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杉杉股份
中线波段
2020-10-17 20:27:07

 

预计到24年,也就是未来的3-5年内LCD面板在TV上的占比会维持在95%以上的水准,并且65寸以上的出货量会迅速提升。同时LCD的技术也在发展,比如QLEDMiniLED本质上都是一种LCD在高端领域的运用。在65寸以上的面板领域中,到明年国内预计有五条10.5代产业线在建,将会催生大量面板需求。且疫情过后TV需求恢复迅速,对大尺寸的要求不断提升。偏光板的市场主要围绕65寸以上的大尺寸面板不断扩大。大尺寸偏光板竞争的核心在于超宽幅产线和RTP投资和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65寸以上面板的市场占比19年是30%,预计到24年达到50%,中国大陆的占比预计从19年的40%增加到24年的70%左右。在65寸以上的市场竞争方面主要是LG化学、住友化学和三星SDI,三家合计的全球占有率是88%,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是93%。随着全球偏光板产业线向中国转移,中国也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市场。在超宽幅产业方面,LG化学拥有全球最大的超宽幅产能。公司预测中长期LCD面板市场将处于供应偏紧的状态,今年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且LG化学在韩国两条产业线关厂停产导致供应相对紧张,预计之后会有更多的产能释放,整体上还是偏紧的状态。但从中国大陆来看,中国大陆的偏光板相对面板产能是严重不足的,大概有30%的空缺。

 

【问答环节】

 

Q1:关于份额的统计,是以出货面积还是出货金额来计算的?

A:不同单位的统计结果是不一样的,接近30%的份额是以出货面积来计算的。

 

Q2:从出货金额来看,偏光片市场规模大概有多少?

A:目前应该不到1000亿的规模。

 

Q3:目前下游的需求尤其是三季度比较好,在这种季节性的需求下公司有提价的计划吗?如果有那提价的幅度是多大呢?

Q32寸和55寸的是最明显的,前一段时间提价接近40%。面板更接近终端消费市场,偏光片和上游的材料是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价格会有部分反应,但重点还在于对新产品的开发定位上面。

 

Q4:偏光片目前原材料国产化如何?

A:偏光片的制造中原材料占了较大比重,但是2000年以后核心材料一直由日本和韩国厂商掌控,包括一些设备,这种局面到目前为止变化不大。但是公司12年在南京投资前端以后,一部分的供应商和我们进行了配套投资,比如三菱在无锡等,基本实现了本地化供应。尤其是最近韩国面板厂关闭日本衰退,公司会加快在上游的布局,什么时候开始大量生产还没有确定。国内企业直接进行投资是比较困难的,第一步还是需要现有的原材料厂商来国内和公司进行配套,包括LG化学公司也希望提高在国内生产的比例。公司目前和大部分供应商都保持密切的联系,支持国产化。

 

Q5:最终产品价格差异在哪里?

A:偏光片的价格体系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型号不同尺寸也会有不同的价格,面板厂也是根据终端需求用的材料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比较偏光片的价格。65寸以上的单位面积价格可能高于小尺寸的,尺寸越大单位面积的单价肯定会更高,在TV是这样的。相对来说手机和车载的单位面积价格是最高的,因为开发周期很多产量很小,相对来说材料成本较低但是单位价格更高。偏光片和面板有对应关系,但也不能简单比较。

 

Q6:公司现有几条线的下游出货情况?

A:原来LG南京、广州的布局主要是以TV为主,OLED和车载等特殊产品是在韩国生产,明后年有扩产计划,目前80%以上还是TV的产能。

 

Q7: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包括新的技术?

A:新的技术包括OLED等与LCD不是替代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会共存的,LCD本身也在发展比如mini的背光8K高清无边框等。在扩大应用上包括85寸以上都在发展。同时LCD的产业链已经很完整了,成本优势短时间内是很难克服的,到24年为止比重在95%以上的,OLED的计划是推迟的,OLED的优势很难应用而且成本很难降下来,单位成本是LCD4.8倍左右。

 

Q8:大屏OLED大概还需要多久能产生竞争力?

A:现在大屏的OLED还是集中在小众的高端产品,比如最近LG推出的70万的电视机,初期可能只有5%以内的消费者,三到五年可能有10%,需要一定时间。

 

Q9:与国内厂商的竞争如何?

ALG化学历史悠久,多年来主要竞争者变化不大,大尺寸TV上的竞争者主要是住化和SDR三家,国内占比较少,台湾有一部分,但八代线以上不多,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Q10LG和三星退出LCD市场对偏光片事业可能有什么影响?如果价格维持,这些厂商是否会重启产线?

A:针对第一个问题, LG和三星都退出的核心原因在于无法与国内面板厂竞争。比如,如果一条面板线投资400亿,设计产能120一个月,通过简单的再追加投资,实际上国内基本都能做到150,但日韩基本上在其设计产能以下生产,而很少超过设计产能,所以从生产效率、折旧成本等方面考虑,日韩天生没有优势。再者,国内面板厂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运营效率及产线配置很齐全,自主研发能力也很强,所以LG和三星退出确实是因为竞争力的问题,并不是因为 LCD真的会被替换而没有市场。再加上我司本身影响力越来越强,上下游一体化,特别在下游这一块有很强的竞争力。另外,三星已经基本上确定关闭,苏州三星已经交给TCL马上开始运营,而LG原来计划在韩国停的P7线由原计划今年9月份延长到12月底,现在又延长到明年的一季度,基本上可以确定会延迟到明年底都不会停,且在广州的LCD会继续运营。如果明年以后市场还是很好,也还是会运营的,因为OLED还不能够完全支撑,因为它的三季度的整体利润在连续几年亏损后已经盈利,整个集团的盈利主要来自于LCD,而OLED目前还是在亏损状态。

 

Q11:整个集团的生产分布在韩国、南京和广州,各地区运营的情况是整体规划还是每个地区分别进行?

A:公司整体的统筹是一体化的,无论是采购、销售、产能的应用、人员管理

 

Q12:广州2.5宽幅的产线建设受疫情影响,目前大概是什么进度?另外,从韩国移过来的F7F8产线目前在张家港情况如何?

A:广州产线今年年初才开始安装,之后内部认证和顾客认证需要一些时间,真正的产量爬坡是从二季度开始,目前二号线的产能应该已经接近70%左右,预计年底会接近原来设计的产能,但是这通过简单的设备改造也是有提升的空间的。张家港的两条线已经在韩国停产了,目前处在资产交割阶段,因为那两条线已是包含在收购的资产清单里,所以如果要移动到张家港的话,第一要等交割的新公司成立,然后要切换成新的合资公司来运营,然后由合资公司来主导。比如说在张家港拿地、立项、发包、进行设备改造安装,需要等到交割以后启动,公司现在在做前期的初步设计。

 

Q13:如果投产的话,产线是否和当时韩国2.3产线一致?产量如何变化?

A:是的。同样的设备,可以提升20-30%产量。

 

Q14:正常情况下,公司稼动率能达到什么水平?

A:按照我司的基准,85%以上是比较正常的水平,这是我司以核心工程来计算的一个基准。因为它工艺决定了本身就要有一些必然的时间落实,但是公司努力每年减少这些时间。

 

Q15:可以介绍一下去年或前几年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或者说总体上比较平稳?

A: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也会根据情况会做一些discount

 

Q16:广州工厂 LCDOLED产能的比例是多少?

A:广州是LCDOLED不包含在这次资产收购的对象之中,但是我们会继续帮助LG化学做代工。OLED的原料会在韩国LG化学继续生产,我司进行代工,当然公司也可以和LG化学合作进行前工程,目前只做裁切部分。

 

Q17:关于产能,以南京一号线为例,23的产线设计产能是1440万平米,如果按照85%的稼动率算,满产可能也就是1200,是这么算吗?

A:公司公布的数据应该是已经能产出的面积,实际生产的面积需要除以85%。如果张家港投产以后,产能可能超过2.2亿,那是最后能产出的成果,85%的稼动率。

 

Q18:公司A类卷和B类卷比例大概如何?对B类卷如何处理?

A:没有AB之分,如果不良,直接报废,卷材只涉及到后面的良品率问题。

 

Q19:国内有一些友商可能会对B类卷做一些筛选,再挑一些良品出来进行销售,公司是否会在产能交给国内合资公司之后也有所转变,从所谓的B类卷里面挑出一些优质的进行销售,挽回一定损失?

A:我不清楚友商AB卷的差异是多大,如果要做,因为原材料是非常贵的,是不是像面板那样降等,损失可能比较大,主要是工程能力的问题,所以应该一次性解决,以后不存在日常管理要区分AB这样的概念。如果开发初期良品率达不到我们的目标,这个产品很难量产。

 

Q20:现在正常运营下,南京的良品率大概是什么情况?

A:不同尺寸的、不同型号的可能不太一样,肯定是90以上。

 

Q21:关于产品结构调整。

A18年的话确实因为开发到量产阶段,因为时间的问题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一些特殊事项,19年开始基本上因素排除了,调整了公司的产品结构。特别是10.5代产品线,我司是主力供应商,所以65寸以上的产品比重逐渐增加,而今年32寸是比较好的,所以最近在恢复32寸一部分物量,18年底到19年,实际上公司减少了3255,将这部分产能转到65或者其他的产品上面。总体来看的话,内部评估的报告是逐渐向好的一个趋势,结构在优化。

 

Q22:南京和广州的盈利状况相比如何?

A:到目前为止,广州的主要指标基本上接近南京,到今年年底基本和南京同等水准。

 

Q23:广州工厂一季度产值率56%,季度亏损大概在多少? 5000万以上还是5000万以下。

A:因为他本身广州的就是两条线重新投资,而且二号线是初期投资,本身也做南京的卷材后加工部分,所以亏损额应该没有那么高,具体数字我不太清楚,但是广州从开始量产,基本上下半年开始就盈利了,包括他自身生产的卷材部分。

 

Q24:因为广州工厂大概有400人,南京现在1100人,为何广州的人员配备比较奇怪?

A:因为广州还要做很多南京前工程卷材加工,后加工的部分是广州,所以不能单纯看前工程的2条线和南京4条线来比较。广州上半年是亏损的,但是7月份以后就开始盈利,而且盈利的水准不低于南京。

 

Q25:收购之后日常的经营管理有何变化?

A:首先面板客户,以国内为主,未来国内比重可能达到70%以上。在国内经营更加容易对应到本地客户的需要,更快速的跟国内客户进行更好的合作。

 

Q26:后续的交割是否还存在的风险?是否还有收购的风险?

A:没有。现在已经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比如新公司注册,1010号在张家港已经先注册了三精苏州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杉杉股份的购买注资,再来收购南京、广州、北京,然后变更注册南京、广州、北京包括台湾地区的公司进行政府备案,然后进行客户、供应商、银行往来的变更,以后就可以切换到杉杉股份来运营。

 

Q27:后续要涉及到两个公司的企划,公司现在人员保持率如何,如何保持组织稳定性?

A:首先我从19年就担任LG化学偏光片的中国地区总监,所以理论上我是台湾、广州、北京、南京范围的最高负责人,我向韩国的事业部长负责。原来比如说有一些企划、采购中心、销售决策是在韩国那边进行。从今年开始,这部分业务转移到比如说南京来进行,所以我司在中国地区有销售负责人、采购负责人,也有单独的企划部门,提前做了准备。所以在确定杉杉股份作为收购买家之前,其实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做这样的准备,组织上是完全独立的。关于组织稳定性,因为无论是对杉杉股份还是LG,这并不是一次买卖,也是一个新的合作的开始,包括原料供应和LG化学还会继续战略性的合作,在技术上也会通过一些技术协议或者是人员邀请支持,包括张家港新产线建设等等,都会有这样技术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所有在中国地区的同事基本上都是做偏光片的,所以我们尊重他们个人的选择,但是会做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来保障他们无论是他们选择以后回LG化学,还是以后继续在这里进行下去,都能够得到非常安心的一个安排,所以员工不会有这样的担心。

 

Q28:整个南京和广州地区,韩国员工的比例大概如何?

A:韩国员工大概40个人左右,包括台湾。

 

Q29:新公司建立交割完之后,偏光片这一块业务的运营思路跟之前在LG旗下会有什么改变吗?整个组织管理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A:没有特别大的改变,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跟着客户的要求,提前准备客户需要的,无论是技术还是产能,还是包括上游材料的开发,来帮助客户提高LCD的竞争力,扩大它的应用。所以公司最近在超大尺寸方面也在积极的投资。LCD部分这两年也都是在独立运营,人事制度也都是不变的。可能会带来的变化是因为从外资转换成内资以后,可能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变化,无论是客户的战略合作还是通关,包括怎样促进上游的原料和设备能到国内来进行投资配套,来完善整个产业链,因为原来在韩国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一个很强烈的将产业链转移到国内的意愿,而我司希望以后在这部分多做一些工作。

 

Q30:人事上,杉杉股份是否会有同事进入到合资公司里参与运营?

A:杉杉股份基本上是以现有的运营为主,但是我们毕竟原来只是事业部下面的一个事业领域,所以在共同部门比如法务、财务,肯定要从原来LG化学总部机能的一部分转移到杉杉股份总部机能。其它具体业务运营,比如说对采购、客户关系、工厂运营、人员管理上没有大的变化。

 

Q31:公司的客户集中度情况如何?本次收购是否会带来客户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与LG和三星?

A:除了客户集中度,面板上游还包括原料的集中度,其实产业上下游(包括偏光片)就是两三家主要企业。产业特性决定了具有一定的客户和材料集中度,即面板厂离不开偏光片,偏光片也必然卖给这样的面板厂。材料上也是类似的,这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2013年以来LG占我们产品销量的比重是越来越低的,而三星的比重一直都很低。目前公司最大的客户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所以本次内资外资转换影响不大。产品销量主要还是看客户的产能,特别是我们关注的8代线、10.5代线以上的高附加值产品的情况,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开发。

 

Q32:杉杉集团收购后,公司与三星的关系是否会改善?

A:由于韩国政府支持LG和三星,以及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之前和三星每年会有一些互相购买,面板和偏光片上都有互相合作。当然,之前我们与三星合作有一些障碍,在三星的优先度大概排3-4位,前面有住友化学和三星SDI。随着国内面板企业市场支配力的提高,话语权越来越强,所以以后面板价格会更加健康,材料选择上有更多自主权,会更看重性价比,受到下游的影响会减少。

 

Q33:韩国和中国企业成本差距多少?

A:至少10%以上。首先在投资费用上差别很大,虽然中国人工费09年后上涨很快,但相比韩国还是很低,中韩人工费占销售费用的比例至少有5%-10%的差异。

 

Q34: 对于面板未来价格的展望?

A:不同面板由于用途和型号不同,价格差异很大。只能参照面板的价格,手机和车载的更贵、65寸以上电视屏幕、高档monitor也较昂贵。以后的定价权主要看两个因素:第一,随着下游向中国集中,面板的定价更趋合理,减少恶意竞争,这对偏光片是保障。第二,偏光片的宽幅产线和超宽伏产线高效率运用原材料,有一定成本优势,另外,随着张家港的投资我们加大对于IT高附加值产品的支持力度,完善产品线,提高供应能力。

 

Q35:如果交割顺利完成,韩国产线搬迁到国内需要多长时间?

A:需要一年半时间量产,包括一年的建设期,后面有顾客认证,然后慢慢扩大产量。

 

Q36:韩国两条线的折旧情况如何,偏光片折旧怎么计算?

A:按照韩国计算方法都是加速折旧,5年左右折完。张家港两条线如何计算折旧要考虑商誉的部分。

 

Q37:之前几年面板价格下降明显,偏光片价格会紧跟面板变动吗?

A:不会跟得很紧。原材料价格变动幅度不大,面板降价比较厉害。按照以往经验,上游原材料降价幅度不会完全覆盖下游价格变动。

 

Q38:这两年偏光片的看点是向国内转移,更长远些偏光片的看点是什么?

一个是国内面板集中度变高,可能会合作产生更多的应用,开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第二,公司会促进原材料的国产化,提高内部运营效率。更长远来说,公司会有更多合作,不只是LG

 

Q39:收购只涉及到LG化学在南京的一部分,切割对定价有影响吗?

ALG化学在南京有三个公司,这次收购涉及的是生产偏光片和小型锂电池的公司,本次收购会对偏光片和锂电池做切割。因为切割不涉及厂房,所以十亿美元的收购价格,最终变化幅度不大。

 

Q40:这次收购会影响到所得税优惠政策吗?

A:未来会考虑评估这项政策,目前南京、广州和张家港工厂都不是高新技术。

 

Q41:收购涉及到的研究和专利情况如何?

A:本次收购包含一千多个专利。之后会从韩国邀请专家设立研究中心,以及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作为事业部,也有技术中心,但更强调技术应用。LG每个事业部都有专门研究院,在这之上会有中央研究院。我们计划先把事业本部的研究机构拿到南京来,中央的部分则与LG进行合作。

 

Q42:未来对LG的供应情况会发生改变吗?

A:合同里规定了保持与LG的长期供应关系。原先价格基本维持不变,约定了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

 

Q43:供应链做到本地生产的优势有哪些?

A:首先,转移到国内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分摊的固定费用下降;其次,物流费下降;第三,这些产品和国外生产相比也能够享受到免税待遇。

 

Q44:本地生产和从日本进口运费价格差别多少?

A:如果是运送卷材差异不大。如果运送加工后产品,因为要用冷柜集装箱,价格差别1.5倍以上。

Q45:未来的采购方式如何?

A:采购公司基本上整体移交,供应商也是看公司整体业务没有连续性,没有太大的影响。最近公司跟供应商视频会议也都表示没有变化。

 

Q46:是否要继续支付专利费与使用费?

A:在之前的话是我们比如南京和广州深圳前工程的话是要给韩国支付技术使用费的。但在专利收购后不用再向韩国支付了,金额有一定的影响。

 

Q47:未来产能如何去消化?

A:现在为止的话,主要以PV为主,在 monitor M E PC或者模板auto的部分,其实比例是很低的,所以这部分我们以后会增加供应。因为这部分很多国内的偏光片方面的需求还是从国外进口进来,国内的开发面缺口还是有接近40%的不足,所以这部分如果本地化生产的话,公司肯定是有竞争力的,只不过以前没有去做这一块。所以现在SDI在无锡条线,另外三条线是在韩国,那部分三条线的产品现在大量的供应到国内来,所以公司准备以后扩大在这部分的产品生产。

 

Q48:为何国内无法自主生产偏光片?

A:主要还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装备,还有一个是运营。

 

Q49:产线跟其他对手的一些情况?

A:处于与其他公司互相帮助的一个阶段,也在帮助别家企业在做。

 

Q50:收购后如何运营,是否有薪资激励与奖励机制的变化?

A: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要把客户服务好,然后把经营效益做好。 第二LG和杉杉合作,所有的人事制度奖励制度不变,交易价格会有所改变。

 

Q51:成本上面有没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或者说本质会有上升的过程?

A:成本上会下降,相对比较稳定,每年比如说生产效率一直在提高,成本结构其实是一直在努力改善当中。

 

Q52:研发部门如何变化?

A:从12年开始,在南京投资前开始,南京、广州都有开发部门,成立了独立的开发部门。我刚才提到既有材料,就是供应商既有材料,然后我们跟他们一起合作讨论,包括一些材料的,不是完全新开发的材料,一些材料性能的改善,然后一起来跟客户进行设计完以后做三套,然后进行验证评价这部分。

 

Q53:未来的合作方式是如何?

A:我们在基础研究的,比如说一些PC的配件上面,比如说在进行持续的研究,在南京也有这样的,但是中央研究所要建立,比如说为了今后两三年去降低成本,提高这个产品性能,包括一些更加环保的材料开发,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持续的去研究的话,这个部分我们在这次跟北京化学的研究院会选择我们需要的一些项目的leader,通过什么样的一种基础合作的方式,或者是他就转移进入我们合资公司来工作这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说什么时候能够培养我们南京完全独立处理业务。现在大概一半是这样。另外我们也在寻求跟一些国内的科研机构、供应商还有大学进行合作。

Q54:转为RPT后采购量如何?

A:采购量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Q55:产品的战略选择如何?

A:当时在0809年当时的事业部领导战略选择。日本是选择集中在中小尺寸,一旦做中小尺寸,跟日本要竞争就会很激烈了。。

 

Q56:对于全球来讲,RTP市场占有率如何?

A: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的话,我们RTP的占有率就台数来讲,达到50%以上。

 

Q57:为什么不用偏光片来生产?

A:因为做大型尺寸的话,存在偏光片的搬运投入跟模组的人工作业的话会造成很多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用RTP来来生产。

 

Q58:南京的人员结构如何?

A0405年在偏光片部分招聘了100个人不到,大部分都还在公司,但是现场有些人可能移动到电池部分了,所以我们这边相对人员还是比较稳定的。工程师的话,现在我们核心的人,比如说像部长以上这些人的话,基本上工龄都是在10年以上。

 

Q59:非TAC材料如何发展?

A:非TAC材料爆发性增长,并且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相对来说PET要比纯粹都是TAC的价格高一些。

 

Q60:杉杉是如何与LG的偏光片业务接触上的?

A:最开始是LG通过服务机构公开征召合作伙伴,经过LG内部评估选择了杉杉。杉杉与LG在电池方面也有合作基础。

 

Q61:预计最早什么时候能走完全部流程?

A:大概明年一季度全部完成。

 

Q62:后续张家港的两个工厂或是广州的第二条线,是能通过南京工厂和广州第一条线的经营利润来覆盖,还是需要进一步融资?

A:基本上除RTP以外广州不会再有特别大的投资,主要还是着眼于张家港的投资。资金来源在交割完成后由新公司来主导。

 

Q63:资本开支的金额是否有预估?

A:内部有预估,不准确所以暂时不方便公布。

 

Q64:杉杉本来是做锂电池材料,是否与LG化学南京锂电工厂存在合作?

A:之前杉杉就与LG在原材料供应或完成品买卖方面有合作,以后也会积极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Q65:偏光片与锂电池材料大相径庭,后续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A:后续战略是锂电材料+偏光片,公司资源会向这两项业务倾斜。

 

Q66:今年欧洲和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有很多新的增长点,基于此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的客户拓展方面是否有新进展?

A:杉杉在锂电材料行业深耕二十余年,已积累了大批优质的客户资源。今年蜂巢开始做锂电池,公司也已与其达成合作,以正极负极材料为主。

 

Q67:公司电解液业务情况?

A:电解液发展相对较弱,今年由董事长亲自负责,主要目标是扭亏。

 

Q68:公司定增是否已锁价?

A:已锁价。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工分
21.29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5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3)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0-10-18 18:18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同志们好1234
    超短追板
    只看TA
    2020-10-17 21:05
    很详细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0-17 20:47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