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功率半导体个股汇总
练心一剑
中线波段的老股民
2021-11-03 08:48:24


来源坚守核心资产

预测2025年国内功率半导体500亿市场目前国产化渗透率很低预测未来整个功率三大块汽车光伏工控还有一些白电高压电网轨交

1工控市场国内功率半导体2018年以前主要还是集中工控领域国内规模100亿

2车载新能源车市场2025年预测电动车国内市场达到100-150亿以上2019-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没怎么涨但是2020年10月开始又开始增长一辆车功率半导体价值量3000元预测2021年国内200万辆60亿市场空间2025年国内目标达到500万台150亿市场空间

3光伏逆变器市场从130GW涨到去年180GW光伏逆变器也是迅速发展1GW对应用功率半导体产业额4000万元人民币所以光伏这块2020年180GW也有70多亿功率半导体产业额国内光伏逆变器厂商占到全球60%市场份额固德威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华为等

Q功率半导体景气情况

A今年的IGBT功率半导体涨价来自于

1新能源车和光伏市场对IGBT的需求快速增长

2疫情影响IGBT目前大部分仰赖进口而且很多封测都在东南亚马来西亚等目前处于停摆阶段加剧缺货状态

3现在英飞凌工控IGBT交期半年汽车IGBT交期一年2022-2023年后疫情缓解了工厂复工英飞凌交期可能会缓解但是对IGBT模组来说汽车和光伏市场成长很快缺货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英飞凌12英寸还有国内几条12英寸士兰微华虹积塔华润微产线投出来才有可能缓解

Q新能源车IGBT市场和国内主要企业优劣势

A第一比亚迪国内最早开始做的

12008年收购了宁波中玮的IDM晶圆厂开始自己做2010-2011年组织团队开始开发车载IGBT2012年导入自家比亚迪2015年自研的IGBT开始上量

22015年以前比亚迪80%芯片都是外购英飞凌的然后封装用在自己的车上比如唐宋等

32015年之后自产的IGBT 2.5代芯片出来80%芯片开始用自己20%外购

42017-2018年IGBT 4.0代芯片出来以后基本100%用自己的芯片他现在IGBT装车量累计最多累计100万台用自己的芯片2017年开始往外推广自己的芯片和模块但是比亚迪IGBT 4.0只能对标英飞凌IGBT 2.5为平面型+FS结构比国内企业沟槽型的芯片性能还差一些对比斯达半导宏微科技士兰微的4代都落后一代导致饱和压降差2V沟槽型的薄和压降差1.4V所以平面结构的损耗大最终影响输出功率效率所以目前外部采用比亚迪IGBT量产的客户只有深圳的蓝海华腾做商用物流车乘用车其他厂商没用一个是性能比较落后另一个是比亚迪自研的模块是定制化封装比目前标准化封装A71A72等模块不一样

52020年底比亚迪最新的IGBT 5.0推出来能对标国内同行沟槽型的芯片对标英飞凌4.0代IGBT还有斯达半导士兰微的沟槽型产品就看他今年推广新产品能不能取得进展了

第二斯达半导

12008年开始做IGBT原本也是外购芯片自己做封装

22015年英飞凌收购了IRinternational rectifier把IR原本芯片团队解散了斯达半导把这个团队接手过来在IR第7代芯片对标英飞凌第4代基础上迭代开发

32016年开始推广自己研发的芯片客户如汇川技术英威腾进行推广这款是在别人基础上开发的走了捷径所以一次成功迅速在国内主机厂进行推广

42017年开始用在电控整车厂

5斯达半导现在厂内自研的芯片占比70%但是在车规上A00级大巴物流车这些应用比较多但是他的750V那款A级车模块还没有到车规级寿命仅有4-5年要求10年以上失效率也没有达标年失效率50ppm的等级A级车的整车厂对车载IGBT模块导入更倾向于IDM因为对芯片寿命可靠性失效率要求高IDM在Fab厂端对工艺参数自己把控斯达半导的芯片是Fabless没法证明自己的芯片来料是车规级虽然最终模块出厂是车规级但是芯片来料不能保证Fabless做车规级的限制斯达半导给华虹下单是晶圆出来以后芯片还有经过多轮筛选经过测试还有质量筛选然后再拿去封装封装完以后在拿去老化测试动态负载测试等最后才会出给整机客户但是IDM模式在Fab厂那端就可以做到很多质量控制把参数做到一致就可以让芯片达到车规等级出来以后不需要经过很多轮的筛选

第三中车电气

12012年收购英国的丹尼克斯开始进行IGBT开发

22015年成立Fab厂一开始开发应用于轨交的IGBT高压模块6500V/7500V2017年因为在验证所以产能比较闲置所以开始做车规级的IGBT模块650V/750V/1200V的产品

32018年国产开始有机会导入大巴车物流车A00级别的模块当时国内主要是中车比亚迪斯达半导三家导入中车的报价是里面最低的但是受限于中车原来不是做工控产品所以对于车规IGBT的应用功放还有加速功放理解不深例如IGBT要和FRD并联使用斯达半导和比亚迪是IGBT芯片和FRD芯片面积都是1:1使用中车当时不太了解却是用1:0.5在特殊工况下二极管电流会很大失效导致炸机所以当时中车第一版的模块推广不是很顺利2019-2021年中车进行芯片改版以及和Tier-1客户紧密合作目前汇川技术小鹏理想都对中车进行了两年的质量验证今年公司IGBT有机会上乘用车放量我们觉得中车目前的产品质量达到车规要求比斯达半导比亚迪都好中车的Fab厂和封装厂也达到车规等级今年中车上量以后还要看他的失效率如果今年数据OK的话后面中车有机会占据更大份额

第四士兰微

12018年之前主要做白电产品

22018年以后成立工业和车载IGBT四家里面士兰微是最晚开始做的

3目前为止士兰微车载IGBT有些样品出来而且有些A00级别客户已经开始采用了零跑菱电采用了士兰微模块士兰微要走的路线是中车斯达半导的路径先从物流大巴A00级进入士兰微虽然起步慢但是优势是在于IDM自有6812英寸产线产品迭代非常块迭代一版产品只要3个月Fabless要6个月工业领域方面士兰微未来是斯达半导最大的竞争对手车载这块主要看他从A00级车切入A级车的情况

Q国内几家厂商车规芯片参数差异

A比亚迪IGBT的4.0平面型饱和压降在2V以上但是斯达半导士兰微中车的沟槽型工艺能做到1.4V-1.6V平面损耗大最终影响输出功率差如果以A级车750V模块为例士兰微是目前国内做最好的能对标英飞凌输出160KW-180KW然后是中车也能做到160KW但是到不了180KW斯达半导产品出来比较早做到140-150kW的功率比亚迪用平面型工艺最高智能做到140kW所以最后会体现在输出功率比亚迪芯片工艺落后的原因收购宁波中玮的厂是台积电的二手厂这条线只能做6英寸平面型工艺做不了沟槽的工艺所以比亚迪新一代的5.0沟槽工艺的芯片是在华虹代工的包括6.0对标英飞凌7代的芯片估计也是找带动

Q国内几家厂商封装工艺的差异

A车规封装有四代产品

1第一代是单面间接水冷模块采用铜底板模块下面涂一层导热硅脂打在散热器底板上散热器下面再通水流因此模块不直接跟水接触这种模块主要用在经济型方案如A00物流车等这个封装模块国内厂商比亚迪斯达半导宏微科技等都可以量产从工业级封装转过来没什么技术难度

2第二代是单面直接水冷会在底板上长散热齿Pin Fin结构,在散热器上开一个槽把模块插进去下面直接通水跟水直接接触周围封住散热效率和功率密度会比上一代提升30%以上这种模块主要用在A00和A级车以上乘用车主要用这种方案国内也是大家都可以量产细微区别在于斯达半导中车用的铜底板比亚迪用的铝硅钛底板比亚迪这个底板更可靠但是散热没有铜好他是讲究可靠性牺牲了一些性能

3第三代是双面散热模块从灌胶工艺转为塑封工艺两面都是间接水冷散热跟抽屉一样把模块插进去这种模块最早是日系Denso做得给丰田普锐斯国内华为塞力斯做的车也是采用这个双面水冷散热的方案国外安森美英飞凌电桩都是这个方案国内是比亚迪2016年开始做斯达半导在做但是对工艺要求比较高散热器模块封装工艺比较复杂芯片需要特殊要求要求芯片两面都能焊所以芯片上表面还需要电镀国内比亚迪斯达半导距离量产还有一段距离一年左右

4第四代是双面直接水冷两面铜底加上长pinfin双面散热目前全球只有日本的日立可以量产给奥迪etron雷克萨斯等高端车型在供应国内这块没有量产还处于技术开发阶段

Q国内企业现在还有外采英飞凌的芯片吗国内这四家距离英飞凌的代差

A目前斯达半导宏微科技比亚迪还是有部分产品外采英飞凌的芯片斯达半导外采的芯片主要是做一些工业级别IGBT产品例如在电梯起重机工业冶金行业客户会指定要求模块可以国产但是里面芯片必须要进口例如汇川技术的客户蒂森克虏伯德国电梯公司还有一些特殊工业冶炼这些芯片频率很高国内还做不到就需要外采芯片

车载外采英飞凌再自己做封装的话价格拼不过英飞凌英飞凌第七代芯片不卖给国内器件厂只卖四代国内来讲斯达半导士兰微中车等不管他们自己宣传第几代实际上都是对标英飞凌第四代沟槽+FS的结构目前英飞凌最新做到第七代英飞凌第五代大功率版第四代第六代高频版第四代第五和第六代是挤牙膏基于第四代的升级迭代没有质量飞跃

第七代相对第四代是线径减少5微米缩小到3微米减小20%面积芯片减薄从120微米减少到80微米导通压降会更好性能更好1200V产品的导通压降从1.7V降到1.4V而且英飞凌第七代IGBT是在12寸上做单颗面积减小成本可能是第四代的一半但是英飞凌在国内销售策略第七代售价跟第四代差不多保持大客户年降5%但是第七代性能比第四代有优势国内士兰微中车斯达半导能够量产的都是英飞凌四代比亚迪4.0对标英飞凌2.5代5.0对标英飞凌4代

2018年底英飞凌推出7代以后因为性能很好国内士兰微斯达半导宏微科技当时就朝着第七代产品开发目前士兰微斯达半导有第七代样品出来了但是离量产有些距离第七代IGBT的关键设备是离子注入机等这个设备受到进口限制目前就国内的华虹士兰微和积塔半导体有士兰微除了英飞凌第七代还走另一条路子Follow日本的富士走RC IGBT把IGBT和二极管集成到一颗IC用在车上还没有量产

Q斯达半导IGBT跟华虹的关系和进展如何

A斯达半导跟华虹一直都是又吵又合作2018年英飞凌缺货的时候对斯达来讲是个非常好的国产替代机会斯达采取策略切断小客户专供大客户在汇川技术起量紧急物料快速到货在汇川技术那边去年做到2个亿今年可能做到3个亿缺货涨价对国产化是很好的机会但是华虹当时对斯达做了个不好的事情当年涨了三次价格一片wafer从2800涨到3500所以2019年斯达后面找海内外的代工厂包括中芯绍兴日本的Fab等所以斯达和华虹都是相爱相杀的状态斯达自己规划IDM做的产品是1700V高压IGBT和SiC的芯片这块业务在华虹是没有量产的新产品华虹那边的业务量不会受到影响12英寸针对斯达1200V以下IGBT但是从整个功率半导体模式来说大家都想往IDM转第一个是实现成本控制提高毛利率扩大份额第二个是产品工艺能力斯达往A级车推广不利主要就是因为受限于Fabless模式追求质量和可靠性未来还是要走IDM模式

Q士兰微斯达半导体的12寸IGBT的下游应用有区别吗

A目前国内12英寸主要是让厂家成本降低但是做得产品其实一样12寸晶圆工艺更难控制晶圆翘曲更大更容易裂片尤其是减薄以后的离子注入工艺更难控制士兰微斯达在12寸做IGBT主要还是对标英飞凌第四代产品厚度120微米如果做到对标英飞凌的第七代要减薄到80微米更容易翘曲和裂开士兰微斯达12寸IGBT产品主要用在工业场景英飞凌12英寸在20162017年出来首先切入工业产线后面再慢慢切入车规因为车规变更产线所有车规等级需要重新认证

Q电动车里面IGBT的价值量

A电控是电动车里面IGBT价值量最大头

1物流车用第一代封装技术一般使用1200V 450A模块属于半桥模块单个模块价格300元中车报价280一辆车电控系统要用三个单车价值量1000元

2大巴车目前用物流车一样的封装方案第一代但是不同等级大巴功率也不一样8米大巴用1200V 600A大巴一般是四驱前后各有一个电控一个电控用3个模块总共要用6个模块单个价格450-500单车价值量3000元左右10米大巴功率等级更高用1200V 800A一个模块600块也用6个单车价值量3600元左右

3A00级小车用80KW以下使用第二代封装HP1模块模块英飞凌900左右斯达报价600

4A级车以上15万左右车型用单电控方案用第二代直接水冷的HP Drive模块英飞凌报价从2000-1300元斯达1000元20-30万一般是四驱前后各有一个电机进口2600国产2000高级车型蔚来ES8硅基电控单个160-180KW后驱需要240KW前驱一个后驱并联用两个模块所以共需要三个合计3000-3900元

5车上OBC6.6kW慢充用IGBT单管20多颗分立器件总体成本300元以下

6车载空调4kW左右用IPM第一类封装价值量100元以内

7电子助力转向功率在15-20kW主要用的75A模块价值量200元以内

8充电桩慢充20kW以内用半桥工业IGBT200元以内未来的话要做到超级快充100KW以上越大功率去做会采用SiC方案成本成倍增加可能到1000元以上

Q国内SiC主要企业优劣势

A国内SiC产业链不完整做晶圆这块国内能够量产的是碳化硅二极管SiC二极管已经量产的是三安光电瑞能泰科天润士兰微和华润微目前的进度还没有量产还在建设产线

SiC MOS的IDM模式要等更久相对更快的反而是Fabless企业瞻芯瀚薪等fabless找台湾的汉磊代工开始有些碳化硅MOS在OBC和电源上面量产了主要因为国内Fab厂商不成熟栅氧化层芯片减薄还不成熟相对海外厂商工艺更好国内落后三年以上海外的罗姆已经在做沟槽型SiC MOS的第三代了ST的SiC都在特斯拉车上量产了SiC应用来讲整个全球市场6-7亿美金成本太高所以应用行业主要分两个第一个是高频高效的场景如光伏高端通信电源采用SiC二极管而不是SiC MOSFET可以降低成本把跟IGBT并联的硅基二极管换成SiC二极管可以提升效率兼顾成本

第二块就是车载1OBC强调充电效率超过12KW22KW的高端车型已经开始批量采用SiC MOSFET因为碳化硅充电效率比较高充电快又剩电2车载主驱逆变的话主要用在高端车型保时捷Taycan蔚来ET7效率比较高可以提升续航功率密度比较高20-30万中段车型主要是Tesla model 3 和比亚迪汉在用SiC MOS模块因为特斯拉比亚迪是垂直一体化的整车厂做电控做电池又做整车所以可以清楚知道效能提升的幅度

相对来说其他车企是分工的模块厂也讲不清楚用了SiC的收益具体有多少如节省电池成本而且IGBT模块的价格也在降低成本虽然SiC可以提高续航但是SiC节省温高的优点还没发挥节省温高可以把散热系统做小优势才会提升目前特斯拉SiC模块成本在5000元是国产硅基IGBT的1300-1500元5-8倍区间所以国产车企还在观望但是预计到2023年SiC成本有希望缩减到硅基IGBT的3倍差距整车厂看到更多收益以后才会推动去用SiC

Q比亚迪的SiC采购谁的

A比亚迪采购Cree模块英飞凌主要是推动IGBT7没有积极推SiC因为推SiC会革自己硅基产品的命目前积极推广碳化硅的是罗姆科瑞全球衬底占比80%-90%

Q工控光伏领域里面国产IGBT厂商的进展

A以汇川技术为例会要求至少两家供应商工控里面一个用斯达另一个宏微科技汇川技术是宏微科技股东目前上量比较多的就是斯达1斯达的IGBT去年2个亿今年采用规模可能达3亿以上整个IGBT采购额约15亿2宏微科技的IGBT芯片和封装在厂内出现过重大事故质量问题比较大导致量上不去去年3000-4000万伺服方面去年缺货小功率IPM引入了士兰微3士兰微随着小批量上量后面工控模块也有机会对士兰微进行质量验证

光伏IGBT和工控不一样国内企业反而没人关注因为光伏芯片要做高频达到50-100K频率工控只要10K英飞凌有对高频做专门开发国内没有专门开发的另外光伏对效率要求高98%效率海外厂商能做的也不多定制化要求高电路拓扑结构更加复杂跟传统不一样为了提升效率要不断堆积功率半导体做出更复杂的电路拓扑定制化要求很高需要的功率模块也很多1200V650V的IGBT都有还有SiC的二极管海外厂商能够供应的主要有英飞凌安森美海外能供应的也不超过5-6家国产是一片蓝海基本没法供应只有斯达宏微科技供一些单管产品模块没法大批量去供应

Q汇川技术使用士兰微的情况怎么样

A目前还是可以的去年口罩机上量用了士兰微的IPM模块以前用ST的IPM模块目前士兰微的失效率保持3/1000以内后面考虑对士兰微模块产品上量因为我们模块采购额一直在提升只有两个国产企业供应不来汇川技术内部有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目标工业产品设定2022年达到60%的国产化率英威腾定的2022年80%所以国产功率企业还是有很大空间去做

Q汇川技术给士兰微的体量

A如果对标国产化率目标今年采购15亿60%国产化率就是9个亿的产品国产化2-3家份额分一下可能斯达4个亿宏微科技士兰微各自2-3个亿具体看他们做得水平

QSiC二极管在光伏采用情况

A光伏里面也有IGBT模块IGBT会并联二极管现在是用SiC二极管替代IGBT里面的硅基FRDSiC可以大幅减少开关损耗提升光伏逆变器的效率所以换成SiC二极管可以少量成本增加换取大量效益国产SiC二极管主要用在通信站点大型UPS里面目前在光伏里面的IGBT模块还是海外垄断所以里面的SiC二极管还是海外为主未来如果斯达宏微科技开发碳化硅模块也会考虑国产化的

Q华润微新洁能扬杰科技捷捷微电这些的IGBT实力

A这里面比较领先的是华润微

1华润微在2018年左右开始做IGBT今年有12个亿左右收入主要是单管产品应该还没有模块

2新洁能是纯Fabless没有自己的Fab和模块工厂要做到工业和车规比较难汇川技术不会考虑导入可能就是做消费级或是白电这种应用

3捷捷微电扬杰科技有些SiC二极管样品实际没多少销售额IGBT产品市场上还看不太到主要用在相对低端的工控像焊机高端工业类应用看不到比亚迪其实也是工业也主要在焊机电磁炉往高端工业走还是需要个积累过程

Q比亚迪半导体其他产品的实力

A之前是芯片代数有差距所以一直上不了量毛利率也比较低比如工业领域外销就5000万比不过国内任何IGBT企业用在变焊机等所以关键是看比亚迪今年能不能把沟槽型的芯片推广到变频器厂等高端工业领域以及车载的外部客户突破如果今年外销还是只有4-5000万的话那么说明他的芯片还是没有升级

Q吉利的人说士兰微的产品迭代很快是国内最接近英飞凌的怎么评价

A这个确实是这样自己有fab厂三个月就能迭代一个版本没有fab厂要六个月士兰微750V芯片能对标英飞凌做到160-180kW的功率他的饱和压降确实是国内最低的目前他最大的劣势在于做车规比较晚基本是零数据需要这两年车载市场爆发背景下在A00级别零跑采用了但是属于小批量功率80KW以内寿命要求也低一些和物流车上面发货来取得质量数据国内的车厂后面可能用他的产品借鉴中车走过的路除了性能还要有质量的积累

Q士兰微IPM起量的情况

A国内市场主要针对白电的变频模块国内一年6-7亿只单价按照12-13元/个去算国内70-80亿规模这块价格和毛利率比较低一些国内主要是士兰微和吉林华微在做斯达也开始设计但是量不大一年才几千万所以士兰微是目前最大的目前导入了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量很大今年有可能做到8个亿以上是国产化的过程把安森美替代掉一旦导入了就有很大机会可以上量但是这块IPM毛利率不会太高要提毛利率的话还是要做工业和车规级斯达毛利率40%以上就是因为只做工控和汽车等级风电碳化硅这些都是毛利率50%以上的

Q士兰微12英寸的情况

A去年底开始量产士兰微12英寸前期跑MOS产品公司去年工业1200V的IGBT做了一个亿今年能做2-3亿目前MOS能做到收入10亿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斯达半导
S
士兰微
工分
17.6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7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5)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1-11-04 07:05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熊途牛路
    躺平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11-03 13:35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君子好逑
    一卖就涨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11-03 09:14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11-03 08:54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