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卫星互联网系列专家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4-04-01 11:06:04

、综 1. 业界专家解读最新产业动态 近期,新网飞行星首次公开招标事件揭示了产业成本的进一步压缩和商业化运作势头的强 化。官 方体系内部对新华二代型号卫星的态度并不积极,这使得商业航天公司在招标中胜 出的概率显著增大。 新网招标的速度要求和紧迫的发射窗口,预示着未来的卫星研制周期 可能会更短,同时成本控制将更 加严格。 2. 剖析中泰军事卫星互联网项目难题 长光卫星在遥感卫星领域表现出众,同时也拥有通信卫星的研发实力, 目前已有两款融合 型卫星 在轨运行,性能表现优异。长光之所以能在卫星通信子领域中标,原因之一正是基 于先前的研发积累。 然而,按时完成卫星研制任务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研制周期的把控 、专项实验的需求以及火箭发射 选择的不确定性。 3. 梳理卫星互联网配套供应链 目前,卫星系统和核心部件供应商已经明确,包含主载荷、主控系统及附属组件在内的供 应商名 录得以公布,展示了行业内成熟的供应商网络。华为在多个领域榜上有名,特别是 在相控阵和新型激 光产品方面,显示出其在通信载荷技术方面的潜在突破。银河和长光等 企业在某些产品领域具备自主 生产能力,倾向于自行研发而不是外购同类产品,突显出较 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通过自有技术降低采 购成本的可能性。 4. 解构军工卫星关键技术的掌控力 国内航天控制系统领域由体制内和商业公司共同参与,其中,体制内的502所和803所在多 个领 域有着广泛涉猎,而商业公司则专注于某一特定细分市场。天津机电在新一代敏感器 领域具有竞争优 势,得益于是创始人研发的高精度恒星定位算法及其产品成功实现该算法 的实际应用。北京时代光电 则在陀螺仪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由于其产品性价比高,相比 体制内同类型产品价格更为优惠,具有 明显的价格成本优势。 5. 军工卫星通信与导航增强技术浅析 卫星应用市场中,磁组件和飞轮是军民卫星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 不断减 少对外进口的依赖。例如,803所和502所已成功实现了飞轮的自产,其成本低于 德国进口产品。而 商业公司如揽月机电则专攻小型飞轮制造。低空飞行器服务领域,卫星 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机载 WiFi 服务质量,并增强了轨道导航精度,尤其是在低轨通信卫星 的应用下,可提供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 6. 商业航天竞标策略分析 卫星互联网项目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但由于技术复杂度高、所需资金庞大以及进度要 求严苛, 体制内企业对此类大型国家项目兴趣有限,从而给商业航天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参 与机会,但也伴随着 较高的风险。为了赢得这类国家级任务的合同,商业航天公司愿意做 出较大的妥协与让步,这也是他 们能够在竞标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原因。招标项目通常分阶 段进行,新网期望通过批次发射的方式逐步 降低成本,后期发射的成本效益更高,初步规 划发射1000多颗卫星,分布在36个轨道面上,且根据 实际需求还可能增加卫星数量。 7. 军工卫星互联网发射进展与成本管理实践 第一代新型卫星正处在密集的发射准备阶段,虽然在地面测试中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但并 未影响 整体进度, 目标是在6月份达成发射节点。发射计划做了适时调整,根据现有火箭 的有效载荷限制, 开始采用新的序列号火箭——长征12进行发射任务。在卫星成本管理上 , 采取从组件级别开始的降 本增效策略,包括批量采购降低成本、产品层级的成本控制, 同时加快研制周期和简化不必要的费用 开支。 8. 卫星产业竞价与成本挑战 中国卫星项目追求较长的设计寿命标准,如一代卫星设计寿命要求达到十年,二代卫星也 至少需 保证八年的使用寿命,这种高标准与降低成本的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单纯依靠 组装成本的降低难 以实现总成本的大幅度削减。银河等商业航天公司在投标时一度倾向于 采取价格战策略,不过近期在 竞标中价格优势减弱,但他们依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此 相反,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在面对商业航天 公司的价格竞争时,往往不愿降低卫星部件价格 , 担心降价会影响他们在其他项目中的定价权和利润 空间,宁愿放弃部分新网项目也不轻 易降价。 二 、 Q: 长光卫星公司切入通信卫星领域的情况如何?完成新的通信卫星发射任务的难度大吗? A: 长光卫星公司并非只专注于遥感卫星,它在通信卫星领域也有研制经验,例如之前承担 了宽带节 点卫星的研发任务。当前,其中两颗由长光公司研制的"融合型"卫星,原本属于 天地一体化项目,后 来被新网项目接管,并且在轨表现良好。这也是长光公司能够在新的 竞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不 过,我判断长光公司完成按时完成这两颗新的通信卫星的 发射任务非常困难。因为卫星研制有其固定 的周期,特定的实验和测试是不能压缩的。即 使是五院来做,也面临时间不足的问题。另外, 目前用 于发射的火箭尚未确定,这也是一 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综合分析,长光公司完成8月20号的 发射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Q: 新网二代星的市场规模有何变化? A: 之前新网计划中有40个轨道面, 目前已经减少到36个轨道面。相应地,原本计划的卫 星数量也 从36颗降至27颗,说明新的总数量在减少。这些调整可能对市场规模有一定的影 响。 Q: 两颗卫星总体方案确认后,其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的供应商有哪些? A: 目前,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已被列入一个白名单,所有参与卫星项目的单位必 须从这个 白名单中选择供应商。主载荷的供应商主要还是体制内为主,涉及的单位包括中 国电科的14所和29 所,还有银河航天、大唐高鸿光卫星等商业公司。此外,华为也出现在 相控阵和星间激光通讯领域的 供应商名单中,这是之前未见的新变化。 Q: 华为出现在供应商名单中是否意味着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 A: 华为的加入确实令人惊讶,因为其主要以通信产品著称。华为此次出现在激光通信终端 的供应商 名录中,可能意味着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技术突破,但具体信息尚未掌握。 Q: 关于银河航天和长光卫星在产品选用方面,他们会如何选择供应商? A: 银河航天和长光卫星在自己能够生产的产品方面,肯定会优先使用自家的产品,例如主 载荷、KA 相控阵和电子学单机等,而他们无法生产的产品则会在白名单中选择供应商。 例如银河航天在激光通 信领域选用了蓝星光域的产品,长光则可能使用自己的产品。在新 网项目中,金星通信终端等产品, 银河航天也将使用自己的拳头产品。 Q: 在新型组网卫星项目中,华为的参与意味着什么? A: 通信类载荷不管是微波还是激光的,华为都有参与。这可能预示着华为的产品将在新网 项目中得 到广泛应用。 由于华为被列入供应商名录,推测其产品可能会在新网上得到重点 应用。如果不认为华 为的产品达标,就不会将其列入供应商名单。 Q: 对于新网项目中价值量较高的核心组件,如相位旋转组件(PR)、功率放大器(PA)、 以 及各类关键芯 片,可能会选择哪些供应商? A: 目前这些核心组件的供应商尚未确定,因为这已经不是产品级别而是更细分的组件级别 。单个组 件的供应商不在名单之中。但根据过往合作经验,例如,中国电科14所在相控阵 的TR 组件通常会选 择成长科技,29所与电科30所一般会与国博电子合作。若银河航天和 长光选择与这些单位合作,它 们可能会用老搭档的产品。如果银河自己进行产品研制,它 们可能不会去外面寻找供应商,而是选择 一些成本更低的供应商。 Q: 卫星互联网项目中,哪些企业在控制系统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A: 在卫星互联网项目的控制系统方面,企业的竞争表现各不相同。对于姿态控制系统而言 , 商业分 工较为细致。例如,502所和803所等体制内单位能提供从敏感器到复杂组件的 全范围解决方案,而 商业公司则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在新敏感器产品上,天津机电因拥 有高精度的恒星定位算法,在商 业性质的项目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其创始人邢飞教授所 研发的技术能有效实现高精度定位,质量和 精确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北京时代光 电在陀螺仪领域独占鳌头,他们的产品价格相比体制内 相同指标的产品要低许多,如中小 型的陀螺仪定价在40-50万之间,而体制内同类产品则需70-100 万。低价格策略使得时代 光电在市场中占有较高份额。至于太阳敏感器,苏州副厂的产品表现尚可, 由于该类产品 不是高值商品,因而市场竞争不如其他产品激烈。 Q: 卫星互联网行业中磁组件和飞轮的市场情况以及发展前景。 A: 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磁组件产品市场份额相对较高,九章自觉和鹏宇思锐在这一领域表 现不错。 但是单个磁组件的价值并不高,大约只有30万左右。至于飞轮,国内以前几乎都 使用进口的,主要 是德国产,单台飞轮约需200万, 一颗卫星上可能使用四到五个飞轮, 总成本大概在800万到1000 万。现在国内体制内单位如803和502已开始自主研发飞轮,打 破进口垄断,价格也相对更便宜。此 外,揽月机电是商业领域唯一生产飞轮的企业,但其 生产的飞轮力矩较小,适用于轨道机动性较高的 卫星。由于通信卫星要求对地稳定,因此 其机动能力不能太高,这正是揽月飞轮应用较多的原因,它 们主要服务于通信卫星领域, 在新网等领域可能有较大的使用量。 Q: 天玑的一些卫星基础设施如何为低空飞行器服务,具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 A: 关于天玑卫星基础设施及其服务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有几点是值得关注的。首先是 机载 WiFi 的利用, 由于低轨通信卫星能够在飞行中提供 wifi 服务,因此此项技术可以广 泛应用,不再受限地面 基站影响。第二个应用场景是轨道导航增强,这对浮空平台、无人 机、飞艇等需要精准导航定位的设 备尤为重要。通常利用GNSS和 GPS 或北斗系统提供 服务,但它们由于时延、稳定性、精度问题,并 不总是满足需求。利用低轨通信卫星增强 信号,小瓦星的新网不仅满足了星地通信的主任务,还是所 有代星都配备了导航增强载荷 , 主要用于增强北斗和GPS 信号。通信卫星能够发挥其高速率、多波束、 高覆盖面的优 势,提升导航电文的播发效率和精度。低轨通信卫星的出现,能够有效地增强导航信号 的 精度和功率,尤其适合轻载的低空服务平台如无人机、飞艇及小型飞机的需求。 Q: 如果一些院所没有参与卫星互联网的试验性项目,是否意味着他们在后续的大批量招 标中无法参 与 ? A: 并非如此,新网对予体制内院所参与抱有期待,毕竟体制内院所有着丰富的经验。不过 , 新网的 项目对失败的容忍度较低,选择商业公司承担任务意味着一定的风险。体制内的 一些单位对于这些项 目性价比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价格被压低、任务进度要求高,技术难度也不小。商业航天 公司虽然为 了得到这种国家级项目愿意做出较大牺牲,但体制内的态度可能会随着项目进 展和市场的变化而改变。 Q: 商业航天公司在接下来的投标中有优势吗? A: 目前商业航天公司确实在这次投标中占据了一定优势。体制内单位如小微星等因为对这 类项目的 性价比评估以及自身的任务繁重也没有过多投入。但随着一代星项目的逐步完成,体制内 可能会重新 评估他们的态度,对二代星项目展现出更大的兴趣。 Q: 卫星互联网系列二代星的项目预算大概是多少? A: 涉及到具体的项目预算,价格会根据发射时间及序号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发射越早,价 格越高, 随后每个节点的价格大致降低100万左右。例如,最早的发射价格可能是2800万 。 Q: 目前卫星互联网系列的轨道面数量有变化吗?二代星的数量是多少? A: 目前,轨道面由原本的40个调整为36个,而二代星的数量可能超过1000颗。这些数据 还可能 根据项目的阶段和未来的论证需求有所变化。 一代星的研制很可能是分阶段进行的,并且 后续还可能 增加。这里的数量和布局可能还要根据国家战略区域的覆盖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 Q: 一代新卫星在轨测试是否遇到问题,是否会影响未来的发射计划? A: 在轨测试确实遇到了一些小bug, 但这种情况很正常,不会影响整体的发射节奏。六月 份是一个 重要的目标节点,我们目前正在努力达成。至于后续的发射计划,受多种因素影 响,比如火箭的番号 及是否满足发射要求、火箭的生产和发射能力、以及海南发射场的建 设等。长12火箭的使用还受限 于二号工位的建设进度,如果条件允许,发射可以顺利进行 。 Q: 未来星链计划的发射节奏是否已确定? A: 对于一代新卫星,今年下半年计划发射50颗左右的卫星,明年将试图将剩下的100 多颗 发射上 天。其发射分为两轨道类型,即极轨和倾斜轨。由于极轨卫星的重量较大,需要的 发射运力高达九吨, 目前国内现有的中型火箭如长6A 、长8和即将面世的长12并不具备这 样的运力,因此可能需要分批 发射,或者考虑使用大型火箭如长5B 进行一次性发射。不 过,在现有条件下,今年完全完成发射是 不现实的。倾斜轨道的发射计划比极轨更加复杂 , 需要更多次的发射。总体而言,国内火箭的发射能 力无法满足全部星链发射的需求。 Q: 一代新卫星是否还有增强版系统的计划? A: 目前没有增强版系统的计划。 Q: 二代星的成本和价格问题如何处理? A: 二代星的价格较一代星大幅降低,因此降本增效的压力非常大。从部件组件层面开始就 必须考虑 成本压缩,如果全部压力都放在整星上是难以实现的。无论是大批量采购降低成 本,还是单个零组件 的降本,都需要在各个环节推进。在产品级别,重要部件如阳光电池 阵、激光终端等也需要成本控制。 同时还需要精简实验、缩短研制周期,并降低软成本, 比如人员、试验和设计费用。与马斯克的做法 不同,我们的卫星不仅要能用,更要“好用” , 这要求我们在降本的同时还需保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Q: 我国在卫星寿命方面有怎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对成本有哪些影响? A: 我国的卫星发展中注重保寿命,要求比较高。举例而言, 一代新网的卫星的寿命要求 是在轨十年, 二代则要求在轨八年。这样的寿命要求不短,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和降低卫星 成本存在矛盾。降低成本 需从部署建设阶段开始考虑,只靠微调总体是不够的。天王给出 的研制成本很高,即便是商业航天公 司来研制,如吴燕公司,成本也是负担较重。体制 内对此类项目没有兴趣,造成只有商业航天公司愿 意接手,因为它们可以提前做准备并且 更倾向于通过竞争来降低价格。 Q: 商业航天公司在价格竞争方面有什么策略? A: 商业航天公司特别愿意参与价格战,如银河公司就在清舱时明显显示出这种意愿。在二 代星的竞 标中,价格因素占比不高,这对于擅长打价格战的银河公司是不利的,但他们仍 然选择参与。这种做 法对于新网而言是个优势,因为它促使了行业内价格的下降。信号板 的低价也是因为商业公司参与而 可能。 Q: 商业航天公司和体制内单位在议价权方面有何不同’ A: 体制内单位的议价权更强,主要因为他们提供的产品质量、可靠性以及在轨表现通常比 商业公司 更优。此外,体制内单位因历史经验和积累也相对不愿意降价。新网在选择供应 商时已经在一定程度 上引入商业航天公司, 以制衡体制内机构。然而, 目前来看,效果并 不理想,体制内的企业仍然不愿 降价,宁愿放弃与新网的合作。价格一旦降低,体制内企 业会在其他项目上变得被动,因此他们目前 保持原有价格。 Q: 目前商业模式对体制内单位和商业航天公司有何利弊? A: 体制内单位多对研制任务缺乏兴趣,原因在于成本高且不愿降价。反过来,这给商业航 天公司提 供了机会。商业航大公司因其对价格敏感和愿意接受价格挑战,能够在制造成本 较高的研制任务中找 到商机。能够承接这些项目对商业行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国源科技
S
麒麟信安
S
三六五网
工分
2.2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018小-车ju
    中线波段
    只看TA
    04-07 19:53
    完善发射成本的最大方面是在火箭吧,其实卫星相对来讲可压缩空间有限。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