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国盛金融 | 2024年度银行年度策略交流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3-12-11 21:20:06

会议要点

1. 2024银行股策略与选股思路

• 2024年银行投资策略强调从业绩稳定性选股,并将通过分析规模投放、息差影响因素及利润释放空间等维度来形成全面的投资决策。

• 高股息策略与银行基本面关联不大,更多从市场资金情况和交易偏好的角度考虑,2024年效力受市场风险偏好和资金流向影响。

• 2023年整体机构投资者资金量减少,呈现博弈阶段;机构持仓银行股比例虽有小幅提升,但相比以往仍然较低,投资偏向低估值、高股息银行股。

2. 2024银行防御与股息投资策略

• 市场资金结构导致投资策略变化:防御心态影响了投资者选择,致使机构选择低估值、股息率高、机构持仓少的个股,针对这类防御性策略值得注意。

• 保险公司对银行股的持仓态度:尽管难以全面统计,但保费收入的增加导致保险公司持仓银行股金额增加,成为新增资金来源之一。

• 银行股投资逻辑:在选择银行股的高股息策略时,关键是寻找估值低、股息率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高、风险加权资产增速适中、不需再融资,及资产质量稳健的银行。

3. 深析2024银行贷款投放趋势

• 贷款战略:2023年贷款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对公贷款占比显著提高至58.8%,个人零售贷款萎缩,投放主要集中在基建和制造业。

• 资产质量分析:上市银行投资倾向明显,对公贷款为主,尤其是基建和制造业,同业资产增长反映出资产荒现象。

• 未来趋势:银行总资产增速下降,RWA增速上升,未来银行业将注重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减缓低效投放。

4. 地域分化与银行增长

• 规模增长方面:24年银行规模增长可能由'三大工程建设'、城市改造项目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驱动,特别是非化债重点省份的银行(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可能规模增长稳定。

• 个股筛选逻辑:基于2023年资产和贷款规模增长数据,给予70%权重,其余30%由基建业务占比、城投化债区域以及超大特大城市等因素决定,筛选出潜在高增长银行。

• 息差影响因素: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城投化债进展反映和存款利率下调是主要因素。个人定期存款高比例的银行可能有优势,但由于一些竞争性产品利率与LPR关联不大,预计未来降幅有限。

5. 银行息差影响因素及预判

• 高个人定期存款占比的银行,如邮储、渔农、常熟,未来一年大量存款有机会重定价,对息差支撑及时。

• 未来银行债券投资收益率可能下降,存款利率降低或间接影响国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息差。

• 城商行与部分农商行受存款利率下调影响较小,边际表现可能优于同业;大行在投资资产配置高、城投化债、LPR下调等因素下,息差压力可能大。

6. 2024银行业策略与资产质量

• 银行资产质量总体稳定: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核销贷款4.65万亿,是不良贷款余额的2.3倍,本身不良已较多暴露。

• 政策保护下的报表稳定性:地产和城投由于政策保护,在一定期限内风险分类不下调,报表质量稳定。

• 利润释放空间有限:银行通过减少拨备释放利润的空间逐渐缩小,新的金融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可能促使更多拨备,对全行业放利润影响有限。

7. 银行业利润释放与风险管理

• 根据筛选,在城商行中,杭州银行、齐鲁银行、苏州银行的利润释放能力较高,受拨备覆盖率和核销处置力度的影响。

• 城商行的利润释放能力取决于管理层对报表的调控以及综合财务指标的管理;高拨备覆盖率和风险抵御能力可能导致平缓的利润增长。

• 风险抵御能力强、资产质量好的银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更被重视,即使短期估值较高,长期持有更令人放心。

Q&A

Q:在进行银行年度策略分析时,除了规模息差外,对资产质量有哪些关注点?

A:在资产质量方面,我们关注两个主要维度的分析:一是银行的报表指标,这块预计会保持相对稳定;二是银行的利润释放空间,将会进行详细分析。

Q:2023年银行业的贷款结构有哪些显著变化?

A:2023年的银行业复盘揭示了几个关键变化,其中对公中长期贷款的占比明显提高,从2020年约45%激增至2023年的60%,而个人贷款比例则从40%降至19%。银行的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对公贷款,尤其是基建类和制造业,其中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显著增加。同业资产增量的占比及增速也比较高,反映了资产荒现象,即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

Q:2024年银行信贷投放的趋势展望是怎样的?

A:对2024年的展望表明,银行信贷投放的总增速可能不再强劲,但结构调整将成为重点。银行业将更加注重对实体经济的定向支持,减缓对效率低下领域的资金投放。从今年的数据可见,资产总额和总贷款的增速在下降,但风险加权资产(RWA)的增速在继续上升,这表明银行将对资本金消耗和压力进行更多考虑,优化债务结构,加大对公司类风险的暴露。

Q:2024年度银行投资策略方面有哪些增长点?

A:银行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是三大工程建设相关内容,包括城中村改造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即便市场预期不是很高,但明年应该会是银行信贷投放的一个小亮点。其次是在地域分化方面的考量,12个重点化债省市的新增投资规模会受限,尤其是已列入引战名单的城投公司;而不在名单上的省市情况可能稍好一些。在强化政策引导下,24年至25年这些区域的规模增长将相对有限。然而,如长三角区域等经济表现较好的地区,且不是化债重点省份的地区,其规模增长可能会相对稳定,对于我们分析城商行和农商行具有重要意义。

Q:2024年哪些银行预计能实现较高的规模增长?

A:在分析各银行可能的规模增长能力时,我们首先基于2023年的资产和贷款规模增长作为基数,对此给予70%的权重。其他增长点如基础建设占比、城投化债重点区域、超大特大城市的分析各赋予10%的权重。通过筛选,我们预计成都、南京的农商行和国有大行中的农业银行在24年可能会有较快的规模增长。各位领导如果有兴趣,可以向我们团队索要详细的底稿,进行更精细的个股筛选和假设比例分析。

Q:银行息差未来趋势如何分析,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A:从息差分析来看,有三个主要因素影响未来趋势: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城投化债重点区域因素,以及存款利率下降。个人定期存款占比高的银行在这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比较发现,尽管不同类型银行息差下降的节奏不一,但最终累计降幅并没有太大差异。未来资产端的定价降幅将会比较有限,一些政策如集中让利政策已经落地,表现为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城投化债也逐渐反映在报表上,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空间有限。即便是有些贷款并未直接挂钩LPR,银行的主动调降利率空间非常有限。未来因竞争继续下降的额度将比较小,以及对于高息存量贷款调整已基本完成。负债端来看,同业负债利率会跟随市场走势,存款利率必然下降,但对公存款降幅较小,个人定期存款能较灵活调整。

Q: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和占比情况如何影响银行的息差表现?哪些银行在这方面表现较好?

A:在分析定期存款的影响时,我们考虑了两个主要因素:个人定期存款的利率和个人定期存款的占比。我们发现邮储银行、渔农银行和常熟银行在这两方面表现突出,它们的个人定期存款利率及占比相对较高。这些银行在未来三个月到一年内到期的存款比例也相对较高,这意味着这些银行有更多机会对存款重新定价,从而更及时地支撑它们的息差。

Q:银行自营配置的债券,特别是国债,对净息差有何影响?

A:银行利息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自于自营配置的债券,主要是持有至到期的那一部分。我们观察到,由于过去多年十年期国债利率一直在下降,未来银行面临存量债券到期后,重新购买或投资时面临较低利率的风险。例如,原本可能持有利率为3%的国债,到期后再发行可能只有2.7%,导致银行损失约30个基点(bp)的利息收入,这一点将逐渐影响后期的息差。

Q:存款利率的变化如何间接影响国债利率?

A: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看,如果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那么银行买债券时的收益要求可能也会相应下降。以历史数据为例,如果银行的综合成本从2.3%-2.5%降至2%,那么即使国债利率降至2.3%,银行也能盈利。如果资金量大,银行可能会更倾向于投资国债,从而可能使得国债利率进一步下调。

Q:国债与地方政府债的利差如何?

A:根据统计,相对于国债,地方政府债的利差通常稳定在20个基点(bp)以内。例如,2023年利差最多的区域(东北)也只有18个bp,大部分地区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即使是在整个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这个利差也在缩小。

Q:哪些银行在2024年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哪些影响较大?

A:从我们的分析来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苏州银行、厦门银行以及一些农商行可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理由包括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的影响较低,城投业务的影响较小,以及个人存款占比高且到期日较近。相对而言,个人给你存款占比高的银行,以及投资资产配置比例较小的债券,可能在息差方面表现更加良好。对于大行和股份行,尤其是大行,由于下调幅度以及城投化债,投资资产配置盘所占比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未来因陆续重定价可能会对息差造成一定的压力。

Q:银行在过去几年的资产质量表现如何,尤其是不良贷款和核销情况?

A:从报表指标来看,过去两三年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对稳定。2018年到202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核销了贷款达4.65万亿,这相当于同期不良贷款余额的2.3倍,几乎是现存不良的两倍多,核销了整个贷款的3%。此外,核销高峰已经过去,表示已核销的不良贷款较多,现在账面上的可核销资产已经不多。

Q:报表质量的稳定性是怎么实现的,特别是在地产和城投这两个领域?

A:报表质量之所以表现稳定,与未下调地产和城投资产的风险分类有关,受到政策保护的影响,没有在报表上显著体现。银行已经在处理确认不良的地产贷款。多数银行的对公开发贷的不良率达到5%到6%左右。对于城投化债,受政策保护,并且银行已经在通过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债和非标资产,缓释了风险。

Q:未来银行的不良率、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等指标会如何变化?

A:虽然零售贷款存在波动,但整体来看,在相对宽松的信用环境下,短期内不良率等指标不会有大的暴露压力,因而报表指标,包括不良率、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都保持相对稳定。

Q:银行的利润释放空间在未来将如何?

A:从利润释放的角度看,由于上市银行从2021年起通过减少拨备释放利润,这种做法已接近尾声,并非行业普遍现象。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银行通过减少非信贷资产拨备释放利润成为主力。如7月1日新的金融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可能导致需计提更多拨备,因此通过减少拨备来增加利润的空间有所减少。银行利润释放空间取决于贷款拨备的少提空间、不良生成率的改善潜力以及非信贷拨备池子的规模。

Q:如何评估未来银行的盈利潜力?

A:银行的盈利潜力可以通过筛选特定指标评估,包括是否存在贷款拨备减少的空间和非信贷资产拨备的潜在转回空间。这取决于银行的不良生成率是否处于改善通道并且未降至最低点,以及是否累积了较多非信贷拨备,可能因某些资产的偿还而不再需要提供过多拨备。

Q:在挑选银行股时,应重点关注哪些银行具有较高的利润释放能力?

A:我们通过筛选发现,城市商业银行中的某些银行,例如杭州银行、齐鲁银行以及苏州银行,打出的利润释放能力分数很高。如果我们保持现有的拨备覆盖率和核销处置力度相对稳定,这些银行就可能展现出较强的利润释放潜力。需要注意,利润释放能力的真实水平还取决于各家银行管理层对财务报表指标的调控,以及银行整体的表现。

Q:投资银行股时,应如何考虑风险抵御能力和资产质量?

A:即使银行有能力释放利润,银行管理层也可能选择不这么做,而是倾向于提升拨备覆盖率和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这会使得利润释放更加平缓。我们应当关注那些资产质量好、风险抵御能力强的银行,即使它们的估值在短期可能看起来较高,因为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投资更可靠。在当前经济环境中,选择这样的银行是一种较为谨慎的选择。我们还从交易角度梳理了防御性的高股息策略,并详细分析了银行的基本面情况——规模息差,资产质量等,以供投资者参考。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杭州银行
S
齐鲁银行
S
瑞丰银行
工分
2.0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