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牛股逻辑大赛】奥比中光-3D传感器起家的行业独角兽激光雷达新晋玩家
秋名山白神
超短低吸的老司机
2022-07-10 11:48:16
周末闲来无事再写一个长逻辑有预期的股票,它就是奥比中光。本文将从几方面深入剖析奥比中光未来几个增长极以及未来可能成为大牛股的逻辑探讨。本文比较长适合周末看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全球独角兽榜》(Global Unicorn Index 2021)。奥比中光凭借在3D视觉感知领域从芯片、算法,到系统、框架、上层应用的全栈技术能力,以及在赋能传统商业转型升级中的巨大商业应用价值,被选入2021全球独角兽榜单,同时上榜的还包括字节跳动、大疆等企业。

自2013年成立以来,奥比中光专注致力于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为数以亿计的智能终端打造3D“智慧之眼”,并从0到1实现国产企业在3D视觉感知领域的多项突破。

 截至目前,奥比中光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达到了1175件,在3D视觉感知领域位居世界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当天,奥比中光作为唯一企业代表,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粤港澳大湾区:全力打造科创引擎》

 

 

2018年5月,奥比中光完成了一笔重磅融资——获得了由蚂蚁集团领投,赛富投资、松禾资本、天狼星资本以及仁智资本等老股东跟投的超2亿美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完成后,蚂蚁集团成为奥比中光的重要股东和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奥比中光也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数据显示,奥比中光估值达到了20亿美元(约合130亿人民币)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000家以上公司使用奥比中光3D传感摄像头进行各类开发,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无人零售、AI智慧客厅、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工业4.0以及激光雷达等多领域。

上面标红的信息很重要,也就是2018年蚂蚁集团领投之后奥比中光当时的估值就已经达到了130亿,而截至周五奥比中光上市第二天市值来到了144亿,极其接近一级市场的估值。那么相对于其他绝大多数股票来说,在二级市场想拿到一级市场的价格简直是白日做梦,但是奥比中光就这样可以让老师们一起捡漏

下面说一下奥比中光今年上市之后就会立竿见影上来的几个重磅产品

第一个是Femto Mega

奥比中光携手微软背后,中国科技公司从探索者到引领者的崛起之路

中国3D视觉感知技术公司奥比中光与微软已经合作一年多,联合研发、设计、制造一系列基于微软Azure视觉技术的下一代Azure Kinect 3D相机——这款新相机被命名为Femto Mega,预计在2022年底量产上市。

Femto Mega是微软授权的奥比中光自有品牌3D相机,该相机通过接入微软Azure平台,并提供一系列SDK及算法服务,给全球客户及开发者带来优秀的开发体验。

在市场定位上,Femto Mega相当于Azure Kinect的新一代产品。奥比中光对这款产品寄予了厚望,据其内部人员介绍,“Femto”意指“飞速”,“Mega”则是巨大、百万的意思。Femto Mega不仅拥有Azure Kinect一代产品的高深度性能,并且增加了深度算力平台,更便于开发者进行3D视觉应用开发。

微软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开发者用户。Femto Mega推出后,奥比中光将与微软共同承接开发者生态的需求。奥比中光希望这款全新的3D深度相机旗舰产品,能够飞速触及、占领3D视觉的高端市场,面向全球开发者,打造AIoT各个新兴领域的前沿3D视觉感知应用,迎接下一个行业爆发。

中国企业进入第一阵营,携手微软打造下一代Kinect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销售速度最快的消费电子产品,不是iPhone,也不是Switch,而是微软的体感设备Kinect。在2010年末上市后的60天内,它就狂销800万台,并且引发消费级3D视觉感知产品应用浪潮,成为一代传奇3D深度相机。

“Kinect”是基于 kinetics(动力学)加上 connection(连接)两字所创的新词汇。它利用即时动态捕捉、影像辨识、麦克风输入、语音辨识等功能,使玩家摆脱了传统游戏手柄的束缚,使用自己的肢体来控制游戏。而任天堂Wii、索尼Play Station Move等同类产品,则需要玩家借助一个或者多个设备才能完成体感互动。

然而,属于Kinect 的高光时刻并未持续太久,由于缺乏爆款游戏应用等问题,微软后续未启动新一代Kinect的推出计划。这也让Kinect自上市以来的累计销量停留在3500万台。

不过,Kinect却在另一些行业收获了意外的成功:其在游戏市场的沉淀,使得消费级3D视觉感知技术日益成熟。

2017年,苹果发布iPhone X,首次搭载3D结构光模组,可实现3D人脸识别技术,成为苹果近年最大的创新。苹果的3D结构光方案正是来自为微软Kinect一代提供技术方案的PrimeSense,苹果在2013年11月宣布以3.6亿美元收购该公司。市场对3D结构光技术的热情重新点燃。

基于对视觉感知技术及应用即将进入爆发期的判断,苹果、谷歌更是调整策略“All in AR/VR”。可以说,3D视觉感知技术已经成为谷歌等代表性企业的重要研发方向,也引发各行各业赛道选手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早在2013年,来自中国的奥比中光就已经扎进这一领域探索。2015年,奥比中光自主研发出结构光3D深度引擎芯片,并量产消费级3D摄像头Astra。

奥比中光Astra 3D视觉传感器构造。

2018年,奥比中光给OPPO旗舰手机FIND X提供3D结构光摄像头,使其成为继苹果iPhone X之后,全球第二款量产超百万台的搭载3D视觉传感器的智能手机。

公开资料显示,奥比中光成立于2013年1月,总部位于深圳,公司主营3D 视觉感知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在消费电子、生物识别、AIoT、工业三维测量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应用。

3D视觉感知是为人工智能提供三维视觉能力的关键基础共性技术。经过9年发展,奥比中光已成长为国内3D视觉感知的领军企业,全面布局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工业三维测量六大技术,专利申请量近1200件,比肩全球一流企业。

从全球范围来看,已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百万级面阵 3D 视觉传感器量产的企业仅有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等少数几家。

进入全球行业领先者象限,与世界科技龙头企业处于同一梯队……

这也是自3D视觉感知产业发展以来,首次有中国企业进入世界第一阵营。

正是基于3D视觉感知领域领先的技术实力与量产能力,奥比中光在2021年获得了微软、英伟达青睐,三者才有了Femto Mega项目的合作。

Femto Mega是一款基于iToF技术的3D深度相机。传统iToF相机,尤其是高性能iToF,往往不具备独立计算功能,深度计算依赖外部的算力模块,产生了整体体积大、成本高等一些列问题。Femto Mega将基于iToF嵌入式深度计算技术,通过内置CPU及GPU等协处理器,让iToF相机实现独立高品质深度运算,更先进、更轻量且更具性价比。

据悉,微软的ToF 3D传感器将与奥比中光的嵌入式深度计算技术及系统设计和量产能力深度融合,英伟达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则为Femto Mega提供算力平台支持。

“奥比中光在设计制造高性能3D摄像头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使其成为微软Azure云计算平台强大的合作伙伴,” 微软硬件架构师Cyrus Bamji表示,“对于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和方案提供商而言,此次战略合作将使得先进的、内嵌深度计算功能的ToF传感器加速普及。”

到2022年底Femto Mega量产上市后,微软生态体系中千万量级的开发者,都可以购买使用Femto Mega,轻松在Azure云平台开发各种各样的3D视觉应用,包括物流、机器人、零售、健康以及医疗保健等领域,赋能多元赛道实现3D智能化升级。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Femto Mega 的发布预示着3D相机领域的一代传奇Kinect强势回归。奥比中光也将与它的国际巨头伙伴一起,续写Kinect新篇章。

科技自立自强,从3D视觉感知探索者到引领者

人类约 70%的信息是通过人眼感知获取的,未来的机器人也将和人类一样,大量信息都将通过视觉感知获取。而随着技术发展,机器视觉正逐步从2D视觉升级为3D视觉感知,以结构光、ToF、双目等为代表的3D视觉感知技术,可以帮助智能终端探测、感知现实物理世界的三维信息,助力各类终端更好地看懂三维世界。

3D视觉感知市场处于规模快速增长的爆发前期。根据法国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公司 Yole 发布的全球 3D 成像和传感市场研究报告,2019 年全球 3D 视觉感知市场规模为 50 亿美元,且市场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150 亿美元,2019-2025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0%。

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在求学时第一次看到3D传感技术模拟出来的人脸模型,就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未来的机器,都应该有能力获取、读懂3D数据。

“我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梦想,便是将我研发的技术转化成普罗大众消费得起的产品,而不是只发表几篇论文。” 

黄源浩来自广东潮州,1998年,18岁的他考上北大,开始对力学的分支光测实验力学产生兴趣。这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综合了实验力学、光学工程、视觉测量、计算机视觉等方向。

在2002年本科毕业后,黄源浩先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拿到全额奖学金。之后,他辗转于中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美国等地进行光学相关领域研究。2012年底,32岁的黄源浩来到游学的最后一站——在麻省理工SMART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员,彼时的他已被称为国际最年轻的光学测量领域专家之一。

黄源浩在实验室工作。

在国外10多年,黄源浩发现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只是制造大国,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是个世界工厂。

2013年初,黄源浩回到国内,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创业,在深圳南山区租了一间160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了“奥比中光”,下决心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公司名奥比中光的“中光”二字取义“发扬中国光学”,黄源浩希望在前沿的3D传感领域做出前沿的技术,实现规模商用。

芯片是3D传感器的核心部件。但在当时,国外的芯片制造商不对外销售芯片。只有自己做芯片,才能填补市场空缺。2014年初,黄源浩带领团队向3D传感的底层技术进军,成立了独立的部门专攻芯片研发。

2015年7月,奥比中光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研发成功,这比研发计划提前了两三个月,中国企业从此拥有了自己的3D视觉感知核心技术,实现了3D视觉感知从0到1的国产化突围。

奥比中光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

同年,奥比中光自主研发设计的3D传感摄像头生产线建成,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以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企业。

黄源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始终聚焦3D视觉感知的底层关键技术,始终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最核心环节,是奥比中光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致胜关键,也是奥比中光迈向产业链上游、抵达世界顶尖水平的必由之路。

目前,奥比中光已构建了“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3D视觉感知技术体系,并逐渐向难度更高的微纳光学方向挑战,研发高性能DOE、光波导等技术。

奥比中光3D视觉感知技术体系。

在过去短短几年间,奥比中光已陆续推动3D视觉感知实现“从1到100”产业化应用,在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工业三维测量等市场上打造出多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服务全球超1000家客户及开发者,包括OPPO、蚂蚁集团、捷普、牧原、中国移动、Matterport、贝壳如视、江博士等行业龙头。

以生物识别市场为例,在金融支付领域,奥比中光早在2017年公司便为支付宝提供硬件支撑,2018年助力支付宝率先实现了线下3D刷脸支付的大规模商用;2019年,公司又与中国银联共建“3D视觉联合实验室”,推动3D视觉感知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公司线下支付3D视觉传感器及设备出货量超百万台,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中国在很多关键技术上与国外尚存差距,但在3D视觉感知领域,这一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上,以奥比中光这样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公司已经逐渐从跟随者、探索者,变成并跑者、引领者。奥比中光与微软、英伟达的合作,正是这一变化的最好写照。

随着核心专利越来越多,奥比中光正逐步迈向产业链上游。黄源浩表示,未来几年,公司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以更前沿、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服务全球客户,争当行业中技术最全面、最先进的引领者。

第二个是固态激光雷达

单光子面阵技术全固态激光雷达王者奥锐达的杀手锏

经过过去 6 年的技术积累与商业化拓展,激光雷达迎来了量产上车的高潮。

市面上一批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成为了车企们的心头好

如果将视角放到更长远的周期来看,业内普遍认为全固态才是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未来,而现阶段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比如蔚来 ET7 上搭载的 Innovusion 以及小鹏 P5 上搭载的 Livox)仍是阶段性产品。

奔赴全固态化,目前行业内主流的技术路径包括 OPA 光学相控阵技术、Flash 快闪技术以及焦平面(Focal Plane Array)扫描技术。

OPA 光学相控阵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厂商是 Quanergy。

但近几年内,因为技术难度过高、成本居高不下,Quanergy 已逐步退出主流市场竞争的舞台。

国际 Tier 1 大陆正在研发的激光雷达属于 Flash 快闪技术,该项技术由于发射能量分散、接收端需要在设计复杂度和接收效率之间做出合理平衡,因此测距范围较为受限。

激光雷达走向全固态,为的就是便于车规级量产、降低成本,最终走向普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老牌激光雷达厂商 ibeo 已经推出了一项区别于 OPA 以及 Flash 的全新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方案——单光子面阵技术,采用的是焦平面(Focal Plane Array)扫描的方式

 基于这一方案,ibeo 打造了号称全球首款的 4D 全固态激光雷达 ibeoNEXT,目前 ibeoNEXT 已经确认要在长城的量产车型上搭载。


此外美国上市公司 Ouster 也推出了基于焦平面扫描方案的 ES2 全固态激光雷达,并计划于 2024 年进行量产。

而在国内,也有一家激光雷达领域的后浪,最近正式发布了自家的单光子面阵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并且在官网公开了测试 Demo

 据汽车之心了解,这是国内激光雷达公司首次展示单光子面阵技术 Demo。

这家激光雷达公司就是——奥锐达(Oradar)

奥锐达脱胎于 3D 视觉技术供应商奥比中光,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子公司

作为激光雷达技术的长期观察者,为了一探「单光子面阵技术」的究竟,汽车之心联系到了奥锐达团队,深入了解了这类技术的创新点和独特性,也对这位激光雷达后浪有了更完整的认知。

1、国产首发:单光子面阵固态激光雷达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奥锐达都在低调潜行,外界对这家公司基本没有认知。

工商信息显示,奥锐达成立于 2019 年 4 月,目前作为奥比中光的子公司进行独立运营。

这家公司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多次激光雷达技术预研,而且对市面上的激光雷达技术和产品进行了调研和技术开发储备。

因为有奥比中光的背景,使得奥锐达不像其他大多数创业公司那样,着急融资或发布产品 Demo。

也因此,奥锐达团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和尝试到底要走哪一条技术路线,设计一款怎样的激光雷达产品。

面向未来,奥锐达团队思考的是:

几年之后,等产品上市之时,在性能上是不是还有竞争力?

到那时,产品是不是具备可量产性?能不能满足车规级要求?

基于这些思考,奥锐达团队认为,他们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其一,技术上能够实现,工艺必须成熟;

其二,模块化、可量产;

奥锐达研发的激光雷达,必须按照高度标准化的半导体工艺来制造,也就是所谓的 CMOS 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大批量生产,同时可保证产品高度的一致性。

汽车之心了解到,奥锐达团队在 3D 传感技术上已经有诸多积累。

团队大多数成员拥有光电系统以及 3D 传感器的核心设计能力,掌握了包括 2D 成像系统,结构光、iToF 3D 视觉系统在内的系统仿真、设计、实现与标定等核心能力。

此外,团队成员在手机的光学系统领域有大量的设计和量产经验,并且对这个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无比熟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奥锐达的团队成员是中国最早把 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技术引入到国内,并集成到手机上的。他们对 VCSEL 的技术、应用以及产业链都有非常深刻的认知。

激光雷达传感器,本质上也是一套光电系统,对 VCSEL 技术的应用也很广泛。

奥锐达基于团队自身的技术积累,特别是 3D 传感技术的长板,再加上此前对市面上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调研,最终奥锐达选择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VCSEL(激光发射器)+SPAD(探测器)的单光子面阵固态激光雷达。

Flash 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其原理是向目标探测区域发射一个均匀的面光源,利用接收器接收返回来的光进行成像。

虽然这种技术方案摆脱了对扫描部件的依赖,十分有利于提升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但是这种方式的光源能量分散,导致探测距离受限。

而奥锐达选择的单光子面阵技术,采用了可控的多光束扫描技术,对 VCSEL 激光器的点阵结构光源进行逐区点亮后对外发射,通过电子扫描的方式完成视场范围内的激光雷达点云获取。

 单光子面阵技术

在技术上,这种可控的多光束扫描光源被称之为可寻址 VCSEL(Addressable VCSEL)。

它的发光效率非常高,相较于 Flash 方案,其发射光峰值功率密度和信号信噪比均显著提高。

因此,这种方式可以在相同的发光功率条件大大提升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探测距离。

这种扫描方式非常适合进行芯片化和小型化,且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外围电路的复杂程度并实现全固态扫描。

除了可控的多光束扫描技术,奥锐达的激光雷达方案还可以通过调整 TCSPC(Time-Correlated Single Photon Counting,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器)次数动态来设置不同探测区域的测距性能,合理分配系统能力。

这项技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指哪打哪」——「哪里看不清指哪里」:

事实上,VCSEL 光源其实是在几纳秒的时间里,将光发射出去,再接收回来,在百微秒量级的时间内,可以发射出成百上千个光的脉冲,之后再接收回来。

这些脉冲累积起来经过处理后,就形成了激光雷达点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图像里某处很感兴趣,或者说这一处需要看得更清楚,那我们可以让系统对其更多扫描或者打上更多脉冲光,对局部区域进行更精细的扫描,最终获得我们想要的效果。

这种技术实现起来,正是依托了可寻址 VCSEL + SPAD 的单光子面阵技术。

在奥锐达目前研发的激光雷达样品中,工程师们对发射、接收和信息处理等核心模块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和优化。

这带来的好处是,便于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装配和调试;也为后续技术的迭代升级和量产打下坚实基础

 模块化设计

除了上述模块,针对本型号激光雷达,奥锐达还设计了三款接口完全兼容的收发镜头,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能需求进行镜头更换。

除此之外,更大的看点是奥锐达的激光雷达产品没有多余部件,完全取消了机械部件,现了全固态。

奥锐达将这种架构设计称之为平台化架构。

在一个平台上可以衍生出不同性能的激光雷达产品,有点类似于车企打造车型平台。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奥锐达可以快速适配不同厂商对于不同性能激光雷达的需求。

2、预计今年实现 200-300距离,成本低至 200-300 美元

在单光子面阵技术以及 VCSEL + SPAD 技术的加持之下,奥锐达的激光雷达产品实现了怎样的性能?

首先,我们不能用传统多线激光雷达的参数来评判奥锐达的激光雷达产品。

因为是全固态激光雷达,已经没有线数之分。它的形式类似于安装了激光器的相机。

既然类似于相机,那它的关键性指标就是「分辨率」。

据奥锐达透露:

目前基于可量产的 VCSEL 激光器和芯片,其激光雷达产品可以做到 100 像素*50 像素的分辨率,也就是横向 100 个像素、纵向 50 个像素。

帧率能够做到 10 帧以上,目前测试的数据是 12.5 帧。

在探测距离方面,目前奥锐达的产品在户外可以实现高反物体约 100 米的探测距离,精度达到 3 厘米。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现在很多激光雷达厂商动不动就能实现 200 至 300 米的探测距离,100 米是不是有点短?

对于这个问题,奥锐达认为,在未来1到2年,其采用的 VCSEL+SPAD 的激光雷达架构,整体的技术指标还有十几倍的提升空间。

这是因为,目前激光器和探测器的性能还没被充分发掘出来。未来要实现 200-300 米的探测距离,奥锐达给出的最快时间节点是 2022 年。

另一方面,由于奥锐达的激光雷达采用模块化设计,大部分器件都可以进行快捷更换。

比如,激光器和探测器可以更换为性能更高的产品;为了实现更远的探测距离,可以为激光雷达更换长焦镜头。

目前看来,100 米探测距离足以应对乘用车补盲以及其他室内自主机器人的应用。

除了分辨率、探测距离这样一些关键性能指标,在激光雷达的工程化特性方面:

奥锐达激光雷达产品的整机功耗做到了 12 瓦以下,其中包括了激光器、探测器、信号处理在内的整个系统的功耗。

在体积方面,奥锐达固态激光雷达中的核心模块差不多半个手机大小,当然还要加一些外设,比如说电源、连接器等等,以及凸起的光学镜头也要考虑在内。总体来看,在当下激光雷达越来越小型化的趋势下,奥锐达也在紧跟这一潮流。

在汽车和自动驾驶行业,谈起激光雷达最敏感的指标就是价格,那奥锐达基于新型单光子面阵技术的产品,成本能做到哪一个级别?

奥锐达的答案是 200-300 美元级别。

如何实现?

首先,是产品设计简单。

相比于现在市面上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奥锐达的产品没有电机、各种振镜和转镜,整体的 BOM 成本随之下降。

其次,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及 CMOS 工艺。

这种工艺在批量生产时非常标准化,成本会随着量增大而逐步缩减,这要比市面上很多采用非标工艺和特殊材料的激光雷达产品更有优势。

成本方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

奥锐达更愿意将其激光雷达产品和市面上的摄像头传感器进行对标,因为奥锐达的激光达产品,其实就是加装了激光器的摄像头,拥有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双方的优势。

3、今年有望实现量产,自主移动终端与乘用车双线并进

一切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只有能被大规模量产才有价值。

为了实现单光子面阵激光雷达的早日量产,奥锐达将在推进产品研发的同时,投入更多精力去建设车规级的工厂和产线,奥锐达计划在 2022 年打造一条符合 IATF 16949 标准的车规级产线。

根据奥锐达的规划,他们将基于自身在视觉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搭建自动化激光雷达装调产线,减少人工校准,提高量产效率。

事实上,在量产方面,奥锐达的团队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有量产百万台级别光电系统的经验,在供应链上有很多资源可以共享,这将给激光雷达的自建产线量产提供支持。

而且,正是由于奥锐达激光雷达的模块化设计,每一个模块都是标准化装配,这给后续的规模量产提供了便利,甚至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之后,依然可以共用产线。

在固态激光雷达业务线上,奥锐达的商业化目标不仅仅是在乘用车上量产,还有很大的一块市场来自自主移动终端,比如服务机器人、AGV 等等。因为这一市场是当下即可参与的,相较于乘用车来说能更快落地。

而在激光雷达业务线之外,奥锐达还在智能座舱方面有 3D 摄像头的业务,主要是距离的 3D 感知,比如探测活体进入车内、车内有多少人、乘坐的位置,还包括人的姿态和手势,实现 DMS 和 OMS 相关的功能。

据悉,这一方面的业务目前已经有一些量产项目。

目前,奥锐达有近百人的团队规模,其中包括了技术研发人员、量产工艺人员等。接下来,奥锐达将继续扩张团队,为全固态激光雷达量产做准备。

针对固态激光雷达,奥锐达的目标是在今年内对技术和产品进行两轮迭代,同时在商业上开始接触潜在客户,并争取锁定一些意向订单。

而在智能座舱方面,将会继续跟进量产项目。

随着全新的单光子面阵技术的发布,奥锐达也从此前默默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状态,开始更多走入公众视野,并全力以赴以推进全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和商业化。

作为激光雷达领域的后浪,奥锐达通过单光子面阵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杀入激烈的战局。

在 200 到 300 米的探测距离目标、200-300 美元的极低成本特性的加持下,奥锐达最终的激光雷达产品形态非常值得期待。

接下来,就看这家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将这项创新技术推向产品化和量产。

当下,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已经形成潮流,国内先行者已经率先拿到了量产订单。

而作为新技术派的奥锐达,正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抢单

 

从汽车技术规模来看,未来需求最大,增长最快的就是激光雷达,而奥锐达直接研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车规级全固态激光雷达,直接弯道超车!

 

 上面两张图为奥锐达今年上半年申请的激光雷达的相关专利20个左右,可谓硕果累累。而随着奥比中光正式上市,奥比特光即将成为上市公司中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最有前景和科技含量的公司。

下面说说奥比中光的3D传感器在智能锁等领域的行业引导作用

 

7月9日,首届中国(广州)智能家居技术大会暨2022第六届葵花奖颁奖盛典在广交会展馆A区盛大举办。智能家居领袖齐聚,共襄行业年度盛宴。头部品牌云集,见证荣誉之巅。

 

作为智能家居行业的“奥斯卡”,2022年第六届葵花奖智能家居评选由中国建博会、中国建博葵花奖评选委员会、网易家居、建博云网主办,由工信部第五研究所、明源数字建造研究院、KNX生态联盟联合主办,天猫作为战略合作平台、腾讯云作为特约合作平台加持助阵葵花奖,共同推进智能家居生态建设。

本次盛典,2022葵花奖各大重磅奖项出炉。奥比中光凭借实力揽获2022智能锁行业态度人物、2022智能锁行业TOP20、2022智能锁行业领导力品牌、2022智能锁行业金种子奖等四大重磅奖项。

以下为获奖详情:

2022智能锁行业态度人物——奥比中光安防产品线总经理李然春

李然春积极探索智能锁产业的创变与升级,在实现品牌腾飞之余,发出中国智能锁行业发展的时代最强音,是有态度的智能锁行业先锋领袖。

2022智能锁行业TOP20——奥比中光

伫立于风口之上,奥比中光在技术、营销、渠道的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成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锁TOP品牌。以硬核实力驱动未来,奥比中光是闪耀智能锁行业的影响力品牌。

2022智能锁行业领导力品牌——奥比中光

奥比中光有着独到的眼光和魄力,明辨趋势,引领创新,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智能锁行业的推动者,奥比中光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更美好的智能锁未来。

奥比中光是行业领先的3D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公司已构建起“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3D视觉感知技术体系,在技术纵向上对包括深度引擎芯片、感光芯片、专用光学系统等在内的核心底层技术以及SDK、行业应用算法等全链路技术进行全栈式自主研发,在技术横向上对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工业三维测量进行全领域布局。

以“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为使命,奥比中光坚持“3D视觉传感器+自主底层核心技术+完整应用方案”的市场定位,致力于将3D视觉感知技术应用于“衣、食、住、行、工、娱、医”等领域;在智能手机、线下零售等市场已率先突破百万级出货量,在生物识别、消费电子、AIoT、工业三维测量等市场实现多项商业应用,服务全球超过1000家客户及众多开发者。

2022智能锁行业金种子奖——奥比中光人脸猫眼一体化解决方案K2-L

不破不立,超越传统,奥比中光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赋能智能锁行业高质量发展。奥比中光用硬核实力为美好智能时代增值赋能,助力中国智能锁行业发出时代高光。

 

 


 

奥比中光率先研发的3D结构光技术和产品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采用3D结构光技术的深度相机能够实时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深度图像,有效抵御照片、视频或面具的伪装攻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此前,奥比中光的人脸识别技术(活体检测)和人脸辨识算法相继通过了权威检测机构银行卡检测中心(BCTC)的认证,产品安全标准达到金融支付增强级。同时,奥比中光联合国内TOP 终端POS机企业整合,面向金融机构提供新零售领域单屏终端、双屏终端、手持POS机等多元化产品全栈性的3D刷脸支付解决方案。


 

 奥比中光不仅仅和支付宝合作精密,和中国银联的合作也是很深入


下面是奥比中光的机器人概念

 

 

奥比中光3D视觉感知技术可助力机器人实现避障导航、距离感知、三维地图重建、人脸识别、行为动作识别等功能,目前已与优必选、猎户星空等头部机器人厂商达成合作,广泛运用在商务接待、教育娱乐、AGV运输、安防物流等领域。为机器人装上智慧之眼!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奥比中光的跨界应用就是猪脸识别,牧原股份曾经是奥比中光的第二大客户


 

 

 

 

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养猪场,大约有10万头猪甚至百万头猪

所以如果没有一个精准的数字档案及足够先进的识别技术,该怎么从茫茫猪海中认出这一头呢?

保险公司对于死猪的赔偿,可以要付出真金白银的。

传统方法都受限于读写方式与数据储存的问题。无法很好地与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对接。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猪脸识别技术的问世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为什么要“有理有据”?

在深入工作时,某保险公司职员曾提起这样两个案例,更充分实际地说明了此项技术的受欢迎是什么原因。

在没有这个技术时,有个养殖户在家中放了一台冰柜,问其作用其不说。后反复调查发现,他将死猪冰冻后,通过拍摄不同场地、不同角度照片反复申请理赔,保险公司难以分辨时难免被他钻了空子。在成功骗取理赔款后,冰冻死猪多次理赔竟成了他的常规操作。

还有个养殖户,理赔人员上门处理后割断了猪尾巴,防止重复理赔。但他依旧将死猪私下卖给了其他养殖户用于申请死猪理赔。

断掉的尾巴?

缝上就行!根本看不出来!

就这样,难以防范又频频发生的虚假理赔让保险公司遭受了无妄之灾,大量的亏损不只是利益的减少,更扰乱了生猪生产供应秩序,给各级财政造成巨大损失,给群众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如若长期发展下去,将让党的惠民惠农政策跑偏落空。也会导致农业保险养殖险的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影响整个养殖业的进步发展。

所以,能够有理有据地分辨死猪是此猪,意义巨大。

通过精准的畜脸识别技术,帮助养殖户完成金融贷款,保障养殖风险。

同时帮助保险、贷款机构减轻风险,敢于赔偿、放贷。助力国家农业养殖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既然有猪脸识别,未来奥比中光的3D传感器不仅仅用于人脸识别,猪脸识别,还可以应用到羊脸识别,牛脸识别,马脸识别等等各种农业生活中去,让养殖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改变!


最后用奥比中光董事长的话作为总结


我们将以上市为新的起点,坚持长期主义和价值创造,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在最好的时代攀最高的山峰,在最前沿的行业啃最硬的骨头,打造最好的3D‘慧眼’,看懂世界,照亮未来!”黄源浩说。


 


作者在2022-07-10 15:16:34修改文章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持有相关标的,下一个交易日内没有卖出计划。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奥比中光
工分
45.48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8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4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07-10 14:58
    我是新人,认真看了老师的分析文章,但不知道老师说的是哪只股票。没有找到奥比中光和奥锐达的股票呀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2-07-10 15:05:00更新
    查看2条回复
  • 只看TA
    2022-07-10 17:57
    这类公司最好是等营收放出来或者扭亏为盈时介入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2-07-10 17:59:47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2-07-10 16:05
    要是有盈利就好了,现在不好给估值,而且收入很多来自股东蚂蚁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2-07-10 18:01:10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小韭菜籽
    高抛低吸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2-07-10 12:47
    确实是长文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2-07-10 12:48:58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鸿运金牛福满楼
    中线波段的散户
    只看TA
    2023-02-17 15:04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9-22 10:55
    奥比中光跟奥锐达是什么关系?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不当小韭菜
    绝不追高的游资
    只看TA
    2022-08-19 10:02
    这只票可以长做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8-09 21:23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8-05 17:01
    获奖文章,仔细看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7-17 07:53
    科技并不能代表大盘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 2
  • 3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