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美联储或将明年6月首次加息
NeiIHu
自学成才的老韭菜
2021-12-18 18:20:25

议息会议结果:

利率工具方面,在本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继续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不变;资产购买方面,决定将其每月净资产购买速度放缓,每月减少200亿美元国债和100亿美元MBS的购买。从一月开始,委员会将每月至少增加购买400亿美元的国债和至少200亿美元的MBS。经济预期方面,美联储增加了“近几个月来就业增长稳健,失业率实质性降低”的表述,“通胀主要反映暂时性因素”的表述被正式删除。

政策利率预测与经济前景预测:

政策利率预测的点阵图显示,所有委员预计将在2022年加息,且有12名委员认为2022年至少加息3次。经济前景预测方面,美联储继续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同时大幅上调通胀预测。预期2021年GDP增长5.5%,今年9月预期5.9%;预期2021年失业率为4.3%,今年9月预期4.8%;预期2021年PCE通胀率为5.3%,今年9月预期4.2%。

鲍威尔讲话要点:

通胀偏高迫使美联储加速Taper,有望在明年3月中旬完成Taper;美联储的利率预测不是一种计划,经济进展将推动该进程,如果需要的话,美联储会准备提高利率,从Taper完成到加息的时间不太可能和上个周期一样长,可能会在美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就加息。高通胀是对充分就业的首要威胁,美国经济在实现最大化就业方面正迅速取得进展,预计2022年将实现充分就业。

鲍威尔转鹰后,Taper如期加速,鲍威尔的言行一致仍在延续。

本次议息会议正式宣布从明年1月开始将每月净资产购买速度减少200亿美元的国债和100亿美元的MBS,Taper如期加速。此前,鲍威尔在参加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时,一改“通胀暂时论”表述,同时表示美联储可能更快地完成Taper,将在12月的FOMC会议上进行讨论。鲍威尔在本轮Taper过程中的沟通非常到位,其言行一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未来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键仍是相信鲍威尔的言行一致。

会议声明中通胀表述发生显著变化,“暂时性”被正式删除,经济预测和鲍威尔讲话显示美联储对通胀的担忧标志性增加。

此次议息会议声明中,关于通胀的论述变为“由于通胀已超过2%一段时间,委员会预计维持利率在0-0.25%目标范围是合适的,直到劳动力市场状况达到与委员会对最大就业的评估一致的水平”。而且此前一直存在的通胀“暂时性(Transitory)”也在本次会议声明中被正式删除。与此同时,12月的经济预测中,美联储对于PCE和核心PCE的预测均较此前大幅提高,叠加鲍威尔讲话对通胀的描述,美联储对于通胀的担忧标志性增加。

点阵图继续显示加息预期提前,首次加息时点或提前至明年年中。

与9月相比,本次点阵图继续显示加息预期提前,当前美国通胀水平连创历史新高,同时就业市场也在稳步复苏。鲍威尔在会后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利率预期并不是一种计划,实际的经济进展将推动该加息进程,但也强调了从完成Taper到加息的时间不太可能和上个周期一样长。由于明年FOMC票委鹰派较多,叠加Taper将加速提前完成的预期,但OmiCROn变异毒株的影响还有待观察,本次点阵图显示的加息预期提前或预示美联储明年将至少加息2次,首次加息时点或提前至明年年中。

预计美联储或将于明年3月完成Taper,6月首次加息,当前基准判断年内加息2次,短期内10年期美债收益率或将震荡上行,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或易上难下。

根据本次议息会议点阵图和鲍威尔的讲话,我们认为明年年内美联储可能完成2次加息,首次加息时点或在2022年6月的议息会议上,第2次加息的时点以及是否可能有第3次加息取决于明年下半年美国通胀和就业情况。就美债利率而言,在OmiCROn变异毒株影响较小的假设下,美债利率的主导因素仍会回到通胀预期和加息预期的博弈上,短期内,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震荡上行。对于中国国债而言,在美联储加速Taper并可能提前加息,同时美债利率可能震荡上行的情况下,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可能易上难下。

来源:中信证券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中国银行
S
建设银行
S
无锡银行
S
成都银行
工分
1.6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NeiIHu
    自学成才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12-18 22:45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12-18 20:40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