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车载IGBT及SIC专家纪要:2024年前IGBT都会保持紧张
春韭369
中线波段的机构
2022-07-27 11:46:41

比亚迪IGBT采购情况 比亚迪集团保守估计整车销量150万-180万。

比亚迪半导体自供100-110万台车,剩余外购。

第一供应商斯达,第二供应商中车(由于交付能力的原因,量不是特别大),士兰微有导入(十月份开始量产),英飞凌有外购一小部分,富士也有一点但不太多。

后续自供和外采的比例不好说。

明年规划300-350万台车,目前正在做调研,大概率内部供应60%,外部40%。

比亚迪产能

芯片产能:1)宁波晶圆厂-全年30万片(6吋);2)山东济南-一期3万片/月,二期三万片/月,目前1.3-1.5万片/月,4Q爬坡至3万片/月;3)长沙-今年10月份投产,设计产能3万片,年底约1万片/月(8吋);4)积塔半导体-1.4-1.5万片/月(8吋);5)中芯国际-5千片/月(8吋);6)三美公司-3千片/月(6吋)。

封装产能:深圳封装厂一个月20万片左右的产能,后续在浙江会建设一个封装厂。

也有产品在外部代工。

比亚迪碳化硅的规划以及产能

单管-主要用在车载OBC以及DC/DC;规格1200V为主,少数650V。

比亚迪已经量产很多年,从台湾汉磊代工,自供占65-70%。

外购的包括深圳埃斯科等。

模块-比亚迪自己独供。

芯片70%博世,20%ST,少数Cree。

自己的芯片已经开始在做验证了,准备装车,计划明年1Q-2Q投产(原定4Q,主要是由于宁波晶圆厂产能不足)。

碳化硅渗透率-预计今年15-20%,明年20-25%用碳化硅。

Q&A:

Q:为什么不用Cree的碳化硅

A:不是因为性能的原因。很早之前用过Cree的单管,但是在主电驱供货能力以及成本的竞争力并不大。第一款SiC车型是比亚迪汉高性能4驱版,后驱采用SiC。ST的成本好,但是质控不够稳定。

后续找到了博世,供货和质量都比较稳定。

Q:国内外碳化硅器件和wafer价格走势

A:目前碳化硅衬底、外延、封装,整体的市场份额还是Cree,罗姆,ST,博世市占率领先。国外大厂70-75%良率,国内良率55-60%,成本端国外更有优势。

SiC相对IGBT成本3.5倍-4倍左右。

Q:士兰微IGBT合作进展

A:目前士兰微主要量产的是HP1封装模块,HPD的模块出的比较晚,还没量产,十月份才开始有产能,这是造成进度延后的原因。

目前士兰微HPD模块已经通过验证。

比亚迪除了斯达、中车(交付交不上)、士兰微交货也不是很顺畅,现在别的一些品牌也在陆续进来。

Q:外采份额

A:几家小的加在一起10-12%。

Q:如何兼容这么多供应商

A:IGBT模块规格不多,750v 400A/600A/820A/950A四个电流等级。

1200V 450A/600A以及比亚迪定制的DMI专用模块,1200V 500A/600A。

八款模块的封装都一样,也是市场上比较通用的模块。

每个厂家基本可能供应一款模块,没有厂家能供全部规格的模块。

Q:外采模块价格是否有调整

A:今年涨价已经涨过了,一般涨价一年1-2次,年底可能会有价格调整。

Q:SiC衬底以及器件会考虑用国内供应商么

A:肯定会用,但是比例不好说。

但未来1-2年国外比例会比较高。

供应商偏好1)上市公司(风险小)2)有研发能力的公司。

Q:斯达产品性能和国外产品比较

A:封装角度主要有单管TO-247Plus封装,HP1,HPD以及Econo分装,电压角度650v,750v和1200v。

从成品的角度性能差距已经不明显了,半代到一代差距,目前650v都采用IFS+沟槽工艺,技术以及参数都比较接近了。

未来750v会是最主流的,英飞凌目前还是最好的,但国内中车比亚迪、斯达都能满足应用。

汽车考虑到研发的滞后性以及可靠性要求,并不一定要用最新代的芯片。

Q:斯达的产能如何

A:预计斯达能供100万台车。

但看起来应该在80-100万之间。

比亚迪外购40万里面斯达占40%-45%左右。

Q:单车IGBT的价值量

A:比亚迪宋Plus为例,主电驱-逆变模块1300元,升压模块1200元,总共2600元。

其他空调等加在一起200元左右。

Q:SiC代替IGBT

A:28万以上的车型用碳化硅,尤其是四驱模块。

未来2-3年可能23-24万的车型用,4-5年20万以上都会用到SiC模块。

Q:碳化硅价值量

A:目前比亚迪汉后驱用一个SiC模块1200V 840A,售价9000元。

OBC和DC用到1200V 12个单管,共360元。

另外就是充电桩上用。

Q:埃斯特

A:总经理之前是比亚迪半导体负责碳化硅的产品经理。

负责研发的是比亚迪出来的,所以导入比较快,已经有在量产。

Q:碳化硅供应是否能供保障

A:2024年前IGBT都会保持紧张(光伏和汽车都不会好转),碳化硅好一些(因为量产的基本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在光伏也没有大规模应用)。

IGBT方面英飞凌等大厂目前的交付能力都不足,新能源车供应优先级比较高。国内厂商明年上半年的订单已经没法排单了,已经要挤下半年的订单了。

而2024年会是一个转折点,主要是目前晶圆产能还没有释放。

Q:有国内IGBT厂商和欧洲Tier1直接合作,和英飞凌竞争么

A:斯达和比亚迪都有在做,走到国外会比较快。

国外的Tier1验证周期比较长,但比亚迪2023和2024国外市场就会逐渐起来。

斯达通过联合电子等一些厂家陆续进入国外的供应链。

英飞凌和安森美在国外的供应也是不足的,所以一定会有国内的厂商去填补空白。

Q:比亚迪外售

A:核心是产能,产能起来一定会外售,目前自身的需求太大。

Q:未来产能松下来,国内厂商,比如中车否能通过成本优势去竞争

A:有可能。在国内英飞凌750V模块价格比较高,中车的模块在行业内也是做的不错的,但的确性能上是不如英飞凌的。目前英飞凌给欧洲的企业供货的价格也比较低,后续就看企业下的决心。

Q:碳化硅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的价格差异

A:终端的售价有20%-25%的差价。

Q:衬底是车厂选还是器件厂商选

A:整车厂对衬底是有要求的,但没有说一定要选国外的。

外延制作目前难度比较高,大家比较关注设计和外延。

国内量产的衬底不多,国联万众、三安目前还主要是送样的阶段,有单管出来,在OBC DC/DC有一定机会,但也需要时间导入。

Q:斯达SiC验证

A:斯达的芯片用的罗姆的,给小鹏P9以及宇通大巴供应。

和蔚来、理想、红旗都在谈,也主要是测试阶段。

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会有量产。

Q:碳化硅目前没有大批量采用的原因

A:主要要看母线电压,IGBT选母线电压两倍的。

330v母线电压用650v IGBT,400v系统对应750v IGBT模块。

等到了800V系统对应用1500-1700v的IGBT模块。

目前IFS+沟槽工艺的IGBT芯片1200V电压等级的耐压值在1300V左右,是没办法用在800v系统上的。

而且即便是IGBT能做到耐压等级,SiC也有面积小,损耗低的优势。

目前SiC还没有大规模装车的原因一个是成本(现在SiC还是IGBT的3.5-4倍),一个是技术难度(很多电控厂没有研究到位,电驱不好控制;模块厂在封装上也需要继续研究)。

碳化硅应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Q:英飞凌 On Semi在扩12吋IGBT,24年达产,是否到时出现产能过剩(考虑SiC的替代)

A:碳化硅技术还在发展,衬底6吋和8吋主要区别在于边际成本,未来SiC也可能用12吋,8吋的IGBT产线完全可以转SiC。

Q:长期SiC代替IGBT

A:未来5-10年,IGBT和SiC一定是并存。

车上,未来10年SiC市占率超过IGBT都会比较困难。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斯达半导
工分
0.3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