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拒绝卡脖子!国产工业核心零部件兴起正当时
无名小韭06640419
2023-08-01 12:00:06

今年年初,国内某家主营业务是OCA光学胶膜的公司,意外终止了创业板IPO。尽管公司未披露原因,“供应商与客户依赖”等问题,当时成为这家公司IPO被问询的重点。

供应商与客户依赖,折射出的是上游国产光学胶材料被“卡脖子”的尴尬。

该公司的核心原材料主要从美国3M采购,2019年至2021年,公司从3M采购的金额,占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维持在83%以上。可以说,公司的存亡被3M牢牢攥在手中。

实际远不止于此,随时会被“卡脖子”,其实涵盖住整个光学膜产业

 

下游应用广泛,但基膜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目前,应用于偏光片离型膜和保护膜、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离型膜、OCA 光学胶离型膜等高端领域的光学级聚酯基膜,东丽、三菱、东洋纺、SKC等海外厂商凭借技术壁垒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专利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中国基膜专利申请数量占比较低,仅为3%,其中PET、TAC、PVA占中国总专利申请数量比例分别为1.3%、0.9%和0.7%。全球范围看,日本基膜方面专利的市场份额高达85%,垄断性显而易见。

与车企电动化去绕开内燃机技术封锁不同,国内光学膜企业得面对“份额战”和“技术战”,得打硬仗。如今,只有具备相关技术积累的龙头企业站出来突破“卡脖子”,去推动国产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尤其是在高端应用领域,智能汽车、VR头戴设备等前沿科技对光学膜有庞大的需求,这将给国内技术创新企业带来机遇,抓住巨大的市场空间。

单独拿高端MLCC来举例,随着新能源市场扩大,每辆智能电动汽车都需要1.8万至2万个MLCC,是燃油车汽车需求量的3倍左右。而根据市场调研机构P&S Intelligence的数据,到2030年,全球MLCC收入预计将从2021年的120亿美元增至350亿美元。

 

 

不同动力汽车MLCC平均用量,个/辆车 

只是MLCC背后就有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更何况还有偏光片离型膜基膜、OCA离型膜基膜正在逐步替代进口。现在偏光片基膜的全球年需求约18万吨,下游偏光片产能就在国内,因此下游对上游原材料能国产化的希望也极为迫切。

笔者详细了解后发现,目前阶段,以东材科技、长阳科技等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创新,是突破光学膜“卡脖子”的主力军。

因为一直以来,材料领域的基础创新非常艰难,一项技术从被发明到被真正大规模应用,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充满不确定性。而笔者认为,在商业化路径通畅、掌握技术壁垒产品的公司,将会快速增长,跑在行业前列去推动国产化。

拿东材科技举例,2023年下半年,公司将会实现MLCC基膜01的突破,目前已经处于试车阶段,周期69个月

高端零部件制造需要材料、设计、工艺、加工设备等多方面突破,而车规级的MLCC对整体质量要求更高,这势必会提升单品价值量,对于东材科技而言,突破“卡脖子”也将会得到销量与利润的双升。

在高端偏光片基膜方面,东材科技跑得更快。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实现0到1的突破,今年目标出货0.5万吨,目前已批量供货杉杉等龙头偏光片企业;预计2024年将实现万吨以上出货,同比增长100%。

目前偏光片基膜的价格为3万元/吨,毛利率30%以上,按照这样计算,2024年,东材科技单是从一款材料,将收获3亿元收入,毛利润约为0.9亿元。

全球海外厂商都在顺应下游智能汽车、VR头戴设备的发展趋势,加速扩产。今年,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时隔三年再次访问中国,此行却不是为了手机,而是奔着自家生产MLCC的天津工厂。 

智能汽车显示面板出货量,亿片

全球VR头戴设备出货量,万台)

国内本土企业也有市场需求,必须提高竞争力,能够看到上游龙头企业比如东材科技,已经提前布局、扩充产能,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公司光学基膜产能为9.5万吨/年,并且在建产能有11万吨/年光学基膜,可用于MLCC、偏光片等领域,将在2023-2025年逐步投产放量。此外,还包括年产1亿平方米的功能膜材料产业化项目,品种结构也更为多元化。

可以看到,随着国内创新龙头企业率先参与,整个产业链体系将会日趋完善,也将帮助企业加快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构筑出国产材料的技术壁垒,形成国产光学膜的主导地位。

能够突破“卡脖子”并且抢占市场份额,除了生产工艺和产能规划保证之外,技术储备、多业务协同,都是国内龙头企业已经具备的竞争力。这些海外厂商3M、三星有,国内厂商也一定不能缺。

技术储备方面,截至2022年,东材科技及子公司累计申请专利435项、已获授权有效专利264项,其中包含发明专利165项,实用新型专利86项,外观设计专利13项。

多业务协同方面,东材科技通过内生外延,逐步发展成为绝缘材料、光学膜材料、

电子树脂材料、环保阻燃材料等多轮驱动的新材料平台型企业,形成了1+3”的产业布局。今年Q1,高端电子树脂放量,促进公司电子材料业务取得营收1.81亿元,同比增长12.19%。

这些是一家企业的研发配套能力和长期积累,也是其他国内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难点。

2021年,国内某企业已通过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竞争取代了3M,成为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的第一大光学胶原材料供应商,占据了Kindle 80%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随着东材科技、长阳科技等龙头企业引领光学膜产业突破“卡脖子”,本土的高端材料将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加快“基膜-离型膜-MLCC”产业链的国产替代进口进程。

总的来说,在材料领域,技术创新是原动力。尽管费钱、费时,但有这些中国企业拒绝“卡脖子”,能在国产替代的方向先做出来并做得更好。如此,中国光学膜产业不怕“卡脖子”,指日可待。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东材科技
S
长阳科技
工分
5.8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