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税友股份背后深刻的宏观逻辑(税务建设在当下的必要性,且已经提速建设)
泽木龙
2022-11-12 23:39:56
  • 土地财政在新时期不可持续
  • 中国财政部星期二(1025日)公布数据显示,政府收入下今年1月至9月期间降了6.6%至15.3万亿元,赤字为7.16万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2.6万亿元赤字的三倍。同期,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同比下降27.1%;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30.9%。

    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发展,占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头的房地产行业面临日暮西山。

  • 财政收入解读
  • 2021年财政收入为例子,解读中国财政收入。

    中国的财政收入结构为4本账:

  • 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是税收。
  • 2021年合计20.3万亿,税收为17.3万亿,占比85.2%。税收中增值税是大头,占据40%,约8万亿,是企业所得税的两倍。

    其中归中央财政9.1万亿,归地方财政11.1万亿。

    这里和房地产直接相关的税种为:契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2021年合计为2.1万亿。

    核心:房地产直接相关税种,俗称房地产五税,归地方财政。

    算上房地产行业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以及从业人员的个税,按黄奇帆的说法,全国税收收入的35%来自于房地产,约为7.1万亿。

    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2021年为3万亿。

  • 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是卖地收入。
  • 2021年为9.8万亿,归中央0.4万亿,归地方9.4万亿。

    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为8.7万亿全部归地方财政。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 主要是国有资本经营税后利润上缴。因为国有企业缴纳的大头其实是税,所以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对于总盘子来说就是苍蝇腿,2021年共计0.5万亿,占比约1.6%。其中归中央0.2万亿,归地方0.3万亿。

     

  • 社保基金预算
  • 这个想必大家都清楚,特别这几年征收改为税务局来征收大家的社保费了。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包括:

    (1)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收入。

    (2)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收入。

    (3)基金利息收入。

    (4)财政补贴收入。

    (5)转移收入。

    (6)上级补助收入。

    (7)下级上解收入。

    (8)其他收入。

    上述基金收入项目按规定分别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

    社保基金预算收入专款专用,而且养老金问题大家都懂,所以这块基本是财政的累赘(支出项)而不是收入来源。。。所以分析的时候直接略过吧。

  • 总结:地方财政高度依赖房地产
  • 2021年地方财政收入共计,20.8万亿,其中土地出让金8.7万亿,五税2.1万亿,房地产直接相关收入为10.8万亿,占比52%。也就是说全国地方政府收入平均而言,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为52%

    这是全国的情况,某些地方就更加依赖了。

    至于全国财政收入,房地产(直接和间接)相关税为7.1万亿,加上土地出让金的8.7万亿,占到全国总收入的51.6%了。

    其实,抛开字面意思,土地才是中国第一大税种,以8.7万亿高于8万亿的增值税。

    地价层层转化,一部分以租金的形式加成在我们购买的各种服务和商品的价格上,另一部分则成为各位负担的房价。

    中央财政中,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则小于35%

    土地收入,主要影响的是地方财力。而不是中央的利益所在。各位可以使用利益分析法了。

  • 转一篇相关评论文章
  • 赵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财政播报文章

     

    第一财经

     

    2022-06-28 18:32

    第一财经官方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中国有集中调控和统一布局的制度优势,但这个制度优势的发挥并非没有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要有充裕的财政及其融资能力,然后还要有一批治理能力强懂经济金融的技术官员队伍。当然,制度是基础设施,是长期变量,暂时先不提。

     

    因此,如果要使这种自上而下的调控能力长期发挥效力,就必须使财政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结构。财政系统从经济系统攫取税收,使用以税收为基础的财政资源进行公共投资,然后推动更快的经济增长,更快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税收,这样形成一个发展型的“财税增加—政府投资扩张—经济增长”的正反馈螺旋结构。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分税制下地方将更多的税收归集到中央而收支缺口巨大,同时地方政府进行债务融资的口子被打开后,在区域间官员为了升迁相互竞争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更多的债务融资,采用地方赤字财政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意味着“财税—经济”两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结构被打破,地方政府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背后,必然伴随的是不断膨胀的债务。

     

    另外,有两个子系统的嵌入强化了整个系统的循环力度和复杂程度,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货币。以土地为核心资产,形成了“银行房地产贷款—土地转让金”的“信贷-土地”循环系统。由于信贷创造货币,这个系统也可以看做是“土地货币”系统。这与三百多年前法国一个叫约翰劳的“天才”设计的土地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他也是人类历史上早期最大泡沫的制造者,泡沫的破裂直接引致了法国大革命。而这个循环系统又衍生出地方政府以土地为信用抵押的地方借贷系统,因此可以将“土地转让金+地方政府土地抵押债务”为基础的政府收入称为“土地财政”。

     

    在这个财政-经济循环系统里,税收才是政府的“主营收入”,代表着财政的可持续能力,卖地收入是“出售资产”获得的营业外收入,与发债和借贷一样都无法代表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然而这里的问题是,税收是顺周期的,一旦经济出现下行,政府要保持集中管控的制度优势,就必须通过卖地和发债来获取财政收入。但是这里的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是,那些为了逆周期调控经济和反危机的“临时性”举措,在经济复苏后却很难取消,因为在地方上已经形成了顽固的利益结构。

     

    次贷危机后,中央为了抵御经济下行的危机,给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地方政府放开了土地财政和发债的权限,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从理性人的角度也很容易理解,任何一个理性的地方官员,都会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最大化的“卖地”和“发债”,以达到提升政绩获得升迁的目的。另外还有一点,由于地方的官员熟知政策周期的短促性特点,也会在政策放松期最大化的进行融资和投资,以便在中央接下来必然的政策收紧期之前最大化的利用政策资源。这种行为(合成佯谬)也导致了中国特有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高波动政策周期特性。

     

    这样,我们看这十年地方政府的投资规划和机构人员设置,并不是按照税收的预算约束,而是按照“税收+卖地+发债+其它非税收入”的广义预算进行的安排。这意味着大大透支了未来的财税空间,各种投资公司、平台公司等如雨后春笋冒出,造成了巨大的机构臃肿、人员冗余等问题,又进一步增大了财政负担。然而,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卖地收入和土地抵押能力持续增强,再加上没有通胀压力,央行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个循环系统倒可以持续下去,但伴随的是不断膨胀的债务(隐性债务越来越庞大)和飙升的房价。直到债务率和房价都到了不可承受的水平,引发了“三条红线”式的强监管。

     

    这个循环系统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MMT,即一边靠土地财政卖地和发债,一边靠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广义货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财政-地方银行-广义货币”的MMT模型。之所以称其为中国特色的MMT,是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财政扩张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发行的货币是以地方商业银行为主的广义货币。因此次贷危机后这十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中速增长的核心动力是地方政府主导的财政-经济循环系统,动力系统的燃料是“土地+债务”。因此我们需要看清这种制度优势所付出的代价,才能长期保持我们的制度优势。

     

    当前,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带来了中长期冲击,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依然非常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集中调控布局的制度优势。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萎靡不振,地方财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经济下行税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既不能顺利的卖地,也很难大幅的发债,面对原本在财政宽裕的时候形成的机构人员支出,很明显已经入不敷出,更不用说天量地方债务还本付息形成的财务费用对仅有的财政收入的吞噬。

     

    在这种压力下,很多经济落后的基层政府已经发不出日常薪酬,经济发达地区的行政人员也在缩减收入。可以说债务紧缩与收入紧缩的双重紧缩压力在财政端已经形成,这对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系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基层公共服务和执法人员的收入不能保证,这些基层权力部门很可能就会滥用权力以获得收入补足缺口,这样做会严重激发社会矛盾,从而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险和危机。

     

    (赵建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 本龙的小看法
  • “地方财政-地方银行-广义货币”的MMT模型(下文简称特色MMT能够持续的前提是,经济能够不断增长=有足够的钱持续买房维持土地出让收入。

    有人还说一个关键因素是土地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模式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地迟早卖完。这里我强烈反驳这种弱智观点。

    土地有限可以拆迁啊,老城区改造啊,只要土地价格持续上涨,这都不是事。

    而且一个城市的面积不能无限扩大,受人口和产业的限制,核心区的面积就那么一些。

    人口无限增长是不现实的,而且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都是人口增长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三低模式。

    所以这个循环的土地资产狭义上就是人口密度高的土地和产业集聚的土地。西北大沙漠和青藏高原的土地,能和北京的比吗?

    这个模型里,核心资产是土地,关键信用在于土地价格。一旦土地价格撑不住,不能继续上涨(不能继续上涨就无法拆迁),这个循环就走到头了。因为前面加杠杆债务的偿还,需要的是更高的土地出让收入来覆盖利息

    而土地价格,则是基于买房人的收入。

    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经济产出是人创造的。所有的财富都是人创造的。机器,以及总概的生产资料,都是过去积累下来的劳动。

    如果经济能够持续地增长,那么土地收入依然没有问题。

    然而,一个经济体的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资本是有限。而有限的资本都涌入了土地循环当中,毕竟这个挣钱快。

    这就挤占了其他行业的资本供给,导致投入不够。

    这还是小事。

    问题是土地循环实质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具体的大家都懂,也不能多说。兼并问题几千年了。

    这就导致收入分配的问题,然后就造成了内需不足的问题。

    经济增长的动力其实是需求,人的需求,也就是消费你要消费,就要拿东西去换。大家各取所需,公平交易,那么为了满足自己更好的需求,就要创造更大的价值去交换别人的产出。

    但是一旦这个环节里,有人依靠某些的东西,去抢劫。所谓抢劫,在别人不情愿的情况下,空手拿走别人的产出。

    那么产出者自己得到的就少了,能消费(交换)的也少了。

    一旦出现劳动产出可以储存的情况,积聚大量从别人抢劫得来的,便会储藏起来变成资本,毕竟一个人的消费总是有上限的。同时资本是social power(这个可以大家自行查阅,参考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解读资本论),可以组织生产

    一定时间下,社会的产出能力是有上限的。所以,在这段时间,因为抢劫,社会的消费量瞬间下降,储存量上升。这对产出是恐怖的,将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回过头来,导致价格下跌,就会导致产出者减产和收入减少。产出者收入减少,那么其消费也会跟着减少,同时可能因为对未来预期收入的下降,消费减少和储存比例增加程度会极度上升。消费减少进一步造成产能过剩,然后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产出者收入下降的同时,抢劫程度不变,那对消费造成削减会更厉害。

    以往出口强劲,外需可以支撑产出。

    但是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为线索,2018年后,中国经济质量和宏观杠杆率均进入飞跃期,生产函数发生深刻变化,政府基建(及相关的投资乘数或曰经济数量)对宏观经济的决定性大幅衰减,最终消费(及相关的货币乘数或曰经济价格)的决定性大幅上升。

    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2007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而在2022117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宁吉喆表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

    而且未来对外需,只能更加的不乐观。全球产业链安全,去全球化在今年愈演愈烈。

    因此,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已经决定了土地财政已经不可持续了。不管想与不想,都需要新模式了。

    人口问题,持续衰弱的社零,居民超额储蓄。。。。。。

    人行定期公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我们居民的储蓄率快速上行了近3个百分点,达到了这个数据有史以来的新高。

    长期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储蓄率的上升是合理而且应当的。

    但是储蓄率数值快速上升/回落的波动,这种偏离长期均值的异动,则表明是人们的未来预期而不是当期收入在影响。也就是说,当下,预期转弱已经作用在了上文所述的经济的恶性循环当中了。。。

    图片来自于月风投资笔记

  • 出路
  • 短期
  • 面对土地收入的萎靡。一般来说市场化的办法就是缩减支出大幅裁员降薪。但是要知道李自成就是被裁员的明朝公务员。

    长期来说,特色MMT模式已经到了尽头,那么为了这个模式而设置的大量岗位、招编的大量人员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可是,招的时候容易,遣散的时候难,要缩减也是只能慢慢地缩。减的快了,对基层稳定和执行能力影响太大。

    所以维持当下的办法只有开源。

    金税四期,也就在这时候,应运而生了。

    《政府采购信息》统计,2022年年上半年国家税务总局IT类设备批量集中采购数量共10610台,总规模为3592.073万元,采购数量同比增加96.3%,采购规模同比上涨超1.5倍。其中,计算机设备成交数量为5187台,成交总规模为2567.2015万元,同比上涨近四倍;办公设备成交数量为5423台,成交总规模为1024.8715万元,同比上涨约22.1%

    也就是说,税务系统要鸟枪换炮,提高收税能力了。

    金税三期是全国税务系统统一的信息化工程,说他统一,侧面说明了之前的金税一期、二期可能没有那么统一。我国地大物博、国情复杂,过去一直严格管控纸质发票印制与发行,对其使用和回收也是小心翼翼,实属后工业前数字化时代的无奈之举

    金税三期上线后,税局的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业务量大、覆盖范围广、处理速度快、信息穿透能力强、业务基本线上办理便利纳税人的功能。

    金税三期于2016年正式上线后,不断优化完善,现有税务机关内部用户80余万、纳税人及其他外部用户超1亿,在线年处理业务过100亿笔

    税务云平台涵盖3,400万户单位纳税人、3,100万户个体户和3亿多自然人纳税人、10多亿缴费人的涉税涉费数据,总数据量达到3PB(1PB=1,024TB1TB=1,024GB)。

    所有数据基本实现了不晚于隔天的归集。如增值税发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当天晚上12点之后即可汇总形成,税收收入数据甚至实现了实时更新

    所有数据均可追溯获取到数据主体的具体情况。通过打造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建成了涵盖每一张增值税发票全票面数据信息以及全环节流转状态、管理状态信息的发票电子底账,能够实时反映每一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税务局的信息不仅比你的财务报表靠谱,或许,比你对自己企业经营状况的记忆还要靠谱

    目前90%的涉税事项、99%的纳税申报业务都可网上办、线上办、掌上办;2020年底转由税务局征收的社保费,已在20216月基本实现了网上办、掌上办。请注意,不是某些一线城市,是全国范围

    最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初步建成了全国统一的自然人税收档案库!

    最近的2020年度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98.7%的纳税人使用了“预填”信息服务,即不用你填,确认税务局系统引入的数据即可,恐怖不?你在税局面前是透明的。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9大类4层级4,219个税费知识标签体系,精准筛选符合享受税费优惠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及时准确推送相关政策,确保政策精准直达

    个人都透明了,就甭说企业了。

    托大数据和智能监控预警,建立覆盖各税种、各环节的税收风险分析指标模型,精准监控打击各类涉税违法行为。如对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风险状况进行即时监控、快速反应,风险核查准确率超过90%

    不查你不是不知道,而是暂时没必要。

    四期建设并不是把三期推翻了,而是在三期的基础上进行扩延,从原来的以法人为主的治理,把自然人也纳入进去实现全覆盖的以数治税,再联系到支付体系的去现金,每个自然人和法人流水数据和法人库、自然人库、社会保障库一对接,会出现什么情况?

    未来23年,在金税四期上线后,税务系统将:

    1、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4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供电子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现场排队领票、交票、验票永远的成为了历史。

    2、基本实现企业税费事项网上办理,个人税费事项手机办理。

    3、实现征管操作办法与税费优惠政策同步发布、同步解读,增强政策落实的及时性、确定性、一致性。进一步精简享受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文件,持续扩大“自行判别、自行申报、事后监管”范围,确保便利操作、快速享受、有效监管。

    4、基本实现法人税费信息“一户式”、自然人税费信息“一人式”智能归集(请再次细品)。

    5、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不断拓展“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缴费服务(这需要税务局对其自身掌控能力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拥有多么强大的自信才行)。

    6、基本实现资质异地共认,持续扩大跨省经营企业全国通办涉税涉费事项范围。

    7、根据法律,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优惠政策信息,促进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能准确的推送给你,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已经准确的找到了你。

    8、税务部门办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对高信用级别企业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间(看到这点,您还认为我国会焦聚内需,倾向封闭吗?)。

    9、基本实现全国咨询“一线通答”。

    10、基本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提取数据、自动计算税额、自动预填申报,纳税人缴费人确认或补正后即可线上提交。

    再请品品税友股份的调研纪要的一些讨论:

    侥幸糊弄的时代永远结束了,不要想着什么税务筹划了,特别一些自由职业者也应该重视起来了,尤其是没有税法知识的。

    影视圈的惩罚已经做典型了,网红圈也出来了典型,最近微商也抓出张庭作为典型。

    扩大税源,精准收税,金税四期杠杠滴。尤其房地产不稳的时候更加需要你。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 长期
  • 这个真没法揣测。一个新发展模式问题,只能等待神仙们解决。

  • 税友股份背后的深刻宏观逻辑,您现在应该明白了吧。
  • 当然中国软件也是税务信创的主要成员。
  •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持有相关标的,下一个交易日内可能择机卖出。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税友股份
    S
    中国软件
    工分
    16.69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4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11-13 10:03
      具体是什么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2-11-13 10:35:30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好韭待割
      为国接盘的吃面达人
      只看TA
      2022-11-27 08:40
      买税友,对自己负责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25 14:22
      认真看完了,楼主设立阅读门槛是对的,真没多少人有耐心看长文,更别说看完。快餐化时代,快乐只要3秒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25 12:00
      金税硬逻辑,中长线受益必定有税友。金税四期预计下月底建成,到时看行情。目前高位震荡平台,也不是很好做。没有波段买点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15 15:07
      财税信息化,后疫情硬逻辑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14 00:40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13 21:57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13 20:29
      谢谢分享,认真研读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13 10:54
      金财互联跌两天了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13 09:28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 2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