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迈瑞医疗调研纪要
春韭369
中线波段的机构
2022-07-14 23:40:04

经营情况更新:

目前看实现二季度的增长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国内方面,疫情虽对常规业务有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主要集中在封控区域。疫情影响最大的是封控时间最长的上 海,其他大部分地方封控时间短,疫情也不如上海这么严重。上海的二季度常规业务会受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也有正面的效应弥补掉负面影响,比如方舱的改造订单。所以国内二季度的业绩受到疫情的影响是中性的。海外方面,一季度海外其实常规业务已经完全复苏了,只是基数比较高,去年海外一季度增长了 38%,今年海外一季度只有个位数。今年海外二季度没有基数的压力,所以二季度增速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弹。美国市场在二季度还是维持了一季度非常亮眼的表现,这是因为美国中高端突破还会有新进展。发展中国家没有基数的压力,二季度会恢复较高的增速。包括全年20%的增长目标,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互动提问:

【医疗新基建】

Q:目前医疗新基建处于哪一个阶段?是否仍处于投资投入放大的过程中?目前趋势如何?
A:还在继续放大,整个十四五都是医疗新基建的高峰期。公共卫生是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为公司现在还在对抗疫情,公司国家的整体医疗资源的水平,与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几年医疗新基建的重心放在了大医院上,因为大医院在救治和抗击新冠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大医院的新改扩建占了整个国内医疗新基建绝大部分的比重,三级医院能占接近60%,二级医院能占30%多,这也就是说90%以上的详细金额都集中在大医院身上。虽然现在还没有量化的数据,但是二季度国内医疗新基建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尽管封控地区的医院建设会有所放缓,但是那是少部分地区,而且预算是制定好的,在封控结束后会迅速恢复建设。现在上海也是一样的,相比前面两个月,6月份恢复很多。全国范围来看,医疗新基建现在逐渐的从大城

市,向345线城市进行扩散,医疗相关专项债的发行目前已经逐步到位了。在新基建过程中,如果要更多依赖专项债资金就会需要一些债券发行、融资的时间;如果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进展就会更快,所以新基建最开始的集中在资金实力较强的北上广深和一些省会城市,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新改扩建都已经逐步开始 了。目前专项债也逐步在到位,6月份还会有一笔很大的专项债发行,可能六七

月份左右就要把资金给落实下去,这个不只针对医疗,但是也会成为医疗新基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看到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在过去两年有很大提升,投入医疗领域的专项债规模也大幅增长。医疗相关项目,不管是总的投资金额还是项目数量,2020年以来都大幅增长,专项债毫无疑问也是重要的出资来源。虽然专项债本身跟公司的收入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专项债主要用于医院建设,建设完成后的设备采购是医院出钱,跟财政拨款跟专项债没太大关系。但医院是否进入设备采购阶段取决于医院的建设进度。6月份这笔专项债会加快国内医疗医院的建设进度。医疗新基建在未来几年一直到整个十四五的期间,确定性都非常强,也是公司未来几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

【海外开拓】

Q:海外业务收入方面,二季度产线的表现是怎样的?公司目前有没有二季度国内和国际的营收增速的指引?
A:目前还没法给量化指引,但是一季度常规业务已经恢复的很不错,只要把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这三个产品从国际业务的收入里面剔除,一季度国际市场其实也增长了35%。二季度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没有基数问题了,所以不用剔除这三个产品也会恢复到不错的增长,二季度还有汇率的帮助,但影响不大。更多的还是常规业务自身的恢复带来的增速。

Q:海外市场去年的营收是100亿,其中发展中国家是占了60亿,占比是非常高,达到60%。公司有没有预测未来几年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多大的营收增量的空间?
A:公司3大产线加4个种子业务的市场空间其实都有在21年报里列出来,国内大概是1,2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海外应该是7000多亿,因为把占市场60%多的欧美也算进去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空间比较接近中国,公司内部粗略计算也有大概1,200亿左右的市场空间。而去年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大概有60亿人民币,在整个市场里只占5个点,是非常低的市占率。当然公司在国内其实也很

低,去年150亿收入在这1,200亿市场里面也就10%出头的占有率,在发展中国家就更加低了。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相比中国来说还要更靠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的阶段,发展水平,包括它自身的医院的配置,比中国平均还差,因此比中国还增长的要更快一些。所以在这个市场公司的业务理应比中国业务增长

快,未来发展中国家业务一定是4个区域里面增长最快的,它的收入占比在 23%-24%左右,但比重会逐年提升。

Q:印度市场的市场规模,增速,竞争格局,采购资金来源,客户关注点,如果取得比较好的销售成果需要哪些具备能力
A:市场规模上,印度市场的空间是毋庸置疑的。一般医疗器械的市场空间是和人口密切相关的。印度的人口比中国还多,未来会是很庞大的市场。增速上,现阶段印度市场发展还比较早期,像中国10年前甚至15年以前的行业规模,但是行业本身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印度和俄罗斯是公司目前投入级别最高的两个市 场,在印度员工应该都接近200人了,有大概4个子公司,分散在印度4块区域,还有一些本地办公室,而且全部都是印度人。竞争格局上,未来印度市场本身前景相当不错,而且印度市场自身是不具备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公司面对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以外资为主,中国公司是相对来说比较少的。相比罗雅贝西、GPS,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还算是新人,但是相比其他中国公司来说,公司在国际化包括本地化的布局都是比较超前的。公司在新增员工的时候一定都是本地的员工,在印度也已经布局了本地化的生产制造。因为印度市场的特点就是高度重视性价比,因此要尽可能改善产品解决方案的成本结构,所以公司已经开启了印度本土化的制造,目前主要是跟当地厂商进行 ODM合作,但未来规模体量上来后,公司也会自己建厂,只是需要时间。去年在印度公司大概9000多万美元的收入,今年包括未来几年肯定会维持比较高的增长,因为公司在这块市场投入是比较超前 的。

【集采影响】

Q:年初江西省牵头的生化肝功集采目前进度如何,预计对国内的生化检测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A:市场集中化的现象明显会加速。生化市场极度分散,这和其业务模式的开放有关。大部分生化公司自己不具备生化仪器的自研资产的能力,选择从外面代理或直接采购生化仪,所以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而公司包括其他主流厂家,比如贝克曼,都是封闭的系统,市场未来也一定会逐渐转向封闭。一是因为厂家本身不想开放,二是而从临床检检测角度来说,封闭比开放更好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检验科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开放的模式很难保障质控方面,所以临床检测也会走向封闭模式。只是在竞争极度分散的市场中,想实现这一步需要很多年的时

间。而集采会大幅度缩短进程,使公司有更多机会加速扩张市场份额。去年公司虽然是国内第一,比贝克曼的份额还高,但只有12%的占有率,这个市场里上百的玩家平均下来只有几千万的收入。如果没有集采的机会,公司做到比如像血球的市场份额,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可能性,但是集采使可能性出现了。尤其是三级医院很多时候还是以进口的生化仪为主。而公司过去在生化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二级及以下医院,三级医院占比可能就10%多一点。集采帮助公司大范围的打开三级医院大门,是一种弯道超车的方式。比如安徽发光集采中,公司装机一半以上都在三甲医院,这种客户的比例是公司很难想象的,过去一般有百分之十几的三级医院,但是在安徽一半以上是高端的客户,帮助公司省下大量的营销推广的时间,缩短让高端客户来接受迈瑞的过程。这次生化也一样,公司的份额尤其是在三级医院的份额一定会很大幅度的一个提升。市场会逐渐的扁平化集中 化,厂家的数量一定会加速下降,国产龙头的份额就从中能够大幅度的提升,预计今年下半年左右落地。

Q:集采下半年落地,在价格上会有多大幅度的下降?
A:从耗占比角度来说,生化的耗占比其是很低的,这跟化学发光有本质差别,化学发光的耗占比平均有40%左右,在安徽那边降到了20%~25%,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耗占比。而检验的收费里面生化试剂的采购成本占比可能只有

10%~15%,这还是终端入院价,出厂价来的话可能占比就只有个位数,所以可以想象它有多大的降价空间。

【主营业务】

Q:IVD板块,化学发光业务在一季度受到疫情影响,二季度也有相关影响,目前预计的增速会有较大的变动吗?
A:量化数据现在还给不了,化学发光包括IVD业务在二季度肯定还是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但目前看影响较小,比如上海一个月的IVD收入大概1,000万左右,在公司的体量里是非常低的。其他大部分区域只要不出现封控,实际传输各方面都是正常的,所以二季度整体IVD产线受到影响非常小。当然全年IVD产线的增长预期是否还能维持公司年初的目标,就看国内疫情下半年的走势了,但是公司整体20%的目标是一定可以完成。在迈瑞多产线多区域业务布局下,对于局部

风险的对冲的能力是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的,可以保证公司能够完成全年的公司整体的既定目标。

Q:BC-7500CRP去年装机超过了1000台,今年有没有一个预期的装机量?高端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 CL-8000i的今年的销量预计如何?
A:只要没有太大疫情的影响,原定目标是BC-7500CRP要做2000台,CL-8000i要做400台,还要看下半年疫情的局势,目前还是比较可控的。

Q:公司目前硬镜,包括4k荧光和常规的4k目前上半年的一个推进情况怎么样?
A:今年金额和台数翻番是没任何问题的。去年4k白光是卖了200台,4k荧光是卖了大概70台,今年以翻番为目标,一季度表现不错,4k荧光已经卖了30多台,

4k白光大概接近100台左右。整个市场目前推广进展也是挺顺利的。内部是最核心的原因,产品上公司和头部的厂家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公司下一代的腹腔镜明年底会上市,基本上就能完全抹平公司跟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在产品技术上的差距,甚至有些功能应用上,公司做的比竞争对手做的还要更好。公司有其他国产公司没有的成绩,完全是因为公司在研发上投入的力度远远超过任何国产硬镜公司。营销推广上,现在外部环境包括政策对公司有较大利好。政策上是给予内窥镜的国产的采购支持的,公司的很多竞争对手在内窥镜上还没有实现国产。而且这种单台价格比较高的设备,包括内窥镜,包括超声,虽然进口的钱是医院出的,但是卫健委医管局或者地方财政在审批的时候会更加严格,如果无法经过专家论证一定要买进口的话,他们都会要求要采购国产,使公司很大程度上获益。但绝对不是所有国产公司都能通过进口替代的大环境来获益,因为医院绝对不会牺牲自己的诊断标准,尤其外科是医院最强势的科室,采购预算充裕,所以如果产品本身正无法证明跟进口齐平甚至有些方面优于进口,政策是帮不到这种厂家。

【收并购】

Q:HyTest的客户结构跟迈瑞收购前有没有比较大的变化?收购后,迈瑞的收入占HyTest的总收入的占比有没有大幅的提升?
A:未来肯定会大幅度提升,IVD原料市场是极度分散的。HyTest每年的收入也就只有几千万欧元,公司是它一个比较重要的客户,但体量不大。公司还是有大量的原料是从其他进口厂家进行采购的。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核心原料的自研

自产,所以未来公司占HyTest的比重一定会大幅度提升,只是比重提升需要时间。公司也给它做了未来5年的产品规划,包括未来几年大幅提升HyTest的研发和生产的规模,以此来支撑保障迈瑞对于核心抗原抗体的需求。未来公司核心抗原抗体的自制率会达到70%以上,全部都是HyTest来给公司供应,这对于公司成本也会有优化,但更重要的是保障迈瑞未来化学发光业务的发展。现阶段因为体量小,原料需求量目前不大,还是能在市面上从竞争对手手上买到所需要的原料,质量等各方面也能控制,所以顾虑不多。但是当体量逐渐大了以后,比如到

20亿70亿甚至超过百亿的收入的体量,公司对原料的需求量就会大大的提升。如果那时还不能解决原料自制,不仅试剂的质量不好控制,更会成为公司化学发光业务增长的瓶颈。所以公司其实是为了未来在做布局。

Q:HyTest成为迈瑞的独资公司之后会不会使得外资的品牌因为各种原因减少对HyTest的采购?
A:首先IVD公司没有变更原料的动力,因为要设计变更注册,又还要让客户接

受,很麻烦。所以IVD原料供应相对来说是非常稳定的。其次他们跟HyTest采购的部分原料是行业的金标准,公司其实都是互相买的,公司没有收购HyTest之前,内部没有任何的原料平台,但是收购后,HyTest也会跟其他公司保持合作的关系,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但只是说重心会放在迈瑞的需要的原料开发上,未来大家还是会相互供应的。其实包括罗雅贝西之间,虽然他们相互竞争,但他们的原料也都是相互供应的,一是原料更换起来非常的麻烦,二是也是出于成本考虑。原料的产能各方面最大化的话,原料单位成本也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Q:国际巨头一般都是通过收并购迅速做大的,迈瑞近期或者未来这两三年有没有并购方面的最新的进展?比如说像分子项目这一块?
A:迈瑞历史上虽然做了很多并购,但是公司业绩增长跟并购关系是不大的,这跟欧美日公司有本质的差别。他们需要通过并购增长是因为他们本土市场基本上不增长,市场已经成熟,本身没有新增需求,主要是存量替换的需求。一些前沿的领域可能市场增长还不错,但是整个医疗器械宏观市场规模是非常稳定的,所以他们就需要通过外研并购来实现业绩稳定增长,但内生的业绩增长非常缓慢,可能一年平均来看一两个、两三个点的增长。公司的业务主要在中国和发展中国 家,欧美这一块公司会继续加大布局,但是从增速上会比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慢。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都还在高速的扩容的一个阶段。中国器械市场未来可能5-10

年都至少会维持双数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体量已经接近中国,但所处阶段更早 期,增速比中国更快。如果这是公司的主力市场,公司通过内生的方式完全可以实现长远的业绩稳定增长,因为公司距离天花板还很遥远,市场本身又维持着不错的增速,所以不需要通过并购来增长。但是并购一定又脱不了干系,因为医疗器械领域的一大特色是业务的拓展要两条腿来走。如果并购这条路走不通,慢慢通过自研的方式也可以实现,这是因为医疗器械很多领域没有专利壁垒,所以即使不是把整个公司买过来,把这个团队挖过来也一样可以做产品。包括分子诊断这个产品,公司内部研发也已经启动,只是还需要几年时间。但如果有好机会,公司也会通过外研迅速切入。但至少公司不会说一定要依赖并购进入新的领域。可能更远之后,公司会有体量稍微大一些的并购需求。尤其是想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的时候。公司04年最早进入美国市场时是很艰难的,真正进入快车道是公司08年收购Datascope之后,真正具备了一个成熟的美国直销的体系,这种直销体系如果想通过自建来做难度巨大,未来如果想拓展更多发达国家业务,可能需要通过并购实现,但时间轴会拉得比较长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迈瑞医疗
工分
0.3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07-14 23:47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