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深访 |半年内收获两只IPO,“两栖动物”汪建国:做企业就应“既要又要还要”
myegg
2022-02-18 17:35:36
摘要:十年缔造三家独家兽,两家上市公司

2022年2月18日,被称为“农村版淘宝”,“下沉零售第一股”的汇通达网络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约250亿港元。

 

顶流私募景林资产出现在汇通达的6个基石投资者名单当中。共同现身的,还有最近备受市场关注的商汤。

 

汇通达幕后掌舵人——五星控股创始人汪建国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去年10月14日,他刚为旗下孩子王在A股创业板IPO敲钟。

 

汪建国的创业经历打开就是一幅长卷。

 

10年铁饭碗,32年创业生涯,从农村改制,到家电连锁,到零售电商,到产业投资……

 

几乎每隔十年就来一次自己的人生刷新时刻,每次都能画出长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2009年在卖掉自己创立10年,曾于苏宁国美并列全国家电连锁前三强的五星电器之后,汪建国创立专注母婴市场的“孩子王”与智能家居企业“好享家”以及聚焦下沉市场的“汇通达”。

 

在虎年春节刚过去十几天的时候,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IPO。

 

与实业界的高调做企业不同,在创投圈,汪建国堪称隐形大佬。

 

他作为GP参与成立星纳赫资本,管理规模逾百亿,投出了飞鹤,妍丽,中航锂电,巨子生物,细刻等明星企业。同时个人还是鼎晖投资,红杉资本,嘉御基金,青松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的LP。

 

汪建国常说,“产业与资本就像两栖动物一样,岸上要奔跑,下水能游泳。思维方式有时是可以互换的,做企业时想一想资本市场会怎么看我,做投资时想想企业家会怎么看这条赛道。”

 

2022年元旦后的一天,聪明投资者独家访谈汪建国,围绕创业经历,管理迭代,商业模式创新,自我学习……与这位深具投资家视角的企业家做了深度交流。

 

有几点非常深刻的感受:

 

1, 做汇通达,是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2, 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产业投资,离不开创造“价值”二字;

 

3, 认清商业的本质是用户,用服务降维打击做下沉市场;

 

4, 在自建数字化平台忍耐巨大投入的过程中,有战略定力;

 

5, 战略落地,归根要通过创造文化,搭建团队高效执行出来。

 

这是一位穿越周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兼具投资家视野的“两栖动物”。

 

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汪建国仍然很有创业者的“少年感”,一路走来的不安分的基因活跃在当下,他说“我不是一个愿意躺平的人”。

 

汪建国做企业一直提倡“三全之道”,叫“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有高增长,又要有高质量,还要有高效益。他说,没有什么不可能,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挑战,你制定一个高目标,倒逼创新创造,就有可能实现。

 

业内熟悉的业务伙伴对处女座汪建国,有过这样一种调侃,“别的领导对标准的要求,是把步骤分到1,2,3……而汪总是拆到1.1,1.2,1.3……”

 

这次访谈接触汪建国不同业务团队,确有深刻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汪建国的合作搭档同样“超强待机”,五星系的创始团队跟着他的“革命”平均25年。

 

以汇通达执行董事徐秀贤为例,早在1980年代就跟汪建国在江苏省商业厅有交集,后来一起创业,再创业,黄金组合近40年。

 

相对于资本市场更喜欢的聚焦母婴市场的孩子王,以及五星控股旗下布局的其他产业,汇通达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生意”。

 

下沉市场极具想象力的空间背后,大厂都沉不下去,是肉眼可见的种种困难。招股书上反映的低毛利,正是下沉市场之痛。

 

访谈中,谈到汇通达这10年来的“创业维艰”,汪建国曾有一丝的沉吟,说回到起点,要知道后面这么难,可能就不做了。

 

没有很深的农村情结,和做事业的情怀,确实做不下去。

 

用汪建国的话说,要让农民也可以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商品和服务,农村市场尽管是个艰巨的市场,但这有着伟大的价值。

 

汇通达一改其他电商在农村自己开店的模式,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即选择为原本的乡镇夫妻店进行商业赋能。

 

这是条正确的路。

 

1,农村市场覆盖12亿多人口,是个大市场;

 

2,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及语言特点差异大,消费需求又极度分散;

 

3,当地零售小店的“原始方式”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

 

汇通达做的事情,就是为夫妻店提供一系列智能零售SaaS服务和工具,以及线下服务团队,“给你货,帮你卖,给你工具,然后又培训你的能力,给你经营顾客的全渠道方案,还有专人服务。”

 

这种立足于“服务和赋能平台”的共赢打法,一路得到众多明星资本的加持,包括阿里巴巴,央企基金,国调基金,华兴资本,绿动中国(原“中美绿色基金”),新天域资本,苏州顺为等,其中上市前阿里巴巴中国持有其19.08%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者。

 

截至2021年9月30日,汇通达已覆盖中国21个省份及逾2万个乡镇的零售生态系统,业务覆盖超过16万家会员零售门店,1万家供应商及2万家渠道合作客户。

 

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98.02亿元,436.33亿元,496.2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2.49亿元和3.22亿元。

 

2021年前三季度,汇通达的营收同比增长35.1%至464.9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49.2%至3.46亿元。

 

做下沉市场,挺像一部现实版的“奇迹·笨小孩”,方向对,有能力,但现实嶙峋。要的就是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天大的难题,百折不挠,披荆斩棘。

 

才有可能创造“大奇迹”。

 

在春节前五星控股的集团会上,汪建国做了一份激情充沛的演讲,他说应对困难形势其实就是“革命加拼命”,要“向阳生长”。

 

在访谈汪建国之前,聪投找到2014年前他曾做过的几次小范围分享资料,发现他这8年来做的事情,当年就想得明明白白,现在也未曾停歇。

 

想起一位私募管理人的话,“对我们做投资的人而言,最悲观的不是市场跌,是企业家都躺平。”

 

汪建国恰恰是信心的写照。

 

以下是访谈内容,聪投整理分享给大家。

 

 

聪投:我们看到你的过往的经历中跟农村其实有很深渊源,比如曾做过3年农村改制?

 

汪建国:我生在苏州,小时候跟母亲响应号召下放到金坛,所以是在农村长大的。

 

1981年,从江苏省商业学校毕业之后,我分到江苏省商业厅工作。工作前三年,被调到江宁淳化,参与农村体制改革试点,就是三件事:把人民公社变成乡政府;把供销社恢复为集体所有制;在农村建立农工商联合体。

 

后来我到滨海县商业局挂职锻炼,担任副局长,也是分管农产品收购以及集体商业。

 

要说农村情结,确实是很深的。

 

聪投:在创办五星电器之前,其实也有很多年在企业?

 

汪建国:1991年,我主动提出要到企业去,那时正好下海创业大潮。当时去了省五交化总公司,一呆就是7年。

 

那段时间也算是体制内创业,推动总公司的改制,从多元经营到专业经营,把家电作为主营,同时从批发转型零售,并开启连锁化发展。

 

聪投:1999年创立五星电器,在家电连锁高峰期选择卖掉五星电器,然后成立三家新公司。作为创业者,企业家,怎么知道什么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

 

汪建国:其实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卖五星电器这件事情。当时有老板打电话给我说,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小孩卖掉,我就开玩笑说我打的太累了,现在回过头看都成故事了。

 

我是做商业出身,当时看到中国商业正面临非常大的变革。

 

2009年的时候,我正好从事商业工作差不多30年:在机关做了10年,国有企业做了10年,五星电器也是10年。

 

我当时非常切身的感受就是,商业必须变化,因为中国的零售商业是靠资源驱动的,这不可持续。

 

当时展台是厂家做的,促销是厂家派的,活动是厂家搞的,价格也是厂家定的,我们当时做的就是“二房东”,没有给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这种零售企业不倒闭才怪。

 

所以最后帮助我下定决心,靠的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商业直觉。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我想去做一个大的变化。如果当时不把五星电器卖掉的话,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孩子王和汇通达了。

 

聪投:说到“商业直觉”,除了来自商业实战中的累积,还有来自于哪些方面的助力?

 

汪建国:这和我一直保持学习也有很大关系。

 

我是中专毕业的,读的经济管理,后来念了中文本科。再后来我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了EMBA。

 

其中,有两段求学经历对我影响非常大,对我后来的抉择也是有影响的。

 

第一个是案例讨论,“抓一只活的猴子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弄一个细口瓶,里面放个枣,猴子把爪子伸进去,抓住枣子以后手就拿不出来了,被套牢了。

 

其实松手就行。可人往往和猴子一样,抓住的东西都不愿意轻易放弃。

 

舍不得放弃就是瓶颈。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是非常大的,这让我意识到放弃是获得的前提。

 

第二个是关于“寻找下一条抛物线”。

 

我非常感谢中国台湾中原大学的吕鸿德老师,这个老师能把深奥的道理用朴素的故事讲出来。他当时讲第二增长曲线,说任何产业,能力以及个人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都是从生长期到成熟期再到衰退期。

 

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能够永远活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在企业还没有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就去寻找下一条抛物线。

 

当时我就开始思考我的下一条抛物线在哪。

 

所以,形势过好,生意太好做,肯定不是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我应该下定决心了。

 

聪投:两段创业,行业领域看起来有很大不同。在商业本质上有哪些相通性或者大的转变?

 

汪建国:我跟大家分享过一个价值300万的“教训”。五星电器和百思买合资后,百思买用300万做了一个调研:顾客选择来五星购买电器的第一决定因素是什么?

 

得出的结论颠覆了我的认知:能让人产生购买动机的,既不是价格也不是服务,甚至不是产品质量,而是顾客对接待他的员工的信任程度。

 

一线员工给顾客的感觉成了第一要素。

 

我做了几十年生意,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什么是用户视角。

 

做生意的本质是要取得顾客的信任。

 

后来,我做五星控股,孩子王,汇通达……包括对一线的员工招聘,培训以及投资思路都不一样了。

 

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零售,重新定义零售,重新定义我们的员工。

 

在过去,员工叫营业员,促销员叫导购员,这些都是商品思维,都是为了把货卖出去,没有顾客的思维。

 

原来中国的商业是工业思想,是按产品分类的,工业的思想就是专业化分工,流水性作业。而中国的商业原来是专业分工,比如你是做五金的,他是做化工的,我是做食品的,这是按产品这条线分类的。

 

当然,在工业时代使用这种工业思想是对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尤其像手机出来以后,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我现在是以用户的视角来进行归类,孩子王是为小孩子服务,汇通达是为农村服务,好享家是为了智能楼宇服务。

 

根据用户而不是商品服务的视角分配,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在做汇通达的时候,我就专门到农村跑了大半年,整天找当地的一些小老板开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江苏昆山有七,八家大的电器卖场,但当地人买家电反而会去乡镇的小店。

 

农民的购买一般都是借助熟人之间的介绍,并且他们具有讨价还价,现场提货,当天使用等等消费习惯,这些都是大卖场很难实现的。

 

这让我对用户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后来汇通达以乡镇夫妻店为切入点,很大程度也来自这样的用户市场思维。

 

 

聪投:你现在也做投资,如果回头看2009年的自己,会给自己的投信任票么?当时毕竟要同时启动三个业务板块,而且看起来似乎跟过往经历关联度不大。

 

汪建国:其实关联的是把企业做好的能力。

 

我们说,颠覆性创新以及第二增长曲线,并不是说要在原来的曲线延展,而是要把第一条曲线中构建出来的能力,进行延展。

 

判断企业过往的经历当然很重要,商业行业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的,如果你不懂构建不懂财务不懂用户的话,最后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还有很重要的是打造企业文化的能力。文化是一种氛围,而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要让员工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以及创造的习惯。

 

企业如果能营造出一个好的氛围,那么员工的成长自然就会好。

 

在未来,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去中心化的,是靠组织的自驱动和个人的自驱动。

 

聪投:以用户为导向,这就意味着你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在前线,组织架构上应该怎么来适配?

 

汪建国:我们现在的组织架构是同心模式,中间是用户。

 

职能部门全部围绕着“顾客是核心”来搭建,而不是仅仅为了组织的管理,也是一种思路上的变化。

 

像孩子王就以此建立了包括顾客研究,顾客支持,顾客经营,顾客服务在内的同心圆组织体系,打破职能与层级,任何员工都能成为一个产品负责人。

 

聪投:支持这种组织方式,需要很强大的IT系统和大数据平台。

 

汪建国:在2014-2015之间,孩子王处于全渠道战略的关键时期,很多垂直领域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出现,我们确实面临过艰难的抉择:到底是烧钱买流量还是构建自己的数字化团队。

 

后者明显费时,费力,费钱。但我还是坚持了商业的本质就是服务顾客,洞察了顾客需求就抓住了根本。

 

孩子王和汇通达的IT系统及团队都是独立的,前前后后投入了十多亿,一般企业是吃不消的。

 

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

 

 

聪投:你自己也做产业投资,单单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选择农村市场,会不会觉得这个生意跟别的赛道相比,并不好?

 

汪建国:现在很多投资圈的人都不投农村,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确实生意不好做。

 

我们深耕农村市场已经10多年。

 

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农村的生产组织变革了很多,但农村的流通方式却几十年没有变化。

 

那些面广量大的夫妻店还是农村的主要渠道,这些电商都覆盖不了。现在都是大数据云计算了,而农村小店还是靠手工和台账,完全是割裂的。

 

对于“振兴乡村”,一定要解决城乡之间的商品资源流通问题,一定要做到双向流通,农产品要出得去,工业品要下得来。

 

但是农村产品那么多,产品都要工业化,都要出口,农村产品也都是好东西,为什么不去投资呢?

 

另外,农民的孩子在外读大学,是农民供的钱,农民的大学生孩子买手机可以分期付款,但是背后提供资源的农民却不能分期付款,而城市里的人也都能享受这个服务,这不合理。

 

所以当时我说,要让农民也可以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商品和服务。

 

汇通达有三件事是很坚定的:

 

一是确定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方向;二是构建了平台运营的商业模式;三是坚守了“利他”主义的经营思想,就是以服务用户为核心。

 

农村市场尽管是个艰巨的市场,但又有着伟大的价值。

 

这事确实很难做,不是门槛高,而是活太苦,太累。

 

我们干了12年。没有“泥腿子”实干家的态度做不好,没有情怀也坚持不下来。

 

聪投:夫妻店这种模式,就是在实干当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汪建国:对,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农村)80%都是夫妻店。

 

当年做五星电器的时候,我们就在江阴,昆山,太仓,张家港等苏南地区最好的镇开了10多个店,但结果全部亏损。

 

原因很简单。

 

我常常讲一个种树的故事:三个人一组负责种树,一个人负责挖坑,第二个人负责拿树苗,第三个人负责填土,整个团队是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非常高效,挖坑的人越挖越熟练,拿树苗的人在什么地方,栽什么树他都很熟悉。

 

但有一天,拿树苗的人突然请假了,这件事就没法完成了,就出现了“挖坑的挖坑,填土的填土,但树没有种上”的现象。

 

门店里面,财务不能送货,送货的不负责维修,维修的不能销售……配置完整就需要六七个人,其实很没有效率。

 

夫妻店的分工很清楚,老婆负责卖货,记账,老公负责进货,送货,维修,很高效地解决用户需求。

 

聪投:在做汇通达的过程中,有没有过一些教训?

 

汪建国:那太多了。

 

比如开始地推汇通达的服务系统,我们最初招聘了一批一流大学的优秀大学生,出了高薪又进行培训。

 

然后把这3000人撒到农村去,跟小店老板,跟农民打交道,推广汇通达系统。

 

但小店老板根本不搭理这些员工。

 

我思来想去,还是在选人时不接地气,没有找到匹配的人。

 

于是提出五条标准:要找农村出生的,二流学校毕业的,已经回到农村工作,家就在附近,并且之前的工作可能更差一点,到了汇通达能有更好的工作。

 

这五条招聘标准用了五年,现在已经有了2900多人的团队。

 

但即便这些人,一开始花两年多时间,只拿下了2000个店,真的是太难。

 

后来当部分商家用了系统赚了钱之后,口口相传才做起来的。

 

聪投:我们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0年面向下沉市场的交易规模计算,汇通达在国内服务零售企业客户的交易平台中排名第一。同样主打下沉市场,拼多多模式对于汇通达会有影响么?

 

汪建国:没有。拼多多主要服务对象是C端消费者,由于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运费相对较高,商品不能直达农民手上,下沉市场下沉得还不够。

 

其次,其他平台是快消品为主,这个并不难做,真正难做的事农资,农机,家电这种,我们称之为重物流,重体验,重售后服务的“三高”商品。

 

目前农村市场大约有20万亿的体量,而且这几年农村零售的增长速度是超过城市的,我们会选一些重体验的,农民总觉得在线上买不放心的商品品类,比如我们现在平台销售新能源汽车,农民要试驾之后才会买。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做的农村模式要有独特性要有成长性,和这些都有关系。

 

聪投:汇通达就是通过夫妻老婆店的模式触达到农民,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汪建国:没错,目前农村共有470万个小网点,我们才联接十几万个网点,现在做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这个模式是轻资产运行,就是整合社会资源,效率高,成本比较低。

 

选择乡镇这个事情是相对科学的,村太小,县又特别大。乡镇相当于整个中国商业生态的毛细血管末梢,也是下乡战役最前端的据点。

 

我们还要保证能发挥小店的自身优势,在保持灵活性的基础上给夫妻店做加法。

 

你还是用你的品牌,我提供给你技术,方法,工具,你觉得好你就可以选择和我合作,这样的话就能把各种优势充分结合起来。

 

聪投:可不可以这么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现在汇通达已经处在规模化扩张的阶段?

 

汪建国:汇通达是蓄势待发,目前还没有到完全发力的时候。

 

还有很多东西要做,要构建的能力还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供应链的能力有待构建好,能够把不同的品类构建好。

 

农民消费开支最大几个品类是家电,手机数码,农资农机,交通出行,酒水饮料,家居建材等。

 

我七八年前是注重在网点建设,2019年开始构建供应链,向上游厂家去谈采购谈合同。

 

这个过程很难,汇通达这几年上游构建起来就通了,然后就发展快了。

 

 

聪投:在你看来,上市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汪建国:汇通达的模式并不烧钱,目前的业务也有足够现金流。

 

但现在我们还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毕竟资本市场的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要强很多。

 

上市以后,整合资源分配的方法很多,比如商业的一些整合并购,我就敢干了。

 

现在我所有的钱都拿来做流动资金,一个仓库都没敢建。

 

上市融资后可以建一些好的仓储,现在的仓储都是与现在的智能化机械不匹配的。现在常规仓库也不高,不适合机器人运作,所以我决定要建几个大型的现代化物流。

 

另外,很多上游企业是我希望整合的方向,向上游整合,能做到产销一体化。

 

企业和以往不一样了,以往的企业是内部的生产要素和经营要素就可以改变企业了,就把企业做好,再引进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就会很好。

 

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你必须把企业内,外部的生产要素进行融合,通过资本对接广泛的社会资源。

 

聪投:在做企业的过程当中,每一个节点也有投资思维的影响?

 

汪建国:我现在做产业的时候,会判断产业有没有资本价值。

 

资本价值是拿钱来衡量的,不是我来衡量企业的资本价值。

 

用钱来衡量,就要去看商业模式有没有给顾客带来价值,有没有给产业带来价值,有没有给社会带来价值。

 

所以我在江苏省成立了一个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资本用钱投票的,它市场化程度很高。

 

对我也是考验,能不能受到资本市场认可,对汇通达也是考验。

 

如果资本市场都不买单,再好的东西也不行。

 

做农村市场是符合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的,但光讲故事不行,最终还是要做好。我们必须在这种大环境中,把企业做得更好。

 

企业是爬坡的,不可能上市就到终点了,上市后压力更大。

 

很多人把上市当成一个台阶,一上市就找到一个台阶支撑了。这样的理解是错的,上市后向下的压力更大,一松劲就滚下来了。

 

 

聪投:你怎么看待风险?

 

汪建国:风险就是不确定。

 

回到确定性上面,那就看哪些是确定的可以抵抗风险?

 

作为企业来说确定的就是把企业本身做好,不管它刮风下雨,经营回到企业的基本面。

 

所以目前对我们企业来说,在不确定环境当中,首先是管好企业,现金流为导向。多数企业失败,倒下,都是倒在现金流上面。现金流不出问题,企业就没问题,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基本面就是你把顾客服务好,拥有一定的顾客,把产品选好,只要你的产品,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在行业当中做出价值,就不要太担心应对风险。

 

风险就是不确定,因为市场确实不确定,应对不确定因素的方法就是找确定性的因素,未来肯定是变化的,还是要把确定性找到。

 

聪投:感觉你一直在不断寻求创新,不断突破个人的能力边界。有没有一些事情是不会去尝试的?

 

汪建国:一方面,人是有潜力的,还是要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圈,不断拓展新的领域。

 

我这人有好奇心,没有停止过新的尝试。

 

但是又要回到基本面:我是谁,我究竟要干什么。

 

我是谁,是要搞清楚我擅长和不擅长做什么,喜欢和不喜欢做什么。

 

喜欢的不同领域跨度很大,回到根本上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如何去做生意,做孩子的生意,做农村的生意。

 

所以多元化并不是盲目的。如果这个事情我一点把握都没有,我也不会做。

 

聪投:这么多业务板块,现在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如何分配?

 

汪建国:目前80%在汇通达,汇通达这个计划是灵活的,第一件事看战略和方向,第二件事找人,找人占到我1/3的时间,具体思路就交给经营团队了。

 

如果经营团队找我太多,他就没有能力,就把他换掉。除非他带个方案出来,一般人很少找我来看具体的某个事情怎么处理,但是遇到困难的可以帮助他。

 

聪投:如何定义自己?

 

汪建国:两栖动物吧。产业和资本就像两栖动物一样的,岸上要奔跑,下水又能游泳,这是其实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既要岸上跑得快,又要水里游的快。

 

总体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一个是换位思考,一个是升维思考。

 

换位思考是学会用投资的视角看企业,用企业的视角看投资,要去看硬币的正反两面。做企业的同时想一想,资本市场会怎么看我这个产业,怎么看我这个趋势,怎么看我这个方向。做投资的时候想想我怎么看企业家,怎么看这个企业的赛道,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到问题。

 

升维思考是既要看宏观的形式,也要看行业的走势,既要看企业的本质,也要看团队的能力,这是解决问题要站在比形成问题更高的层面。


转自聪明的投资者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汇通集团
工分
1.12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