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创新药线上沙龙系列-第一场-阿尔茨海默症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3-11-29 22:01:40

会议要点

1. 新进展与未来

阿尔茨海默症患病率提升,随老龄化严重和人口寿命延长,痴呆患者数量增多,给全球医疗体系带来压力。

疾病诊断技术限制:尽管存在百分之百确诊方法,如脑脊液检测,但中国地区应用偏低,受费用及设备普及度限制。

国内外治疗水平接轨,推广标准化治疗,但局部地区技术推广不足,患病但未及时就诊的情况较普遍。

2. 国内外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其价格实惠但仅能缓解症状;国内已有仿制药,集采推动后价格更低。

最近国际上批准了两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抗Aβ抗体药物,中国海南已经可以使用,尽管当前价格较高(10-30万),但有潜力因成本降低和医保政策改变而普及。

未来治疗趋势包括针对特定靶向的药物、酶抑制剂等,且正在研究能清除Aβ聚集的前沿药物;干细胞治疗虽有潜力,但短期内应用尚不明确。

3. 阿尔茨海默早诊技术

PAD检查作为诊断阿尔茨海默症(AD)的方法之一,准确率接近99%,能够发现颅内老年斑超正常数值,对诊断极为可信

脑脊液检查也是诊断AD的方法之一,准确率约90~95%,而MRI(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无法检测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病理

由于PAD检查成本高且应对患者众多的国情不太现实,血液检查法是更易推广的监测方式,目前准确度和特异度均在80%左右,市场潜力巨大

4. 阿尔茨海默新药临床管理

不良反应对药物应用的影响:当前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脑水肿和脑出血等不良反应虽不多见,但可能会导致患者用药较为谨慎,影响患者选择。大量携带载脂蛋白ε4基因的患者由于出血风险增加,可能会限制药物的早期使用。

药物治疗的未来发展:当前多使用对症治疗药物,针对病因的药物研发正在进行,有望在未来改善临床治疗格局。近5年内,估计只有少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能够使用新型药物,大多数患者还会使用传统药物。

药物疗效及用药周期的医生观点:即使药物可以暂时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进展,停药后可能会复发。所有参与试验的受试者已进入延长期研究,临床试验18个月后的长效问题和潜在的副作用是医生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5. 阿尔茨海默药物市场前瞻

药品审批和上市存在产品生产调试等必要时间延迟,非人为因素,市场仍存在较大需求。

AD诊断准确性受限,尚有部分误诊,血液检测试剂和PET-CT技术未广泛应用,研发和审批进展值得关注。

临床对于早期AD筛查与药物应用较为期待,血液检测技术若成熟,将有广阔市场,对血液检测相关公司构成利好。

6. 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临床分期及药物使用时机:临床通常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各阶段大约持续4-5年。尽管分期不够精确,但理论上认为轻度阶段使用药物治疗更有效,在早期清除Aβ沉积对神经损伤的影响较小。

治疗前景与创新疗法探索:目前疗法包括对症和对因治疗,新型治疗如深脑刺激(DBS)效果尚未令人满意。其他方法如电磁疗法、干细胞疗法及光学疗法仍在试验中,需大量数据支持。

光学疗法的应用前景:最初在哈佛和MIT发现40Hz光刺激可清除老年斑,后续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或成为标准治疗,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临床数据。

7. 探索阿尔茨海默药物新机制

早期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现有药物利用酶抑制维持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水平,有一段时间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效果受限,存在副作用增加和疗效减弱问题。

新药物研发与期待:目前有新药物在研发中,可能通过直接改善记忆力来治疗,无法提供具体机制,但引起期待。

中国就诊趋势分析:90%以上患者在神经内科就诊,部分在精神科和老年科。全国三甲医院主要承担诊断与治疗,而二级医院专科门诊偏少;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业治疗科室较少。

 

会议实录

1. 新进展与未来

各位投资者晚上好,我是东北医药的首席分析师刘玉堂。自从今年2月份以来,我们举办的创新药线上沙龙已经接近20多场,覆盖了包括肿瘤等关键疾病及其治疗新适应症的交流。本次沙龙,我们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症,非常荣幸邀请到某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加入我们。市场高度关注的两大品种,一方面是ADEY,另一方面是阿尔茨海默症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因此,我们也希望听到主任医师关于流行病学情况、目前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的分享后,再进行针对性的问答交流。

 

各位好,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阿尔茨海默症。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在5000万到6000万之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3亿。根据美国的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有8%到12%的人受到不同类型痴呆的困扰,大多数为阿尔茨海默病。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占据了约1/8到1/6的医疗支出。据2017年和2018年中国的研究,这个比例大概在1/8到1/10左右。中国患者数量大致在1500万到3000万之间,不同地区统计标准不一致而有差异。我们曾经对14个省市进行了调查,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每100人约有10人出现痴呆症状,而且这个比例并不因教育水平高低而改变。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生存期大约是10到12年,尽管优质照护可能稍有延长。该疾病也带来严重的家庭和社会影响。研究显示,危险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和生活方式等。例如,两个权威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和《柳叶刀》都强调,如果能根据相关危险因素调整,可以减少大约30%到40%的痴呆发生率。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教育程度、听力下降等。

 

在中国,不到1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正式就诊,常见情况是中重度病例比轻度病例更愿意寻求医疗帮助。现在我国的诊疗水平逐渐接轨国际,治疗手段越来越标准化,尽管某些技术,如特殊的派样诊断手段,还未广泛被推广。

 

在分类诊断上,虽然多数为阿尔茨海默病,但仍有约30%到35%的患者属于其他类型痴呆。举例来说,路易体痴呆患者通常也有帕金森症状。至于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将其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阶段,与国际分类相一致。据统计,轻度患者约占20%到25%,中度患者占大多数约40%到45%,而重度患者则相对较少,在20%左右。

 

重要的一点是,阿尔茨海默病不是可以复发后缓解的疾病,一旦被诊断,状态只能恶化,没有自然好转的阶段。当然,某些脑卒中相关的痴呆可以有所缓解,但阿尔茨海默病不在此列。

 

以上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基本概况,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问答环节。

 

2. 国内外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与美国FDA批准的相比,我们可以说包括了中国批准的药物。在治疗指南中主要推荐的是胆碱酯酶抑制剂,这类药物目前有三种,均为国外生产,而国内也有仿制药出现。尽管如此,包括中国推动的药品集中采购在内,这类药物已经变得非常廉价,大多数地区治疗一个月的费用仅需十几到二十几元。然而,这类药物只能改善一些症状,并不能显著地延缓病程进展,因此被称为症状性治疗药物。此外,中国5年前批准的“鸡尾酒疗法”,国内认可的治疗药物仅此四种。

 

最近也出现了一些可能缓解疾病进展的药物。我们可能都听说过最近有关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抗Aβ(β-淀粉样蛋白)抗体药物,国际上已经有两种被批准,现在中国海南已经可以应用这类药物进行治疗。尽管成本目前还是相对较高,大概在10万到30万之间,因而普及程度有限,只有少数患者能够承受。我们期待未来随着药物广泛应用、成本降低以及医保政策改变,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类治疗。这是医生以及患者家属共同期待的结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未受所有专家以及医保部门认可的药物,例如国内某些较小地区批准的药物。一旦涉及医保范围以外的药物,患者使用时将面临更高的费用。这是目前国内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方面的现状。未来趋势可能会倾向于更多能够显著减缓病程甚至追求治愈的药物,比如特定靶向药物、nMBA重要的药物以及各种酶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防止Aβ产生或加快其清除。还有,以干细胞疗法为例,尽管它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但其应用仍处于较为初级阶段,大多数相关的药物只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

 

关于这次沙龙的内容,我已经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如果大家有任何相关问题,我会随时为大家解答。

 

感谢专家分享。如果有领导投资者希望提问,可以通过语音或网页端提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开发失败率较高。近期看到抗Aβ药物展现出的疗效比以往要好,在海南已能使用,且有药物申请国内上市。您认为这类药物将成为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主流吗?另外,治疗机制方面,您如何评价抗Aβ治疗机制?

 

我认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是否有药物可以显著缓解症状或阻止病程进展,甚至实现治愈。Aβ和tau是阿尔茨海默症病理学中两种主要物质,两者的蛋白如若存在,就可以理论上确认诊断无需其他检查。治疗针对这两种蛋白,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阻止Aβ产生或加速其清除均可。现在市面上的抗N-terminalAβ抗体能够快速清除与Aβ前体蛋白和Aβ沉积的老年斑结合,同时抑制早期非聚集的Aβ,使其不产生毒性,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早期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技术原因,清除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副作用。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效果已经改善,副作用也有所减少。有数据表明,药物应用一年半可以使病程延缓半年至一年。美国FDA以及医生开始接受这一治疗结果,而副作用,如轻微脑水肿,是可控的,极少出现致命情况。尽管副作用短期内或许会影响药物的认知和应用,但技术进步将明显减轻这些副作用。

 

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确诊,目前血液检测试剂的准确度和其他诊断手段,比如核磁共振,具体准确度如何,我可以为您解答。

 

3. 阿尔茨海默早诊技术

首先我们来谈谈PET-AMYLOID成像。自2005年起,美国便开始使用PET-AMYLOID成像来检测颅内是否存在老年斑。众所周知,许多老年人的皮肤上有老年斑,这是可以直观看到的。同样地,通过PET成像,我们也能直观地观察大脑中是否有老年斑,以及这些斑点是否远远超出正常值,这可能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这种检查的确诊率接近99%至100%,因此对于诊断来说极为可靠。

 

然而,我们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腰椎穿刺测试,来检测脑脊液中的Aβ蛋白水平,这同样可以达到90%至95%的准确率。

 

那么,为什么不使用核磁共振呢?事实上,核磁共振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初步诊断。它是一种结构成像技术,只能显示是否有脑萎缩、脑肿瘤或脑卒中等问题,但无法显示老年斑或神经纤维的降解,这些是两种主要的病理性蛋白。因此,在临床上,核磁只能作为可能存在阿尔茨海默症的一个指标,但它无法用来确诊。

 

接下来,让我们谈一下血液检查。随着两种药物推向市场,我们不太可能对所有患者反复进行PET成像,原因有二:一是费用较高,二是中国目前的医疗中心尚不能承担这么多患者的反复检查。此外,反复检查对患者来说也不是很好。因此,包括制药公司、医生以及患者家属在内的国际社会都非常希望有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检查方法。

 

目前,血液检查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血液检查的技术目前已有几种,其中包括单细胞技术,且不同的公司提供的技术特点各异。目前这些技术的准确度和特异度大致在80%左右。未来在应用抗体治疗时,监测Aβ蛋白是否清除是非常关键的,且血液检查的可能性最大。目前,大家都在关注血液检查,包括我在内的医生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检查结果显示准确度和特异度介于75%至85%之间。因此,这一检测方法肯定会被应用。

 

对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症而言,PET-AMYLOID成像具有高达99%至100%的确诊率。而血液检查的准确度和特异度介于75%至85%之间,预示着它在未来将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感谢各位专家的解答,非常清晰。现在线上投资者还有问题,他们想了解的是核磁共振是否能显示蛋白变性问题?

 

关于提到的老年斑,核磁共振实际上无法显示蛋白变性。核磁共振可能提供关于脱髓鞘等的报告,但这并不直接代表蛋白变性。这类报告通常反映血管供血不良导致的神经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髓鞘,但这通常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或大脑功能。只有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脱髓鞘才会损害脑功能。所以,在确诊时我们不能依赖核磁共振进行判断。

 

感谢专家的回答。国内目前就诊率相对较低。线下的投资者有一个问题:对于家中有老人的家庭,如何能够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有可推荐的体检项目吗?以及未来就诊率可能呈逐步提升的趋势?

 

就诊率之所以较低,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相关疾病缺乏充分的科学认知,包括过去医生们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回想起35至36年前我刚毕业时,门诊中很少见到痴呆患者,有时一天只有一两例。但现在,我一个月就能看到数百例,我的所有患者几乎都是痴呆患者。因此,可以发现就诊率正在逐渐提升。

 

随着对这种疾病逐渐增强的认识,我们开始注意到短期记忆力减退这一点。比如,忘记了早餐吃了什么,或者回答问题后又忘记了问题本身。短期记忆力减退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典型的症状,几乎每个患者都会出现。

 

此外,大家也经常开玩笑地说,如果你反复遗忘领导交代的事情,那你肯定存在病理性遗忘。当然,我们要区分这与生理性的遗忘,后者通常是因为我们记忆容量有限,对于不重要的事情会有所选择性忘记。但是,如果除了记忆问题之外,老人还有脾气变化、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在新环境中迷路、藏匿物品、做饭时重复加盐或忘记加盐,或者忘记了重要的约定和关闭燃气等,这些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之一。然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依然是短期记忆力的变化。

 

4. 阿尔茨海默新药临床管理

感谢您刚才的讲解。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脑水肿和脑出血。我想了解不良反应在临床上的管理,以及这些反应是否会影响药物的临床使用。

 

目前,中国还没有批准该药物,但在药物实验中,我们贡献了约100多例数据。在这些病例中,确实出现了脑出血,但所幸出血大都是轻度的,涉及部分视力障碍等。目前随访接近一年,没有出现明显的损伤,患者继续使用相应的药物,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

 

我们最担心的是脑水肿和脑出血如何预防。根据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临床实验结果,发现出血风险最高的是携带两份载脂蛋白E4的个体,来自父母双方各一份。若携带双份,则出血风险比普通人高10到20倍。通常,有这些遗传倾向的人可能在早期不会采用这类药物。同时,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早期也不适合使用这些药物。年龄较大或血压特别高的患者也更易出现出血。

 

我们作为医生在药物应用上非常谨慎。即使药物有适应症,早期我们会尽量以更小的剂量和更长的观察时间来应用,影响到患者选择也会更加慎重。

 

关于药物治疗,当前主要是对症药物。您能否展望两类药物在未来的临床治疗格局变化,特别是考虑到治疗费用和护理方法的可及性?

 

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变化,但在短期内,比如五年之内,若中国有千人中一人能使用NDA批准的药物,那么需求量已经很大。绝大多数患者,比如在千人中有900多人,仍可能会使用传统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而在短期内这些药物仍会被保留。

 

目前,也有新药正在研发,不涉及载脂蛋白E4机制的药物,若能有效缓解或停止疾病进展,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但寻找新的靶点仍然具有挑战性。关于GLP-1类药物,尽管在欧洲有一些积极的实验结果,但全球范围内的实验结果仍未发布,因此尚不清楚这类药物未来是否能占据重要比例或改变目前的趋势。

 

接下来的问题是关于临床实验,在用药期间,药物确实改善了认知。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停药后疾病仍会进展,因此对药效存在一些质疑。

 

实验只进行了18个月,按照目前的流程,18个月用药后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而不是仅限一年半。至于海外同行对这种药物的治疗满意度,目前还没有放量,可能与药效质疑、高费用,及长期效果的不确定性有关。

 

我们的医生中很少有人质疑,因为他们知道阿尔茨海默症暂无更好的治疗方法。目前所有实验参与者都进入了延长期,渴望得到更多数据以确认长期效果。美国FDA对药物的批准是有限的,只有参与实验的人能使用特定药物,因为存在副作用和其他质疑。但另一种药物,美国FDA已经全面批准,并且医保承认,显示出一种治疗趋势。

 

总的来说,大部分医生接受FDA的观点,支持持续使用这些药物,因为清除Aβ并未改变其产生机制,Aβ仍会积累。

 

5. 阿尔茨海默药物市场前瞻

明白了。关于您提到的莱卡那药物,它的上市进程似乎相当缓慢。除了前期的商业化问题之外,您认为在需求方面,存在哪些质疑吗?目前看起来这种缓慢的情况难以理解。药物实际上在6月份和7月份获得了正式批准,我忘记了具体日期。中国的情况是,在上述日期前提交了注册材料给中国的医药部门。因此它确实需要一段生产和消化的时间,我认为日本比中国稍晚,具体是9月份。它需要一些生产时间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目前没有用于生产此类抗体药物的工厂,所以如果需要大量生产,可能还需要符合医药监管部门的批次制质量审核。所以,我认为这种延迟是正常的,我们并没有感觉它是人为延长。

 

关于需求方面,我们不认为存在问题。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开始使用该药物,但我们在华北地区已经有意向咨询并希望参与药物实验,实际上已经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中心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批准,尽管在中国还未得到正式批准。

 

谢谢张强。Anyway,非常感谢投资者的提问,现在我们有线上问题想要专家进一步解答。目前接受治疗的AD患者中,PETCT检测的渗透率大概有多高?我想请教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从最严格的角度入手,也就是在药物实验中,如果医生推荐并且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我们通常称之为临床诊断的AD病例,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成功率大约是40%左右。当然,这并不仅仅是诊断的问题,也包括其他因素,比如说一个人虽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但可能存在其他不适合参与实验的健康问题。国际上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即便是最优秀的临床专家也无法达到超过85%的准确度。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多数中心做到的临床诊断的病例,到我这里来确诊,有大约1/4是错误的,中国的情况也不会比这个数字更高。所以临床诊断中,虽然可能认定为阿尔茨海默症,但实际上可能是其他类型的痴呆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症状。所以,当涉及到AD治疗时,例如我们使用的AD治疗药物,如果临床诊断是错误的,给病人使用药物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我们在推荐治疗方案时,必须确保100%诊断出是阿尔茨海默症。

 

接下来,请尾号为6004的投资者提问。专家您好,我想了解关于早期诊断的两个方面。正如您之前提到的,现在的药物可能对于轻中度患者有更好的效果,因此针对这部分人群的诊断显得尤为迫切。我想问您,这些早期诊断试剂的研发难点在哪里?同时,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试剂的灵敏度?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国产试剂能达到怎样的灵敏度?

 

这些问题都非常专业,我认为大家一定非常关心。我们目前在临床诊断中,如果谈论准确的诊断,美国已经批准了三家公司使用特定的生物标志物。中国至今只批准了一家公司,具体名称我目前还不能透露。这个公司应该已经得到政府的批准,它的应用可以用于准确检测老年斑的存在,而其他生物标志物可能不够准确。这包括血液和脑脊液检测,还有体液检测,例如唾液和尿液,其实这些在临床中的普及性尚不足。目前,最有可能推广的测试材料是脑脊液和血液。然而,我们中国的家庭或普通民众不愿意接受腰穿检查,特别是如果需要进行多次检查。因此,相比之下,血液检测更简单同时也相对准确。如果我们想达到近乎100%的准确性,目前唯一的方法是利用PET检测确诊是否存在老年斑或神经纤维发生变性结晶。国内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方法,但有一家公司被批准用来标记老年斑。我虽然没有参与到其中,但从批准的角度看,它与国外产品类似,所以我认为其准确度应当是相当高的。

 

我认为,国内的血液检测在准确度和成熟度方面,已经可以满足早期诊断的需求。从明年开始获批的情况来看,它的准确度要远远高于普通的非专业的医生能达到的水平。

 

现在,我们主要的诊断方法还是基于评分,而这或许是比较主观的。我们还会要求核磁共振检查,并询问患者过去的病史等信息。所以,这些检查包括血液检测在内,都用于排除一些诊断上的干扰因素。

 

我认为血液检测在新药上市之后,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整个医学界也普遍认为,血液检测可能会变得更加普及和广泛应用。

 

关于血液检测和PET CT的关系,我认为血液检测可能用于较早期的筛查,而PETCT可能需要等到患者症状较为显著,即达到中到重度阶段,才会更易被检测出来。

 

筛查工作主要是筛选出可能的患者,比如检查血液中的Aβ水平,从100人中筛选出10人。这10人不需要100%准确的诊断,之后可以对这10人进行PETCT检测,从而降低成本并集中资源。当然,剩余的90人中可能也有少数是误诊。我们只能通过PETCT为这些案例排除误诊的可能性。

 

只有确诊后才会使用AD药物治疗,因为从医疗角度来说,准确的适应症判断至关重要。从理论上讲,在一个人患阿尔茨海默症之前的10至20年内,我们就可以通过PETCT检测出来。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

 

6. 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进展

好的,我想再请教专家一些问题。专家您之前提到了涵盖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我想了解这些患者在疾病进展上的时间跨度,以及在用药过程中应选择什么时间段使用何种药物。您提到了淀粉样蛋白清除剂和其他相关药物,是不是用得越早越好?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实际上,所有的临床疾病分期都是人为设定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然而,这种分期并不十分准确。我们通常使用量表评分,超过20分判定为中度,10-20分为轻度,10分以下为重度,但这种划分有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患者尽管被划分为轻度,症状可能较重,这与个体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越多的人填写量表时可能更为容易。

 

在临床中,从发病到轻度阶段,维持时间大约是4至5年,中度患者同样是4至5年,而重度患者的时间可能短一些,大约是3年左右,但也有可能持续到4年。重度患者的病程主要取决于家庭的医疗条件和护理质量。

 

您还提到了抗淀粉样蛋白药物的临床治疗,在目前的研究中,只有轻度患者才能参与,因为包含重度患者会使得结果难以评估。理论上,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早期清除能够减少对神经的损伤,所以早期治疗的效果理应更好。未来治疗可能更侧重于轻度患者,但是否对中度患者同样有效,仍需大量数据和时间来验证。

 

谈到药物治疗,除了对症和对因治疗,现在还有一些新型疗法,如电磁疗法和干细胞疗法等。

 

作为医生,我们希望所有有效的疗法都能被尝试。深脑刺激(DBS)原本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因为其机理相对简单,但是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至于创新疗法如经颅磁刺激和光疗法,目前结果各异,有些研究表明其具有潜在优势,但还非常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实际上,对于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是症状的缓解。至于未来是否有新的疾病改变性药物,这需要观察新药物的临床趋势和方向。至于未来可能更多应用哪些药物,则还需要临床数据和时间来进行验证。

 

7. 探索阿尔茨海默药物新机制

我们过去使用的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记忆力变差主要是由于大脑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减少。因此,当初发明的药物是通过一个酶的作用,防止乙酰胆碱的分解,以此来维持其浓度。这类治疗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对某些患者来说,效果在半年到一年甚至两年内是相对较好的。但是,这种效果无法长期维持,因为长期抑制一个酶,理论上需要越来越多的药量,而当药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患者无法承受其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至于中至重度患者,存在如美金刚类药物的治疗方案,尽管这类药物较为温和,长期使用对改善大脑的稳定性可能有所帮助,但并未达到医生和患者期望的显著变化。因此,当前各类药物治疗都存在局限性。当然,我们对未来的治疗药物充满期待,例如Gopy和包括清华大学与国外研究机构正在研究的药物,它们直接针对记忆力改善。尽管目前我们尚未了解这些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专家的答复非常清晰,谢谢。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国内关于阿尔茨海默症临床治疗的情况。目前患者通常在哪些科室接受治疗?这些治疗在国内大多数医院是否普遍可行?以及后续的治疗趋势。

 

实际上,超过90%的患者都在神经内科就诊,这个科室主要负责治疗脑功能相关疾病。当然,一些著名的精神科医院,如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和华西医院等,也在提供治疗。极个别情况下,老年科和干部科也会接收病人,其实这两个科室在本质上也算是老年科。在中国的三级甲等医院中,90%以上设有神经内科,而二级医院开设老年痴呆症专科门诊的则较少。北京地区有十几家医院提供治疗;上海地区有七八家;一些省会城市,如东北地区可能只有一两家医院。对于后续提到的一些潜在治疗药物,比如说特定药物,这些药物在医院均可用于治疗住院患者。

 

目前,理论上推荐的药物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得,但是早期的选择和推荐过程非常谨慎。不同地区会有专家重点审核药物的适应症和潜在的副作用。因此,无论是投资者、制药厂商、医生还是病人家属,都是非常慎重的。有时会成立专家组进行审核,确保药物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沃森生物
S
博瑞医药
S
智飞生物
工分
2.2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左神
    绝不追高的龙头选手
    只看TA
    2023-12-06 22:57
    血液诊断是哪家公司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11-30 00:19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