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次新股基本面之:高华科技【2022年4月7日申购】
股痴谢生
2023-04-05 21:47:13

一、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 售。

公司目前研发生产各类压力、加速度、温湿度、位移等传感器,以及通过软 件算法将上述传感器集成为传感器网络系统。依托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的自主创 新优势,公司核心产品具有可靠性高、一致性好、集成度高的特点,较早得到航 天客户的关注,成功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项目配套,并逐渐应用于各高可靠领 域。随着公司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在航天领域,公司参与并圆满完成了载 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空间站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配套任务;在航 空领域,公司参与了多型新一代战机的配套;在兵器领域,公司参与了信息化装 备的传感器配套任务;在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参与了和谐号、复兴号等高铁动车 的传感器国产化配套;在冶金领域,公司产品应用于宝武集团、建龙集团等企业 的冶炼设备健康监测系统。公司与上述领域的重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 系。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公司在高可靠性传感器设计、封装与测试、 传感器网络系统方面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可满足针对不同使用环境 的需求。同时,公司已具备 MEMS 传感芯片、ASIC 调理电路的自主设计能力,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将逐步应用于主营业务产品。

2、主要产品

(1)高可靠性传感器

公司的高可靠性传感器指满足国标、军标、宇航级标准等要求下,可在恶劣 和严酷环境(如高温、低温、高冲击、强腐蚀性和复杂电磁环境等)下长期稳定 工作的传感器,分为多种类型:

1)从被测量的类别看,公司的高可靠性传感器可分为压力传感器、加速度 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不同类型。其中,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 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2)从主要产品的应用领域来看,压力、温湿度、加速度传感器主要应用于 航空航天领域、军工领域、轨道交通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 运载火箭、卫星、飞机、兵器车辆,高铁动车的牵引系统和转向架系统,工业设 备的健康监测和过程控制系统等。

3)从主要产品的工作原理来看: 公司的压力传感器采用 MEMS 工艺并采用压阻效应原理,具体为:通过在 硅片上制造硅杯和应变电阻,形成惠斯通电桥。由于硅材料的弹性力学特性,在 外界压力作用下,硅杯产生应变,电阻值发生变化。压力传感器内部电路可检测 出该变化,并产生与压力值对应的电信号,经调理电路处理输出用户要求的标准 信号来实现压力的测量。

公司的加速度传感器采用 MEMS 工艺并采用电容原理,具体为:在硅片上 形成可运动的质量块和电极,两者之间构成电容。当质量块受加速度作用而产生 位移时,由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之间构成的电容量发生变化,电容值经传感器内 部的调理电路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并经调理电路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以此来实 现对加速度等惯性物理量的感知测量。

公司的温度传感器主要采用热电阻、热电偶等原理。其中,热电阻原理为利 用电阻体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进行温度测量;热电偶原理为两种不 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 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热电动势。在热电偶测温时,可接入测量仪表,测得热 电动势后,即可知道被测介质的温度。

公司的湿度传感器主要采用 MEMS 工艺,采用硅电容原理,具体为:在硅 片上通过 MEMS 工艺制作一个半导体电容式湿度感测元件,实现湿度量到电信 号的转换。由于湿度受温度环境影响,因此同时在同一硅片上制作一个标准的片 上温度感测元件和调理电路,对湿度信号做温度补偿,并进行线性化等修正,输 出一个与湿度量相关的电信号。

4)从客户类型来看,公司产品可分为军用传感器和工业传感器两类。其中, 军用传感器的终端客户主要为 A 集团、B 集团、C 集团、D 集团、E 集团等军工 央企集团下属单位;工业传感器的终端客户主要为中车集团、宝武集团、郑煤机、 三一集团、徐工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集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传感器网络系统

在传感器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依托自身在传感器领域的优势,公 司根据军用领域和工业领域客户的需求,为其定制传感器网络系统。该产品将公 司自主研发的传感器产品与信号采集及处理技术相结合,形成集信息采集、传输、 处理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可为客户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监测、远程运营维护等功能。

目前,公司已开发出多种可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传感网络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image.png

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主要由多种传感器、采集器、网关、中 继器、控制器等硬件组成,同时嵌入了高华科技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因此,传 感器网络系统的销售形态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实物销售形态。公司的传感 网络系统在构成组件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但销售形态与生产过程基本一致。公司 主要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情况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市场方面,公司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拓展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市场探索阶段。此阶段公司主要发展任务是广泛接触市场及潜在客户, 充分调研各细分领域的市场需求,总结重点行业市场如高端国防装备、冶金、机 械装备、风电、新能源动力电池、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消费电子、车辆、医 疗等行业的需求特点;分析同类竞争产品,取长补短;与潜在客户建立初步的技 术和商业合作,探索适宜的商业模式。公司已完成此阶段计划。

第二,定位拓展阶段。公司在巩固现有产品定位的同时,继续开拓新的产品 定位。选取高端国防装备、冶金、机械装备、风电、新能源作为主攻方向并进行 产业链延伸,由器件级产品配套转向组件及传感测控网络系统的配套。在业务开 展过程中,针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进一步完善自主核心硬件、监测系统软件 以及故障诊断及预测性运维等,以较高的饱和度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

第三,规模推广阶段。通过软硬件及系统的不断发展,建立传感器件、数据 采集、智能网关、无线数据传输、智能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平台等较为全面的产 品体系,建设可模块化定制的标准化技术平台,针对不同应用领域规模化、批量化为客户提供传感器网络监测全套解决方案。

技术方面,公司分别为传感器网络在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的发展制订了不同 的发展计划:

第一,在军用领域,公司将通过自主创新及技术迭代,不断提高传感器网络 系统的高可靠、高速率、低功耗、抗干扰等性能,积极推进军用领域高可靠实时 传感网络协议及传输标准的制定,引领该领域传感网络技术的标准化、智能化发 展。

第二,在民用领域,公司将通过不断拓展传感器网络系统功能,致力于服务 工业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需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公司将深化传感器 件的自主开发,丰富产品种类,并推进传感器件的无线组件、智能组件以及多物 理量复合传感器的研发,以适应传感器网络发展对硬件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公 司在软件上将持续丰富故障模型库,加强边缘及云端算法建设,打造更加专业的 预测性诊断运维系统。

(3)主要产品对于 MEMS 技术的应用及技术路线

发行人的主要传感器产品按照是否采用MEMS技术可以分为MEMS传感器 和非 MEMS 传感器。公司主要传感器产品的感测原理及技术路线具体如下:

image.png

在传感器领域,终端应用场景需求会决定工艺技术和感测原理的选择。目前, 公司压力、加速度、湿度传感器均采用 MEMS 技术,振动、温度、位移传感器 未采用 MEMS 技术的原因如下:

振动传感器未采用 MEMS 技术,主要系在振动测量场合下,目前 MEMS 技 术在实现动态测量时需牺牲量程范围,使得输出精度受到影响。同时 MEMS 技 术在装配过程中需使用硅胶、PCB 板等材料,振动传递刚性不足,会使振动传 感器难以实现较高频响。而公司采用的剪切压电陶瓷技术不存在上述问题,且由 于其敏感端工作具有无源特性,不受外部供电设备的影响,拥有更好的环境适应 性。

温度传感器未采用 MEMS 技术,主要系电阻、热电偶等原理相较于 MEMS 技术拥有温度测量范围优势。目前 MEMS 技术主要基于硅基材料,由于硅基材 料的特性,导致传感器的工作温度被局限在-55℃~150℃以内。而公司采用的热 电阻和热电偶原理,其工作温度可覆盖-270℃~1,500℃甚至更高。为使公司产品 在极端环境下的满足客户需求,如:航天飞行器运行时外太空的超低温环境(低 于-200℃)、发动机内部及喷射口的超高温环境(1,500℃),公司未采用 MEMS 技术。

位移传感器未采用 MEMS 技术,主要系目前行业内主流感测原理为磁致伸 缩原理,其结构特点和位移采集方式不适合采用 MEMS 工艺。由于基于磁致伸 缩原理的位移传感器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能够满足恶劣环 境下的使用,因此公司采用该技术。

3、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及特征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下:

image.png

二、发行人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一)发行人所属行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 订)》,公司所属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 C3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 中的“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C3983)。

三、行业情况

1、传感器行业情况

(1)传感器简介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传感器一般包含敏 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敏感元件是指能敏锐地感受某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信息并 将其转变为电信息的电子元件,转换元件是能将敏感元件输出转换为适于传输和 测量的电信号部分的电子元件。此外,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需要,传感器还 可集成其他零部件,不断延伸传统传感器的功能。

传感器的上游为各种原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以及有 机材料等;中游为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 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下游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 子、通信电子等。

image.png

(2)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发展概况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或由它们引起某种场的变化来 反映被测量的大小和变化(如利用结构的位移或力的作用产生电阻、电容或电感 值的变化)。

第二代是上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传感器,它利用某些材料自身的物 理特性在被测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将被测量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信号输出 (如用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制作的传感器)。

第三代是 2000 年开始传感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朝着具有感、知、联一体化功 能的智能感知系统方向发展,传感器、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 法等有机结合,通过高度敏感的传感器实现多功能检测,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在线 数据处理,基于无线网络实现感知测量系统的数据汇聚。一般智能传感器采用半 固态或全固态材料,结构微型化、集成化,系统向多功能、分布式、智能化、无 线网络化方向发展。随着传感器的智能化发展,MEMS 等技术将成为传感器制 造的主要技术。

2)全球市场情况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和新 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不断增多。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2020 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近 1,606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6%,预计 2023 年将增 长至 2,03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8%以上。

image.png

传感器有多种分类标准,如被测量、技术原理、敏感材料、应用领域、使用 目的等。例如,按照被测量,可分为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 流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据赛迪顾问统计,在全球传感器市场中,压力传感 器占比排名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占比排名第三、加速度传感器占比排名第十,皆为发行人所覆盖的产品种类,具体情况如下:

image.png

3)国内市场情况

对于国内市场,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提升及物联网的兴起,近年来 我国传感器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迅速提升。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2020 年,中 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近 2,510 亿元,同比增长约 15%。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 到 2,952 亿元,同比增长约 17%。

image.png

(3)传感器细分行业情况-根据下游领域

发行人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兵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冶金、能 源等 6 大行业,其中航天、航空、兵器为军品领域,工程机械、冶金、能源为工 业领域。报告期内,发行人以军品业务为主。

各下游领域情况具体如下:

①航天

近年来,我国航天行业蓬勃发展,每年完成航天发射任务次数持续上升。根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 年)》,2020 年 全球共实施 114 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中国实施了 39 次,发射 89 个航天器, 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2021 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再创新 高,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和民营航天企业研制的火箭在内,我国航 天发射次数达到创纪录的 55 次,较去年增长约 41%,超过美国(51 次)和俄 罗斯(25 次),将上百颗(含搭载)航天器送入太空,航天发射次数已跃升至 世界第一。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政府陆续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 规划(2015-2025 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 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多项发展规划,积 极鼓励国内社会资本参与中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在政策扶持下, 商业航天得到了稳步发展。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 2015 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 年至 2024 年年增长率保持在 20%以上,2021 年商 业航天市场规模达 12,626 亿元。

综上,航天行业的蓬勃发展将带动公司产品需求上涨。

②航空

军用航空方面,先进军机的需求将持续推动行业维持景气。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22》最新统计,截至 2021 年底,美国拥有军用飞机 13,246 架,全球 占比 25%,数量居全球第一;我国拥有军机数量为 3,285 架,全球占比约为 6%。 我国空军军用飞机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仍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从代际结构 来看,我国四代机数量较少,对比美国四代机机队规模仍有较大差距。与美国等 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空军军用飞机起步晚、底子薄、代际差异大,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等领域短板明显。因此,随着空军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我国对先 进军机的需求将持续升温。据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 年至 2030 年,中国包括战斗机、特种飞机以及运输机等在内的军用飞机采购需 求约 3,280 架,新机采购市场空间合计将达到 12,060 亿元,平均每年约 800 亿 元。

民用航空方面,受到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巨大冲击,航空客运需求 下降较多,但由于中国政府防疫得当,我国航空业在全球率先触底反弹,成为全 球恢复最快、运行最好的航空市场。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民用 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 年)》,2021 年上半年,我国民航运输业 总体恢复速度符合预期,2021 年 1 月货邮运输量已恢复到 2019 年同期水平, 内地航线客运周转量在 2021 年 3 月已经恢复至 2019 年同期水平。根据中国航 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通用航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2020 年我国通航机队规模较上一年度新增 185 架,同比增长 6.8%,虽为近年来的低 点,但与全球市场相比亦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预计随着客运航班恢复飞行,货 运运力增加,我国民用飞机需求亦将恢复增长趋势。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 府对通航运营的大力支持,预计通用航空领域亦将保持向好态势。

随着军用及民用航空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产品的市场空间亦将保持上升。

③兵器

兵器方面,近年来我国国防建设阶段目标明确,接连出台一系列规划与政策, 包括:2020 年 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 国和强军相统一”、2020 年 11 月“十四五”规划强调“确保 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 斗目标”并要求“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 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2021 年 出台《军队装备订购规定》、人民报发文《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 我国国防军工已迎来政策红利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国防开支保 持稳定增长,2022 年中国国防开支预算为 14,505 亿元,增速为 7.1%,高于 2021 年的增速 6.8%,是我国军事实力持续提升的有力保障。而我国国防支出预算占 GDP 比重仍然较低,2021 年仅为 1.2%,相比于美国和俄罗斯占 GDP 比重(3% 以上)还有较大差距,存在提升空间。

因此,在强军梦与强军目标指引下,公司产品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④轨道交通

在轨道交通领域,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铁道统计公报,截至 2020 年末, 我国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和动车组保有量分别为 2.2 万辆、7.6 万辆、91.2 万 辆和 3,918 标准组;截至 2021 年末,我国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和动车组保有 量分别为 2.2 万辆、7.8 万辆、96.6 万辆和 4,153 标准组,整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 2035 年,全国铁路网规模 达到 20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达到 7 万公里左右,20 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 覆盖,其中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到 2050 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 代化铁路强国,形成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铁路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世界一流铁路企业,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全球铁路规则制定的重要 参与者。此外,在“十四五”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铁集团提出基于智能高铁云平台 为核心的“2035 智能高铁”,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及智能运维三大方面。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 铁将基于数字化技术,研制运行水平更高、安全性和舒适性更好的高速列车。

伴随着国家对轨道交通事业的持续性投入,预计未来轨道交通行业仍将保持 一定增速,并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公司产品提供良好的机遇。

⑤工程机械

公司产品在工程机械领域主要应用于煤矿机械。近年来,随着国内保供增产 政策逐步落地,国内原煤产量自去年 10 月开始逐步增长,产量同比增速从 2020-2021 上半年的 0%增长中枢逐步提升至 2022 年初的 10%左右。同时,产 量角度看,2022 年 4 月原煤产量达到 3.62 亿吨,同比增长 10.7%,增加绝对量 为 4,057 万吨,在此背景下,下游煤炭企业增产将拉动煤矿机械需求上升。此外, 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末煤矿采煤机械化程 度将达约 90%,机械化率的提升亦将带动煤矿机械需求增加。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煤矿机械领域的未来发展重点。2020 年国家发改委等 8 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 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实现各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 到 2035 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 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在煤矿机械需求不断上升,且智能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公司高可靠性 传感器产品将在工程机械领域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⑥冶金

公司冶金行业的主要客户为宝武集团、建龙集团等钢铁行业企业。近二十年 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在整体生产效率、能耗、高级产品 性能、环境保护、重要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根据《国 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版)》,在钢铁行业应用标准方面,该政 策指出要围绕钢铁行业智能工厂建设,制定工厂设计与数字化交付等规范标准。

在冶金领域,公司提供设备健康监测及远程运维服务,迎合了政策方向。预 计未来随着行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公司产品亦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4)传感器细分行业情况-根据产品类型

公司的传感器产品主要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具 体细分行业情况如下:

①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应到压力信号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将其转换为可用 输出电信号的装置,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 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 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根据赛迪顾问统计,2019 年国内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 357 亿元。根据 传感器专家网发布信息,受益于 MEMS 技术及下游行业需求的发展,2019 年至 2024 年压力传感器市场将以 6.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按上述年复合增长率测 算,2022 年国内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428 亿元。

如今,快速发展的物联网带来的整个生态都将会是压力传感器的潜在应用市 场。物联网兴起了一个智能化时代,随之而来被大众所知的概念像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等,这些领域的发展离不 开传感器这个助推器,压力传感器也必定得到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强的需求。 物联网带来百花齐放的应用场景,将成为压力传感器市场的巨大机遇。

②加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是指以量测对象物的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为目的的惯性 传感器,在下游领域中具有广泛且多样化的应用。在汽车电子领域,加速度传感 器主要应用于车身操控、安全系统和导航,典型的应用如汽车安全气囊、ABS 防抱死刹车系统、电子稳定程序(ESP)、电控悬挂系统等;在消费电子领域, 可应用于手机重力检测、电子计步器、数码相机防震、游戏手柄动作采集等;在 医疗电子领域,可应用于医疗可穿戴智能设备监测穿戴者的身体各项信息,如胎 儿心率监测等。

根据赛迪顾问统计,2019 年国内加速度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 349 亿元。根 据 QYResearch 发布信息,国内市场规模增长快速,2016 年至 2020 年复合增 长率达 2.28%,2021 年至 2027 年复合增长率达 4.39%。按上述年复合增长率 测算,2022 年国内加速度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389 亿元。

如今全球的传感器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创新之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各国 竞相加速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和产业化,新技术的发展将重新定义未来的传感器 市场,加速度传感器市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类型,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③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度传感器是指能将温度量和湿度量转换成容易被测量处理的电信号的 设备或装置。由于温度与湿度不管是从物理量本身,还是在实际人们的生活中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经常被一起考虑,也产生了温湿度一体的传感器。

根据赛迪顾问统计,2019 年国内温湿度传感器市场规模为 132 亿元。根据 QYResearch 发布信息,2020 年全球温度传感器市场规模为 63 亿美元,预计未 来 8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4.8%。以全球温度传感器的复合增长率为基础进行推算, 2022 年国内温度与湿度传感器市场规模为 152 亿元。

温湿度传感器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并带动了汽车电子、工业制造、消 费电子和医疗等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温湿度传感器正朝着高精度、多功能、高稳定的方向提升,温湿度传感器也将在工业、电子通 讯及物联网等领域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2、MEMS(含传感器)行业情况

(1)MEMS 技术

MEMS(全称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即微机电系统,是一种利 用集成电路(IC)制造技术和微结构加工技术把微传感器、微执行器等制造在一 块或者多块芯片上的微型集成系统,其尺寸约为几毫米乃至更小,其内部结构一 般在微米甚至纳米量级,是一个独立的智能系统。MEMS 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 前沿性研究领域,涉及了物理学、半导体、光学、电子工程、化学、材料工程、 机械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及生物工程等多种学科和工程技术。

MEMS 技术被誉为 21 世纪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最早可追溯到 1987 年美 国,当年伯克利加州大学发明的微马达被认为是 MEMS 技术的开端。1993 年 ADI 公司的微加速度计产品大批量应用于汽车防撞气囊,MEMS 正式走入产业 化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MEMS 技术快速发展,围绕深槽蚀刻技术发展出多种 加工工艺,微镜、喷墨打印头等 MEMS 产品不断涌现。2007 年以后,以智能手 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大量应用 MEMS 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磁力计、光学 MEMS、射频 MEMS 等应运而生。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不断推动 MEMS 技术 进步,MEMS 集成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2)MEMS 传感器

MEMS 传感器即运用了 MEMS 技术的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相比,MEMS 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集成度高、智能化、低成本、功耗低、可大规模生 产等优点,MEMS 内部一般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使得它可以完成某些传统机 械传感器所不能实现的功能。

MEMS 传感器由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执行器和通讯/接口单元等组成。 其输入信号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模拟的或/和数字的)后, 由执行器与外界产生作用。每一个微系统可以采用数字或模拟信号(电、光、磁 等物理量)与其他的微系统进行通信。

MEMS 技术被誉为 21 世纪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最早可追溯到 1987 年美 国,当年伯克利加州大学发明的微马达被认为是 MEMS 技术的开端。1993 年 ADI 公司的微加速度计产品大批量应用于汽车防撞气囊,MEMS 正式走入产业 化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MEMS 技术快速发展,围绕深槽蚀刻技术发展出多种 加工工艺,微镜、喷墨打印头等 MEMS 产品不断涌现。2007 年以后,以智能手 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大量应用 MEMS 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磁力计、光学 MEMS、射频 MEMS 等应运而生。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不断推动 MEMS 技术 进步,MEMS 集成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image.png

MEMS 传感器产业主要环节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 用,其中发行人所深耕的封装测试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封装方面,相较于普通 IC 封装,MEMS 传感器产品的封装更庞大、更复 杂、更困难。

首先,相较于普通 IC 较为温和的工作环境,MEMS 传感器常处于高压力、 强振动、高温度、高湿度等恶劣环境之中,因此要求封装结构与封装材料能适应 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对封装技术要求较高。

其次,由于 MEMS 传感器需要感知外部世界,在封装过程中需要提供让芯 片敏感区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通道,因此相较于普通 IC 的封装,MEMS 封装 还需保证芯片敏感区与外界环境充分交互作用。同时,MEMS 封装还需要保护 芯片敏感区不因两者间的交互作用产生性能恶化,保持其性能稳定。由于上述两 点需同时满足,这对封装技术而言是一个挑战。

此外,由于 MEMS 制造工艺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应用环境的多样 性,使得 MEMS 封装技术难以像普通芯片封装技术一样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 无法采用统一的封装形式与封装工艺,因此对封装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测试方面,与传统 IC 不同,MEMS 传感器产品的非标准化特性明显,即使同类型传感器的测试方法、测试设备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具备更高的测试难 度。

综上,在 MEMS 传感器产品的量产化过程中,封装与测试是最重要的环节, 其所占的成本比重已经越来越大。根据赛迪顾问统计,封装测试的成本往往占据 产品成本的大半,甚至超过 70%。

(3)MEMS(含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

①全球 MEMS 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传感器将作为基础设施得到先行发展。传感器的应用 已渗透进各行各业,如消费电子、医疗诊断、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环境监测、 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军事工程等。

根据国外权威机构 Statista 的测算,2020 年 MEMS 传感器市场规模为 1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7%。

image.png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随着 MEMS 产业化浪潮的推进,预计到 2026 年, MEMS 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将实现突破性增长。Statista 预计 MEMS 传感器市场 规模将达到 269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0.34%。

②中国 MEMS 行业发展概况

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来看,全球 MEMS 销售收入以亚太地区为主,主要系 亚太地区是消费电子、汽车和工业领域的主要市场,对于 MEMS 的需求规模较 大,其次为北美地区。

目前,随着下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 MEMS 的市场应用正处于快速增长 阶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 MEMS 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根据赛迪顾问统计,近 几年 MEMS 市场规模增长均保持在 20%左右,即使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 我国 MEMS 行业规模仍达到 736.70 亿元,增速达到 23.2%,远高于同年国内 GDP 增速。赛迪顾问预计,2022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0 亿元,并且未来仍会 以 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image.png

(4)MEMS 行业市场结构

①MEMS 行业的产品结构

从 2020 年全球 MEMS 行业的产品结构来看,射频、压力、麦克风、加速 度、陀螺仪和惯性组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器件。其中,公司产品涉及的压力 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在 MEMS 行业占比达到 14.3%和 10.5%。

image.png

2020 年中国 MEMS 行业的产品结构与全球类似,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 显示,2020 年国内射频 MEMS 产品、压力传感器、麦克风、惯性组合、加速度 计占比较高。其中 MEMS 压力传感器是将压强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压力测量器 件,受益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工 业控制、消费电子和医疗保健领域。

image.png伴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下游客户对 MEMS 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 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公司产品涉及的压力传感器在 MEMS 行业占比达到 19.2%,根据 Yole Development 预测,2025 年其全球市场规模可达约 20 亿美元。此外, 随着工业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国产替代的实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冶金制造等 工业领域对于 MEMS 温度、湿度、加速度等传感器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

②MEMS 行业的应用领域结构

从 MEMS 的应用领域结构来看,过去 MEMS 主要用在家电和消费领域,占 比超过 50%。如今,伴随着 MEMS 行业市场规模的整体扩大,汽车、工业、医 疗的新兴应用领域也正在蓬勃发展,2022 年,工业领域的 MEMS 应用规模将由 2018 年的 50.53 亿元增长至 114.87 亿元。

image.png

按照产品应用领域,公司的 MEMS 传感器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兵 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冶金、能源等行业。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20 年工业领域的 MEMS 市场规模为 73.67 亿元,已经发展成为 MEMS 行业的重要 分支。

③MEMS 行业的区域结构

在政策鼓励下,中国 MEMS 产业迅速向全国地区渗透,已在长三角和京津 冀地区建立完整的产学研布局。从企业数量和分布来看,2020 年我国 MEMS 制造企业大约有 200 家,大多属于初创类中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

除以上重点区域外,泉州、郑州、武汉、重庆也都在进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 模式,在地方政府支持和企业的带动下,国内 MEMS 产业发展已经开始全面升 温。

3、传感器网络系统行业情况

(1)传感器网络系统简介

传感器网络系统是指由许多在空间上分布的传感器组成的一种网络系统,这 些传感器通过软件系统相互协作,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环境状况。其本质是传 感器技术与信号采集及处理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当二者在同一个系统内集成应用 后将会同时满足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需求,进一步在军事上可实现战场监测、 武器装备存储环境监测、武器装备工作状态监测等功能;在民用领域可实现工业 设备健康状态监测与实时控制、交通控制、环境与生态监测、健康监护等功能。

(2)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代传感器网络诞生,传感器节点与传感控制器采用点 对点的连接模式,构成了一个传感器网络。第二代传感器网络相较于第一代产品 的进步在于它能够读取多种信号,是一种能够综合多种信息的传感器网络。在上 世纪 90 年代后期,第三代传感器网络出现,可通过局域网形式,更加智能化地 综合获取、处理各种信息。目前第四代传感器网络还处于研发阶段,由于节点成 本高、电池生命周期短、自组网难度大等原因,大规模使用情况尚未普及。这一 代网络主要采用无线通信模式,可大批量地撒播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的传感 器节点,自组织地实现网络间节点的无线通信,这就构成了第四代传感器网络, 也叫无线传感器网络。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主流技术方向,其特性对高可靠传感器网络的设计 与实现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低能耗、实时性、抗干扰和协作 性。

1)低能耗

通常某一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节点数多为数百或数千个,布局分散。一般采 用电池供电技术的传感器件能源容量较为有限,因网络信号不均、测量物理量不 同等原因,同一网络内各个器件耗电速率差距较大,在需要长期监测的应用场景 下,传感器能源管理的矛盾就较为突出。因此,传感器网络设计一方面要选择低 功耗的传感器产品及技术,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场环境,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和网 络协议方案,以节约和有效管理电能消耗。

2)实时性

高可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大多要求有较好的实时性。例如,目标在进入 监测区域之后,传感器网络需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这一事件做出响应,若其 反应的时间过长,则目标可能已离开监测区域,从而使得到的数据失效;又如, 车载监控系统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取加速度计的测量值,否则将无法正确估计 速度,导致交通事故,这些应用都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性设计提出了很大的 挑战。

3)抗干扰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具有严格的资源限制,需要设置低开销的通信协议。由 于高可靠传感器节点通常会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部署传感节点,所以每一节点必须 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现场环境可能会存在宽温区、潮湿、多砂、强振动、强 电磁干扰等恶劣条件,为应对上述不利外部环境因素,传感器网络研发生产不仅 要考虑节点的防护设计,还要考虑内部电路的设计。因此,如何使用较少的能耗 完成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入侵检测及在破坏或受干扰的情况下可靠地完成任务, 也是高可靠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与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4)协作性

通常一个传感器网络需要同时检测不同量值的动态变化,包括温度、湿度、 压力、位移、振动、转速、光、生物、化学元素等。为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 汇总和过滤,并以事件的形式输出最终结果,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产品型号, 定义标准输出信号,并实现不同传感信号在统一的标准下稳定传输。因此,网络 的协作性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3)传感器网络产品在军用领域的发展前景

自海湾战争后,现代战争已进入信息战争时代,目前正在向无人化、智能化 时代迈进。打造高效的 C4ISR 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 与侦察系统)是现代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该系统可以使军队通过信息化 整合实现一体化的作战能力:将目标探测跟踪、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战场防护 和毁伤评估等功能实现一体化,将指挥中心和各军种之间的作战组织实现一体化。 从内部构成看该系统分为感知层、信息智慧控制层以及执行层三层。感知器件和 感知网络属于该系统的感知层,是作战组织实现一体化的最底层,担负着准确实 时收集战场信息及装备、物资状态数据的关键任务,对形成高质量军事决策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军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实施 C4ISR 建设,目前已建成全球 最先进的 C4ISR 系统。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美军 C4ISR 支出由 1999 年的 110 亿美元提升到 2019 年的 536 亿美元,过去 20 年复合增速达到 8.24%, 2019 年美军国防预算约 7,320 亿美元,C4ISR 支出占比约 7.3%。由于我国 C4ISR 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军事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军事装备无人 化、智能化的自主创新突破,预计我国的 C4ISR 系统建设投入也将显著增长。

(4)传感器网络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工业传感器网络与工业物联网、工业传感器市场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 传感器网络作为工业物联网的核心部分,其市场需求随着工业物联网应用的不断 成熟而持续提升,工业传感器网络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image.png

随着近年来我国 5G、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工业物联网的大力扶持,我国工业物联网市场规模也随之不断壮大。在经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以 工业物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和经济模式成为我国生产和经济复苏的发力点,成 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资料显示, 2020 年我国工业物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 3.5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56%, 占 GDP 比重为 3.67%。工业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工业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相关产品主要由传感器、无线网关、监控主机等构成,具备范围广、布设 方便、稳定性高、成本低等特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智能化成为未来工业转型 的重要手段,作为工业智能化重要技术之一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必将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而工业传感器网络市场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行业增长速度 有望稳定增长。

4、传感器产业链情况

(1)传感器产业链概述

传感器产业链上游为各类原材料供应,包括感测元件、电路、电源、不同类 型的元件及五金件等的生产制造;中游为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生产设计、制造及封 装测试;下游为系统应用,如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工业通信、国防 航空等,由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和配套终端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庞杂,且工作环 境相差甚远,因此不同产品对传感器的需求各不相同。

发行人的传感器产品主要分为 MEMS 传感器和非 MEMS 传感器,其中 MEMS 传感器对应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非 MEMS 传感 器对应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收入分类属于加速度传感器)等。MEMS 传 感器和非 MEMS 传感器产业链分布类似,以下首先以 MEMS 传感器为对象对传 感器产业链进行介绍,后对 MEMS 传感器及非 MEMS 传感器产业链进行比较分 析:

1)MEMS 传感器产业链

对于 MEMS 传感器,即感测元件采用 MEMS 敏感芯片的传感器,从产业链 角度来看,各环节与通用 IC 芯片较为相似,一般可分为四个环节:设计研发、 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系统应用。具体 MEMS 传感器的产业链结构图如下:

image.png

其中,设计研发包括 MEMS 敏感芯片设计和传感器器件设计;晶圆制造为 MEMS 敏感芯片的生产环节,即晶圆厂商将 MEMS 敏感芯片进行流片制成裸芯 片;封装测试环节则包括芯片级封装(即晶圆级封装)、器件级封装和系统级封 装(传感器器件应用于终端系统);系统应用为在各个特定行业领域的终端应用。

为满足差异化的需求,传感器生产企业需从传感器设计出发,确定满足测量 范围、精度和稳定性的感测原理,设计传感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布局,采购 满足消费级、工业级甚至宇航级产品标准的电子元器件、结构件和封装材料等, 采用相应的传感器生产制造工艺进行器件封装,同时进行性能检验测试和信号调 理补偿,确保产品的输出满足下游需求。

针对传感器感测元件(应用 MEMS 技术)的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以及芯片 封装三个环节与通用 IC 芯片的生产制造环节一致。传感器企业通常会采购已完 成芯片封装的 MEMS 敏感芯片,或直接采购由晶圆厂流片完成的裸芯片而后自 行封装。

在通用 IC 芯片产业链中,存在专门提供封装测试服务的企业,如通富微电 (002156.SZ)、长电科技(600584.SH),其业务模式是为其他企业的裸芯片 提供封装测试服务,本质是来料加工模式。而在传感器产业链中,传感器制造企 业既负责前端的传感器设计,也负责后端的传感器器件封装,本质是自产自销模 式,不存在专门从事传感器器件封装业务(即来料加工模式)的企业。以发行人 为例,发行人仅对自产的传感器进行封装测试,不对外提供传感器器件封装服务。

此外,检验测试通常会伴随传感器生产的各个环节,由于终端需求不同,通 常由传感器企业自行完成或委托第三方完成,但无论是否采用 MEMS 工艺技术, 对感测元件、电子元器件、封装完成的器件的结构强度、性能指标、可靠性、稳 定性、精确度等多方面检验测试均为必要环节。

2)非 MEMS 传感器产业链

对于非 MEMS 传感器,即感测元件未采用 MEMS 工艺技术的传感器。非 MEMS 传感器由于未应用 MEMS 技术,产品中不涉及 MEMS 芯片的应用,因 此产业链环节中不包含芯片设计及晶圆制造环节,仅包括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 以及检验测试三个环节。

(2)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特点及竞争格局

不同的应用环境对传感器的性能要求有所差异。公司高可靠性传感器主要应 用于航天、航空、兵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冶金等领域,该等应用场景对传 感器性能要求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民用领域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下表列示 的各环节技术难度、竞争格局及国产化率情况主要针对国防军工及高端工业领域, 具体情况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注 1:上表的芯片封装特指 MEMS 敏感芯片封装。

注 2: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检验测试不区分是否采用 MEMS 工艺技术。

(3)发行人及主要竞争对手在传感器产业链的覆盖情况

1)发行人 MEMS 传感器产业链覆盖情况

对于 MEMS 传感器,公司主要产品为 MEMS 压力传感器、MEMS 加速度 传感器、MEMS 湿度传感器。从 MEMS 传感器产业链来看,报告期内公司涉及 的环节包括芯片封装(仅针对 MEMS 压力敏感芯片)、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 以及检验测试。此外,目前公司已具备 MEMS 敏感芯片的自主设计能力,并与 2022 年底开始逐步实现量产,对于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的 MEMS 压力传感器,未 来将覆盖从芯片设计、芯片封装、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以及检验测试的各个环 节。

2)发行人非 MEMS 传感器产业链覆盖情况

对于非 MEMS 传感器,公司主要产品为温度传感器等。从传感器产业链来 看,由于此类传感器的感测元件并未涉及半导体技术,因此不存在芯片相关环节。 报告期内公司覆盖了传感器生产的全流程环节,包括传感器设计、器件封装以及 检验测试。

3)发行人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情况

报告期内,发行人及民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在传感器产业链各环节及封装情况 如下:

image.pngimage.png

注 1:上表标*的竞争对手为境外企业或境外企业在境内的子公司。

注 2:上表中的“外部采购”指的是公司不具备设计能力,而是直接采购芯片。

注 3:上表中,竞争对手 7、竞争对手 8、竞争对手 5*、竞争对手 11 的传感器不涉及 MEMS工艺技术,因此其生产环节不涉及 MEMS 敏感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

注 4:按照收入分类,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统称为温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由于测量 的物理参数为动态加速度并入加速度传感器。

对于军用领域(航空航天、兵器),直接竞争对手覆盖的产业链各环节情况 与发行人类似。对于民用领域(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境外直接竞争对手大多 拥有自主设计 MEMS 敏感芯片的能力,境内直接竞争对手则基本直接采购 MEMS 敏感芯片。

四、竞争对手

1、行业竞争格局

高可靠性传感器行业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及智力密集型行业,技术、资金和 人才等壁垒较高,导致行业集中度整体较高。从整体来看,相较于国内厂商,国 外厂商起步较早,在整体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国外高可靠性传感器主要企业包括霍尼韦尔、泰科电子、丹佛斯等,国内 高可靠性传感器主要包括敏芯股份、四方光电等企业,同时也包括哈尔滨电子敏 感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等科研院所。由于传感器产品种类众多,应用领域要求差异大,行业内企业在主 要产品方向、应用领域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随着高可靠性传感器行业的迅速 发展,行业内优势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同时,行业新进入企业采取差异化竞争的 方式谋求在某一特定产品领域或技术领域形成优势,亦使得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 烈。

2、行业主要企业

公司综合考虑产业链环节、技术方向、下游应用领域、财务数据可获得性 等因素选取同行业上市公司,与发行人皆处于传感器产业链,可比情况较好。目 前与发行人处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

(1)敏芯股份(688286.SH)

敏芯股份成立于 2007 年 9 月,并于 2020 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总部在苏州 工业园区,并在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设有传感器产品制造工厂。公司目前主要 产品线包括 MEMS 声学传感器、MEMS 压力传感器和 MEMS 惯性传感器。

(2)四方光电(688665.SH)

四方光电成立于 2003 年 5 月,并于 2021 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总部位于 湖北省武汉市,主要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3)睿创微纳(688002.SH)

睿创微纳成立于 2009 年 12 月,并于 2019 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总部位于 山东省烟台市,主要从事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与 MEMS 传感技术开发的集成电路芯片企业,致力于专用集成电路、MEMS 传感器及红外成像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4)纳芯微(688052.SH)

纳芯微成立于 2013 年 5 月,并于 2022 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江 苏省苏州市,主要从事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研发和销售。

(5)赛微电子(300456.SZ)

赛微电子成立于 2008 年 5 月,并于 2015 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总部位于 北京市,主要业务包括 MEMS 芯片的工艺开发及晶圆制造。

3、发行人市场地位

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 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工信厅、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工信局等各部委和各级政 府部门的多项传感器研制项目。

2012 年,公司获载人航天任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贡献奖、载人航 天任务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成功对接感谢证书、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荣誉证书; 2014 年,公司 MEMS 加速度传感器经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6 年, 公司获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感谢信;2017 年,公司获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一号成功 发射感谢证书;2018 年,“高可靠性 MEMS 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 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 年,公司被评选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 务突出贡献单位,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感谢信;2020 年,公司获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感谢信。

4、发行人市场份额

(1)军用领域

在军用领域,由于军用领域市场不存在公开市场数据,且公司高可靠性传感 器产品定制化程度较高,非标准性较强,不存在可参照市场信息,因此其市场份 额主要由相应客户对同类型产品采购比例反映。对于报告期内主要军用领域客户, 公司所售产品占该客户所采购的同类产品的比例情况如下:

image.png在军用领域,公司主要覆盖军工央企集团下属单位,并在多种型号的同类产 品中成为主要供应商。在航天领域,公司配套了多个不同系列的运载火箭,以及 多种战略武器系统;在航空领域,公司配套了多种型号的新一代战斗机、运输机, 以及直升机机电液压系统;在兵器领域,公司配套了多种型号的主战坦克、步兵 战车、自行火炮车辆及发动机。

公司在军用领域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哈尔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 科技集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军工集团下属科研院 所,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不存在境外竞争对手。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具备 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技术优势,除了在高可靠性传感器领域能针对不同客户不 同应用场景中的高温、低温、高压力、高湿度等极端环境下实现稳定性、准确性、 寿命长等优势之外,公司积极顺应当下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及传感器未来的集成化 趋势,形成了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其中无线传感测量系统的研发配套使公司成 为国内首家有能力在运载火箭系统实现批量配套并实现首飞的传感器厂商,继而 将相关产品技术延伸至火箭发射靶场、车载、弹载等领域配套。此外,公司相较 于国内科研院所,成本更低、响应更快、服务更好,具备竞争优势。

(2)工业领域

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2020年国内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近2,510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约 15%,推测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952 亿元,同比增长约 17%, 增长态势良好。从细分市场来看,2019 年工业领域传感器市场规模约 462 亿元, 按 2019 年至 2021 年国内传感器市场的复合增长率 16%测算,2021 年工业领域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约 620 亿人民币,占比约为 21%。

在工业领域,由于公司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定制化程度较高,非标准性较强, 不存在普遍市场数据,因此其市场份额主要由相应客户对同类型产品采购比例反 映。对于报告期内的主要工业领域客户,公司所售产品占该客户所采购的同类产 品的比例情况如下:

image.png

在工业领域,公司主要覆盖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冶金等细分领域,并与多 家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在轨道 交通领域,公司为复兴号动车组研发配套失稳单轴加速度传感器和平稳三轴加速 度传感器并已实现量产,成功完成该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为中车集团动车组试验 车牵引冷却系统研发配套温度、压力传感器,实现了高速环境下产品的稳定性。 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所发布的 2021 年中国煤炭机械工业企 业排名前 30 的企业中,公司已开拓了近一半客户并实现配套,其中为郑煤机智 能化综采全工作面的所需设备,包含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乳化液泵 站供液系统等,提供全套高可靠性传感器解决方案;为三一集团、徐工集团进行 高可靠性压力、加速度等传感器的研发与配套,加速了相应产品的国产化进程。 在冶金领域,公司已与包括宝武集团、建龙集团在内的大型企业建立稳定合作, 并提供冶炼设备健康监测系统服务。

公司在工业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丹佛斯、德鲁克等国外厂商,以及宁波 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康宇测控仪器仪表工程有限公司等国内厂商。与国 外厂商相比,虽然国外厂商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国外企业主要提供标准产品, 而公司能够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因此公司产品具备更好的适配性,更能满 足客户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同时公司具备更短的供货周期、更快的响应速度、 更完善的售后服务,因此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与国内厂商相比,公司掌握了高可靠性传感器研制与测试、传感器网络系统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同时具备高可 靠性传感器芯片设计能力,因此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优势。

五、发行人报告期的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

                                           2022                                                                                       2021

营业总收入(元)                   2.76亿                                                                                     2.26亿    

净利润(元)                        8116.17万                                                                                7001.35万

扣非净利润(元)                7658.81万                                                                                 6766.43万

发行股数 不超过3,320 万股

发行后总股本 不超过13,280 万股

行业市盈率:30.12倍(2023.4.1数据)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268.35(敏芯股份)、35.89(四方光电)、47.43(睿创微纳)、131.34(纳芯微)、-(赛微电子)去除极值71.55

同行业可比公司动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敏芯股份)、48.35(四方光电)、89.94(睿创微纳)、91.07(纳芯微)、-(赛微电子)去除极值76.45

image.png公司EPS静态不扣非:0.5272

公司EPS静态扣非:0.5095

公司EPS动态不扣非:0.6112

公司EPS动态扣非:0.5672

拟募集资金63,400.00万元,募集资金需要发行价19.10元,实际募集资金:12.69亿元.

募集资金用途: 1高华生产检测中心建设项目2高华研发能力建设项目3补充流动资金

4月发行新股数量8支。3月发行新股数量30支。


机械设备 -- 通用设备 -- 仪器仪表

所属地域:江苏省    

主营业务: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产品名称:无线温湿压传感器 、微压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 、转速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  、MB16系列压力传感器 、MB300系列通用压力变送器 、MB610工程机械压力传感器 、GPD60矿用压力变送器 、GWD200矿用温度变送器 、GWZ125/4无线温振传感器 、MJ-131B系列高铁转向架加速度传感器 、MJ-331系列高铁稳定性加速度传感器 、GUG900V磁致伸缩位移变送器 、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 、非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 、旋转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系统    

控股股东:李维平、单磊、佘德群 (持有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24.50、18.12、15.61%)

实际控制人:李维平、单磊、佘德群 (持有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24.50、18.12、15.61%)

   

   

   

   

   

   

   

   

   

是否建议申购:估值看没毛病。。所以也可以考虑要了。   

你是否有战略配售:本次发行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为 310.7173 万股,约占发行总数量的 9.36%。  

股是否有保荐公司跟投:本次获配股数 132.80 万股。 

预计一季报业绩:净利润1250万元至1400万元,增长幅度为13.11%至26.69% EPS0.4217pe90.63 

行业特点:1、传感器行业情况(1)传感器简介(2)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

2、MEMS(含传感器)行业情况(1)MEMS 技术 (2)MEMS 传感器 (3)MEMS(含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4)MEMS 行业市场结构 

3、传感器网络系统行业情况(1)传感器网络系统简介(2)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3)传感器网络产品在军用领域的发展前景

4、传感器产业链情况(1)传感器产业链概述



关键字:(1)高可靠性传感器(2)传感器网络系统(3)主要产品对于 MEMS 技术的应用及技术路线 

(1)高可靠性传感器:无线温湿压传感器、微压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压复合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MB16 系列压力传感器、MB300 系列通用压力变送器、MB610 工程机械压力传感器、GPD60 矿用压力变送器、GWD200 矿用温度变送器、GWZ125/ 4 无线温振传感器、MJ-131B 系列高铁转向架加速度传感器、MJ-331 系列高铁稳定性加速度传感器、GUG900 V 磁致伸缩位移变送器。

(2)传感器网络系统: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非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非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旋转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系统。

(3)主要产品对于 MEMS 技术的应用及技术路线  


发行公告可比公司:高华科技、敏芯股份、四方光电、睿创微纳、纳芯微、赛微电子。

高可靠性传感器领域竞争对手:高华科技、括霍尼韦尔、泰科电子、丹佛斯、敏芯股份、四方光电、哈尔滨电子敏感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科研院所。

传感器领域竞争对手:敏芯股份、四方光电、睿创微纳、纳芯微、赛微电子、高华科技。


机械设备一级细分行业:自动化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轨交设备Ⅱ、工程机械。

通用设备二级行业细分:制冷空调设备、仪器仪表、其他通用设备、磨具磨料、金属制品、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

仪器仪表三级行业细分:影视娱乐、细分行业软件、温控节能、设备分销、面板设备、科学仪器及耗材、计量仪器、环境监测仪器、工业仪表、工控自动化电缆附件、电表水表气表、传感器。

仪器仪表三级行业:川仪股份、精测电子、聚光科技、麦克奥迪、东方中科、三川智慧、汉威科技、柯力传感、金卡智能、容知日新、东方智造、东华测试、新天科技、三德科技、宁水集团、必创科技、万讯自控、普源精电、集智股份、鼎阳科技、威星智能、海川智能、天瑞仪器、理工光科、四方光电、咸亨国际、康斯特、优利德、先锋电子、远方信息、威尔泰、真兰仪表、汇中股份、瑞纳智能、禾信仪器、迈拓股份、莱伯泰科、思林杰、山科智能、南华仪器、工大科雅、秦川物联、高华科技。

传感器四级行业:赛微电子、必创科技、森霸传感、敏芯股份、理工光科、四方光电、友讯达、灿瑞科技、高华科技。。


(科创板)

行业市盈率:30.12倍(2023.4.1数据)

行业市盈率预估发行价:15.35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静态:36.45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动态:38.95元。

实际发行价:38.22元,发行流通市值:12.69亿,发行总市值:50.76亿

价格区间46.73元,最高55.66元,最低29.55元.是否有炒作价值:无

上市首日市盈率:62.53倍.行业市盈率是否高估:  可比公司市盈率是否高估:

同行业可比公司动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敏芯股份)、48.35(四方光电)、89.94(睿创微纳)、91.07(纳芯微)、-(赛微电子)去除极值76.45

疑似概念:航天航空、军工、轨道交通、传感器。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感谢点赞+关注,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揭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投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直接买卖建议,投资者须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独立判断。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平安银行
工分
6.08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3-09-16 08:18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09-02 10:55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