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第十一届中国粮食市场论坛纪要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2-06-07 23:39:02

第十一届中国粮食市场论坛纪要

 

时间:5月26日

形式:线上交流

会议介绍:中华粮网、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主办,河北省粮食交易中心、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河南工业大学协办。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毛留喜、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中叶、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院长张智先、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柴宁。

 

 2022年国内外小麦市场形势及展望

一、消费情况:

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但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现在粮食安全的问题——“养活中国人以及需要的畜禽”。

 

面粉生产情况:

成本高、销售困难、产能过剩,行业洗牌加剧,大粉厂主导地位。

 

二、生产情况:命运多舛

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期明显拉长,普遍推迟,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省有1.1亿亩小麦晚播,苗情长势复杂,夺取夏粮丰收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困难。

 

分析来看,由于2021年我国冬麦播种时间明显延后,导致部分地区小麦发育迟缓,生长阶段迟滞导致当前小麦苗情水平较正常年份有明显差距。同时2、3月月份出现的一些气象干旱及部分地区阴雨寡照,也对长势带来一定影响。

冬小麦苗情转化好于预期。4月中旬,北方冬小麦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达87.9%,比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5省1.1亿亩晚播麦已普遍增施一次返青肥,苗情转化明显。

各省生产情况:

 

省份

 

生产情况

 

河南省

 

从调研情况来看,豫北地区目前在田小麦长势与往年基本持平或略弱于常年;豫南地区,南阳、驻马店等,新季小麦已经陆续上市,根据问卷及电话调研情况来看,豫南地区今年整体墒情充足,病虫害发生较少,已上市小麦品质整体好于去年,未收割小麦长势也普遍优于去年。

全省预计:播种面积较去年基本稳定;新麦亩产略高于去年。

 

安徽省

 

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小麦长势整体良好,天气影响轻微,部分晚播麦晚播时间也在10天以内,对苗情影响不大。

安徽今年的小麦预计将呈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三增”向好态势。综合测算,本年度安徽冬小麦面积较去年增0.5%,总产预计比去年增加1%。

 

湖北省

 

根据本次调研情况来看,今年湖北全省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及产量预期均高于去年,高于近几年水平,且今年湖北新麦普遍质量较好。

 

山东省

 

据调研结果分析,本年度全省冬小麦播种面积基本持平,部分地区略减。山东已全面进入旱情,其中在半岛地区及鲁南地区旱情程度已经达到特旱级别。山东的旱情还在持续当中。

 

河北省

 

河北全省受去年洪涝灾害较为严重,未播面积比例较大,导致总播种面积出现下降。

调研中有农户反映,由于当地地下水管理,往年播种地块今年不让播种,各种因素叠加,导致河北全省冬小麦播种面积出现略减情况。

综合测算,河北全省冬小麦总产量略减。

 

江苏省

 

从调研情况来看,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苏北集中的小麦产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造成一定程度的产量预期降低。

分析显示,江苏全省冬小麦播种面积预计同比增加0.44%,但是由于苏北产麦区出现大面积干早及干热风天气,预期亩产不足。

 

2022年新季冬小麦产情调研总结:

1)2022年冬小麦质量好于去年,总产量预计基本稳定

2)生产资料价格高企,小麦种植成本整体大幅提高

华北大部、黄淮等地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持续少雨天气将:导致麦田墒情持续下降,需防范农业干旱和干热风天气对小麦灌浆和乳熟成熟的不利影响。

 

三、价格水平:

当前国家政策性小麦停拍,预计中央及地方储备轮换影响力增大:

1)各级储备轮换表现抢眼屡创新高1.7+。

2)今年已轮出数量,需按时轮入。

3)部分省份增储存收购压力。

4)掌握粮源,积极收购。

5)网传:河南平顶山,驻马店,南阳,漯河,许昌,周口等地市粮食储备库计划开库收购新小麦,收购价格一等1.45,二等1.43,三等1.41。

6)5月26日调价情况:

驻马店遂平五得利大跌3分,新麦1.55元。

东明五得利跌3分5,新麦1.585元。

大名五得利跌5分,新麦1.56元。

亳州五得利:白麦1.6下调1分;红麦1.57下调2分。

5月26日起,青岛天祥食品集团金喜燕制粉公司,普麦收购价1.60元/斤!落2分!

菏泽市单县飞翔面业,新、陈小麦基础价格1.61元/斤,下调2分,(烘干粮拒收)其它收购标准不变,执行时间5月26日8: 00

菏泽天邦粮油新陈小麦统一下调2分,下调后1.63元。执行标准:容重795,水分11.5。

 

国际价格水平:

全国小麦产量变化源于小麦贸易程度高。据USDA最新数据显示,因黑海局势不稳导致新作产量前景不佳,2022/23年度全球小麦库存下降明显,小麦库存2.67亿吨,较上年下降1270万吨,处于五年低位水平。

 

主要影响因素:

1)疫情:多国严格管制措施,劳动力流动性遇阻,一些粮食出口国生产受影响。屯米屯面,惜售等心理增强。

2)成本提升:受疫情及俄乌冲突的冲击,全球物流供应链遭到破坏,限制全球谷物的正常供应,买家面临着运费大幅上涨的问题。

在能源成本上升的综合作用下,化肥价格高企。黑海地区不断上涨的保险费用将推升本已高昂的航运成本。

3)气候危机:美国干早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近60%的大陆处于干早之中。美国农业部则报告美国冬小麦长势较差。美国总体干早程度加重。(回顾2012-2013年由拉尼娜的加强引发了美国极端干早气候的持续,曾造成全美11/12年度玉米作构大福减产超13%,并推高当年CBOT玉米价格。)

4)需求提升:生物能源替代需求提升,将拉动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以玉米为例,其作为生物能源原材料需求占总需求量的26%。

5)资本的力量:疫情冲击失业率上升,经济下滑,为了刺激消费,全球各大经济体开始超发货币,大量的货币流入市场,进而引发了全球通胀。

 

俄乌战争对我国小麦市场影响:

1)托市小麦提前停拍,已回调的价格重新走高。印尼棕榈油出口禁令,印度小麦出口禁令/解除。

2)俄乌战争,提振全球粮价,国际麦价暴涨。国内麦价从江苏、安徽地储拍交开始。拍卖价一路走高,逐渐往北延伸,山东地储拍卖达到1.7+。

3)美国旱情加剧,青贮事件发酵。

总结:由于此前大量买船,我国粮价总体可控。6月-9月船期麦价高涨。全球新作谷物库存下降预示着粮价难以明显下降,未来几个月及后期进口成本将大幅增加。进口心态变化,谨慎。

 

四、对市场看法:

1)高开低走是共识,高价影响各收购主体参与积极性。农民惜售屯粮心理增强,.收购周期将拉长。政策更加向终端倾斜——形式多样。

2)新麦质量较好,主要以粉厂为主,饲料企业今年收购相对谨慎。

3)优质麦前期价差缩小,四季度后或存机会。预期将阶段性回落,为后期预留上涨空间。维持高位震荡,符合粮安大方向,波动料加剧。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我们面临的压力仍不算轻松。

总书记提出四方面要求:

1)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2)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政策层面对粮食种植的导向是非常明确的,扩大大豆补贴,吉林东部和西部大豆补贴高出玉米200元/亩以上,中部高出300元/亩以上)。

3)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4)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结: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如果种业上依然被“卡脖子”,就很难说能够保障粮食安全。要想粮食安全,要让农民挣钱!

 

五、近期小麦产业重点关注:

1. 各级储备小麦轮换节奏及价格。

2. 收割期及收购期天气(突发气象事件)。

3. 消费需求变化,加工企业采购意愿(风险意识/赌市心理)。

4. 玉米市场情况,养殖行业形势。

5. 贸易商、农户新麦收购及销售心理变化。

6. 疫情发展及防控情况等对物流的影响(跨区收割、收购)。

7. 天气及地缘政治对国际麦价波动导致的输入性影响。

8. 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及政策调控。

市场热点问题交流

 当前玉米市场热点问题交流

一、生产——今年玉米生产预期:

1. 东北玉米面积减少,华北面积变化持平略减,西北和其它地区面积略增。综合来看,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可能呈现减少态势,幅度减幅不大。基本贯彻了增大豆,稳玉米的宗旨。由玉米和大豆的各自优势决定的。初步预估减多少?未来的玉米产不足需将较长时间维持。

2 .国内玉米种植成本平均上涨幅度将超过20%。

二、玉米进口:

1.CBOT价格:自身供需、俄乌战争、货币政策、外围品种、不确定性预期是主要推动因素。

2.进口成本: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创出10年以来新高。国内玉米价格历史新高附近。

3.构建多元进口渠道:

商务部近日发布中巴双边合作成果清单,成果第五条:中国海关总署与巴西农业部签署《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修订版)《巴西花生(去壳)输华卫生与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正在推进《巴西大豆蛋白输华卫生与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巴西橙纤维颗粒输华卫生与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巴西豆粕输华卫生与植物卫生要求议定书》等协议文件,进一步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这也意味着国内进口谷物将进一步多元化。

南美粮仓具有巨大的进口潜力。

4.玉米及替代品进口:

乐观预估本年度玉米及替代品进口依然维持高位水平,但可能要下降。下年度的玉米依然需要进口量保持在高位水平!对进口通道的依赖性增强!

 

三、替代品:

1.小麦玉米比价的变化:

小麦和玉米价差已经回归,当前或今后情况来看,只有局部或阶段性替代发生。

2.替代品——托市稻谷:

稻谷库存相对乐观。从结构上看,粳稻谷占比例最大,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北产区,与玉米消费区域重叠性强。能否替代及替代量多少取决于政策。另要关注碎米进口。

3.替代品——稻米替代性能:

营养价值:稻谷的营养低于玉米,玉米的消化能(对猪而言)比稻谷高22%,稻谷的蛋白质含量为8%,而玉米的粗蛋白含量比稻谷高14.7%,可消化蛋白比稻谷高44%,而且稻谷中的粗纤维含量极高,约为10%,砻糠中的硅酸大大降低了稻谷粉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加工方面:由于稻谷的外壳较硬,因此粉碎稻谷比粉碎玉米、小麦等要耗更多的时间和电能。

糙大米:营养价值比稻谷高。糙米能值几乎与玉米相似,碎米中含有胚芽,所以蛋白质略高于玉米。用糙米取代玉米所配制的饲料饲养产蛋鸡和肉鸡,具有与玉米近似的饲养效果。

结论:从营养及加工上看,完全用稻谷取代玉米是不可取的;而用糙米全部取代玉米是可行的。但从价格上看,正常情况下,稻谷(糙米)的价格远高于玉米,即使现在玉米的价格涨幅远大于稻谷,但从市场行为来看,根本不具备替代的价格优势,这点与小麦完全不同。

关注超期稻谷:超期稻谷在多种原料的合理搭配下,正在进入饲料原料市场。稻谷后期能否大量用于饲料原料,主要看超期定向销售。

 

四、供需情况:

高规模低盈利的生猪将对饲料需求量维持高位。疫情下的工业消费高产能支持了一定的刚性需求。

1. 产消缺口:产消缺口的演变,是前些年玉米去库存完成的必要条件,后期的缩窄只能依赖于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

2.供需缺口:缺口更多的依赖进口和替代规模的增加,具有动态性。

 

五、玉米产业重点关注:

1. 外围环境变化的周期性。

2. 小麦与玉米价格关系影响。

3. 需求方面的因素:生猪弹性,高价原料。

4. 政策调控:价格弹性与收储。

5. 最关键的因素:替代与进口。

 

 2022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与展望

一、ENSO监测与预报

1.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判识标准:

1)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区域: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的赤道两侧区域划分为Nio1、2、3、4和Niño3.4区域。监测区域海洋表面等气温距平值,称为该区域的Niño指数。

2)Niño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的绝对值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0.5℃为厄尔尼诺,≤-0.5℃为拉尼娜)。

2.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已正式形成:

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连续5个月Niño 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值)分别为-0.55、-0.68、-0.91、-0.95和-0.93,标志着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已正式形成,事件类型为东部型(Niño 3.4指数绝对值达到峰值时,海温负距平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

3.当前拉尼娜状态持续:

1)2022年4月,热带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SST)较常年同期偏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拉尼娜状态持续。

2)当前热带大气和东亚大气环流表现出对拉尼娜事件的较典型响应:Walker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弱、位置偏北。

4.预计拉尼娜事件将在春末夏初结束:

1)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结果,预计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略有加强,后期缓慢衰减。

2)各海区主模态趋势预测,此次拉尼娜事件预计在春末夏初结束,夏季中后期中性偏冷的可能性比较大,不排除秋冬季有再次转为冷水的可能性。

 

二、近期气候趋势滚动预测

1.南海夏季风与近期气象干旱预测:

1)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南海夏季风监测业务标准,判定南海夏季风在5月第3候(具体为5月12日)全面爆发,爆发日期较常年(5月4候)偏早1候。

2)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意味着我国将全面进入主汛期。

3)一般情况下,季风爆发后的两周内,季风气流将携带更为充沛的西南暖湿水汽从热带印度洋和南海输送到东亚大陆,长江以南地区对流性强降水过程将显著增多。

4)目前,陕西北部、山西中东部、河北南部、辽宁西部、河南大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江苏中部和北部等地有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局地特旱。

5)陕西关中、山西西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等地部分麦区土壤缺墒。辽宁西部、河北南部等地土壤墒情偏差,对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播种出苗以及幼苗生长不利。

6)预计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东北南部、华北南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气象干旱将有所缓和。

 

2.未来15-30天气候趋势(6月4-19日):

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中北部、华东中南部、华中中南部、西南地区西部、西北地区西南部、西藏等地降水偏多。具体说来:

1)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大部、辽宁西北部、河北北部、江苏中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浙江、上海、福建北部、江西大部、湖南大部、湖北大部、重庆中东部、贵州东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青海南部、西藏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2)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上海、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云南西部、西藏南部等地偏多2-5成。

3)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甘肃西部、新疆东北部偏少2-5成。

 

3. 气温预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1)除云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2)内蒙古南部、吉林南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山西、陕西中北部、甘肃东部部分地区、宁夏、新疆北部等地偏高1-2℃。

 

4. 气象灾害展望及关注:

1)内蒙古西部、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北部、新疆等地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需关注气象干旱和森林火险。

2)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中北部、华东中南部、华中中南部、西南地区西部、西北地区西南部、西藏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应关注强降水及其次生灾害。

3)华北、华中北部、华东中北部、内蒙古西部、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冬小麦产区要关注干热风。

 

三、国内汛期气候预测:

1. 总体结论: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北方多雨的可能性大。

1)预计今年汛期(5月至9月)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

2)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台风影响偏重。

3)西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5月26日)偏早,雨量较常年略偏多。

4)梅雨开始时间接近常年(6月9日),雨量接近常年到偏少。

5)华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7月18日)偏早,雨量较常年偏多。

 

2. 降水量预报:降水分布和极端性预报。

1)今年夏季(6月至8月)主要多雨区位于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北东部、西南北部等地,次要多雨区位于华南南部、西南南部、西藏南部,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2)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多,可能有较重汛情。

3)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东部、华南北部、新疆、西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3.气温预测:

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山东大部、河南东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大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福建大部、台湾大部、新疆等地偏高1-2℃,上述地区高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4.气象灾害展望:

1)暴雨洪涝: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汛情较重。

2)气象干旱: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北部、西南东部、新疆、西北西部等地。

3)高温热浪:华东、华中、新疆等地。

4)台风:影响偏重,夏季发北上台风的可能性较大。

5)山洪地质灾害:西北东部和西南。

6)强对流:东北西部和南部、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等地。

 

四、春耕春播与夏收夏种气象条件分析:

1. 目前全国春播进度同比偏快。

1)截至5月16日,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81.5%,同比快2.1个百分点。

2)其中,早稻栽插已结束,春玉米播种九成半、春小麦过九成、大豆和薯类七成半、—季稻栽插四成半。

目前全国不同产区春播作物生育状况:

1)江南大部早稻处于分蘖期,华南大部处于分蘖拔节期,海南大部处于成熟收获期。

2)西南地区一季稻大部处于三叶至移栽返青期,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处于播种出苗至三叶期。

3)广西春玉米处于拔节期、部分进入开花吐丝期,西南地区东部处于三叶至拔节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大部处于播种出苗至三叶期。

4)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黑龙江西部春小麦处于播种出苗至分蘖期,部分进入拔节孕穗期。

5)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花处于播种出苗至第三真叶期,局部进入第五真叶期。

6)西北地区、内蒙古、东北地区西部马铃薯处于播种出苗阶段,西南地区处于分枝至开花期。

7)河北、山东、湖北花生处于播种出苗至分枝期,江西、福建和广东处于开花下针期。

 

2. 东北春播气象条件分析:

1)大部降水量正常或略偏多,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辽宁大部偏多5成至2倍。

2)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内蒙古东北部气温偏高1-2℃。

3)东北区域2021/2022年秋、冬季降水偏多,为2010年以来第二多,较常年偏多77%。

未来关注:整体形势较为乐观,未来玉米、大豆、水稻产量可期。需要关注北上登陆台风的可能有较大影响,虽然不会出现夏季低温,但局地洪涝、干旱和早霜的不确定性大。

 

3. 全国其它地区春播气象条件分析:

1)西北地区水热条件适宜,利于春小麦、春玉米、棉花、马铃薯等作物播种出苗。3月以来,西北地区回温快、气温偏高,光照正常,土壤蓄墒较充足,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春小麦、春玉米、棉花、马铃薯等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略快于去年同期。

2)4月以来大风降温、沙尘天气频繁,对春玉米、棉花等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略有不利影响。

3)华北、黄淮大部水热条件较好,春播进展顺利。4月以来,华北、黄淮大部气温正常或偏高、日照接近常年同期,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春玉米、棉花等作物播种出苗。

4)河北中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中部等地降水偏少,加之气温偏高,土壤失墒快,部分地区土壤缺墒,不利于作物播种出苗。

5)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春耕春播,但阶段性强降水和阴雨天气不利春播。3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光照正常略偏多,降水量充足,大部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水稻播种育秧和春玉米、棉花等旱地作物播种及幼苗生长。

6)部分地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春耕整地和水稻播种育秧短暂受阻。江西北部、湖南轻度倒春寒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略有不利。

7)华南大部光热充足,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和旱地作物播种出苗。

8)西南地区大部气象条件适宜,利于春耕春播。3月以来,西南地区东部气温偏高,日照偏多,大部土壤墒情适宜,气象条件利于水稻播栽和秧苗生长及春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播种出苗。

9)西南地区南部有4-7天阴雨天气,对一季稻播种育秧及马铃薯、烤烟等旱地作物适时播种出苗不利。

 

4.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条件分析:

1)预计江汉、江淮及河南南部冬小麦成熟收获期集中在5月下旬。

2)河南中北部、山东、陕西东南部冬小麦将于6月上旬成熟;新疆南疆中南部、陕西中部及华北大部冬小麦将于6月中旬成熟。

3)新疆南疆北部、陕西北部、甘肃陇东部分地区将于6月下旬成熟。

4)新疆北疆、宁夏南部、甘肃陇中和西藏冬小麦将于7月成熟。

预计今年夏收夏种期间,大部时段天气条件总体较好,利于开展夏收夏种:

1)预计5月下旬,贵州东部、重庆东部、四川东北部等地多阴雨天气,对夏收开展有一定影响。

2)江淮、江汉大部天气较好,适宜夏收。北方冬麦区大部时段以晴好天气为主,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灌浆成熟。

3)预计6月,西北、华北和黄淮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其中新疆偏少2-5成,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收获晾晒。

4)河北和山西中北部气温偏高,需关注干热风天气对小麦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气温偏高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墒情持续偏差,不利夏种。

 

五、夏收粮油作物产量预报:

1. 冬小麦气象条件回顾:总体来说,光热充足、降水正常或偏多,气象灾害影响较轻

1)秋播期多雨渍涝导致北方冬小麦播期明显推迟:

2021年9月至10月上旬,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多雨渍涝灾害突出,导致秋收腾茬整地偏慢,冬小麦播种进度明显推迟,小麦晚播占比高,冬前分蘖不足。

2)冬前气温偏高、墒情良好,利于冬前分蘖和苗情转化升级:

北方冬麦区大部冬前气温偏高,墒情良好,进入越冬期较常年同期偏晚5-20天,冬前生长时间延长,一定程度上对播种偏晚造成的冬小麦生长量不足进行补偿。

3)返青以来以来温高光足、墒情适宜,冬小麦苗情持续向好:

冬小麦长势好于预期。气温总体偏高,春季无冻害发生;干旱轻;光热条件好,病虫轻。

近期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缺墒。

2. 油菜气象条件回顾:总体来说播种以来光热水匹配良好,总体利于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呈现丰收年景。

1)播种期江南部分地区干旱影响适时播种和苗期生长,但缓解及时。主要影响江西和湖南;但底墒充足,利于肥料有效利用。

2)苗期至抽薹期低温阴雨、强降温降雪天气,导致油菜生长缓慢。主要时段是1月下旬至2月下旬初,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加之土壤过湿,对正处于蕾薹期的油菜生长不利,导致发育期普遍推迟。3月17-24日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气温偏低,不利开花授粉,导致部分油菜出现分段结英现象。

3)春季以来光热条件优越,利于油菜增加荚果数和籽粒充实。降水略偏少,光温条件好,利于授粉结荚和角果发育,角果数、千粒重增加,病虫害轻。3月中下旬17-23日倒春寒,影响油菜开花。

 

 粮食大宗贸易的现状和趋势

一、政策:

1.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

2.要坚持节约优先。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

3.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

4.要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要以互利共存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益。

 

二、背景: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主新抬头。全球发展格局复杂多变,国际贸易、对外投资、技术交流等渠道都受到阻碍,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给全球粮食安全与国际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WTO改革举步维艰,粮食大宗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形势值得深入思考。

 

三、全球粮食大宗贸易的现状:

1.大宗商品粮价上涨输入性风险传导:

1)中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齐增。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6.8亿吨实现十三连丰,进口1.65亿吨,同比培加23%。其中大豆进口7908万吨,占透口量的57.32%;玉米高粱大麦进口1198万吨,占进口量的32%;小麦稻米进口1198万吨,占进口量的8.7%。

2)全球: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反映粮价最重要的指标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屡创新高,自2020年至2022年3月全球谷物价格指数涨摇超过65%,达170.1,创该指数有统计以来最高水平。全球粮食安全恐慌,客国著遍增加储备规模,全球粮食库存持续名加,库存消费比稳定在30%以上,远高于17%至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总结:2007-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期间,出口限制政策促成农产品价格上涨40%。在全球疫情影响下,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供求关系紧张。供应链、产业链面临较大压力。我国食品价格由今年3月的下降1.5%转为4月上涨1.9%,影响CPI上涨0. 35个百分点。

2.各国选择收紧粮食出口政策:

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公布的数据,俄乌冲突已导致23个国家转向粮食保护主义。

除了两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小麦生产大国印度外,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摩尔多瓦等国家也纷纷开始禁止小麦出口。

其它农产品也面临禁令,包括玉米、面粉等多种谷物、葵花籽油、棕榈油、化肥等。

随着战争的继续,粮食短缺,尤其是谷物和植物油短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将导致更多国家转向贸易限制。

3.世界粮食出口地区日益集中:

向具有资源优势、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主要粮食生产大国集中。小麦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出口小麦占世界小麦贸总量的80%;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巴西三国,出口玉米占世界玉米贸易总量的91%;稻米出口主要集中在泰国、越南、印度、美国、巴基斯坦、中国等六国,占世界稻米贸易总量88%。

4.粮食贸易日益成为维系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1982年以来,90多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下降,占比64%,包含大部分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45个国家的谷物自给率下降,占比32%;;73个国家粮食自给率小于70%,占比52%。

例:日本的海外农业战路的实施,为本国粮食进口渠道的稳定提供了保障,并推动本国粮商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粮商。从某种意义来看,日本虽然是粮食产不足需的粮食小国,但是通过粮食贸易途径已成长为粮食大国。

5.跨国公司的全产业链战略布局:

1)ABCD在全球的农业生产链(生产一运输一仓储—粗加工一贸易)、食品深加工行业(食用油、生物燃料),化肥制造行业、金融资本行业均有很深的涉足。各个环节辐射的国家数量几乎覆盖全球。

2)种植环节——高利贷“连环套”:

南美豆农的融资大部分来自这四大国际粮商,融资主要通过易货贸易来完成,在农民播种大豆的时候,四大粮商为农民提供化肥和种子,然后等大豆收获的时候,农民以大豆来偿还。比如在巴西,他们通过提前向巴西农民提供大豆生产所需的资金、农药、化肥,甚至包括后期运输等手段,牢牢地控制着巴西大豆的产销链条。

收购环节——牢牢控制了货源

巴西农民没有自己的储藏设备,豆农储存大豆的环节大部分也同样是由跨国粮商所控制。大豆产地收购的利润也非常丰厚。国际粮商不只是拿到了自己跟农民签订的仓单的体豆,同时利用自己在产地的仓储和运输设备,大量收购剩余在市场上的大豆,从而控制了大量的货源。收购过程的利润,除了收购和干燥的手续费用和利润外,四大粮商仍然可以得到产地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价,形成客观的利润。

内陆运输——成本可降低50%

跨国粮商在产地与港口的运输过程中,由于货物量大,可以跟铁路和公路运输公司签订长期的运输合同,大豆通向港口的通道由公路、铁路长期合同所担保,这一策略保证了跨国粮商拥有长期的、稳定的、巨大的运费折扣,不受高峰期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运输成本降低了50%。同时,他们自己也建立装运站,建立自己的专用铁路、车皮等,或者建立自己的汽车队,形成另外一个产业。

3)ABCD四大巨头凭借自身资本与经验优势,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建起庞大的粮食生产体系。从农田到餐桌,四大粮商掌控全产业链,控制了全球70%的粮食巿场。四大粮商布局农业全产业链链条,包括农资、粮食种植、收储、运输、深加工和分销,其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中粮集团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粮油产区、销区的粮油设施布局,在南美、黑海等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其海外资产和业务覆盖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每年就超过2000亿元,占总体营收的50%以上。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中国市场供应、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6.俄乌冲突加剧全球粮食担忧:

1)俄罗斯和乌克兰均为粮食、油菜籽、农资肥料出口大国。

俄罗斯: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全球第四大大麦出口国。

乌克兰:全球第五大小麦出口国、全球第三大大麦出口国、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国。

2)俄乌占全球大麦供应的19%、小麦供应的14%和玉米供应的4%,占全球谷物出口量的1/3以上。当前约有50个国家依赖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以保障本国30%或以上的小麦供应,多数为北非、亚洲和近东区域的最不发达国家或低收入缺粮国。

3)乌克兰的小麦出口占全球出口量近10%,由于俄乌局势造成黑海所有乌克兰港口关闭,占乌克兰小麦出口90%的海运路径受到影响,即使后续小麦出口可以通过陆运疏通,但陆运价格要远高于海运,也会造成国际小麦价格飙升。

4)铁路运价大约是0.18元/吨·公里,公路运价约为0.45元/吨·公里,沿海水路运价在0.03元/吨·公里。

7.美俄农业大比拼:

1)耕地面积:美国耕地面积约186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20%,排名全球第二,俄罗斯耕地面积约126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7.4%,排名世界第三。

2)农业产值:2020年,美国农业总产值约243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俄罗斯农业总产值约80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八。2021年,俄罗斯农产品出口额达377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出口额1770亿美元,居全球首位。

3)企业排名:2021年全球十大农业企业排行榜,美国独占4席,分别是:第一名嘉吉、第二名ADM、第四名约翰迪尔、第七名杜邦;俄罗斯农业企业未上榜。

 

四、粮食大宗贸易的新趋势:

1.利益分歧仍将延续:

1)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大国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主张开放全球农产品市场,削减关税和补贴。

以欧盟、日韩为代表的耕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发达国家,主张合理的农业补贴与市场保护,更加强调社会、环境等农业多功能。

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需要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农民生计等战略问题。

大部分非洲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因为国家农业发展滞后、财力有限而主张削减补贴,期待特殊和差别化的发展待遇。

2)中国作为WTO成员,是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先行者,是推动全球农业发展的贡献者,更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捍卫者。入世20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在世界的份额,从20年前的3.3%,增加到目前的11.7%;中国也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出口在世界的份额,从20年前的3%,增加到目前4.3%。中国超大规模农业食品市场,是当前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WTO等主导的全球农业贸易治理,是维护多边主义、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坚定践行者。

3)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最高关税水平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而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以大豆为例,大豆的关税水平只有3%。此外,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 。

4)加入WTO,使中国农产品市场成为全球最开放、最包容的市场之一。中国全面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平均关税率已降至15.2%的全球低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部取消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对粮棉油糖等部分重点农产品实施WTO成员通用的关税配额管理措施。中国是世界最早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少数成员之一。相对发达成员目前仍然拥有占农业产值20%-40%(部分发达成员甚至在50%以上)的黄箱补贴空间而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农业国内支持是“零”承诺,微量允许的支持水平只有8.5%,既不能享受发展中成员微量支持10%的待遇,也不能享受发展中成员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措施。

5)全球农业贸易保护主义仍然深深根植发达国家高补贴的农业保护政策之中,目前国际农业贸易治理规则不平衡、约束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对国际减贫发展、粮食安全关注不足、治理缺失问题严重,亟待WTO重新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新一轮农业谈判为全球经济复苏和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如何进一步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业贸易规则,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全球农业谈判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但希望仍在,值得期待。

6)2016年,美国就中国对本国小麦和大米种植者的补贴政策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2019年2月最终裁定,认为中国在2012年至2015年间向小麦和大米(釉米和粳米)种植者提供的补贴超出了世贸组织《农业协定》的标准。(思考?小麦、水稻作为保的品种不足以借鉴大豆放的经验,日本稻米以700%的进口关税获得隔绝国际市场的贸易条件)。

7)我国粮食价格政策分品种分环节的政策保护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是不具竞争力的劣质品种挤占粮食市场,二是处于收储制度两端的农资产业和加工流通产业,其发展方向更趋政策性,市场适应能力下降,企业的竞争力是政治嗅觉而非生产效率。

8)2016年美国政府围绕“价格倒挂下中国配额利用率偏低”的现实,提出调查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2012.2013、2017年配额利用率分别达到72.33%、57.4%、75.7%,但仍不满足WTO于2006年6月公布的农业谈判文件(JOB(06)/199)及后期的调整文件。

2. 发展差距持续拉大:

1)国家之间差距。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处于农业科技领先地位,在当前全球以生物技术、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重大突破为标志并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科技革命中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无论是粮食单产水平还是农业生产率等关键指标,发达国家均领先于发展中国家。

2)企业之间差距。发达国家通过大型跨国公司,牢牢控制着全球农资生产、加工流通、市场定价、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农业规则制定等手段掌控着全球粮食安全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在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关键地位。

3)政策差距。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保护强度较高,且注重加快农业支持政策的市场化转变,加大对农业知识和创新体系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3. 互惠共赢空间巨大:

1)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农业价值链顶端,需要通过配置全球农业资源、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等途径,来提升本国农民的生计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获取市场超额利润。

2)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2019年全球尚有8.21亿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地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为了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低收入国家的农业生产率需要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翻番,为了满足2050年全球近100亿人口的食物需求,全球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需要提升到超过1.73%。

从根本上促进全球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全球经贸合作,促进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转移,真正推动低收入国家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跨境病虫害增多、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新情况新任务,均需要深化全球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排战。

4. 美国粮食贸易霸权成为维系和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

1)农业是美国霸权的支柱之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是第二名巴西的2倍,俄罗斯进不了前十。

2)美国将粮食作为服务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行有利于粮食霸权的规则制定,占据国际粮食贸易的制高点,对粮食贸易实施强力控制和调节,实现其贸易霸权下主动进攻性的粮食安全战略。美国在执行休产休耕的情况下,累计粮食产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1/5,每年出口约1.5亿吨占全球占比1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美国大豆、玉米、小麦产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37%、38%和8.3%,但贸易量却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3%、58%和22%,均居世界第一。

5. 粮食金融化、能源化日趋明显:

1)粮食产量、能源价格、天气变化、运输风险等任何与该投资组合产生的相关变化,都能成为左右粮价涨跌的推手,以至小事件引发粮价大波动的蝴蝶效应应运而生。目前,对涉粮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经营几乎成为大宗商品对冲基金的标配。

2)专门创造金融衍生品的对冲基金等机构,已经成为国际被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定价者。

3)目前大概有十多个国家发展生物能源,美国、巴西、印尼、加拿大等,在大气变化的背景下,像石油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或开采难度加大,未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粮食会用来做生物质能源。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仅美国、巴西、欧盟生产生物燃料所消耗的粮食约3亿吨。4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采取紧急措施,扩大生物燃料销售,以遏制不断飙升的汽油价格。

·粮食战略武器:美元下一个锚定目标——粮食

1)成为美元新的货币备兑支付基础,必须和石油一样是全球都迫切需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2)美国以粮食为武器有着巨大优势。美国耕地达1.97亿公顷(30亿亩人均9亩),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15%。

3)美国补贴政策出现较大变化。2014年农业法案取消直接补贴,增强了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保障水平,并新增了诸多可供农户选择的农业保险项目。新增了农作物保险选项,保留了环境保护项目,修改了补充营养援助计划,扩大了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物能源、新型农场和牧场主的支持等。与以往压低粮价不同,此次是抬高粮价,增加粮食石油价格比,给产油国进口粮食带来巨大压力。

4)美国农业和农产品已完善的金融霸权结合。WASDE(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已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和风向标和重要战略武器。

5)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纽约商业交易所(COMEX)已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合并为芝加哥商品交易集团。提供包括利率、股价指数、外汇、能源、地产等范围广泛的交易商品,并可透过交易所或柜台买卖衍生工具交易。

 

五、我国粮食大宗贸易的现状分析:

1.规模持续扩大:

1)我国粮食贸易在入世以后的2001—2020年,中国包含大豆在内的广义粮食的进口量快速增长,由1738.0万吨迅速提高到14262.0万吨,增加约7.2倍,年均增长11.7%,进口量与国内产量之比也由3.8%增长到21.3%。是世界粮食进口第一大国和大豆消费和进口第一大国。

2)中国栽培大豆的历史近5000年,1995年前,中国手握全球90%以上的野生大豆豆种,完全自给自足。1995年中国开放大豆进口,转基因大豆迅速侵占市场。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9653.7万吨,国内产量仅1640万吨,自给率只有15%左右,这些进口大豆中,90%以上便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家。

3)进口的粮食品种与来源国集中:

我国2021年的大豆进口量,占到粮食进口总量的60%;其次是玉米,占粮食总进口量的17%,两项合计占到粮食进口总量的3/4以上。在粮食进口来源国中,美国占我国粮食进口比重达到37.3%,巴西占35.3%,两个国家合计占比将近3/4。相继是乌克兰、阿根廷、加拿大、法国和澳大利亚,这七国合计占比93%。

2.贸易渠道拓展:

1)进口方面:2019年哈萨克斯坦成为我国第三大小麦进口来源国;2016年乌克兰开始成为我国玉米第一大进口来源国,30%的进口玉米来自于乌克兰;2013年以后心稻谷的前五大进口国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出口方面:渠道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2016年埃塞俄比亚成为我国小麦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越南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出口国:2019年埃及成为我国第一大稻谷出口国。

3)进口主要来源国:

稻谷:泰国、越南、缅甸、老挝和巴基斯坦

小麦: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

玉米:美国、乌克兰和老挝

大豆:巴西、美国和阿根廷

3.粮食流通堵点:粮食贸易内外循环不相衔接:

1)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有美西通道、美湾通道、南美通道、欧洲苏伊士运河通道、澳洲通道等相互促进效果不佳,跨国企业控制80%粮食贸易量和流通体系。

2)粮食作为全球五大干散货之一,主要是海运。

3)进口运输线路高度集中。以大豆为例,我国通过巴拿马运河运输的进口大豆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27%上升到2017年的39%;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进口大豆所占比重则由8%上升到43%(Chatham House,2017),这两个海上运输节点对于保障中国大豆进口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WTO规则下中国农业补贴的合规性问题:

1)箱体”错用——以“黄箱”之名行“绿箱”之实问题:

在政策上,良种补贴要求对使用水稻、小麦和玉米等指定的推广良种的农户进行补贴,补贴是以良种推广实际面积为依据。实际中,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地方基层政府为简化发放程序,节约地方财政,在后期发放过程中逐渐以农户承包地面积或计税面积为基准,而农户承包地面积或计税面积只有在30年承包期到期时才有可能变动。而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在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以此为依据进行发放,极大地节约了发放成本,但补贴性质已由生产性补贴变成对农户的一项收入性补贴,与生产脱钩。

(生产者补贴主要指依据经营面积发放给农业生产者的补贴,若在限产计划下按往年固定面积进行发放,属于“蓝箱”政策,若按当年实际经营面积进行发放,则属于“黄箱”政策。)

2)“黄箱”约束突破问题:

“黄箱”支持分为特定产品支持和非特定产品支持两种,按规则,前者不能超过特定产品产值的8.5%,后者不能超过农业生产总值的8.5%。根据WTO通报数据,农业补贴改革前(2013—2015年),特定产品“黄箱”支持主要包括良种补贴和临时收储政策支持量,WTO通报数据显示,玉米的综合支持量/玉米产值在2013—2015年分别为10.9%、15.7%和25.0%,大豆的综合支持量/大豆产值在改革前的2012年达到了9.0%,都突破了8.5%的约束线。然而,如若将“错箱”的大豆良种补贴按实际性质归为“绿箱”的话,那么2012年的大豆的综合支持量/大豆产值将会降为7.6%,从而低于8.5%。但总的来看,玉米和大豆“黄箱”约束突破问题主要还是由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持量过高导致。

3)当前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困境:

当前,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困境在于WTO专家组对于“美诉中国粮食补贴争端案”的裁决没有支持中国对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补贴水平计算的主张,导致两项政策的支持水平突破了8.5%的许可线,更为不利的是,裁决使得今后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被“锁定”。

从争端的重点来看,关键在于计算AMS时,如何认定有资格接受支持的产量。美国主张用实际产量,中国则主张用实际收储量。由于实际收储量只占总产量的20%左右,导致中国认定的支持水平远超“黄箱”政策的8.5%上限。WTO专家组最终裁决为实际产量减去未达到收购质量标准的产量。由于未达收购质量标准的产量不超过实际产量的5%,按专家组裁定方法计算的支持力度依然远超8.5%上限。

4)国内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供需矛盾突出。

 

六、前景与政策选择:

1.转型粮食安全保障既有思维,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动力:

构建将贸易纳入粮食供需体系中的“三元平衡”框架,适度弱化对国内粮食高产量和高自给率目标的追求,并将融入国际粮食市场、提高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应瞄准导致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途径来降低生产成本。

2)要顺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以低碳、环保、绿色、营养、健康等理念为指引,推动国内农业由产量导向朝质量导向、品质导向和竞争力导向转型,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高粮食的质量安全水平、品牌文化内涵和综合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既多样又安全的消费选择。

2.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外部粮源供应体系,提高国际循环利用能力:

面对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剧的国际市场,应当努力升级国际循环的利用能力,通过积极强化贸易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参与全球农产品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多元化战略等多种方式,构建安全、高效、稳定、多元的外部粮源供应体系。

1)加强农产品贸易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对粮棉油糖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监测、研判、预警等基础性工作,及时跟踪重点国家、市场、农产品的供需和贸易动态,切实提高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风险的能力。

2)深入推进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审慎把握农产品进口的规模、节奏、方式和布局,推动进口农产品在品种结构、区域结构、渠道来源、运输线路等方面的多元化,分散集中进口的风险。

3)积极参与全球农产品产业链建设。依托“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协议框架,通过支持和培育大型粮食企业或国际大粮商,强化对国外粮食、资源、物流、仓储及关键环节和运输节点的投资。

3.升级既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化解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的冲击压力:

国际规则约束对国内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冲击,折射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融合的情况下,国内农业政策的设计关起门来“调结构、转方式”的难度越来越大。应在综合考虑与国际规则的适应性、影响国计民生的敏感性、国际竞争能力以及wTO农业改革走向等因素的基础上,升级中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以化解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的冲击压力。

1)用足用好WTO规则所允许的“黄箱”支持空间。尤其是对于非特定产品的“黄箱”补贴,中国仍具有充足的增长余地,需要创新机制设计,加强对这一部分补贴空间的开发利用。

2)积极推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由“黄”转“绿”。加大对一般服务支持的投入力度,通过农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技研发推广等方式支持农业发展。

3)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创新补贴方式。持续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扩面、增品、提标”,推动农业保险从“保基本、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升级。

4)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指向性。

4.健全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治理能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全球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都面临巨大考验,国际粮食市场和贸易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粮食安全协同治理,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市场和贸易秩序的稳定。

1)对内,进一步改革完善国内的粮食流通体系、储备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关键时刻储得够、调得出、运得及,为全球的粮食安全稳定军心,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2)对外,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贸易环境和粮食安全环境。弘扬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深度参与全球农业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改革和完善,积极推动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反对粮食禁运与出口限制等行动计划,增进各国农业贸易和粮食安全的政治互信与政策协调。

总结:共同讲好:“中国安全--全球安全,全球安全--中国安全”  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治理故事。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

一、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形势

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库存充足。党政同责的不断落实,各地重农抓粮,市场行情看好,需求基本稳定。

1)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抢地种较普遍。今年夏粮长势较好,丰收有基础。春播夏播有序推进。

2)进口量历史高位,今年进口量稳价升。

3)流通领域(包括进口)粮油价格波动明显,而收购和消费环节粮油价格波动明显低于流通领域。

4)前4个月,没有发生如往年的消费者抢购粮食事件:2020年三、四份有消费者抢购面粉(据说最多的某家庭抢购过1吨面粉)。2021年11月份,有消费者抢购大米,最多的一次性购买几百斤的。前4个月,也没有发生收购商和加工商明显的粮食抢购事件:2020年11月份和12月份,南方一些地方收购商和加工商抢购稻谷。但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国内流通领域小麦等价格明显上涨。

5)粮油消费价格涨幅较小。前4个月,粮食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食用油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7%。粮油消费价格涨幅较小,主要受粮油构成、市场调控等影响。

6)一季度谷物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0.2%。其中,小麦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4.4%,稻谷生产者价格同比下跌2.7%,玉米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0.7%。

7)一季度油料生产者价格同比下跌-1.0%。

8)粮油进口价格明显上涨。前4个月,我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海关价格348.5美元/吨,同比上涨21.3%;进口食用植物油海关价格1505.6美元/吨,同比上涨19.9%。

9)一季度,气象条件总体良好,业生产服务持续加强,春耕备耕平稳有序推进。据全年种植意向调查显示,全国小麦、稻谷意向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大豆意向播种面积增加较多。

10)前4个月,粮食进口量略有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影响不明显,具体来讲,前4个月,我国粮食进口5061万吨,同比下降0.3%。其中,进口小麦375万吨,同比下降1.8%;进口玉米931万吨,同比增长8.5%;进口大豆2836万吨,同比下降0.8%。

 

二、影响我国粮食供求波动因素

1.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俄乌冲突,以及极端灾害天气的频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国际市场剧烈波动,供给链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农产品市场周期性波动以及各国对粮食国际贸易策略的选择都将影响我国粮食的供求。

2.综观全球食物价格较长时间的整体波动态势来看,周期性非常明显。大体来说,几年时间的食物价格整体下跌和低位波动运行之后,就会进入食物价格整体上涨和高位波动运行阶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跟踪监测并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球食物价格曾是上一轮周期性波动的高点,201年到2014年全球食物价格整体呈现从高位不断回落的态势,2015年到2020年全球食物价格整体上处于低迷和低位波动阶段,前后历时达10年左右。

3.总体上看,本轮全球食物价格上涨可部分地归因于国际粮食供需形势变化:

1)具体地,小麦等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受国际小麦供求关系变化影响较大,而玉米和大豆等价格保持高位波动运行,则受饲料用量增加和生物能源需求扩大等因素有关。

2)除供求关系变化解释全球食物价格较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外,还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有关固碳降排的措施失当,造成粮食等减产,带来“绿天鹅”事件。

4.从我国情况来看,2021年,肥料(与国内化肥产量不具有可比性)出口3299万吨,比上年增长13.1%;肥料进口909万吨,比上年减少14.3%。化肥供给的减少,虽然有助于倒逼化肥减量化和农业绿色发展,但也可能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

5.粗粮出口大国影响重大:

1)俄罗斯与乌克兰是国际市场小麦与玉米等粗粮出口大国。近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产量合计约1.1亿吨,约占全球的14%;全球玉米等粗粮产量近15亿吨,其中俄罗斯和乌克兰玉米等粗粮产量合计近9000万吨,约占全球的6%。

2)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与玉米等出口对世界影响更大。近年全球小麦国际贸易量大约2亿吨,其中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出口量约6000万吨,约占全球贸易量的30%。近年全球玉米等粗粮国际贸易量约2.5亿吨,其中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玉米等粗粮出口量近5000万吨,约占全球贸易量的近20%。

6.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水旱灾旱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局部地区突发强降雨、超强台风、区域性严重干旱和罕见高温低温等极端事件明显增多,对世界农作物生产整体上可能影响不明显,但对受灾地区的影响可能比较大。

 

三、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展望及政策选择

1.当前形势:

1)不利因素不断发生,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使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明显加大。

2)国际市场粮油剧烈波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传导可能性加大。

3)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程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主要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些农产品产能阶段性过剩而另一些农产品产需缺口较大,还有一些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方向极不确定,极端灾害天气还可能出现局部地区农业受灾较重,同时国内农业农村市场运行形势复杂敏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等价格明显上涨提高农民扩大农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土地流转稳定性。

4)口粮绝对安全完全有保障。全年猪肉价格低位运行的态势不改变,估计人均口粮消费将持续减少。经过2020年和2021年,消费者抢粮和增加库存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国际小麦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没有消除,对国内影响可能较小。国际大米供给过剩状况改变的可能性较小。国内稻谷库存充裕。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南方种植水稻稳定的可能性非常大。

 

2.政策选择:

1)缓解中国饲料粮缺口的途径多。谷物类饲料的替代性很强,同时,蛋白类饲料可以主要消化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以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传导。

2)保供稳价的工具很多,如缓解国际市场价格通过进口对国内市场的传导:调整进口关税和关税配额(如玉米);减免相关国内税费(如增值税);暂停双反等贸易措施,放宽检疫等技术壁垒;进口补贴等措施。

3)中央财政及时支持粮食生产和抗灾救灾。202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和洪涝灾后重建大约400亿元。2022年,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只会加大。近年来中国尽可能弱化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扭曲效应。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

4)国家加大玉米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等市场调控。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预期引导等措施,合理安排进口和政策性粮食库存销售;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和引导,发挥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作用,确保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保供稳价,促进粮食和化肥等市场有序运行,有效保障供给,避免价格过度波动。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农发种业
S
亚钾国际
工分
1.2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06-08 19:15
    谢谢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