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纪要》新能源汽车专家观点
最新题材挖掘
2020-11-25 00:04:29

日期:2020年11月22日

主讲嘉宾:朱玉龙 新能源专家

一、主要内容:

1. 2020 年新能源汽车规划:

1.1 中国市场:

• 从 2020 年月度新能源汽车合格证产量数据可以看出,由于 2020 年的油耗负积分和新能源负积分的需求很大, 2020 年10 月开始会有一波乘用车的积分需求热 潮,这个需求已经直接反应到电池产能供应不过来。

• 从目前电池排产和电动汽车排产的情况来看,今年Q4有很强的补偿效应。预期 Q4 每个月 BEV 乘用车会突破 10 万,在 12 万左右;预期 Q4 的 BEV 会拉到 36 万。同时,预期Q4每个月PHEV乘用车会接近3万,预期Q4的BEV会拉到8.5万。• 从 Q3 开始,新能源汽车为了积分的诉求开始加速,主要以 SGMW 、吉利、广汽、 一汽大众、长城汽车为代表。

• 我们预计 Q4 特斯拉的产能能达到 7.5 万左右。其中,一部 分供应目前 25 万比较多 的订单,一部分是往欧洲出口,这块上量会比较快。五菱从 6 月开始产量不断上涨,从 3000,到8000,到 15000,再到现在的 25000,可能最后两个月能达到 35000。在最后几个月里,比亚迪的量也会迅速上升,月均大概 是 2.5 万台。其他 企业基本上按照 8000~1 万的规模往前推。总体来讲,Q4 的量上涨地比较快。

• 在终端方面,上游的电池的采购量会非常大。11 月 11 日汽 协公布的数据显示,10 月我国电池的产量共 9.9GWh,同比增 长 47.9%,环比增长 14.5%。但装车量仅为装 车量 5.9GWh, 相差了 4GWh。这是因为电池产业从生产到安装会出现一个接近 80% 的空白期,相当于这部分没有用掉。

• 目前来看,PHEV 的量不是特别理想。以大众为代表的企业把 PHEV 的量拉起来了, 但整体来看,基本上徘徊在 2.2~2.5 万 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把 PHEV 定义为一 个过渡产品。我们 预计到 2035 年,PHEV 在新能源里占比也就 5%。而在 HEV 方 面, 目前单个月的滚动的产量已经达到了 5 万台,其中,日系品牌如本田、丰田贡献 较多。

• 随着特斯拉逐步降价,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降油耗积分政策, 和整体合规性下, 48 伏和 HEV可能是后面传统的自主品牌转型的方向。

1.2 欧洲市场:

• 欧洲进入 2020 年以后,开启了基于 CO2 排放合规的周期, 主要国家推动了基于超级补贴的电动汽车周期。

• 2020 年前三个季度,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计 77万,五年来首次超过中国, 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今年前六个月,欧洲(欧 盟+北欧+英国)一共销售 了约 39.9 万辆新能源汽车,并且 HEV 的销量超过了 51.4 万。Q3 的增幅更为迅 猛,新能源汽车季度预期的销量为 37 万。9 月份欧洲的销量达到了历史高峰,对 应 的欧洲的三个月整体的量超过了 16 万吨。十月情况也大致相似。这主要是基于 强周期的几个国家,像德国、法国、英国,拉动 的了量的增长;这三个国家的渗透 率基本上达到了 10%。预期 未来这几个国家的渗透率还会进一步上升到 15~20%左 右。

• 而同时期,2020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进入低谷, 上半年销量为 29.79 万台,其中 PHEV 为 7.08 万台, BEV 销 量为 22.71 万台。Q3 也在逐步 恢复中,目前乘用车累计销售 为 62 万。

1.3 美国市场:

• 2018 年是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一个顶峰,这是源于 Model 3 开始逐步上量。今年 整体的量可能在 20-30 万之间。今年支撑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是不少州发布的补贴政策,联邦通过了原先的 7500 美金补贴政策,而如果在退税端的政策导向能再 进一步,后面的量可能逐步超过50万,然后进到 70 万。

• 在美国市场上,上半年特斯拉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 81.6%。从 Q3 的数据可以 看出,美国接近在 45,000~48,000 台,对于整个市场占有率可能已经超过了 92%。而此后,通用在电动 SUV,还有皮卡等领域也可能会继续上量。

• 在电池需求上,美国之前卡在了 35 万的瓶颈处。但随着行业 内主要的几家公司推 出新产品,已经出口到除了加州等几个常 见州之外的地方,电池的量会拉的很快。

1.4 其他地区:

• 韩国的电动车的量上得也很快,其实是由于整个汽车工业转型, 国家需要推动这个 量的快速提升。

2. 2021-2022 会有哪些变化?

2.1 高端和低端继续强化:

• 今年市场如果细分可以得到下面的数据:1. Q3 季度, A00 小 车快速上量;2. 高 端 BEV 保持持续的很高的增速。

• 在中国市场,1-6 月 A00 小车产量大致为 4.9 万;但 1~9 月 份三个月做了接近 8 万多台车。从原有的比例较低的一个范围, 现在占到接近 30%的市场。

• 今年中国市场的产量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低端车如五菱宏光 mini,欧拉黑猫,白 猫等,高端车如 Model 3,小鹏 P7 等量均 比较高。

• 往年来看,终端的 a0 车到 a 级的 SUV 和轿车占了全部市场 的 60%;2019 年甚至占 到了 1/3。a0 级从单一产品的集中度上而言,是要更高一些的。如随着五菱的持续 上量,其在 a0 领 域的市占率可能达到 70%以上。而 model3在 b 级、c 级车领 域, 随着他的量上到了 23.5 万,整个市占率也会进一步拉起 来。而中间的 a 级车,因 为产品繁多,会比较散一些。

• 从整个价格体系来看,如蔚来的定价 30 万以上的车型,和特 斯拉定价在 25 万左右 的车型之间拉开了差距。特斯拉在 25 万车型的上下两层区间内,其他的车都比较 少。甚至,这不仅 影响了 20 万左右的车型,对 20 万以下的车型影响也比较大。这 也导致了今年新能源车上量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 B 端车需 求不足;同时,原有的 20 万以下的车型在 c 端消费上,被给 较上游的给抢走了。

• 特斯拉在北上广深等限购城市的市场渗透率,Q1-Q3上牌接近60%,共47775 台。而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等和特斯拉情况类似,接近 45~55%都在限购城市。

• Q1 到Q3,造车新势力企业在限购城市的市占率从原来的 12% 的达到了 25%。同 时,他们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在非限购的城市销售汽车。今年北京和上海出了 政策,深圳也有补贴, 导致限购城市的量占了整体的很大一部分。

• 明年特斯拉如果 想在国内生产 55 万,然后销售 45 万销售,按照整体规模我们 测算 一下。按照 Q4 的 4.7 万再乘 40%的涨幅,可能是在 8 万 台左右。想要容纳满足 45 万的规模,那么非限购这一块可能明年的任务会比较重。

• 从 2021 年开始,特斯拉最主要是要解决怎么在非限购地区渗透。特斯拉对于服务 门店的人员还有设施要求都比较高,因此 也可以说,特斯拉非常依赖于现有的门店 网络。如果后续 2021 年按按照 2.5 万来生产,那么预期的价格,从现有的 25 万 可 能会达到 21~22 万;那么想要 Model Y 实现 25 万的销售规模,价格可能也会突 破 30 万的限制,拉到 25~27 万。

2.2 电池端的变化:

• 从成本的角度来讲,其实最主要的替换就是从原有三元的电芯 换到了磷酸铁锂的 电芯。

• 在特斯拉没有宣布 Battery Day 之前,他们整体在电池上的方 向是方壳和软包两 个方向,代表企业是 LG 和宁德时代。但是 如果特斯拉的 4680 电芯能在三元电池做 到 25 安时的时候, 做到 18 安时,则会带来新的局面。4680 电芯成本低,产能 高,相比方壳和软包都有优势。目前的量再结合特斯拉电池策略可以 看出,在 8 月 份低于 180 能量密度的电芯,已经占到了 30% 左右。

• 从明年来看,磷酸铁锂在乘用车的比例有可能逐步会突破 30%,甚至 40%。这主要 是成本驱动。到 2025 年,磷酸铁锂 和高镍可能各占一半,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些 互动性。

• 未来电动车下一步的规划将是在低端车型中配备 LFP,而在高 端车型中配备高镍。从对应的里程数上说,比较小的车型,如里程为 400 公里以下的,基本上都以磷酸 铁锂为主;500 公里 到 600 公里以上的 a 级车,用三元;一些 600~700 公里的高 端 车,用 NCM811。

3. 换电模式和 BAAS:

3.1 换电模式在中国的尝试:

• 今年实现换电模式的车型不多。蔚来更多的是面对私家车领域, 基于现有的换电 站,做了资产分离,其主要目的还是降低单车的售价,把整个量给拉起来。这次的 换电模式和电池资产一起执行,能在车价比较高的平台和成本下降较慢的情况下, 让用户掏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再加上一个服务费来做。这也体现了蔚来比较独特的优势。

• 传统企业包括吉利,北汽等,主要是通过跟运营商合作或者自己单独合作,在出 租车、网约车里做运营。这跟工信部强调进 一步对于全国近 200 万左右传统出租车 进行替换是有关系的;这些在大城市里,像北京、上海、深圳都已经放完了。

• 目前来看,以北京和海南两个地方省份在推动换电模式的尝试, 特别是以北京的 计划最为激进。而后续广州和厦门也会跟上。北京市对出租车更新为纯电动车资金 奖励政策,限定了技术要 求,具体包括:1、车辆续航里程原则上不低于 300 公 里,具备充换电兼容技术,以快速更换电池为主;2、提供车辆电池 8 年 或 60 万 公里质保(以先到为准),且质保期内电池满电电量不低于 80%;3、车辆电池与 充换电站技术相匹配;4、符合北京 市出租汽车地方标准要求。

• 奥动的换电以区域为核心,蔚来主要在高速路上构建换电网络。广州和厦门两地的 换电频次较高,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换电群体。北京的规划最大,陆续换电出租车进入运营高峰期。

3.2 车电分离:

• 车电分离包含很多内容。如电池租赁的监控,电池的维修更换, 二次销售,最后 是回收利用。简单来说,从金钱上来看,是把 不同程度、时间、类型的电池的使用 和价值分离。从技术层面 来看,是对于电池的规格统一,电池包的监控使用的提升。

• 换电的车型或者车电分离的模式,可以做一些技术考核,以及大数据的推算,从 而实现资产上使用端的分离。比如原有的三元电池,可能在10万公里之后衰减,从而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 10 万公里之后对整个容量的使用,还有对于整个充电 功率都会做很大的限制。

4. 电动汽车平台是否能成功?

4.1 三电系统(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平台比什么?

• 电动汽车平台包括电池、驱动、底盘,还有一些模块化的零部 件的整合。电动汽 车平台是有相似性的,换而言之,其特性是 一个可兼容覆盖 50~100 度电的平板化 电池包,配备不同的前驱后驱,再把充电机、热管理品牌部件整合在一起的平台。从 下图可以看出,从 2021 年到 2025 年,这些像驱动系统,电池 系统都慢慢的会被 标准化(灰色部分)。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差异 的最主要是在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还 有自动驾驶几个领域(蓝 色部分)。

• 上图灰色的部分之间存在共性,到 2020 年几乎所有的国内车 企都采用 2560 的模 式,采用任务驱动这种模式。产业链中的 所有企业通过提高产能分摊成本,把成本 降下来;这些共性的 技术使电动汽车的价格一直往下降。

• 在电池把控上,在 10 万的规模上,电池的供应是相似的;如 果扩到 15 万到 25 万 的规模,单位成本会上升;若单个分工 厂的生产规模达到 30 万到 40 万,比如特斯 拉说的,把电芯做大,整合到平台之中,在此状态下,自己生产和外拓并行是必 要 的。

• 有了电动平台之后,公司可以在基础的电池和底盘之上,构建 出不同的车型,配 备不同的软件系统,从而面向不同市场。电 动平台也给了传统车企很多机会。传统 车企可以在保证上图灰 色的部分不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多方面尝试蓝色的部分。通过多次的实验,从而解决关于软件、消费者体验、电动汽车的销 售模式、能源储 备、充电网络等问题,以及思考如何把电动车 卖到三线城市。

• 在中国,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在电动车市场的需求不同。在三四线城市,如五菱宏 光 mini 这种续航只有 120km 的电动车也 会有作为代步工具的需求,只要价格够便 宜。

• 在电动车平台差异性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汽车平台之间有着很 多的共性。当然也 存在差异。以大众,丰田为例,他们在电池 的使用方式,冷却方式还有大小上有差 异,但是他们最终的采 购成本是相似的,最终构建的车型体系也是相似。

• 电动平台在发展中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于电池等方 面,在第一阶段各个 平台的体验相似。第一阶段大致在2021,2022 年能实现。第二阶段是软件层面,通 过软件服务而 提升车辆的可用性。第二阶段是在 2022 年,所有的车企把续航 里 程、平台化部署以后,去比软件,比如如何更快找到充电桩, 更快让车辆更发起, 更智能化,更加贴近实用。第三阶段是最 终阶段,即构建一个电动汽车的生态。这 可能包括改变车辆使 用的方式。这个阶段至少要到 2025 年之后才会实现。

二、Q&A:

Q:特斯拉对造车新势力的冲击如何?

• 目前来看,特斯拉在产品端不停降价,不停上量,从而优化成 本。他的销售区域非 常依赖于限购令。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没 有别的造车新势力比它的集中度在这个领 域更高一些。相比于 造车新势力,特斯拉的研发,制作,科技感都会更好;但是在 内饰,销售等方面,不如造车新势力。

• 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相比就如同小孩和大人。新势力的产品力 不够,更多纪要请添加微信号:akm152056.成本比较高, 规模不够。目前新势力在努力从一线城市往二线甚至三线拓展。他们 的产量规模可 能在 2 万到 5 万台之内。

• 综合来看,特斯拉对造车新势力的冲击和影响肯定是存在的。目前蔚来、理想、小鹏三个美股未来不一定能全部存活,可能消失一到两个,甚至团灭的可能性也存 在。

• 从数据上来看,特斯拉去年是卖了 4.4 万台,今年预期卖了 15 万,规模涨了三 倍。但是从上牌总量的六十余万中,造车新 势力市场规模从 12%扩展到 25%。换而 言之,在特斯拉降价的 基础上,造车新势力的量也在飞速上升,这说明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化;在一些小众市场上,三万左右,造车新势力是能站稳脚跟。但是 在短期内很难涨到特斯拉的 50 万左右。对于 造车新势力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先存活下去。

• 相比于造车新势力,特斯拉挤占更多的是原有的丰田大众在一 线城市,二线城市的 市场。

Q:如果造车新势力等也开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其成本能下降 多少?

• 目前来看,造车新势力均没有这个计划。目前造车新势力旨在 用高性能来打造汽 车,而铁锂的能量密度不足以支撑整个车。以蔚来为例,假设他现在的产品是 100 度电,在改换铁锂之后, 只能保留 70 度电。原本能续航 600-700km,换了之后只 能续 航 400km。仅仅下降成本,而没有提升性能,这样的产品是不 会被消费者接受 的。

• 同时,对于特斯拉而言,他的降本幅度很大,能降到 25 万。他的品牌号召力和影 响力能弥补降本带来的缺陷,让人们来买 他的车。但这点是造车新势力不具备的。后者要把全身的优点 集中起来,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支撑其在市场上活下 去。

Q:对比亚迪·汉的看法?

• 汉是一款基于传统设计,集合了所有技术整合出来的一款电动 车。他目前处于三个 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有强大的动力和足够 的续航里程。但是在智能化,软件交互等 领域,并无突出表现。

• 目前来看,三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大部分车企都能做到,之后 就不一定了。但是这三个阶段也是电动车必须经历的趋势,正如同所有的车企都要经历从燃油车转到电动汽车。

Q:关于新能源车的产业链价格的转移?

• 目前来看,电动车是不赚钱的。目前电动车的产能还是不够。如果全球 8000 万台 车里做到 2500 万电动车,那格局就不一 样了。

• 磷酸铁锂电芯在制作上难度不高。之前国内的沃特玛也在做,可惜做破产了。但是 他们生产的铁锂和特斯拉的 4680 之间本 身并无太大的差别。从高能量向低能量发 展是没有难度的。但 反之,如果从低能量向高能量密度发展是有门槛的,比如 811 的 研发。

• 汽车零部件的价值下跌都比较快。我们原先认为电池系统价格 会比较坚挺,但是今年上半年摧毁的比较快。而在电动汽车平台中灰色的部分达到共性之后,价格下跌 会更快。

• 目前来看,中国电动车企之所以做的好,就是因为在灰色部分, 能体现出价格优 势。中国车企能把成本一再下压。然而这部分的价值是有限的。未来的竞争格局的 重点还是体现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上,这也是上图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Q: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零部件供应商,未来是否会被特斯拉这 样的整车厂吸收掉?

• 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如果特斯拉的 4680 能成为电芯的 标杆,那么他就能成 为铁锂的共性零部件。其他厂家会根据特 斯拉的 4680 铁锂而生产配套的零部件, 底盘等等。

• 未来需要在价格一样的情况下保证有一个精细化的生产。未来 价值量会压得非常 低,因为如果不压的话,量上不去了;到 2000 万,3000 万的规模的时候,这块的 成本应该是非常低的。一个 发动机一个变速箱加起来可能就 15,000 块钱。

• 特斯拉期待变局,想把效益做高。假设明年特斯拉能达到 45万,而其余厂家均是 2 万,3 万,则特斯拉作为大客户将占据 主导权。而一旦行业集中度提升,上游的 供应商必然被挤压。• 特斯拉的价值在于,消费者买的是特斯拉的车而不是宁德时代 的电池。同样的电池 如果装在威马身上,可能消费者就不买了。

Q:在最终阶段,自主软件的芯片,整个操作系统的闭环性将尤 为重要。目前特斯拉不管 是数据还是芯片,整个系统都远远领 先于其他车企的。但国内的小鹏也能自主研发的一个 闭环系统,不知小鹏有没有冒出来的可能性?

• 原有汽车的组织形式是围绕着大规模生产做的,技术开发是辅 助于大部分生产的, 所有的汽车黑科技,工艺这部分占了很大 比重。因而在转变过程中需要时间,也需 要资金的支持。目前 来看,靠几万台车的规模和盈利是支撑不起的,大部分研发的 摊销都是靠投资。传统车企有包袱,大众不是在德国想裁员就裁员 的,日本也是一 样的。基本上转型过程中需要时间的,只不过 就当他意识到危机的时候它可能不 行,所以大家通过外部投资,通过历史的累积,研发费用的积累去做调整。大众可 以不搞软 件,不搞 MEB 就没事了,交给供应商来做;他为什么要搞出点 事情?因为 他自己想做,第一次做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把事情 做完美。大众其实是第一家意识 到软件的重要性,其实从 2015 年就开始了,只不过花了 5 年时间证明这件事情想 起来容易做 起来难。

Q:现在中国的传统车企里面,与比亚迪相比,吉利现在可能跟 他在纯电动化这一块还是 有所差距。但是沃尔沃在 2030 年之 后可能全部生产新能源汽车。假设沃尔沃以后并入到 了吉利汽 车之中,沃尔沃+吉利与比亚迪相比,哪一家会比较有优势?

• 吉利和沃尔沃面临的问题是在传统动力总成领域。电动车领域 其实情况不一样的, 但是欧洲人还是觉得自己理念是先进的, 开发方式是先进的,只是现在看来,他们做的产品消费者并不 很能接受。

• 比亚迪一直在创新。但是比亚迪的车型都是高开低走,不管是 唐、宋、秦。

• 电动车企业未来比拼的是如何到达第三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特斯拉在这条 路上走了 10 年,目前也还只是个雏形。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赛力斯
S
比亚迪
工分
174.4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5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0-11-25 23:50
    赞一个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淡山水
    中线波段
    只看TA
    2020-11-25 19:30
    除了特斯拉,其他电车究竟谁能胜出,可能还要1~2年才能看出来。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1-25 14:15
    谢谢谢谢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二韭十八
    超短追板
    只看TA
    2020-11-25 12:33
    感谢分享 干货!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韭菜盒子
    明天一定赚的萌新
    只看TA
    2020-11-25 10:50
    感谢老师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1-25 10:10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后韭
    只买龙头的散户
    只看TA
    2020-11-25 09:18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1-25 09:05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王富贵008
    满仓搞的随手单受害者
    只看TA
    2020-11-25 08:55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hbnightelf
    一卖就涨
    只看TA
    2020-11-25 08:46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 2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