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天风汽车|亚太科技 - 展望2024年度策略会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3-12-07 21:34:24

会议要点

1. 近况及市场展望

• 业务结构:主要服务于汽车行业,占营收的93%,产品包括轻量化热交换结构件,市占率达到50%左右。

• 产品应用变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公司产品如液冷通道等在新能源汽车液冷系统中的使用量有增加趋势。

• 主要产品:包括热交换系统(市场主导)、底盘安全部件(如悬架),其中悬架出货量达5.5万吨,占较高市场份额。

2. 多元化产品战略布局

• 亚太科技主要产品包括铝带钢、控制臂和车身稳定系统等关键部件,已经从燃油车拓展到新能源车,控制臂重量和应用场景增加。

• 亚太科技在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高,产品如ABS、ESP等技术不断迭代,产品线的出货量超过2000万件,年收入占比达到32%。

• 亚太科技正在完成汽车挤压件业务开发,深化布局,并向主机厂供货,盈利能力和增速良好,2023年前三季度量增超过150%,同时更名为海信70,并计划到2027年实现20亿的零部件产值。

3. 零部件业务展望

• 零部件业务占比结构:'主机厂占40%,其中理想汽车占80%,余下20%包括比亚迪、捷豹路虎、台湾玉龙等;60%是百度等新公司,特斯拉作为一级供应商从9月开始放量。

• 产能及客户互动:公司产能投入将延续至2025年,在孵化基地持续产能贡献,24年下半年设备投入使用,客户互动及订单认证至关重要。

• 单车用量前景看好:新能源车较传统车单车用量增加,如热交换新能源车达15-20公斤;车身结构及三电系统部件均量或超过40公斤,预估每辆车零件用量80-100公斤,对挤压业务是积极信号。

4. 市场优势与挑战

• 亚太科技在热交换、底盘、车身三领域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占有率,热交换和底盘领域已建立较为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渗透率,车身领域是激烈竞争和市场机会共存的领域。

• 公司在材料性能和成本规模上具有优势,在下游零部件制造领域具备竞争力,且对原料质量和产品品控有更好把握。

• 亚太科技在下游应用包括热交换、底盘和车身结构件等方面展望积极,通过研发和成本控制,有望进一步抓住市场成长的机会并提高市场份额。

5. 市场策略与竞争分析

• 亚太科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和品质控制,能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吸引低成本需求的客户。

• 未来将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线以及深加工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同时满足客户的降价需求而不影响自身的盈利目标。

• 积极拓展车身结构件和热管理等高品质零部件业务,通过技术和规模优势提升竞争力,未来其营收占比预计将大幅提升,对利润的贡献也将增加。

6. 材料选择与产能规划

• 公司当前使用铝合金材料主要考虑其成熟性和潜在替代钢的能力,技术迭代可能促进未来5~10年的发展。

• 公司零部件和挤压件业务产能利用率大概在90%左右,当前产能较饱满,将进行技术改造以支持扩产。

• 公司业务正持续发展,尤其零部件业务超预期。预计年增速应达到15%,今年利润预期可达,零部件业务同比增速15%,挤压件业务尽管受新车型产线投放进度影响,但三季度起已恢复增长。

Q&A

Q:公司在车用铝带钢材料应用和市场渗透方面有哪些情况?

A:亚太科技的车用铝带钢材料主要集中于高端车领域,并正在向新能源车和终端车进行延伸。目前,10辆车中有3辆车完成了铝带钢的应用。同时,随着新能源车,尤其是SUV的增多,单车用料量正在增加。以往B级燃油车大约使用15公斤的铝带钢材料,而如理想汽车等新能源车型的单车用量已增加到30多公斤,对市场有着显著影响。此外,理化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有望从目前的30%进一步提升。

Q:公司在车身稳定系统控制阀领域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如何?

A:在车身稳定系统控制阀领域,亚太科技掌握了行业内的重要客户,并在发起材料技术方面持续迭代,如从ABS到ESP再到IPV。阀体的重量从0.5公斤提升到两三公斤,功能也由单一的ABS功能集成到了车身稳定控制加上电能回收控制。公司每年的出货量超过2,000万件,全球市占率非常不错。同时,在安全领域,亚太也提供如减震器等其他重要产品,这一领域收入占比达到32%,是根据上半年的数据估算的。

Q:公司在车身和三电系统的产品应用和盈利能力展望如何?

A:亚太科技在车身和三电系统产品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化布局,除了挤压件业务开发外,还进一步向精深加工和总成领域扩展。公司正在向主机厂供货,该部分产品的盈利能力优于挤压产品,并显示出强劲的增速,2023年前三季度的增量已超过150%。公司从策略上调整,将关注点放在两个量产项目上,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20亿零部件产值。零部件业务对于亚太的影响重大,不仅涉及盈利能力,还包括客户结构的优化。

Q:在其他业务板块如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中,亚太科技有哪些进展和规划?

A:亚太科技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投入也非常重视,目前已进入国内5家飞机制造厂,包括成飞、西飞、沈飞哈飞,在输油管和拉杆项目上实现了对原有进口材料的替代。公司还在进行商用飞机民航的认证,致力于打造高强度的进口替代产品。航空领域的定价远高于汽车,尤其是军工品类,预计未来在政策支持下将有良好发展。另外,公司还投资了海水淡化和海洋工程方面的新项目开发,专注于高性能部件制造。对外公布的5年规划中,亚太科技致力于到2027年将零部件产值增至20亿,和挤压性业务的产能从目前的30万吨扩增到60万吨。

Q:亚太科技在零部件业务方面的营收生产情况和后续的客户拓展情况如何?

A:亚太科技的零部件业务结构中,40%来自主机厂,另外60%来自百度等新公司。在主机厂中,理想汽车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达到80%,其余20%包括比亚迪、捷豹路虎以及台湾玉龙等。特斯拉也已成为我们一级供应商,从9月开始放量,但这部分的业务我们还在确认中。在百车身领域,即原钢制车身结构件,我们有众多客户,订单量也很丰富,包括比亚迪的终端车型,以及沃尔沃、宝马、丰田的进口替代车型。我们的产能自今年至明年都在现有孵化基地贡献,并且我们设定了到2025年整体产能将建设完成,目标是在2024年下半年进入设备阶段并开始使用,这个阶段与客户的互动和接收订单的认证非常重要。就挤压件业务而言,由于市场占有率高,下游车型众多,难以按车型分割客户。

Q:您如何看待亚太科技在单车用量方面的趋势?

A:单车用量方面,我们对其前景非常看好。新能源车相比传统车在热交换和底盘上的用量有显著增长,热交换平均每辆车由10公斤增至15-20公斤,底盘上B级轿车豪华车重量也从15公斤增加。目前我们的车身结构件在供货中的车型的单车用量大约是40-50公斤,而三电系统(电动车的电机、控制器、电池系统)如ID系列的下垂身组件也达到了40公斤。我们预估每辆车在整体挤压业务上的体量约为80-100公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达到的状态。

Q:"亚太科技"在热交换、底盘、车身这三个领域的市场及铝化渗透进程情况如何?这些领域的盈利能力和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A:对于热交换和底盘领域,由于耕耘时间较长,我们构筑了相对高的壁垒。在热交换方面,由于单车铝用量的增加,现在亚太的订单非常满,交付期已从30天增长至40天,这反映了热交换的市场范围正在扩大。我们计算平均每辆车铝用量大约为10公斤,去年亚太向市场供货了10万吨热交换产品,占据了约50%的市场份额,而且未来有望增长至15-20公斤。在底盘方面,我们在高端汽车市场据有垄断地位,随着铝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空间将扩大。新能源汽车尤其是SUV,其单车铝用量较多,可能从15公斤增至30公斤甚至更高。亚太在底盘领域供货量去年约为5.5万吨,今年预计将超过6万吨,占有约50%的市场份额。对于车身领域,我们认为有更多市场弹性机会,但竞争会更激烈。然而亚太依旧拥有材料性能的优势及成本规模优势,且在下游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质量品控。整体来看,龙头企业的地位​和技术壁垒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这些领域均有相对优势,并预期能继续抓住市场成长的机会。

Q:"亚太科技"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是什么?

A:我们的发展战略集中在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规模的优化上。具体到降本增效,我们正开发更合理的配方,通过改良逐渐减少材料用量而不牺牲性能,同时提高生产良率。对于客户而言,我们相信通过分享降本成果和持续提供高效率的产品,能够强化亚太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兴客户的需求,并致力于改良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在未来,我们预计市场将朝着更高效、更低平均成本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战略也将遵循这一路径,以推动产业向更高效的发展、保持领导地位并拓展更多市场份额。

Q: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什么?针对不同产品线,公司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

A:亚太科技认为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在相同价格下提供更好的品质,或以相同品质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市场方面,公司进行了持续的客户接洽和市场调研,不同产品线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高附加值产品将继续保持,而对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我们更注重精深加工,以满足客户的降价要求,同时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实现“不降级不降反升”的目标。

Q:公司在零部件和挤压业务方面的盈利能力情况如何?未来有哪些盈利目标?

A:公司的零部件营收占比在前三季度约为5.76%,但其利润占比超过了10%。我们认为零部件业务在亚太科技未来的业务结构中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这是肯定的。挤压业务方面,有技术壁垒的部分不仅能够拿到更多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盈利能力。对于盈利能力,挤压业务是一个量增加上成本或规模效应的影响因素。关于零部件业务的未来规划,依据我们目前在建的零部件项目,我们设定了20亿的产值目标。到27年,营收占比可能从目前的6%上升到25~30%,利润的影响力会更大。

Q:公司在未来轻量化零部件供应和汽车行业轻量化趋势方面有何看法?在竞争格局中我们的位置如何?

A:亚太科技关注的是同等质量下的轻量化,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中,轻量化不仅关系到材料成本,还关系到整车续航与运行中的电能消耗。未来运行中的电能消耗也是新能源汽车关注的一个方面。行业趋势将更多聚焦于使用新材料,包含碳纤维,并注重可持续回收,其中铝材是优选。伴随这一趋势,整个汽车行业轻量化生态将进一步建立。在竞争者方面,亚太科技面临包括做建材的公司、3C电子挤压产品公司、车身结构件公司等不同类型的竞争者,但整体竞争格局处于相对良性和可控范围内。与压铸公司相比,亚太科技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行业内需求对高品质和车规级产品的产能呈现扩大趋势。

Q:公司在选择材料上有何考量?目前铝合金的使用情况如何?

A:在选择材料时,首要考虑的是性能、机械性能、刚度和强度,确保能满足不同部位的安全性和机械性要求,其次才考虑形状。目前,虽然有技术迭代的可能,但在未来5到10年内,铝合金是最成熟的选择,且有潜力全面替代钢。现在我们对材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能够处理不同的季节性因素。我们的产品强度可达270至800兆帕,已经在航空领域实现了680兆帕的产品强度,在汽车领域则达到了470兆帕。对于一辆车的不同部位,由于安全级别要求的不同,我们会根据机械性能、防撞系数和强度要求选择不同的工艺和形状。

Q:当前产能利用率如何?即将扩产的产能预计对毛利率有何影响?

A:目前零部件的产能利用率还是比较饱满的,预计到2025年新的产能投放出来之前,我们会在2024年进行技术改造来支持产能扩张。目前武器零部件公司已经开始租建新厂房,以满足项目扩产需求。挤压件业务方面,我们看到了结构性的饱满和控增量的空间,热交换器业务需求强劲,导致交付时间变长。整体看来,产能利用率大概在90%左右。

Q:公司近期的业务表现以及对未来几年的业绩预期?

A:从业务表现来看,三季度我们保持了稳定的增速,而四季度的业务速度预计会比三季度更快。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今年的利润端预期是可以达到的。零部件业绩表现超出预期,挤压件业务受到了上半年库存车型影响,但从三季度开始,增速达到了同比15%左右。从24年度及未来五年的目标来看,我们每年预计增速要达到15%。在客户群方面,除了优质的T1供应商之外,我们还与主机厂合作,当前我们正在和特斯拉、比亚迪和包括华为赛力斯在内的重要客户合作,供货形式是T2。因此,对于未来,确保产能和需求端匹配是2024年度的重要工作。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亚太科技
工分
1.9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