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海外光伏产业链及美国政策剖析交流电话会纪要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2-05-30 23:10:22

一、要点总结

需求端:美国受制AD/CVD政策装机量预测下降到15-16GW,欧洲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需求达49GW(45-50GW);

组件报价:

欧洲现货价格28-30美分/W,分布式28.5-31.5美分/W;全黑组件29.5-35美分/W,美学溢价与可接受度较高;

美国进口价格0.49美元/W,本土生产0.5-0.55美元/W,分布式接近0.6美元/W。

组件价格预测:

• 22年逐季度延续1-2美分/W的下降趋势,年底基于AD/CVD的价格为0.47美元/W;

• 23年整体价格逐季度下降,但总体下降幅度不大;

• 23年Q4至24年Q1组件DDP价格预计有5美分/W的下调,往后有2-3美分/W的逐季度下降。

二、基本情况介绍

海外市场

美国:对华政策敏感,原本预期22年装机量达24GW,政策干扰下预测装机量降低9GW左右,为15-16GW,等待商务部给出最终裁决(时间节点为22年8月初裁,23年1月或4月终裁);

欧洲:俄乌战争不可抗力因素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的需求,提出2030年实现600GW安装量目标,达到45%可再生能源占比。预估22年市场需求达49GW,同增23%,超越美国成为继中国之后的最大光伏市场。

美国组件价格体系

默认模式是DDP(厂商承担发货以及至项目地的费用),FOB(出厂价)加上海运费、内陆运输费、进口国关税等,政策变数之后很多厂商与客户协商,改变贸易术语为FOB或DAP、CIF(到港口条款),期望规避进口责任与义务。

AD/CVD(反规避调查)将给东南亚四国的组件供应商定义国家层级的通用税率、个体层级的进口税率,同时要求出口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给美国海关,8月30号初裁之后才有定数。

目前价格体系较为混乱,不是来自原材料或上游方面的不确定性,虽然多晶硅、硅片价格高企(自21年Q4以来,除去1月份短暂下滑,保持连续上涨趋势),但组件价格更多是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特定的还能出货的供应商抓住窗口期,抢占被调查厂商的进口量,并且在原售价基础上额外增加0.6美元/W的价差。(以下如无特例,以美金为单位)

原本大板型双面双玻组件豁免掉201关税,Q2为0.43美元/W,叠加0.06美元/W价差,目前看到0.49美元/W的水平,原本的东南亚国家出于风险考虑暂停组件出口,现在可以做出口的是印度、土耳其、欧洲等地供应商。美国本土只需FOB加内陆运输,出厂价为0.5-0.55美元/W,分布式报价更高,接近0.6美元/W。

预测:

22年逐季度延续0.1-0.2美分/W的下降趋势,年底基于AD/CVD的价格为0.47美元/W;

考虑原材料价格,23年整体价格逐季度下降,但总体下降趋势不大。受制于硅料产能,到23年Q4至24年Q1 多晶硅产能可能远大于市场需求,价格较大下滑,在此窗口期组件DDP价格预计有0.5美分/W的下调,往后有0.2-0.3美分/W的逐季度下降。


三、问答环节

Q:为什么韩华等厂商的报价较高?

A:普遍来讲,分布式的组件成本接受度高于地面电站,美国尤其明显,本土化制造企业相对中国企业有成本差距,这也是美国Auxin起诉东南亚制造商的根本原因。


Q:欧洲土耳其等地的海外产能有多少?

A:没有完全统计,目前全球 99% 的硅片产能在中国,海外产能非常有限,达到经济化量产并对口美国市场需求的制造商极少。

1)海外组件产能完全无法与东南亚四国,或者说中国的产能所比较;2)其他地区产能主要应用于本地市场,且欠缺竞争力。例如土耳其只有20%用于出口,印度的组件很大程度依赖中国进口,所以在Q1提出海外组件40%关税,电池25%关税,以增加贸易壁垒,保证本土制造商成长。3)技术角度:中国企业的组件效率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多为168/156等小版型,中国大部分产能已转向182/210大硅片。

印度、欧洲等地提出宏伟计划:

欧洲:目标是2025 年落地本土 20 GW的硅片、电池、组件,形成产业链聚焦,但实际从事扩产的组件厂商少之又少,原材料、人力、运营等方面成本相对东亚国家较高,产能落实与经济化量产较难推进,实质性进展要看政府补贴力度。

印度:本地政府积极补贴与扶持电池与组件;5月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MEMO表示使用非中国硅片的东南亚四国的电池与组件免于AD/CVD调查,促使中国企业在海外投产。印度在全产业链摆脱对于中国的依赖较难。


Q:海外高组件价格下,地面电站的盈利情况?

A:接受高组件价格的渠道在于分布式的安装商、开发商。原本海外市场倾向大型地面电站跑量,分布式占比较小,21年中国分布式占比首次超越地面电站,22年维持趋势,分布式9GW,集中式4GW。

地面电站盈利率没有明确数据,但是在高组件价格下,预期会受制于低盈利率,暂停开发投资,等待价格下降。


Q:后续是否会出现针对企业融资的限制政策,例如政府或银行自发禁止采用某家公司组件的企业贷款?

A:美国:从WRO限禁令开始,针对新疆来源的多晶硅、金属硅企业已经有实际操作,CBP边境局有一定追溯链条,比如8、9月份扣晶科的货物,10月份扣留隆基,之后阿特斯、天合光能等,虽然最后陆续放货,但在此过程中美国学习如何达成目的,WRO将物价企业列入黑名单等操作已较为明确。目前棘手的法案是UFLPA(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CBP已发给光伏和非光伏进口商约2000份警告函,但没有明确指导,并未透露调查的重点厂商,21年12月23号立法走流程,22年6月23号正式发文,预期较好结果是CBP透露更多调查方案,较坏结果是行业波及力度较大,不仅包含多晶硅、金属硅,还有玻璃、边框等原材料,光伏风险较大。

美国政令性限制较为明确,对于可融资性评估刺激较大,目前陆续有客户委托第三方对组件供应商做垂直业绩审核。

欧洲:与美国联合发布声明,要求减少行业集成度,增强欧洲供应链,建立监管机制,规范涉疆产品引入。可以看作先导性文件,行政权未下放到海关,但是欧洲客户行动能力更强,更关注非法劳工、强迫劳动,一旦完成度较高、需求量减少,或俄乌战争因素弱化,传统能源反扑,会使用上述作为限制手段。


Q:第三方的透明性审核是否有效?

A:从CBP要求的角度看有效性不高,不会因为审核通过便豁免CBP的检查;更多是请第三方帮助行业厘清美国的政策导向;


Q:银行是否会出白名单?

A:银行会有倾向性,大的融资平台一般有成熟的审核打分机制,类似可融资性评估,形成一个分数或区间范围;目前在硅料领域龙头的垄断能力较强,除开一体化能力较高的,大部分厂商都需要向外购买,归结到底要看产业链控制能力,多晶硅、硅片厂商的追溯能力或方法能不能满足要求。


Q:UFLPA的影响在哪些方面?是否可以理解为边界效应较小?

A:两方面意义:1)范围更大,包含组件在内的各行业,多种材料;2)可能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的联合阻挠政策,例如欧洲、澳洲、日本等。即使不使用新疆的产能,中国别的省市也可以满足海外整体需求,但是法案会对组件价格有较大影响。


Q:强迫劳动法案是否表示只要在新疆有产能的公司都会面临严格监管?

A:是的,例如晶科,即使在美国已经建厂也需接受调查。


Q:之前被扣的组件放出,是否表示敏感期已经过去?

A:CBP有独立行政权,之前被扣过货物,不代表之后就不会再次发生,虽说组件公司会有一些流程熟悉的经验优势,但整体是对未来的阴影。


Q:中国组件厂商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A:各家头牌企业的表现较为均衡,不像美国市场更多看公司在东南亚产能的布局,阿特斯在欧洲的分布式市场做得较为突出。


Q:隆基的专利问题是否是开拓欧洲市场的不利因素?

A:目前隆基与韩华的专利诉讼是失败,韩华是要求把之前的发货追溯追回,即使已经到客户手里,在美国、澳大利亚有获胜经验,在反专利规避上被动化涂层有替代方案,电池制造上没有难度,技术给组件档位造成影响,导致隆基在高档位的组件占比上处于劣势;N型趋势在欧洲市场,隆基在推动HPBC电池技术,迎合欧洲分布式市场,正面无主栅较为美观,有利于摆脱档位劣势,组件溢价空间大。

新产品在渠道正式铺开之前,隆基的分布式相对晶科、晶澳竞争力较差,HPBC新电池技术将协助推进分布式布局。


Q:中国逆变器企业在欧洲市场的竞争格局?

A:中国产品品牌认可度没有太高。


Q:欧洲市场的地面电站进度如何?

A:类似中国,扩充面积受限,地面电站增长点不突出。


Q:欧洲分布式组件报价?

A:现货价格28-30美分/W,分布式28.5-31.5美分/W;全黑组件29.5-35美分/W,美学溢价较高、可接受度也较高。


Q:海外需求逻辑(市场化建站、能源价格上升等)会在出货价格上体现出来吗?

A:完全会,国家的补贴直接左右市场份额大小,例如欧洲21年安装量有24GW,22年预估49-50GW,要达到30年600GW,每年装机需要60GW往上;美国增加贸易壁垒,9GW也占到40%左右;


Q:组件四月份出口金额数据环比三月下降15%的原因?

A:Q1中国出口欧洲16.7GW,同增145%,原本欧洲的出口Q1是淡季,但22年实现猛烈增长,之后数据回落可以理解。预期逐季度上升,有调整较为正常,叠加组件价格上涨有一定反向压制。


Q:美国组件为什么竞争不充分,利润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A:美国本土企业前几名有超GW级别产能,但是往下的产能下滑较明显,大部分只有100-200MW产能,无法供应大型地面电站;受制关税影响,大部分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出口美国,本土企业的产业链竞争力不大。


Q:海外分布式的利润率高于集中式原因?

A:分布式溢价高,用户接受度较高。


Q:欧美企业大幅扩产的机会在哪里?自建产能的能力如何?

A:扩产对于政府补贴的要求非常高,不太现实,往年来看每年都有一些厂商退出美国制造,电力、人工、辅材、设备折旧成本等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光伏产业链在中国是历史规律,组件企业在中国只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可以实现爬坡满产,在美国组件需要1-1.5年,电池要1.5年,拉晶切片要3-3.5年,最上游多晶硅要4年,整体投资和经济化量产周期来看,除非有长期投资的恒心和能力,否则无法拔地而起。印度目前在持续补贴阶段,但也只有少部分人拿到。


Q:海外地区是否可以提高电价转移扩产的成本压力?

A:市场会对比不同能源的成本,关键在于可持续性。例如欧洲PPA(长期购电协议)上涨20%左右,对比60-80%的天然气价格上升仍有优势。


Q:国内企业为什么不转向黑组件?

A:产能供给大幅上升会削弱溢价能力,制造成本相对常规组件较高。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晶科能源
工分
1.2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