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学习 资治通鉴(37)时刻警惕那些嘴上说的好听,但事情做得难看的人
逍遥游之涅盘重生
2022-02-26 10:02:25

《罗织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乱世用能,平则去患。意思是:混乱动荡的时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后,要铲除他们以绝后患。

这句话虽说出自武周时期的酷吏来俊臣之口,但又何尝不是说的汉高祖刘邦啊。

刘邦作为一个从乱世中真刀真枪杀出一条血路,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对于时局的认知,肯定是非常透彻的。

我们看,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什么人都敢用,连项羽的老乡都敢用;但是在平定天下之后,他是什么人都敢杀,哪怕是自己的同乡,甚至自己的连襟都不肯放过。

为什么?

因为时势变了。乱世的战场确实很凶险,但这是肉眼看得见的凶险。而天下平定之后的凶险程度,完全不亚于乱世之战场,那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凶险,这种凶险正是来自于力的争夺。

材料如下(可略过,直接看白话):

帝有疾,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舞阳侯樊哙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帝笑而起。

白话文如下:

高帝生了病,讨厌见人,躺在宫中,命令守宫门官员不准群臣进入,周勃,灌婴等群臣都不敢进去。

这样过了十几天,舞阳侯樊哙闯开宫门直冲而入,各大臣也随后跟进。

只见高帝正以一个宦官为枕头,独自躺在那里。

樊哙等人见了高帝,流着眼泪说:“想当年,陛下与我们一同在丰、沛起事,平定天下,是何等的雄壮!现在天下已经安定,又是多么的疲惫不堪!而且,陛下病重,大臣们都感到震惊恐惧;陛下不接见我们商议国家大事,就只是和一个宦官到死吗!再说陛下难道不知道赵高篡的事吗?”

高帝便笑着起了身。

我第一次在《通鉴》上读到这一段儿的时候,就有种说不出的违和感。也就是,有很多矛盾之处。

比如:刘邦生病为什么讨厌见人,不允许群臣进入?为什么能持续十几天时间不理朝政?这段时间群臣都不知道刘邦的情况吗?为什么樊哙敢闯开宫门?刘邦为什么只用一个宦官作陪?樊哙一番话后,刘邦的反应为什么这么怪?

当年,单纯的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些问题。直到最近我又重读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人,这些问题就都想通了。

这个人,就是吕后

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看历史,既要看记录下来的,更要看没有记录下来的。

上面这段材料中,吕后就是那个很重要却没有出现的人物。她是这段故事背后,最大的幽灵。

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掉项羽,正式登基称帝。这位布衣皇帝在历经了秦末乱世,结束了楚汉战争之后,终于实现“大丈夫当如是”的大愿。

这么一位在沙场上身经百战、历经艰险的君王,在成功之后,却不得不立即进入另一场更为绵长,更为诡谲(guǐ jué),更加凶险的战场——权力的战场。

这个战场上,刘邦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结发妻吕后。

时间走到公元前197年,夏天。

刘邦想废掉与吕后生的太子刘盈,改立与戚夫人生的小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理由是他认为刘盈仁慈懦弱,没有自己的风范,而刘如意正好相反,跟自己很像。

于是,某天早朝上,刘邦提出意见,想要废长立幼。

结果大臣们纷纷反对,但是刘邦谁的话都不听。这时,御史大夫周昌大怒道:“皇上要废太子,臣绝不奉命!”

刘邦听了之后,只好“欣然而笑”。这种表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就笑笑,不说话”。刘邦只能这样,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得不答应群臣的意见,但自己又真不想答应。所以只好如此,来避免矛盾升级。

至于刘邦为什么要废长立幼,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人的讲解,无外乎两点:一是刘邦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说厌恶刘盈,喜欢刘如意,就要废长立幼;二是刘邦年老昏聩,被戚夫人的美色冲昏头脑了,所以被戚夫人蛊惑,要废长立幼。

这两点不能说错,但至少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不要忘了,刘邦是一个从来不凭着自己的好恶来做事的人,他只是一个纯粹的权力动物。

刘邦想要废长立幼,与其说是想换个太子,倒不如说他是想换个未来皇帝的母亲,也就是未来的皇太后。

说白了,刘邦这么一个皇帝,对自己的正室侧室,以及自己的儿子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他了解自己的发妻吕雉是什么样的人,她是跟自己一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过的人,是在汉朝廷有根基的人,是在群臣中有威望的人,是当时实力最强、名号最正的外戚头子。

而她的儿子刘盈,当今太子,未来的汉朝皇帝却是一个仁弱的人。

这样一对组合,在刘盈正式登基之后,会形成怎样的权力格局呢?刘盈很可能会受制于太后,皇权会受制于太后的权力。受制于太后,就等于是受制于外戚。那刘氏江山危矣

而那个戚夫人,她除了美色,啥也没有,哪一点都比不上吕后。这样的人就只是刘邦身边的一个玩伴而已。而她的儿子刘如意则不同,从刘邦对如意的评价来看,如意至少不是刘盈那么仁弱的人。

假如说如意真的当皇帝了,那来自太后或者外戚的压制就会尽可能得少。这时候,皇帝的权力就会相对稳定得多,刘氏的天下也会稳定得多。

所以,刘邦想要废长立幼,与其说他真的认为刘盈仁弱,刘如意像自己,倒不如说他看好刘如意加“戚太后”这对组合,更能保住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刘氏江山。

而且,如果我们纵观整个历史,废长立幼真没什么大不了的,比如:赵惠文王就不是长子,他当王当得不要太好;汉武帝刘彻也不是长子,他这个皇帝名声也是响当当;还有大清的雍正帝,他也不是长子啊,有谁能说他这个皇帝有问题吗

所以,废长立幼真的只是件小事。

其本质上就是一场权力博弈,皇帝和太子之间的权力博弈。之前说过,权力的实质,就是有多少支持者。如果说大臣们都支持皇帝,那皇帝想立谁就立谁,无所谓。但假如说,大臣们都支持太子,那么好,皇帝根本不可能实施废长立幼。

我们看,就这么件小事,刘邦也做不到。

为什么?就是因为大臣们都站在了太子刘盈那一边,没有人支持刘邦。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平定天下之后,还是一直在打仗,打了十几年时间,这么长时间在外面,关中事务谁来管?只能委托其他人。委托谁呢?萧何。

但是,凭刘邦如此猜忌多疑的性格,他会完全放心把国事只交给萧何吗?当然不放心,所以他让刘盈镇守关中,萧何辅佐,包括张良也是辅佐。

但是问题来了,刘盈这样仁弱的人,能镇得住这帮跟着刘邦一起建立了这么大功业的功臣吗?很难呀。所以刘盈只是名义上的监国,实际上的代理人还是刘盈背后的吕后。

吕后有这样的威望,也有这样的手段,能镇住功臣。

回想一下,韩信是怎么死的?他是被萧何给骗到长乐宫钟室,活活弄死的。而指使萧何去蒙骗韩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吕后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后这个女人的心计之深,手段之残忍,驾驭臣子权术之高明,不是一般男人能比的。


这样的女人,在刘邦在外打仗,自己监国的空档,她会干什么?她会培植自己的势力,会不断地拉拢大臣们,以期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此,她在朝中的根基就会越大越稳固,到时候刘邦也动不了她,动了她,大汉朝廷就要伤筋动骨

所以,在刘邦提出要废长立幼的时候,大家都反对。因为大家都站吕后啊。

包括萧何、张良这二位汉初大功臣,这两人,刘邦待他们不薄啊,刘邦评萧何是首功,封赏最多,对张良有知遇之恩,言听计从。刘邦要废长立幼的时候,这两人是最应该提出意见的,可他们却没有任何表态,一句话都没说。

没有表态就是最大的表态,他们根本不支持刘邦,他们支持的是刘盈,或者说是吕后。

吕后留守京师十几年,这么长时间的“大浪淘沙”下来,大臣们到底站在了谁哪一边,已经很清楚了。

当刘邦提议要废除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时候,他刘邦的朝堂,实际上早已经一屁股坐在吕后和刘盈那里了。这种情况下,刘邦又怎么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呢?

至于那些文人文臣说的什么为了天下苍生、江山社稷,不同意皇帝废长立幼,都是瞎扯,只能听不能信。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敢当面反对皇帝,也间接证明了他们的立场很坚定了啊,就等着新君登基,凭着劝谏之功捞好处了。

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主题。

面对如此情况,向来对权力十分敏感的刘邦,当然看得很清楚,他那时候肯定对“孤家寡人”这个称号感受特别深刻,他差不多成了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那么,刘邦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突然生病了。

而且病得很奇怪,不愿意见人。注意一点:是谁都不见。(不知道吕后,他见不见)

一个皇帝,谁都不见,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不想让任何人,了解他的动向。他把自己完全隐藏起来了。

目的是什么?观察。

看看在皇帝情况不明,生死不知的情况下,诸位大臣们会怎么做,是否还听从皇帝“不见群臣”的命令。越是在这种非正常时刻,大臣们的反应就越接近于真实,他们的心思、立场都会毫无保留地从他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所以平常有人说爱你不可靠,得看那人关键时刻的反应)

刚开始,周勃等人确实没敢冲进刘邦的寝宫。这样过了十几天后,樊哙按耐不住,直闯进寝宫中,还流着眼泪,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

说得刘邦都笑了。

这里有一个细节其实很诡异。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他的妻子是吕后的亲妹妹,不夸张地说,樊哙跟刘邦、吕后的关系是非常近的,毕竟是亲戚。


这次刘邦生病,不让群臣知道自己的状况。那么,他有没有让吕后知道自己的状况呢?

假如说有的话,吕后作为昔日的大嫂兼妻姐,又怎么会不透露一点风声给樊哙呢?如果吕后知道刘邦的状况,又透露给了樊哙,那樊哙还需要抗命闯宫门吗?所以,结论是吕后根本不知道刘邦的状况,刘邦是把自己的情况完全封锁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樊哙才要着急忙慌地,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地直闯刘邦的寝宫。

因为不仅他想知道刘邦的近况,他后面的吕后更想知道刘邦的近况。

一旦了解到刘邦病情有变,他们可以立即为刘盈登基做准备。刘盈一旦成功登基,那么吕后和樊哙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要忘了,刘邦可是想过要废长立幼的,难保他“闭关”的十几天不会搞出什么幺蛾子。所以,刘邦把时间推得越长,吕后心里的压力就越大。

最终狗急跳墙,由樊哙出面“查看”刘邦的情况。

樊哙闯进去之后,说了一大通好听话,主要是跟刘邦忆苦思甜,说说国家大事。其实说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违抗的皇帝刘邦的命令,闯宫门了。在这一刻,樊哙在刘邦心里已经判死刑了。

因为这意味着,他心里不再把刘邦放在第一位。一个不把现任皇帝放在第一位的武将,难怪刘邦在临死前,也要杀掉他。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在最后时刻,跟吕后说人事安排时,完全没有提到樊哙,只说“安刘氏者必勃也”的原因

很多时候,史书上云淡风轻的那么几句话,背后很有可能是一场险恶的正治斗争啊。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警惕那些嘴上说得好听,但事情做得难看的人。

我们识人辨人,不能光听这人怎么说,更要看这人怎么做。如果一个人说得好听,但事情做得难看,那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贵州茅台
工分
2.9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股歪歪
    全梭哈的龙头选手
    只看TA
    2022-02-26 12:25
    好文章,慢慢品!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2-02-26 15:52:51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