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绿氢助力碳中和具备全流程脱碳潜力,三条主线值得关注
韭亿小目标
一路向北的小韭菜
2022-03-16 21:00:27
 中信证券:绿氢助力碳中和具备全流程脱碳潜力,三条主线值得关注
【本文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代表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①绿氢助力碳中和具备全流程脱碳潜力,预计2050年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同时绿氢上游制造加速迈向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预备役。②制氢方面,电解制绿氢步入高景气,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制绿氢成本有望触达16.8元,适度补贴或碳成本的加入可能使得电解制绿氢初步具备平价应用的可能。③三大最值得关注的应用主线:低碳冶金、绿氨储用与燃料电池。
【本文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代表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中信证券指出,绿氢助力碳中和具备全流程脱碳潜力,同时也是能源安全重要保障,随着产业技术和政策的发展,商业应用空间迅速打开。1)绿氢产业战略定位观察——深度脱碳顺应2060碳中和战略,自主可控适配能源安全顶层战略。①深度脱碳尖兵:绿氢助力碳中和具备全流程脱碳潜力,预计2050年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助力工业、发电等场景脱碳确定性提升。长期看,预计2050年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有望达到10%,年化可减排约7亿吨,累计可拉动经济产值33万亿,其中电解制氢市场规模7000亿、加氢站1000亿、氢能汽车10万亿。长期看,财政补贴提速与技术进步作为制氢侧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将加速供给成本下降;需求端,在碳中和背景下绿氢作为工业、化工和电力等行业的减碳尖兵,随着近年电解制氢、低碳冶金、煤电掺氨、燃料电池等技术加速成熟,商业规模化提速周期已至。②能源安全预备役:绿氢上游制造加速迈向自主可控,下游工业、化工与发电场景的技术进步与商业规模发展可期。绿氢作为清洁二次能源国产化进程提速明显,氢燃料电池国产化率从2017年的30%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60-70%,部分细分赛道国产化率超过90%,上游原材料端能更好地实现顶层要求——“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能源安全背景下工业脱碳转型与商业化提速共同推动绿氢产业发展,制氢端我们看好电解水制氢在2022年出现爆发起点,用氢端绿钢等工业示范项目与绿氨的存量替代可能在2023年加速开启,政策驱动商用车氢燃料电池渗透率或于2025年突破1%。2)产业长期驱动因素多维跟踪——产业政策红利持续爆发,商业应用空间快速提升,技术研发与资金面共振加速上行。①政策布局不断强化,财政补贴逐步纳入用氢与制氢。2020、2021年中央部委政策量化力度同比提升分别为241.2%、61.1%,其中制氢、用氢侧政策力度近5年CAGR分别为90%、108%,水电解制氢近两年政策力度同比增速分别为503%、82%,低碳冶金与燃料电池自2020年起同样进行大力布局,同时氢能产业链带动效应更强导致地方政策超前布局明显。2022年前瞻观察,顶层规划政策在途,预计政策利好将持续爆发;中央部委政策将持续聚焦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氢冶金、绿色化工、加氢站等赛道,并可能加大工业、化工等赛道脱碳布局的力度。②专利研发体量提升伴随结构变化,地方国企与民企研发投入增加,聚焦制氢环节专利数量占比44%。近5年国内氢能相关专利授权CAGR为20%,2021年出现跳涨趋势,同比增加55.83%。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形式明显,专利授权数量中央与地方国企占比约7成,近5年地方国企与民企专利授权占比存在逐步提升趋势。从近3年氢能产业各个环节看,制氢、用氢专利数量占比分别为44%、36%,研发热度聚焦制氢与用氢明显。近三年专利研发细分方向看,制氢侧聚焦水电解制氢、丙烷脱氢;储运氢聚焦储氢罐/瓶、固态储氢、管道输氢;用氢侧燃料电池专利研发热度最高。3)重点细分赛道催化——制绿氢确定性高,风光与化工龙头开启布局本地消纳;用氢端低碳冶金、绿氨储用与燃料电池三条主线值得关注。①工业交通等需求场景扩容推动电解制绿氢步入高景气,风光与化工龙头借助区域成本优势开启本地消纳闭环布局。长期看制氢需求空间,预计未来10年CAGR达25%,在工业交通、发电储能和化工等场景存在巨大需求潜力;从政策与专利研发数据看,2021年水电解制氢成政策最主流技术路线,提及力度同比提升82%,研发专利授权数量增速达49%。从成本比较看,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制绿氢成本有望触达16.8元(煤制氢成本约10元),适度补贴或碳成本的加入可能使得电解制绿氢初步具备平价应用的可能。如果2025年中国氢气供给达3500万吨,其中15%由绿氢替代,大约需要超过4万台1000标方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布局增效的风光龙头与率先低碳转型的煤炭化工龙头有望成为制氢端的早期获益标的。②政策动力+碳敏感度+成本视角聚焦用氢端投资布局——低碳冶金、绿氨储用与燃料电池三主线先驱值得关注。(1)低碳冶金冲击现有工业格局,绿氢炼钢示范项目落地在即,未来减碳=保产能=企业利润。我国粗钢年产10亿吨且钢铁行业排碳占比15%-18%,碳成本敏感度极高导致纳入碳交易将大幅提升氢冶金竞争力。点状分布的示范项目对储运依赖低且单个百万吨绿钢项目对绿氢需求量占2020年的4.4%,同时政策推动并购重组将使得头部钢企持续受益;(2)绿氨=绿氢2.0,储运成熟且立足以煤为主的国情在化工、热力等场景空间广阔。氨需求量巨大且储运成本低,存量替换减碳与新应用场景空间巨大,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燃煤锅炉混氨燃烧新技术可助力煤电减碳35%;(3)氢燃料电池在公交、重卡等商用车场景的落地,预计2025年前后商用车渗透率突破1%关键节点。近年商用车产量约为乘用车的五分之一但碳排放占比过半,氢燃料电池在大载重、严寒与长途场景具备优势,预计国内2022年FCEV销量将超过7千辆,由于基数较低中期CAGR有望保持在80%,园区级、城市级与高速场景下的商用车网络运营对加氢站数量和密度要求相对更低,预计将成为政策试点与领域发展的焦点。
来源:中信证券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阳光能源
S
宝丰能源
S
美锦能源
S
隆基绿能
工分
4.9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