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智能驾驶专家交流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3-11-21 21:40:21

1. 专家解读政策

(1) 道路测试和智能网联车辆的发展趋势

根据专家的解读,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已经进入规范化阶段。近年来的规划文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智能网联车辆方面的规范越来越趋于标准化。从2018年开始,一些头部企业已经推出了智能网联方向的车型,并进行了道路测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一线企业和国内玩家加入到了该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2020年之后,国家还加大了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关注,使得国内的支架水平和逻辑已经超过了欧美。可以预见,未来会有不断迭代的法规以及更高的自动驾驶水平。

(2) 支架系统的发展和改进

2018年起,支架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很大的改变。从传感器为主到整个支架系统为核心,成为一个更加轻量化的架构。通过整体的安全芯片和算法来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支架系统的改进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提升了安全性和性能。

2. 车辆安全和网络安全

车辆安全主要涉及数据网络加密和OTA升级等方面。数据网络加密是针对车辆关键部件的数据加密保护,不同部件采用不同的加密方式。同时,车辆需要进行数据签名保护,以防止数据被拦截或攻击。车辆安全还包括数据脱敏和语音语义模糊化处理等。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已经超过了欧美,包括数字签名和数据加密等技术的应用。

3. 试点政策的时间预测

试点政策的标准将会陆续发布,具体包括车辆功能的要求。预计这些标准将在2025年左右开始落地,但车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普及这些标准。因此,预计正式的试点政策文件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台。

以上就是投资交流会议录音中投资者关心的内容的提炼。

Q&A

Q:目前车辆安全主要是哪些厂商在做?传统的网络安全产品和车辆安全有什么区别?

A:目前车辆安全的厂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网络加密方面的厂商,如ivi、中控板、POS等关键部件的数据加密方式;OTA升级方面的厂商,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做远程升级;数据脱敏和语音语义模糊化处理方面的厂商,以免车内数据被攻击和篡改;国家联合信通院等机构颁发的数字签名厂商,保证车辆数据上传和下发的安全。传统的网络安全产品和车辆安全的区别在于,车辆安全更注重数据加密、远程升级和数据存储方式规范,保证车辆整体功能性发展。

Q:预计试点政策要执行大概多长时间才能有正式的文件出来?

A:目前车辆安全的一些功能标准还在陆续出台中,例如紧急转向辅助系统、道路保持系统和道路巡航系统等。这些功能的详细细则和标准化需要在2025年左右完成。所以车企内化并落地这些标准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Q:对于高端的l4级以上的功能,l4l5的车型需要高精地图,但目前高精地图的成本非常高。有没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以廉价的方式将高精地图呈现给终端客户?

A:目前来说,高精地图的成本非常高,达到百万级。在终端买车人不愿意为此买单的情况下,车企很难承担相应的测试成本以确保安全性、一致性和数据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未来几十年内,不太可能实现全面铺开高精地图技术。可能会采取的方式是逐步试行某几个车型的l3、l4级别的功能。

Q:除了高精地图成本高的问题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挑战和障碍需要解决?

A: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太可能出现将所有功能完全开发、测试并面向终端客户的情况,因为每辆汽车的成本可能会超过百万元,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最终国家会采取适应情况的方式,而不是强制要求所有车企都进行全面的开发和测试。

Q:现在这些厂商的支架产品有哪几家是比较好的?

A: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支架产品包括摄像头、雷达、毫米波的一些配置,像特斯拉这一派的视觉支架和一些融合方式比较受认可。这些融合方式具有更好的成本、可靠性和算法简化。但国内的边缘计算能力相对薄弱,而国外可以支持更多传感器的感知。目前国内的支架技术还需要提升,尤其是在算力和边缘计算能力方面。此外,智能驾驶行业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不足,比如5G网络带宽和延时要求高,目前处理密集交通会有一些问题。总体来说,头部车企更倾向于边缘计算和客户定制化的智能座舱。

Q:您如何看待合资车未来在支架方面的追赶这件事?

A:我并不看好合资车企在支架方面的追赶。合资车企由于不同体系的研发团队往往无法形成合力,内部情况较差,存在互相抵消的态势。合资车企可能有更好的资金和政府支持,但实际上日、法、德等研发团队在国内的开发情况并不好,存在人员流动性。此外,国内与国外团队在支架通信领域的标准和思路上存在不同意见,导致传统和新锐研发之间的碰撞,难以取得好的结果。相比之下,新动力汽车企业能够更快地推出新车型,例如白小李团队每两年推出一款全新车型,而传统车企可能需要3.5年至4年以上。整体团队的合作方式不一致、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一致性。

Q:特斯拉在未来的发展中强调低精度加bv加transport欧盟这套方案,华为则没有放弃高精度地图的思路。请问高精度加雷达和低精度这种靠算法的路线,最终哪条路线更容易走?

A:高精度地图在目前来说,对于行业的高端自动驾驶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很多车企的L4级以上车型都要求配备高精度地图。这说明在高级别功能上,高精地图很难被取代,且可能在短期内很难被打破。如果不用高精地图,感知定位融合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设施和技术支持,可能面临单车智能无法突破的局限性。因此,在像LP功能、城市巡航功能、医疗KS功能和高速路段的使用方面,可能还需要与高清地图进行配合。

Q:据说fsd明年一季度就要进入中国了,官方的测试效果怎么样?

A:目前官方在整体的测试水平上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各家的测试方向也都挺好的。

Q:特斯拉要做纯视觉方案,而国内的方案主要是各种传感器。您对这些方案怎么看?

A: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方案还是以毫米波、角毫米波、多线固态和摄像头融合为主。在各家主流车企里面,普遍采用融合的方式。从单车的角度来看,对于SUV等家用车型来说,成本约为十三二三十万左右。

Q:对于传感器配置,您是如何看待的?

A:从整体上来说,传感器的配置取决于能提供多少安全性保障。比如说配备环摄像头能覆盖整车360度和一圈小雷达等多余性配置,确保车辆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正常行驶。实车测试可能会更多,因为在一些极限和复杂情况下,增加传感器配置可以提高安全性。

Q:在目前的自动驾驶方向上,车企多倾向于进行实车测试吗?

A:过去车企主要在一些城市做路测时发现,做更多勇于测试,特别是在一些极限和复杂情况下,能增加很多安全性。

Q:在纯视觉方案和传感器方案中,有什么优劣势?

A:例如在高速公路上,当前摄像头全部失效时,如果配备了其他传感器如毫米波,整车仍然能够保持相对安全和稳定的驾驶情况,减少了风险。传感器方案提供了更多安全性和稳定性,而纯视觉方案可能缺乏其他传感器所具备的功能。

Q:在车企中,研发团队的规模和水平如何?

A:车企的研发团队一般分为自研派和外包派别。自研派的团队规模大约有二三十名工程师,包括算法工程师和传感器融合等方面的人员。有实力的车企基本上都是自家研发自家车型,自己做相关的研发、测试和开发。而较小的车企可能会倾向于外包部分工作,外包团队数量较多。总体来说,研发团队在前二三十名车企比例较高,而一些后面的车企可能会更多地外包研发工作。

Q:在车企的外包中,普遍还采用外包型的团队吗?

A:在车企的研发过程中,外包型的团队仍然比较常见。一些车企采用外包的方式来开发和测试部分模块,特别是在测试过程中。同时,一些后面的车企可能会根据具体车型的需求,使用不同模块的外包开发池,以减少成本。

Q:外国车企对中国道路测试的兴趣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A:外国车企可能会将测试车辆带到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测试。未来,中国可能会成为外国车企进行道路测试的热点。这对中国汽车圈来说是一个关注点,因为之前中国将车辆卖出国外,而现在可能会有更多车辆被引入中国进行测试。这是一个汽车圈需要考虑的问题。

Q:是否有对试驾部分的进一步探讨?

A:目前关于道路测试存在热点,但未来应更多关注整个汽车圈的上下游产业对自动驾驶的影响。中国在汽车法规和进出口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可能会引起国外车企的兴趣,他们可能会将测试车辆带到中国来进行测试。此外,中国可能会看到更多大规模的测试场地,并且可能会有更多车辆从国外输入中国市场。

Q:有关反向的输入车辆的问题,是否会有更多车辆从国外输入中国?

A:未来,更多车辆可能会从国外输入中国,进行注册和测试。这是中国汽车圈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华阳集团
工分
12.42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8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加油奥利给
    下海干活的韭菜种子
    只看TA
    2023-11-22 23:21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11-22 21:40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