定性改善。投资方向上要寻找与内需关联度较小的领域:1、国产替代(信创、医疗器械、半导体、军工);2、新能源(海风、大储)3、生猪养殖后周期(动保、兽用疫苗);4、随疫情好转边际变好的领域(医疗、医美、旅游出行)。

固收:年内大概率不会再有降准,原因:1、宽货币的目的是宽信用,当前用好存量的PSL、再贷款以及3000亿政策金融性工具即可;2、海外加息,人民币汇率破7.2等都会对央行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金工:下跌趋势可能还会延续,因为赚钱效应指标仍为负数。但下跌空间不会很大,因为日均成交量以及万得全A指数PB估值离历史底部时的数值均仅一步之遥。目前应耐心等待机会,预计机会窗口期在11月初,如有需要可分批加仓。

 

 

会议全文:

 

宏观宋雪涛:地产的L型,长期需求有多少?

 

经过20年下半年和今年快速下行后,政策的能力和空间都不抱希望了。如果政策维持现状,后续地产会有什么走势?我们国庆前就开始研究了。没有投机需求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率放缓,需求会去到多少?

 

研究方法是,从今年开始房住不炒深入到大家理念里,地产风险不停暴露,投机性需求衰减,假设这部分需求为0。真实需求一部分是刚需,第二是改善性需求,第三是更新需求。刚需核心需求是人口,一部分是人口增长,另一部分是城镇化。人口增长在今年年中联合国人口展望预测中国人口在今年明年和36年的增长,今年一些以往是人口正增长的城市今年已经明显负增长。去年中国人口出生率7.52%,死亡路7.18%,差不多。去年出生率比20年下降1个百分点,死亡率变化不大。按照这个趋势看,22年后中国人口就开始负增长了。联合国人口展望也对中国人口有悲观展望。城镇化率提升也在放缓,现在是61.4%,跟美日韩相比还有几十年差距。但是看东亚各国80%是门槛,到了75%以上是比较饱和了,所以我们城镇化率还有提升空进,但15%的空间要更长时间。目前城镇化已经到第二阶段,增长开始低速。我们得出刚需,也就是有多少城镇人口增长。预计城镇人口到256.9亿,到10年达到10.1亿,这部分是新的刚需购房群体,对未来有将近5亿平的需求。第二部分是改善型需求,主要是住房面积提升,假设所有人都是平均的人,都有40平人均住房当面积,未来还有提升,虽然人均40瓶,但实际使用只有25平,我们城镇化率还达不到日本水平,如果能打到日本住宅水平的话一人还有13平提升,但这也随年龄结构增长有所放缓的。预计35年提升到40平,使用面积在33平左右,也就还有人均5平米的空间。第三部分时重建,一些事货币一些事实物安置,假设货币安置和实物安置一半一半,目前房龄在20年以内,需求没有上升,未来有U型上上涨。而且还要考虑部分房子不是商品房,比如空置房,也会形成住房供给,对销售是替代。其次还有保障房,十四五目标年均1.2亿平,差不多970万套,每年还需要165万套建设需求,也是供给,对商品房销售形成替代,每年需啊哟1-2亿平的供给来保持新市民需求。

 

结论:1、短期来看,22-24年来看,商品房销售还会回落,今年13亿平,明后年还会回落,22-25年商品房需求中枢在11.3亿平,25年后道30年,商品房需求中枢会回落到11平以下,10年后会会落到8-9亿平。回落最快的时间应该就是到2525年,25年后增速开始走平。2、长期需求看,人口负增长,1城镇化率减慢,房地产上升最快的10年已经过去,未来人均住房面积上升放缓。3、存量房释放在没有投机性需求之后,对商品房销售形成替代,这都是未来需求回落,所以小规模刺激政策有限。大规模刺激的副作用跟过去10年相比也有不同,再次出台可能性有限。未来刚需占一半,改善占一小半,更新占10-20%。长期3-5年后比较常见到每年销售回落到9-10亿平,对房地产行业和地产驱动经济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要有心理准备。

 

策略刘晨明:为什么我们10月以来不再看空了?

 

市场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我们近期路演中跟普通客户沟通感觉还是悲观客户占多数,尽管市场有反弹。我觉得也比较正常,在股债收益差里面看也是很悲观。我们四季度策略包括这两周管点前交过去发生了明显变化,就是不再看空了。最近几年最疯狂、最贵的指数叫做300非金融也都基本上消化了。这个指数包括了中国核心资产。它最疯狂的时候是在去年春节,春节前一个交易日是股债收益差刚好达到了正2倍标准差,然后见顶。我们去年开始观点就是开辟超额收益新战场,就是看空这些核心资产。经过一直以来的消化,终于在今年9月底股债收益差达到了-2倍标准差。换句话说大家都十分悲观了,这个位置反而可以不用那么悲观,可以乐观一些,至少不再看空。

 

这个位置展望后续,现阶段大家非常谨慎,怀疑是不是还会到-2.5-3倍标准差,也就是大家觉得中长期基本面还会往下走。首先从A股历史上没有大幅跌破过-2.5倍标准差,如果再看美股,美股再过去70年时间我们都会用S&P500来做,它股债收益也跌破过-2倍标准差,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08年金融危机后。但这两次都是危机模式下产生的。所以回到国内,不考虑国内经济危机,-2倍标准差还是有相对较强的支撑的。

 

能不能看牛市?我觉得要再等一等。历史每到-2倍股债收益标准差,如果后面基本面继续恶化,股票就会继续震荡或下跌,但下跌幅度就不会太大了,只不过就是起不来。尽管每次-2倍标准差大家多很悲观,比如16年熔断、18年贸易战、20年疫情,大家都YY出一些悲观的理由,但如果基本面能起来,就会反转,就可以判断是牛市。所以现在不管是中长期贷款趋势性回声,经济复苏都不会那么有利。所以我们只能说不再谨慎看空,过度悲观。再大量降仓就不太明智了。

 

结合自上而下观点,推荐方向还是围绕内需,选跟总量需求无关的,外需会逐渐下来。内需来看,经济不会那么快复苏,所以大金融、大消费、港股机会不大。所以一个看国产化替代,信创、医疗器械、半导体、军工。其次还有新能源,比如海风、大储。第三个是其他细分领域,比如猪肉后周期——动保、疫苗,比如线下服务类的随着疫情变好,医疗、医美、旅游出行等都有机会。这些都是淡化总量偏内需的。

 

固收孙彬彬:对于债市,大会之后需要关注什么?

 

这周我们经历了节前一周的调整、上周的回落,跟各家交流,现在位置进入到相对平淡的状态。方向上,四季度要考虑今明两年衔接问题,多空交织,长期问题和短期变化进入平衡,市场进入横向移动状态。

 

大会最后结果没有低于预期,对债市没什么利多,还有周末的正式稿、见面会,但总的来说不会有什么太多让债券市场振奋的情况了。现在要往会后看。市场关注较多的是有没有降准。这周一MLF全额续作没有降准,盘面有调整因为市场有期待。到底如何看待降准?首先,后面几个月还有大规模MLF到期,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年期CD和一年期MLF都是倒挂的,究竟是宽松导致倒挂还是倒挂导致进一步货币宽松?很明显是前者,从银行角度很难接受倒挂,但还是得拿央妈的钱,所以后者逻辑不成立。宽货币目的是宽信用,基于现在政策安排,社融还是不会塌方,还是维持弱修复,客观讲降准必要性就下降了。8月份以来有一堆货币政策待运用,比如一堆PSL和再贷款,那3000亿就是货币投放。还有外因,就是美债创新高了。尽管我们“以我为主”,但外部也会有所影响,具体体现就是没有改变宽松方向,但会对央行节奏有影响,所以目前来说降准是要审慎的。因为考虑外部,要控制M2增速,降准可能性偏低。

 

外围这个事情怎么看?起伏波动真的很大,围绕着英国、日本、美国来回切,切来切去真的来回颠簸。这些发达经济体在次贷危机后享受着想怎样就怎样的环境,一度MMT甚嚣尘上,现在这个位置实际上就是“出来混总要还的”,货币和经济摩擦、货币和财政摩擦、汇率和通胀的摩擦等……都没有看到缓解迹象。外围不会导致利率被动走高,但对于央行操作来讲会有制约。历史来看,19月中旬后资金利率也有所走高。虽然目前还算平稳,但逻辑上还是应该往上收敛,当然我们看收敛,不看收紧。

 

我们认为隔夜1.2-1.5%,往1.5%靠。所以对于债市基本展望,客观来讲,现阶段一年期MLF还是10年期国债上线,但内外短期变化决定了资金利率逐步收敛下,难有特别乐观展望下,暂时要和李晓华长短期再平衡,预计债市维持震荡。我们倾向长短(10Y T-Bonds为例)2.7-2.75%,会比较平淡。

 

金工吴先兴:格局不利,但处于历史相对底部区域

 

市场格局来看,上周反弹低于预期,导致市场格局改变。如果反弹力度不够可能由震荡走向下行趋势。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均线距离角度,从-1.57-3.5,超越了预制3%,进入下行趋势。下行趋势中,一般会关注两个要素,一个是趋势会不会延续,第二是当前位置是否是底部区域。如果市场下行趋势不具备延续条件,可能继续看多,如果市场虽然会延续下行,但位于底部趋于,做空或减仓也不是特别明智。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下行趋势会不会延续。赚钱效应指标如果为负,那就会延续。当前只表示-4%,显然,下行趋势还会延续,市场还会继续跌。

 

第二个问题,下跌空间有多少?我们看两个指标,一个是成交量,一个是估值水平。成交量看日成交,我们给的预制,按照历史最底部为顶部30%的标准看,目前这次的参考就是5100亿,才会意味着反转信号来临。上周二到了5600亿,离5100亿一步之遥,所以即使有调整,但幅度和空间不会太大。估值水平看,看万得全A指数PB分位点,我们给的阈值是3%4月达到2863点达到3%,上周二达到7%,距离市场极值的情况幅度也非常有限了。

 

总的结论就是,市场可能还会调整,但调整空间比较有限。建议遇到调整要寻找机会增加仓位。机会在什么时候?可能要耐心等这些指标出现,预计在11月初的时间窗口。在此之间可以等待,要加仓也要分批加。方向上,是做困境反转。哪些板块处于困境?估值与基本面处于糟糕环境当中的板块,集中在TMT、地产、部分消费和医药。然后结合会不会反转或有反转预期的,那就主要集中在地产,存在改善预期,然后是医疗,然后是信创和元宇宙。这些板块应该会存在困境反转的可能性。除此以外就是养殖业值得重视,目前分析师预期数据来看,展望23年,目前属于23年增速最快的板块。

 

银行郭其伟:从季报快报看银行变化

 

有快报银行有五家,两声三瓶,营收三平两江。江苏利润增速小增,这些以哪个主要反映江浙、成渝地区优质银行的变化。三季度银行有压力,一个是贷款降息,另外是很多银行选择在上半年做贷款冲凉,下半年项目不足,三季度营销增速下降,利润会在增速下行和补量间做多传给你,走平。整体看,利润还是符合预期的,但营收上,优质地区贷款投放还是可以的,稳增长措施也主要集中在优质地区,对银行有利。

 

四季度业绩展望,已拿回给你带卡UN增速平稳,去年因为地产问题,贷款阶段性少增。今年开完大会后,叠加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力,四季度同比贷款多增不难,定价预计走平,一方面没有利率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银行四季度竞争没那么激烈。

 

银行股最近怎么样?表现不太理想,3个原因:1、对地产担忧持续,虽然9-10月地产政策积极,但房地产量改善比较慢,政策和疫情原因均有。地产风险问题对板块形成压力;2、海外加息,海外通胀超预期,汇率突破7.23、市场上还没有形成政策驱动预期,因为还在开会。信用要从温道宽要在11-12月出现。外围要在11月加完息后才行。大会报告里面给的是银行长期逻辑,大方向不变,鼓励银行服务实体,严肃财政纪律,与财政保持独立。但短期效果不明显,板块10月份会有震荡行情。

 

看好高成长区域银行,常熟、宁波,其次是江苏、成都、兴业等更优质资产已拿回给,博弈地产政策反弹药到年底或明年年初。

 

非银周颖婕:如何把握四季度主线行情?

 

我们最看好的还是在受限开门红有望超预期下估值的修复机会。国寿领先进行分支开门红预售,截至上周,预收保费达到240亿,同比正增长。产品预售的是3年交8年期的年金,2.85%的万能险,11月转向销售长储。这个情况超预期,以前公司的规划是同比正增的,现在完成情况较好,受益于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以及提前开门红,还有新管理层的业绩诉求,公司代理人队伍也比较稳定。国寿开门红先发优势明显,保费、价值有望实现正增长。行业来看,其他公司经历了几年负债端滑坡后,23年开门红奠定基础上,希望做到行业正增,行业下降趋势得以改善。行业估值很低,寿险是游戏王估值修复的,尤其是负债端领先,资产端弹性的国寿是首推的。

 

财险这块,我们关注到中国财险三季报,也是超预期,虽然三季报只是披露了利润情况,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25-20%,测算Q370-99%,明显增速加快,三季度业绩超预期一来是去年基数低,有河南水灾影响,公司承保稳定。综合成本率前三季度96.5%,和去年同期改善2.5pct。我们也观察到综改后,头部效应扩大,22年前三季度CR3提升0.7pct63.6%。后续手汽车消费和稳增长政策发力,公司保费有望发力。财险估值只有0.76PB,测算全年ROE14%,估值徐福有空间,看0.9-1PB

 

券商方面,中信、中金、国联业绩有望超预期。Q3股市震荡,自营有一定承压,有两类券商可能超预期,第一是场外延生品业务优势的,就是中信和中金。第二类是基本面提升,能逆势增长的券商,就是国联证券。四季度券商投资机会是风险偏好改善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力。目前来看,10月以来股票成交额逐步回升到8000亿,和9月下旬6500均值相比有提升,后续如果宏观政策边际宽松,风偏改善,如果后面注册制和科创板改革顺利的话,还是有机会。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中信证券
S
常熟银行
工分
0.6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