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两会预期 上车!带你一起“共同富裕”!共有产权房
行业
追涨杀跌的散户
2023-02-03 10:20:36

北京调整了共有产权住房的节奏。

曾经的共有产权住房,大都在城市边缘。

比如房山区的六环外,外到走两步都干到河北涿州那种。周边既没有配套,也没有地铁。

但自去年开始,北京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位置越来越好,好到直接在主城区二环边。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俩项目,一个在东城区南二环,另一个在海淀区北二环。

北京割肉一般的给出了更好的土地,剔骨一般的让出了更低的价格,谁不抢谁憨批。

除了北京之外,近两年各个城市的共有产权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竞房等保障房的位置都越来越好。

诸多核心城市,拿出了主城区最好的核心地块来搞“保障房”。

比如杭州今年的供地计划中,保障房大量被安置在西湖区三墩北、西湖区之江、城北运河新城和滨江西兴等至今都在摇号抢房的热门网红版块。

糟糕,地主们开始割肉了。

为什么?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开始割肉搞保障房?

正常情况下,各个地方城市都会把保障房放在城市里的犄角旮旯。

保障房这玩意儿,是不赚钱的。

保障房的低售价和低租金,不过来自于地方城市的割肉让利、降低地价。

上面要求搞,我还不赚钱,那我就拿犄角旮旯凑个数算了。

核心区的好地块,我还要留着卖高价呢。

但是前面讲过,自去年开始保障房的位置越来越好。地方城市甚至还拿出了压箱底的核心区好地,来搞保障房。

这一切都源自于2021年的一场会议!

重点来了,一定要耐心看下去!

2021年8月31日,国新办召开“住有所居”发布会。

这场会议上,释放出一个中国住房改革的目标:居者有其屋、住有所居。

乍一听,是不是很澎湃。

——老乡快醒醒,上面给咱发房子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目标的确是“居者有其屋”,但达到目标的方式却不是“福利分房”。

这场会议,给出了具体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三个方向——

  • 通过“公租房”,解决城镇户籍的低保低收入家庭;

  • 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人口净流入城市的新市民和新青年;

  • 通过“共有产权住房”,解决有一定经济实力又买不起房的城市居民。

买不起商品房,那就买共产房;买不起共产房,那就租公租房;连公租房都租不起,那就租廉租房。

想福利分房?那还是快放弃你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吧。

这场会议上,还有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向!

此前提到住房问题,高层讲的是:“一举解决买房难的问题”。

这次提到住房问题,措辞变成了:“先解决年轻人进入城市的第一站居住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政策转向?

高层要用最快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城市。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高层提到过一段话——

  • 中国经济70%-80%的新增长动能,将诞生于以中大型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中;

  • 要加快推动年轻人进入城市,把城市人口从现阶段的60%提高到80%;

  • 都市圈和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什么要倒逼着年轻人进入大城市,进入都市圈,进入城市群?

年轻人进入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又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有什么关系?

耐心听,接下来的逻辑很重要!

目前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企业,大都分布在一二线等大中型城市。科技创新和新兴行业的首批消费力,也大都分布在一二线等大中型城市。

倒逼年轻人进入大城市之后——

  • 一方面,能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和产业人口的聚集效应,提高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效率;

  • 另一方面,大量年轻人涌入大城市之后,也为新新行业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广袤的消费需求腹地。

伴随年轻人的涌入,科技创新和新兴行业产业链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消费效率也提高了。

伴随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提高,将在大城市催生出大量的中产,进而扩大中产的规模。

伴随中产规模的扩大,高质量消费需求规模也随之扩大。

伴随高质量消费需求的扩大,又将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

由此——

城市化的格局,彻底形成。内循环的格局,彻底形成。

要实现以上目标的前提,只有一个:

先要有大量的年轻人进入城市,为科技创新和新兴行业提供产业人口和广袤市场。

想让年轻人进入城市,最快的办法就是:

先解决年轻人进入城市的第一站居住问题。

解决年轻人第一站居住问题的最快办法是什么?

保障房,大规模的供应各类保障房!

——先建设一批低价的共有产权住房,再建一批公共租赁住房,最后盘活一批老旧社区和城中村搞廉租房。

如此以来,

买的起商品房的,买商品房;买不起的,就买共产房;买不起共产房的,就租公租房;连公租房都租不起的,就租廉租房。

把保障房作为年轻人进入大城市的一个中转站!

  • 首先,告诉你“大城市机会多、能赚钱”,驱动大量年轻人进入城市;

  • 然后,告诉你“真买不起房,也没关系”,用保障房市场短期留下年轻人;

  • 最后,年轻人来了、留下了,大城市科技进化和产业进化的血池就有了。

优胜劣汰中,

买得起房的留下,享受城市资源。

买不起房的淘汰,退守回乡村,那里正在“乡村振兴”,也要老乡的加入。

保障性住房,的确无法一举解决大城市的住房问题。

或许,只是想解决短期问题呢。

或许,只是想先把人喊来、短期留住、完成产业进化呢。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头去看前面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近两年保障房的位置越来越好?

各个城市恨不得割肉让利,拿出最核心的位置搞保障房?

因为过去的保障房,位置太差了,年轻人不买也不租,无法实现留人的最终目的。

想要鱼儿上钩,那得先打窝再下饵啊。

近两年,伴随保障房供应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好,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妄的幻觉:

会不会影响商品房的价格?

年轻人都去买保障房、租公租房了,会不会引发大城市的房价系统性下跌?

我想用今天这篇文章,告诉大家一个答案:

不会!

首先,保障房只解决第一站居住问题,不能解决长期居住问题。

大城市的房产背后是什么?仅仅是一套可以住的房子么?

当然不是!

大城市的房产背后,是城市资源!

前面提到的那场去年召开的“住有所居”大会上,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偏偏没有提一句关于租售同权的落地,也没有提一句租房的城市资源分配……

换句话说——

通过保障房(共产房除外),是无法分享城市红利和城市资源的。

比如租赁住房的学区问题,该如何解决。

又比如保障性住房的买卖、抵押和交易问题,该如何解决?

其次,大城市核心城区的常规住宅市场,将会迎来短缺。

大城市的土地,都是有限的。尤其是核心城区,土地更加稀缺。

好,现在为了更好的留人,为了下更大的饵,各个城市拿出了最核心的地块来搞保障性住房。

这意味着什么?

有限且稀缺的核心城区土地,将不得不向无法分享城市资源的“保障房市场”倾斜。

而真正能分享城市资源、能自由流通和交易的正常商品房,将进一步被压缩供应。

也就是说,

常规住宅市场将被保障房挤压掉很大一部分供应量。

然后,请坚定看好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驱动年轻人进入城市也好,让年轻人为科技创新和新兴行业提供广袤市场和产业人口也罢……

这一切只是停留在大城市内部,或者是现阶段停留在大城市内部。

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中小市镇被抽血。中小市镇的年轻人会在抢人或赶人等政策驱使下,进入大城市。

他们进入大城市的第一站,就是保障房的血池。

在血池中,贡献劳动力,提供消费力。

有能力的,进入大城市的房价筛选门槛,留下;

熬不住的,提供一波劳动力和消费力后,退守。

以上循环中,拥有科技创新潜力和新兴行业布局的大城市,未来会迎来大量的财政扶持和人口扶持,会有大量的钱和人流入进来。

以上循环中,能最终留下来的人口,大都是经过优胜劣汰后的“卷王本王”。

如果一个城市拥有这样一大波政策扶持,其购买力又是这样一大票“卷王”,意味着什么?

这个城市的住宅市场,拥有最坚挺的房价托底。

最后,保障房真正能冲击到的是“刚需市场”和“租赁市场”。

大家想一想,“刚需市场”和“租赁市场”的客群是什么人?

实在买不起房,被迫无奈上车的没钱人,其购买力极为贫瘠。

过去他们没得选,只能选价格更低、位置更偏、品质更差的老破小、城市远郊、绝对刚需盘。

现在突然有的选——

是不是公租房也不错,位置还更好?是不是共产房更好,还在核心区?

被保障房分流和冲击的市场,就是“绝对刚需市场”和“租赁市场”。

最后的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一句话,希望诸位都品一品。

不久的将来——

租赁市场和商品房市场将分裂成两个主体,刚需市场和改善市场也将分裂成两个主体。

刚需不涨,改善猛涨,正常。

租金不涨,房价猛涨,也正常。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中天服务
S
特发服务
S
华鑫股份
S
三湘印象
S
南国置业
工分
3.04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