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北斗星通研究报告:北斗核心器件龙头,聚焦主业加速发展
快乐股市里的小跳蛙
躺平的老司机
2022-04-27 16:26:41

北斗核心器件龙头,聚焦主业加速发展

北斗核心器件龙头,迎来高质量发展期

公司成立于 2000 年,面向北斗产业,以技术立足,历经20 余年发展,成长为国内北斗领域核心元器件(芯片、板卡、天线等)龙头。公司经过四大发展阶段,从最初代理 NovAtel 产品、提供北斗运营服务的初创阶段,到布局北斗芯片、汽车电子的转型升级阶段,再到规模化布局卫星导航天线、陶瓷元器件、定位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近年来,公司围绕“聚焦主业、调整结构”,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迎来加速发展期。

目前,公司主要形成了四大业务板块,即芯片与数据服务、导航终端产品、陶瓷元器件及汽车电子:

(1)芯片与数据服务:包括①导航芯片/模块/板卡系列产品,其中,标准精度产品主要应用于物联网及消费类市场,高精度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驾驶、无人机、精准农业、轨道交通、智能机器人、地基增强、测量测绘等领域;②数据服务包括高精度云服务(Rx Networks、真点科技)及海洋渔业位置数据服务。

(2)导航终端产品:包括①天线产品:包括卫星定位天线(应用于车载智能网联、无人机、通信基站等)、无线传输产品(应用于电台等)、天通卫星移动通信天线等各类天线;②国际代理产品:代理诺瓦泰等海外厂商模块/板卡产品;③信息装备:面向特殊市场提供卫星导航、惯性导航、授时、定位定向等终端产品及服务;④数据采集终端:面向民用市场的测量手持终端、手持采集终端、医疗版手持终端等。

(3)陶瓷元器件:主要包括基础材料、LTCC 元器件和微波介质元件,面向各类通信微波射频器件提供基础原材料。

(4)汽车电子业务:即智能网联业务,遵循“一体两翼”布局:①“一体”业务主要聚焦智能座舱和数字仪表等主要产品,并布局安全仪表、微座舱创新;②“左翼”业务布局车载高精度定位相关硬件产品(卫惯组合导航、高精度定位、融合定位总成);③“右翼”业务提供智能座舱娱乐域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开发服务等软件业务。

业务结构方面,2021 年芯片及数据服务实现收入 7.6 亿元,占比20%,其中芯片业务实现收入 6.3 亿元,数据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1.3 亿元;导航产品业务实现收入 9.9 亿元,占比 26%;陶瓷元器件业务实现收入1.6 亿元,占比4%;汽车电子业务实现收入 19.4 亿元,占比 50%,其中智能网联业务实现收入14.3 亿元。

股权清晰,管理层技术基因浓厚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保持稳定。公司实控人为周儒欣先生,截至22Q1,持股比例为 25.86%;大基金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8.57%。总体来说,公司股权结构较为清晰,整体上维持稳定。

公司管理层技术基因较为浓厚,产业经验丰富。公司管理层多为相关专业毕业,在北斗导航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基因,例如总经理高培刚先生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副总经理王增印先生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程技术),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仪器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与北斗融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席科学家张正烜先生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且董事会与管理层产业从业时间较长,加入公司时间较长,管理层稳定,产业经验丰富。

轻装上阵,聚焦主业

公司在大规模发展阶段,收购了较多外延资产,对公司现金流、利润产生较大侵蚀。2014-2020 年期间,公司先后收购了银河微波(国防业务)、广东伟通(基站以租代建)、in-tech(汽车工程服务)等业务。上述资产虽然在短期内贡献了一定收入,但一方面随着并购规模扩大,公司商誉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对利润产生一定侵蚀,另一方面,部分业务本身对现金流的要求较高,盈利能力有限,对公司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公司战略更新,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主业。2020 年起,公司战略更新,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始剥离部分非主营业务资产,加强主业发展。公司先后剥离广东伟通、东莞云通、银河微波、in-tech 等,回收投资,集中资源发展重点业务,提高经营管理质量。

公司逐渐重回增长轨道。剥离非主营业务后,叠加北斗行业的加速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持续提升,归母净利润也不断提升。受益于此,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8.51 亿元,同比+6.2%,实现归母净利润 2.0 亿元,同比+38.2%。

加强激励,加速发展

2021 年公司推出新一期股权激励计划,面向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管理骨干和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合计 235 人授予限制性股票565 万股,授予价格为21.24 元/股。 公司设定业绩考核目标为以 2020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或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021-2023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10%/30%/50 或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0%/20%/35%,对应 20-23 年 CAGR 分别为 14.4%/10.5%。以净利润为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目标彰显了公司对于未来盈利能力提升的信心。

北斗卫星导航:景气度持续,国产替代深入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是公司的业务支点,受益于北三组网和政策推动等有利因素,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国内政策重视度也不断提高,作为新基建中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一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 年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到 4033 亿元,同比+16.9%。

公司基本实现北斗用户段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北斗用户段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芯片/板卡、天线,中游终端与解决方案及下游运营服务。公司在规模化发展阶段围绕“北斗+”已基本实现北斗用户段的全方位布局,具体包括(1)芯片/板卡:和芯星通与芯与物;(2)天线:华信天线与佳利电子;(3)终端设备与解决方案:杭州凯立、赛特雷德等;(4)运营服务:北斗信服、真点科技、Rx Networks等。

从定位精度角度划分,卫星导航定位民用场景可分为高精度(亚米级及以下)和标准精度(米级及以上)。公司在两大领域均有所布局,如芯片板卡方面,子公司和芯星通同时具备高精度和标准精度产品,子公司芯与物则主要面向消费级的标准精度应用。

高精度:有望成为标配,市场前景广阔

万物互联时代,从车联网到智能可穿戴设备,高精度位置信息有望成为智能设备的标配。通过“高精度定位服务+各类传感器”的融合智能算法,传递时空信息,成为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交互的桥梁,应用不断增多,如车联网、智慧城市等,消费级产品也开始出现应用趋势。

高精度位置信息需要依赖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受益于上述趋势,2020 年中国高精度终端相关产品(RTK、天线等)市场规模合计约 110 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 34.4pct,处于加速发展通道。

目前高精度卫星定位的下游应用主要包括测量测绘(GNSS 接收机等)、形变监测(如地灾监测)、封闭半封闭场景自动驾驶(如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等)、乘用车自动驾驶等。根据我们测算,2025 年国内高精度板卡市场规模约50亿元,高精度天线市场规模约 15 亿元。

各细分环节的需求量测算如下:

1)测量测绘: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数据,2019 年国内高精度GNSS 接收机出货量约 20 万台,考虑到主要测绘设备生命周期在 3-4 年,以及产品使用门槛降低后带来的一定需求增长,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可达 33 万个。

2)地灾监测:据中国地址调查局,2022 年全国预计将部署2 万余处地质灾害监测点,“十四五”期间将新建 8.2 万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点,对应23-25年平均每年新建 2.1 万处地质灾害监测点,假设每个点需要5 台设备,则累计所需终端数量约 57 万台。

3)农机自动驾驶:假设 2025 年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可达15%,则对应潜在高精度定位需求达到 67.5 万台。

4)工业无人机:从大疆行业应用情况来看,高精度定位在农业植保、巡检、测绘、应急等领域开始逐步应用,参照 Frost&Sullivan 数据,预计2025 年上述领域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可达 1212 亿元,以 ASP 20000 元和高精度渗透率75%估计,对应高精度定位无人机需求约 450 万台。

5)乘用车自动驾驶:假设 L3 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必备卫惯组合系统,预计2025年国内L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出货量约 517 万辆。

根据业内询问结果,目前高精度板卡均价已在 1000 元以内,远期有望降低到500元以内;高精度天线均价已在 200 元以内。按照高精度定位终端配备一个高精度板卡、一根高精度天线测算,预计 2025 年国内高精度板卡市场规模约50亿元,高精度天线市场规模约 15 亿元。 其中,车载高精度市场尤其值得关注,预计占比在一半以上。随着汽车新三化不断深入,高精度定位大量上车应用,其出货量占比或达到总体需求50%以上。且产品形态亦有显著变化,目前最为明显的是汽车天线——车里的天线集成度越来越高,包括高精度、WiFi、蓝牙等,随着功能丰富和集成度提高,天线产品单价亦有望提升。

高精度服务市场远期空间广阔。价格方面,千寻位置推出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 FindCM 收费标准为 3600 元/年/个、亚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FindM Pro收费标准为 300 元/年/个;需求量方面,由于每一台运行中的高精度定位设备均需要高精度定位服务支持,并假设设备平均更换周期为 4-5 年,以此估计,预计2025年国内增强服务市场规模可达 160 亿元,具有极强增长潜力。

标准精度:物联网应用星辰大海

公司主要的标准精度芯片产品布局为火鸟系列(UFirebird),目前共有两代产品,主要应用于标准精度的车载前装导航及物联网类(包括可穿戴设备、Tracker、手机/平板等)市场,而物联网类市场为公司 2021 年重点开拓的应用领域。

在物联网等消费类领域,分细分场景来看: (1)智能可穿戴:据 IDC 数据,2021 年国内可穿戴市场出货量接近1.4亿台,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可接近 2.7 亿台,21-25 年 CAGR 为17%。(2)共享出行:据公安部数据,2019-2020 年国内共享单车年投放量均在2000万量左右,假设 21-25 年维持 2000 万辆/年的投放规模;另据艾媒咨询数据,共享电单车投放逐步增加,预计 2025 年国内投放量可达800 万辆。(3)Tracker:据 First analysis 数据,预计我国用于物流/资产追踪等应用的M2M 连接数量为 6400 万。 (4)平板电脑:据 IDC 数据,2021 年国内平板电脑出货量约2842 万台,占全球比重约 17%,预计 2025 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约 1.56 亿台,对应国内出货量约2643 万台。

基于上述细分领域,预计2025年国内物联网等消费类领域设备数量约在3.8亿台,用于物联网等应用的标准精度芯片单价较低,约在2-4 元左右,以3 元/颗计算,对应市场规模约 11.5 亿元。

特殊市场:北三升级换代,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北斗装备是我国军工信息化和国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包括导航、跟踪目标、武器制导、搜救、侦查制图等功能,在指挥控制、战场机动、补给支援、火力协同、战场救援和保障精确打击等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十四五”期间,北斗特殊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 从市场规模来看,参考美国在 GPS 和 PNT(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方向的国防预算数据,根据美国《国防授权法案 2022》,2022 年美国国防预算中用于上述领域的支出在 20.55 亿美元,占 7682 亿美元总预算的0.3%。而我国2022 年国防支出预算为 14760.81 亿元,对应市场规模约 40 亿元。

除此以外,警用、应急等其他特殊市场应用也在持续招标。北斗在公安领域可用于应急通信、任务指挥、巡防管控、警用授时等,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 年各地部署各类终端超 1.2 万台。应急管理方面,如在森林防火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国内部署各类北斗终端超1.5 万台。

竞争格局:国产替代持续深入

北斗用户段上游芯片、板卡与天线的国产替代均已取得较大进展,北斗产业内上下游延伸布局也成为趋势,北斗上游元器件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高精度市场,国产替代已基本完成。据 2021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0 年国产高精度板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目前国内外领先的板卡生产商主要包括天宝、诺瓦泰、Septentrio、北斗星通、司南导航、华测导航等。从竞争格局来看,和芯星通(北斗星通)目前占据行业第一,高精度板卡出货量占国内 60%-70%的份额。

标准精度市场,国产厂商仍在逐步突破。标准精度市场较行业及特殊市场有两大显著区别,其一是对功耗更敏感,尤其在手机、物联网等应用方面,因此更先进制程的优势更凸出;其二是出货量远高于行业及特殊市场,对于产能要求较高。因此,在手机等消费类市场中,高通、联发科等手机SoC 厂商具备天然优势;而在手机以外的大众应用中,包括 u-blox、ST、博通、索尼等海外厂商在如制程、产能等方面的先发优势较为明显。目前,国产厂商正在逐步突破大众消费市场,包括华大北斗、中科微电子、泰斗微电子等厂商在物联网应用等有所斩获,而公司正抓住“缺芯”的窗口机遇积极进入标准精度的消费类市场中。

天线方面,国产替代也已完成,国产竞争加剧。随着国内公司在天线领域持续、稳定地布局投入,目前国内高精度天线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数据,高精度天线国内市场中国产替代份额达90%,后续主要是国产厂商之间的竞争。目前国内专业的北斗天线供应商主要包括北斗星通(华信天线与佳利电子)、海积信息、金乙昌等,公司在竞争格局中占有优势,据华信天线官微,2018 年在国内测量测绘领域,其高精度天线市占率达70%以上。

 

智能网联与陶瓷元器件:需求旺盛,空间充足

北斗卫星导航之外,公司主营业务还包括汽车智能网联与陶瓷元器件两大领域。汽车智能网联:一方面有望持续受益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不断渗透;另一方面,“软件定义汽车”发展趋势下,软件外包有望增多,软件工程潜力充足。陶瓷元器件:5G 时代 LTCC 从基站到手机应用广阔,国产替代空间充足,公司加大产能布局有望受益。

汽车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持续渗透,公司份额有待提升

公司智能网联采用一体两翼的产品布局,“一体”为智能座舱;“左翼”为智能驾驶域相关产品,当前主要为高精度定位等相关产品与服务;“右翼”为软件工程。

智能座舱是对传统座舱全方位的升级,在硬件方面,原有的中控和仪表屏由机械式升级为数字液晶屏幕,并展现大屏化、多屏化、联屏化趋势,并增加了流媒体后视镜、HUD 及副驾/后排娱乐系统等;软件方面,智能座舱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导航信息、周围环境信息、娱乐信息及生活服务信息,同时进一步将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触摸控制、手势识别、虹膜识别等人机交互技术融入其中。

智能座舱渗透率正持续提升。据 IHS Markit 数据,预计2025 年全球/国内市场智能座舱新车渗透率分别可接近 60%/80%,至 2025 年市场规模可分别超560亿美元/1100 亿元。

座舱硬件:不同产品发展阶段不同,关注弹性较大的硬件产品

(1)中控和仪表:大屏化、多屏化、联屏化是打造座舱科技感的重要方案——仪表台上的超大屏设计(延伸出副驾屏)成为车载显示屏的一个重点拓展方向,服务对象从驾驶员拓展至副驾乘客,也意味着车内娱乐要素将会提升。目前,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渗透率较高,虽然中控屏幕升级有望提升价值量,但增长弹性相对较小;全液晶仪表目前渗透率较低,有望不断落地应用,弹性高于IVI。总体来看,预计 2025 年国内液晶仪表和车载娱乐系统市场规模分别有望达362和 512 亿元,合计约 874 亿元。

(2)HUD:HUD,即抬头显示,将关键信息映射到驾驶员前面的透明介质或挡风玻璃上,减少低头看仪表和导航的次数,确保行车安全,目前主要包括C-HUD、W-HUD以及 AR-HUD 三种形态。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以及投影单元技术的升级,HUD车辆标配率逐年上升,而 AR-HUD 的占比提升则有望推动整体均价上升。市场规模方面,预计 2025 年国内 HUD 市场规模可达 150 亿元,20-25 年CAGR 可达80%,成长弹性显著。

(3)DMS:DMS 指驾驶员监控系统,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中,要求自动驾驶车辆应具备人机交互功能,在特定条件下需要驾驶员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应具备识别驾驶员执行动态驾驶任务能力的功能。DMS 目前渗透率较低,在政策推动向有望加速应用,市场规模方面,预计 2025 年国内 DMS 市场规模约 50 亿元。

(4)流媒体后视镜:前装车型不断增多,包括红旗、奔腾、别克、路虎、丰田等品牌。并且受益于车内位置的便利性,流媒体后视镜的功能有望不断增强,如搭载人脸识别等技术、与 ETC 等其他功能融合等。市场规模方面,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约 40 亿元。

软件工程:“软件定义汽车”,软件外包或增多

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智能汽车软件架构向SOA 升级,而SOA软件架构相对复杂,主机厂对于软件系统难以实现完全的自研,主要基于自身内部能力和差异化期望决定 IP 和软件的采购策略,因此SOA 软件架构中多个环节依赖需要第三方供应商:

(1)从主机厂决策角度,内部能力和产品差异化定位决定IP 和软件采购策略。IP 和软件自研的核心驱动力是软件定义汽车模式下商业模式的转型,即整车厂将通过向 C 端收取软件授权和 OTA 更新服务费以完成商业模式闭环。如同智能手机,吸引消费者付费的核心驱动力必然来源于通过软件实现差异化从而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同时,随着软件功能日益复杂,软件成为整车BOM 的重要一项,整车厂自研的动力还来源于降低外部供应链成本。这一背景下,整车厂对于软件的采购策略便可由收益(差异化)和成本(内部能力)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为实现软件商业闭环,对差异化有更高要求,则整车厂倾向于自研;而内部软件能力不足,自研成本过高则会推动整车厂倾向于外包。

(2)具体到 SOA 软件架构各环节上:软件定义汽车的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四层架构——(1)硬件平台,异构分布式硬件架构;(2)系统软件层,包括虚拟机、系统内核、POSIX、Autosar 等;(3)应用中间件和开发框架包括功能软件、SOA等;(4)应用软件层,包括智能座舱 HMI、ADAS/AD 算法、网联算法、云平台等。如前文所述,主机厂决定软件外包与采购与否主要基于差异化完成商业闭环创造收益和是否能降低成本两个角度出发,主机厂自建团队的主攻方向将主要是能为消费者直接创造价值的软件,比如座舱 HMI、自动驾驶等;但通用软件(比如环视拼接、语音、DMS),以及共性平台级软件如 OS 内核、虚拟机、高精度地图、云平台等,主机厂未来仍将优先考虑对外采购。

竞争格局:公司规模与龙头相比,差距较大

不同座舱硬件产品竞争格局有所差异。智能座舱硬件产品领先企业主要包括国际Tier 1 如博世、伟世通、大陆、安波福、电装等,国内Tier 1 亦有较快发展,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东软集团等,公司子公司北斗智联近年来亦取得积极进展,客户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城汽车、长安、吉利、先锋等。不过不同座舱产品的市场格局有所不同,如全液晶仪表、HUD 等产品市场集中度较高,CR5均已超 80%;IVI、流媒体后视镜、DMS 等市场格局则较为分散。

公司市场份额有待提升。从收入角度来看,2020-2021 年,公司汽车智能网联业务分别实现收入 10.8/14.3 亿元,较国内竞争对手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等有较大差距,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大。

陶瓷元器件:LTCC 5G 时代前景广阔,国产替代空间充足

微波介质陶瓷是指应用于 300MHz~300GHz 微波频段电路中作为介质材料并完成一种或多种功能的陶瓷材料。该类材料通常在微波频段内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有利于小型化)、非常低的介质损耗(低损耗)和接近零的谐振频率温度系数(高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微波谐振器、滤波器、振荡器、移相器、微波电容器以及微波基板等。

进入 5G 时代,低温共烧结陶瓷(LTCC)优势显著,亦是公司当前大力拓展的方向。从产品定义来说,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是一种在未烧结的流延陶瓷材料上印刷互联导体、元件和电路,并将该结构叠层压制在一起,然后烧结成一个集成式陶瓷多层材料的技术。常用的LTCC 电子元器件产品包括滤波器、双工器、天线、巴伦、耦合器、功分器、共模扼流圈等,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WiFi、汽车电子、T/R 组件等领域。

LTCC 结合了厚膜技术及 HTCC(高温共烧陶瓷)技术的优势,契合5G 时代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高性能的技术发展方向。LTCC 拥有高导电率、低Q介质、低工艺温度、导体印刷高精度、良好的介质材料厚度控制、对层数无限制等优点,在高频特性、密封性和散热等性能上具备优越性。 

(1)基站侧,宏基站方面以单基站 3 个天线扇面、单天线64 通道测算,据QYRResearch,每个单元使用 5-6 个 LTCC 器件(包括 2-3 个巴伦、2 个滤波器和1个耦合器)计算,则单基站 LTCC 器件需求约 960 个,以未来每年全球140万5G宏站建设量推算,年均出货量约 13.44 亿个;小基站以单基站3 个天线扇面、每面天线 8 个 4T4R 单元计算,据 QYR Research 每个单元5 个LTCC 器件计算,则单基站用量约 120 个,另据 Small Cell Forum 预测,到2025 年,全球小基站新建数接近 600 万座,对应市场需求约 7 亿个。

(2)手机侧,据 IDC 数据,2021 年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5.59 亿部,预计2025年可达 11.94 亿部,渗透率达到 78.25%。根据华新科技统计,手机从4G 进入5G时代,LTCC 的消耗量从每部手机 3-5 颗,攀升至 10-18 颗,保守估计以单部手机10个 LTCC 器件估算,则手机侧对 LTCC 器件的需求可突破百亿个。

竞争格局方面,LTCC 市场寡头垄断,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据灿勤科技招股说明书,HTCC 和 LTCC 市场排名前 9 的厂商占据近 90%市场份额,主要技术掌握在日本、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手中,产业集中度较高。领先厂商包括村田、京瓷、TDK、博世、CTS、太阳诱电、国巨、华新科技、璟德电子、奇力新等。国内厂商中,除公司子公司佳利电子外,顺络电子、麦捷科技、风华高科等均有LTCC 布局。

公司积极布局 LTCC 产能,向消费类市场进军。公司2019 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部分用于 5G 通信用核心射频元器件扩能及测试验证环境建设项目,建成年产 12 亿只 5G 通信用 LTCC 射频元器件、4000 万只5G 通信用陶瓷介质滤波器生产能力,同时建成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和射频器件测试验证平台。截至2021年,子公司佳利电子加快推进三期募投实施,推进国产化设备降成替代,完成工艺改善近百项,确保客户质量绩效全年维持 A 等,1005 小尺寸器件量产工艺全线贯通,LTCC 全系列产品线设备月产能超亿颗,具备了向消费类市场进军的产能基础。

竞争优势:技术积淀,业务协同,自主可控

公司早于 2009 年开始布局北斗芯片,收购的华信天线及佳利电子在天线等领域亦深耕已久,公司在北斗元器件领域技术积累深厚,产品竞争力强。除此以外,近年来公司加强了对主营业务的资源聚焦,现有的卫星导航、汽车智能网联及陶瓷元器件等三大业务板块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在自主可控背景下,公司面向的各类业务国产替代需求旺盛,公司具有自主核心技术优势,有望把握时代机遇,迎来加速发展。

竞争优势一:北斗基础元件布局悠久,技术积累深厚

公司在北斗基础元件领域技术积淀悠久:

(1)芯片方面,2009 年公司成立和芯星通正式进入芯片布局,据公司官网,2010年发布首款产品 NebulasTM。至今,公司已具备高精度芯片系列Nebulas及标准精度芯片产品系列 Ufirebird 两大产品系列,工艺制程均已达到22nm,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板卡方面,2010 年公司板卡产品中标武大北斗/GPS 双系统四频率接收机项目,随后陆续发布 UB370、UB280 等板卡产品。据公司官网,目前公司板卡产品包括 UB480M、UB480、UB482、CLAP B7、UT4B0 等产品。

(3)天线方面,公司主要依靠收购华信天线和佳利电子完成布局。华信天线2008年成立起便专注于卫星定位天线领域,研发出多款天线产品,并参与主导制定测量型天线行业标准;据佳利电子招股说明书,佳利电子2005 年开始卫星导航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亦布局悠久。

受益于公司技术积淀,公司基础元件竞争力强,体现在:

(1)在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产品名录中名列前茅。在《北斗三号民用基础产品推荐名录(1.0 版)》中,公司产品在 5 类项目中 4 项均位居第一,包括RNSS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双频多系统高精度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多模多频高精度天线及多模多频高精度模块。

(2)产品在多个项目的投标实物比测中位居前列。公司相继取得导航型基带芯片、高精度 OEM 板、基带射频一体化芯片、多模多频高精度模块及多模多频高精度天线比测第一。第二阶段招标中,公司亦在射频芯片、天线、模块等方面位居前列。

竞争优势二:业务布局具有协同效应

公司内部业务具有协同效应优势。公司具有较完整的产品体系并逐步完善,北斗核心基础产品赋能汽车智能网联业务,信息装备、汽车智能网联业务带动基础产品销售,卫星导航、智能网联两大业务相互促进。此外,微波陶瓷元件业务也为北斗产品进入消费类市场提供客户协同。

以智能网联业务为例,内部协同为公司打造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具备汽车电子前装研制量产能力和北斗高精度定位及服务优势的汽车电子Tier 1。受益于此,北斗智联深度参与北斗专项、国家/行业标准及产业规划制定,客户实现不断突破:

(1)北斗重大专项方面,2021 年公司先后中标了北斗办“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示范项目-重庆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北斗+智能网联汽车”(涉及 20 万套北斗智能座舱终端,中标金额超 5000 万元)和工信部自动驾驶课题相关项目,彰显了北斗智联在“北斗”应用上的独特优势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制上的领先技术与综合实力。

(2)标准制定方面,2021 年公司参与了《道路车辆导航定位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第 1 部分:卫星导航》、《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车载高精度卫星定位与高精度惯性导航融合系统技术标准》等国家标准制定,牵头编写了《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卫星定位白皮书》,还参与了国家发改委的北斗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的北斗十四五规划编制。

(3)客户突破方面,2021 年公司突破了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城汽车等重点客户,获得商业化项目定点;进一步扩大了在长安、吉利、先锋客户的市场份额;并在高精度定位、视觉融合感知等高精度上车创新业务上实现了一汽、奇瑞等客户的商业化项目落地。

竞争优势三:国产替代机遇下,公司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公司具备卫星导航领域核心技术,尤其是芯片的自主可控研发能力。公司通过多年来的研发布局,实现芯片、板卡、模块、天线等核心元器件以及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的自主积累。以公司在研项目为例,相关产品与运营服务的核心技术研发均由公司独立自主研发进行。

公司抓住国产替代机遇,实现标准精度市场对海外厂商的替代。据公司公告,2021年公司芯片业务实现收入 6.25 亿元,同比+37.3%,主要受益于高精度领域收入增加及标准精度产品实现大客户导入,抓住了“缺芯”的国产替代机遇,公司合同负债同比+55%至 2.3 亿元,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缺芯环境下公司的客户认可程度,订单持续增长。

在陶瓷元器件领域,公司同时具备低温共烧陶瓷(LTCC)和高温陶瓷(微波介质)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子公司佳利电子二十余年来致力于无线通信用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研发与射频元器件制造,截至 2019 年,据公司公告,佳利电子拥有科研人员近 150 人,其中材料与器件研发人员占 80%,陆续从境内外引进在射频元件(模块)设计、陶瓷材料开发、生产工艺优化等领域的行业高端人才近20 名,并加强了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等高等院校博士专家团队的产学研用合作。公司现有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微波陶瓷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微波陶瓷材料工程实验室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与创新平台,彰显技术实力。

目前公司持续推进陶瓷元器件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突破,部分核心研发产品已实现小批量出货。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完成介质波导系列新产品转产,提升了产品直通率,具备一定的批产能力;开发的高频高 Q 值 LTCC 典型材料得到行业头部客户认可,并已小批量出货;已研发低介电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并实现多款器件的制样、送样与测试验证,已获小批量出货。

财务分析

资本结构及偿债能力分析

整体来说,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偿债压力减轻。2021 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34.8%,有息负债率为 1.4%,从公司历史变动来看,资产负债率在2016-2019 年持续上升,偿债能力下滑,19 年后随公司战略转型,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息负债率则自17年来持续下降,偿债压力总体呈减轻趋势;对比同行来看,2021 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和有息负债率处于行业中上水平。

公司 2021 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 1.89 和 1.44,较2020 年有所下降,短期偿债能力略有下降,主要原因为“缺芯”机遇下加大备货而市场需求旺盛,推动公司应付账款、合同负债显著提升,且由于限制性股票回购与集团外资金拆解等因素,其他应付款上升明显;权益乘数为 1.53,与2020 年同期持平。

经营效率分析

2021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79/98,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 156/160,即公司应收账款周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近年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加强回款管理,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明显提升,有助于改善现金流水平,提高经营效率,营运能力提升。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近期均有明显改善。毛利率方面,2020-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28.3%和 29.2%,分别同比+1pct 和0.9pct,改善显著;净利率方面,2020-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率分别为 4.0%和5.3%,2021 年已达到2014年以来公司净利率的最高点。

公司近年来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受益于(1)剥离非主营业务,一方面增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例如 2020 年公司完成对 e-troFit(汽车油改电业务)业务的剥离,当期该业务录得亏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收窄商誉减值损失情况,受益于此,公司 2020 年以来资产减值损失大幅改善,从而增强利润表现。

(2)汽车电子业务规模效应逐渐体现。由于毛利率相对较低,汽车电子业务依赖规模效应实现盈利。随着近年来收入规模提升,据公司公告,2021 年北斗智联年制造费用占比同比下降 20.7%,2021 年质量成本率同比下降21%,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有望推动亏损收窄,逐步实现盈利。

(3)公司在费用管控方面较为稳健,2020-2021 年较2019 年有明显回落。2020-2021 年,公司费用率合计约在 25%-26%左右,费用管控较为稳健,较2019年的近 30%下降明显。

成长性分析

2021 年由于剥离部分资产,公司收入增长相对平缓,但利润增长表现突出,增速分别为 6%/38%;近五年,公司收入复合增长率为 15%,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8%,优于行业整体水平。

现金流量分析

公司通过剥离部分非主营业务资产,并受益于营运能力提升及主营业务不断向好,经营性净现金流表现提升。公司剥离的部分非主营业务对于现金流的占用较高,如从事基站以组代建的广东伟通。除此以外,如前文所述,公司近年来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回款力度增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不断下降,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提升,营运能力增强;叠加主营业务向好。基于此,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表现近年来呈现提升趋势,在加大备货等情况下,2021 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仍为正,达 3.05 亿元。

盈利预测

假设前提

我们的盈利预测基于以下假设条件:

芯片与数据服务业务:芯片方面,高精度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公司加速布局物联网等消费领域标准精度芯片,亦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数据服务方面,公司从事海洋渔业等行业运营服务时间悠久,随着一方面海洋渔业需求较为稳定,另一方面智慧海港等建设推进,有望实现稳健增长;高精度定位服务是实现高精度定位不可或缺的环节,公司有望随硬件在客户应用推广实现协同增长,迎来快速增长。基于此,预计公司芯片与数据服务业务22-24 年营收增速为27%/43%/32%;毛利率方面随着较低毛利的标准精度芯片出货提升,略有下滑。

导航产品:天线业务方面,如前文所述,市场参与者逐渐增多,公司作为行业龙头预计将实现平稳增长;信息装备方面,特殊市场北三升级换代,装备采购有望持续增长;代理业务和数据采集终端总体维持稳定。基于此,给予导航产品业务22-24 年营收增速 16%/20%/8%,毛利率由于天线等产品竞争加剧,略有下降。

陶瓷元器件:通过募投项目的条件建设,公司 LTCC 陶瓷元器件年产能大幅提升,巩固现有行业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消费市场,预计未来3 年营收增速分别为35%/30%/25%,毛利率维持稳定。

汽车电子业务:公司汽车智能网联业务持续发展,规模效应逐渐释放,不过由于in-tech(汽车服务工程业务)的剥离,短期内整体增速受到一定影响。基于此,假设公司汽车电子业务 22-24 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25%/20%,毛利率由于规模效应有所提升。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北斗星通
工分
3.6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画个圈圈送给你
    一路目送的小韭菜
    只看TA
    2022-06-25 21:12
    蹲一波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