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学习 资治通鉴(33)背叛的反思,疑人也要用,用人也要疑
逍遥游之涅盘重生
2022-02-20 10:45:21

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叫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一句比较古老的谚语。

现如今网上还有很多人鼓吹,这种用人观是所谓的“君子之为”。

我看了还真挺无语的。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生活过得比较顺,没怎么被人骗过吧。

曾经我也认为这句话很对,并且真的在工作、生活中不断践行,但,现实是残酷的,在经历过反复打脸之后,我悟了……

这话就是一句毒鸡汤。

材料如下(可略过,直接看白话):

上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白话文如下:

高帝刘邦说:“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英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上面这段话,听过的人应该不少。这话是刘邦打败项羽,正式登基称帝之后,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当着群臣的面说的。

刘邦说这话是在表扬汉初三杰,当然其中也有他自吹自擂的成分。

他先是说:萧、张、韩三人多么多么厉害,我要是跟他们比各自的专长,我是一个都比不过,他们都是当世的人杰啊。然后,话锋一转:但是这三个大人才,都得为我所用呀。哈哈哈~

刘邦是真·凡尔赛……我隔着史书都能感觉到他的得意……

其实,我第一次看《通鉴》上这段记载时,就有个疑问:刘邦要真比三杰“弱鸡”的话,那他是怎么驾驭他们的呢?也就是他的用人之道,是什么?

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首先,我先给下面的内容定个调,刘邦绝不对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他是另有一套用人观。这里面还有个故事。

(1)“少年”刘邦

公元前209年,因为忍受不了秦朝的苛暴,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起义。

随后几个月内,华夏大地上,反抗暴秦的呼声和行动似浪潮般此起彼伏,有越来越多的百姓,走出家门,拿起武器,无所畏惧地与强大的秦军对抗。

其中,就有刘邦。

那一年,农民出身的刘邦,已经有39岁了(有说48岁的)。

这个年纪放到现在,可以说人生快要定型,已经可以开始享受人生的丰硕果实了,但是,刘邦却不同,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40岁左右的年纪,被称为“不惑”,也就是正值壮年。虽然从年龄上说,刘邦已经是中年人,但是,他在政治上,仍然还是一个少年,还没有经历过黑暗和变故。

直到,一个叫雍齿的人,给他上了政治第一课。

这个雍齿是泗水郡沛县人,算是刘邦的老乡,不过雍齿是当地豪强,一向看不起农民刘邦。刘邦起义反秦的时候,雍齿倒是跟着一起“创业”了,算是初始团队中的一员。

公元前208年10月,冬天,泗水郡的郡监 平 得知刘邦造反,就带人把刘邦包围在丰县,打算给他来个一网打尽。

刘邦不愿坐以待毙,就领兵出城迎战,结果大败秦军。于是刘邦乘胜追击,继续进攻薛地,特意下令让雍齿驻守丰县。

要知道当时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和老婆吕雉都在丰县,包括很多追随刘邦的将士们的家属也在丰县,这些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丰县其实就相当于刘邦部队的大本营啊。

刘邦把驻守本部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雍齿,看得出来他那时很信任雍齿。哪怕雍齿一直以来都看不起他,但刘邦本着往日情谊和共同创业的这层关系,把自己和将士们的身家都托付给了雍齿,丝毫没有疑虑。

但雍齿是怎么回报刘邦的?

他叛变了。

雍齿驻守丰县一段时间后,魏人周市领兵向丰沛两县进攻,派人去招降雍齿。雍齿二话没说,连人带城,全投降了。

这件事情很危险,对刘邦的影响很大。

因为跟随刘邦在外出征的将士们的家属,本来在丰县呆得好好儿的,结果因为雍齿投敌,这些家属们都被迫陷于敌手。那将士们心里肯定很着急,心思就不在打仗上了。

这样一来军心容易涣散。军心散了,刘邦还指挥什么?还打什么仗?

所以第一次刘邦就赶紧回师进攻丰县,结果没有攻克。

第二次,刘邦向楚王景驹借了一支军队,再度进攻丰县,还是没能攻克。


第三次,刘邦向项梁借兵五千人及十位将军,再再度进攻丰县,终于攻克。雍齿逃亡。(看到这里我想说,成功人士都有点“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有超人的意志力)

雍齿背叛刘邦的这件事,给刘邦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说刘邦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和看法,但从刘邦以后的表现,以及史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中还是能看出来的。

这件事给刘邦最直接的改变就是,他对雍齿的态度。

他在一统天下之后,曾向张良这么说过:“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换句话说,雍齿就是他最恨的人。

当然,这只是最最浅显的改变,还有更深层,更为根本性的改变,就是:刘邦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相信身边人了,尤其是他对用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

你想啊,假如你的一个老乡兼同事,一个你托付了信任的人,在你出门在外的时候,不仅把你给卖了,还顺带着把你的爸爸、伴侣加上老底都给卖了,你会怎么样?你会痛苦、愤怒、恐惧啊。

你肯定很难再相信其他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刘邦就是这样。

此后,刘邦的一生,就充满了猜忌、怀疑和忧惧。

(2)猜忌和信任

在汉初三杰中,第一个追随刘邦“创业”的人,是萧何。

萧何也是沛县人,年轻时做过沛县的主吏掾(yuàn),相当于县令的秘书长。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刘邦,并且对刘邦非常器重,经常利用职权袒护他。(估计刘邦泗水亭长的位置,就是萧何安排的)

后来刘邦因为押送差役到骊山的任务失败,索性就带着一帮人,逃到芒砀山做亡命之徒去了。

就是这时,陈胜起兵反秦。这沛县的县令得知消息,也想造反(秦政是真的不得人心啊)。于是,萧何就站出来说话了:“不如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回来,作为臂膀。”

县令觉得可以,就派人把刘邦召回来。但是,当刘邦带着几百个亡命之徒,浩浩荡荡地回到沛县的时候,县令又后悔了,赶紧关上城门,不让刘邦进来。

可是人家来都来了,还怎么让人回去?要留要走,也就由不得你这个小小县令。

于是乎,刘邦用一封书信,忽悠得整个沛县百姓把县令给杀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并拥立他为“沛公”。

此时的刘邦,才算正式出现在秦末英雄榜上。

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成为“沛公”,萧何是有很大功劳的。

在刘邦接下来的征战生涯中,萧何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刘邦。

后来,刘邦带人第一次打进咸阳秦宫,其他将士们都在抢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跑到丞相府去整理收藏图册文书。

为什么?我想不是因为萧何不喜欢金银财宝,而是他认为这些图册文书更重要。因为有了这些东西,刘邦就有了夺取天下的先机。

从这可以看出,萧何是真的在为刘邦打天下考虑,在实打实地出力。

所以说萧何对刘邦是非常忠心的,当然他的忠心也可能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未来全部压在了刘邦身上,但我们论迹不论心,萧何绝对是忠心可鉴的。

就是这样一个人,按照我们常人的思维,他是完全可以信任的。毕竟大家既是同乡,又是前同事,对方曾经还多次动用权力帮助过你,更重要的是在“创业道路”上,对方不离不弃,一心为你考虑、办事。

这样的人,刘邦不信他,还能信谁?

但事实是,刘邦并不完全信任萧何,他对萧何既有利用,更有猜忌和恐惧。

项羽大封天下之后,把刘邦封在了汉中地区,把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封在了关中地区以压制刘邦。

原本应该成为关中王的刘邦,心里很憋屈,于是在闷声不响、猥琐发育了一段时间之后,大举进兵关中,讨灭三秦,控制了关中地区。

刘邦占领关中之后,就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略,他继续带兵在外征战,而作为大后方的关中地区,他则交给了萧何全权管理。

注意啊,是全权管理。包括政策制定,机构组建,人事裁决,经济运作,粮草输送,兵力补给等等非常重要的事务,甚至萧何要做什么事情,都不用提前向刘邦报备,直接做了再报告。

这时候的萧何权力非常大。这就意味着,如果萧何想撇开刘邦,自己单干,那是很容易办到的。

如此看来,刘邦是不是非常信任萧何了?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史记》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也就是公元204年,刘邦和项羽在京县打得正酣的时候,刘邦多次派使者跑回关中地区看望慰劳萧何。

我们想想,项羽是怎么样的对手?当时天下最厉害的将领呀,刘邦跟他打仗,不用上120分精力怎么抵挡得了?但就在战事这么紧急,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内,刘邦居然还能抽空想到,为自己镇守大后方的萧何。

为什么?

是因为刘邦真的关心萧何吗?是他真的体会到了萧何的辛苦吗?萧何再辛苦,有在前线作战的刘邦辛苦吗?

根本不是。

其实是因为刘邦害怕呀?他害怕萧何会跟当年的雍齿一样,叛变。当年雍齿叛变,刘邦损失也不大,还可以卷土重来。但如果这时候的萧何叛变了,那刘邦就真的完了,什么都没啦。

所以刘邦才会在战事越紧急的时候,越派人去看望萧何。名为慰劳,实际上是监控。一旦萧何有什么不好的动作,他绝对会像之前的曹无伤一样,人头落地。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猜忌之心,是有多么令人齿寒啊。

而且,哪怕是在刘邦平定天下、登基称帝之后,他对萧何的猜忌,一点都没有减少。

当年,刘邦刚刚建立汉朝,封了很多个异姓诸侯王,其中就有一个淮南王英布。这个英布后来叛乱了,刘邦亲自率兵征讨。

他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萧何则在后方给他准备好军需,派人送到前线。每一次萧何派的人抵达前方的时候,刘邦都要问一句:“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

每次使者回答,萧相国干得好,受到百姓拥戴的时候,刘邦总是默不作声。后来萧何意识到情况不对,于是就自污名节,开始贪赃枉法,百姓们都怨声载道,刘邦才对他放心。

后来,萧何向刘邦请求让出上林苑,来给百姓们种粮食。刘邦听了之后,大怒!二话不说,把萧何绑起来,下了大狱。

为什么?原因是刘邦认为,萧何这么为老百姓着想,是要讨好百姓。刘邦担心萧何借助自身的民望,来谋反。

虽说刘邦最后还是把萧何给放了,但是这些事情,足以证明刘邦内心对身边人的猜忌是非常重的。他时时刻刻都在怀疑之中。

刘邦对大汉首功萧何都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比如:韩信。

韩信的经历我们都知道。刘邦能打败项羽,靠的就是韩信。“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几个计谋下来,把项羽弄得一点办法没有。

当年,刘邦为了稳住韩信,把韩信封为齐王。但是,一等到韩信把项羽消灭,刘邦马上夺了韩信的军队。

《资治通鉴》上面这样记载: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我们看这个“驰入”,迅速进入,刘邦差不多是抢了韩信的军队。看得出来,他对韩信带兵作战的能力是有多么害怕呀。

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忙慌地夺韩信军?因为恐惧,因为猜忌,项羽一死,已经没有人打得过韩信了,韩信手上有兵,谁知道他会不会造反?只有光杆子司令,才能让刘邦放心。

随后,刘邦又立即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就这样,刘邦还是对韩信不放心,于是就做了一个局。

刘邦假意宣称自己要到南方的云梦巡游,要求诸侯王们一起在陈州会合。会合的那天,楚王韩信也到了。

结果,刘邦毫不犹豫地派人把韩信给绑起来,带回洛阳了。回去之后,刘邦释放了韩信,但把他贬为淮阴侯,不允许他离开洛阳半步。这等于是把韩信监禁起来了。

韩信相当于变成了一只笼中小鸟,但是,刘邦还是不放心。

这时候,他善解人意的老婆吕后出场了。因为知道刘邦恐惧韩信,但又不好下手,所以,吕后亲自动手了。

吕后特意趁着刘邦在外打仗的时候,与萧何计划,把韩信骗到长乐宫钟室,把他斩首。完事之后,还夷灭韩信三族。算是解决了刘邦的心腹大患。

等到刘邦打完仗,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的消息,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悯”,又高兴又怜悯啊。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刘邦对这些人杰,对这些能力比他强的人,他也是用,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猜忌,以及恐惧。

在汉初三杰中,唯一没有被刘邦猜忌的人杰,就只有张良。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张良是一个孤臣。《资治通鉴》上说:

良多病,未尝特将,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良经常生病,没有单独带兵作战的经历,而是长期作为刘邦的谋臣,追随在刘邦身边。

这样的人,经常在刘邦身边,证明他不会像萧何一样,掌握那么大的权力,拥有那么多的民望。同时,他没有带兵作战,说明他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支持者,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根基。

一个能力很强,但没有实力的人,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刘邦。因为他干不了谋反的事情,对刘邦没有威胁,所以刘邦对他就非常信任,基本是言听计从

看完这几个故事,我们可以理清刘邦的用人之道,八个字: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刘邦既不是盲目地用人,更不是盲目地疑人。他用人的标准,就是一个:能力。他疑人也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这个人的实力和根基。

如果这个人能力很强,又有实力和根基,那不管他表现得有多么忠心,刘邦肯定会猜忌他,比如萧何和韩信。假如说有个人能力也很强,但是他没有实力和根基,那刘邦就放心了,比如张良。

至于人品,根本不在刘邦的用人考核范围内。

因为这个东西无法考核。任何人无法保证一个平常 人品表现都很好的人,会不会在某一时刻犯浑,搞叛变了。这种试错成本实在太大。

这些,都是当年的雍齿教他的。

由此可见,信任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资源啊。只有经历过背叛的人,才更不容易把信任轻易交托出去。

当然,我们普通人不必像刘邦这样,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得有。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贵州茅台
工分
1.0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