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中金:立破并举,畅通循环,基础设施是统一大市场重要根基
tony2001
中线波段
2022-04-12 08:58:59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1](简称《意见》)发布,提出四大原则、五大目标,从六个方面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我们认为这有助于在中长期内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优化区域间分工协作和竞争,激励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增长潜力。

宏观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在中长期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正面临本世纪以来第二次增长动能大切换:人口红利渐行渐远,金融周期步入下半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传统上,地方政府竞争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但也伴生了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未完全发挥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增长潜力。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统一的市场体系就成为政策高度关注的重点,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立破并举,畅通循环。《意见》提出四大工作原则,要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既要完善市场体质机制,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又要破除市场壁垒,维护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见》提出五大工作目标,指向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营商环境公平透明可预期、降低交易成本、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方面从需求侧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也从供给侧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以此前发布的文件为基础,继续推进市场基础制度统一,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2](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提出“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的表述。市场基础制度主要包括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三大类,是构成市场环境的基本制度。中央层面的落实包括反垄断审查的加强,持续更新负面清单、清理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地方政府落实的过程当中,主要的落实方式包括:进一步完善司法执行,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避免过分处理轻微违法违规案件,审慎适用财产性强制措施;对设计重大经济利益侵害的案件,依法从严从快追诉,最大程度挽回企业损失;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力打击知识产权侵犯行为。本次《意见》中将“夯实”转为“强化”,意在进一步加强落实市场基础制度的统一,并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加入“社会信用制度”,《意见》强调要形成“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依法依规编制出台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这些政策意见与2022年3月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3] 的精神总体一致。

基础设施是全国统一大市场运行发展的重要根基,《意见》在第六部分从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和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三个角度,提出要“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更是涵盖数字化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数字化有助推动物流网络现代化,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以及市场信息的流动和高效使用。随着5G基建网络建设的基本覆盖,5G+应用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今年三大运营商针对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的资本开支均有不同力度的加大,未来数字经济将加速向产业领域渗透,助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能源市场与2020年4月提出的要素市场化改革一脉相承,2022年1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4]明确时间、问题导向、系统集成,由前期的“局部突破”转向“系统深化”,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本次《意见》在原先六大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环境)的基础上,新增能源市场。1)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用地方面,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二级市场。耕地方面,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从增量角度激励地方政府加速吸纳人才,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2)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完善对动产融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统一监管标准,继续推动多层次股权市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展供应链金融满足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同时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督力度、防止资本脱实向虚、防止资本无序扩张。3)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新增“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4)推进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建设,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并对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全国电力交易中心、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各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意见。5)生态环境市场方面,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推进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进一步细化实施步骤。同时“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完善社会治理,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实现新经济时代的“车同轨、书同文”。《意见》提出,“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近年来,伴随新经济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发展日新月异,包括现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服务,都陆续行形成一些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本次《意见》进一步要求,“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合精简”,在更高层次统一了质量和标准体系。此外,《意见》专门强调要“提升消费服务质量”,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便提出了“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5] 。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消费,统一的质量和标准体系,有利于改善消费供给质量、营造消费环境,畅通国内大循环。

《意见》提出立破并举,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我们认为,意见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夯实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在“立”的方面:(1)《意见》提出健全统一市场监管政策,对食品药品安全、数字经济新业态、工程建设、重要工业产品等领域的监管保持政策稳定性。(2)统一市场监管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和程序,促进公平执法。(3)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建设。在“破”的方面,(1)《意见》提出“完善垄断行为认定法律规则,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反垄断审查制度”,将有助于厘清企业发展的边界,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对平台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长期健康发展更有利。(2)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清除限制企业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清理招标采购领域的违法行为,有助于加强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消除要素流通的障碍。

房地产:深化土地市场改革
土地市场改革是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的前提和保障,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多数的供给侧问题,如空间配置失当,都可以从土地市场中找到症结。为了能对症施方,改善土地市场供给十分关键,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深化土地改革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如下两大方面:

完善全国层面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市场。完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市场有助于改善土地要素配置,实现以需定供、“人地挂钩”。目前省域内指标交易已趋于成熟,跨省节余指标流转也有了成功尝试。为确立完善的全国交易市场、实现因地制宜的指标配给,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仍有待加强:1)下放交易主体,县市抓落实。省市作为跨省调拨主体会导致交易规模过大、灵活性降低,较难实现准确的对口帮扶。省将权力下放给县市后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监管系统来统筹监督。2)省内为主、跨省为辅。完全开放全国层面的指标交易可能有悖于集约化发展的初衷,在省内难以调配且交易具有紧迫性的前提下,应准许跨省域的指标流转。3)增强信息透明度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充分发挥公众、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居民参与度来减少利益侵害事件的发生。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导致集体建设用地无法正常入市,形成地方政府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地位。我们认为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同责”才能构建 “同权”的多主体供应市场:1)在设计城市规划时应以全域视角无差别对待两类用地(即“同地”),使集体用地能享受到城市的发展福利;2)建立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交易价格公开透明化,确立入市合法地位、以市场竞争促进“同价”的实现;3)制定合理收益分配制度,避免集体用地权益人承担过量的社会责任(即“同责”)。基于上述“三同”,才可以保证两类用地的平等产权地位。

交运:建设现代流通网络
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助力畅通循环。中国to C端物流例如快递的效率已经很高,但to B端的物流有效率提升的空间,而to B端物流的症结在于集约化低、信息标准化程度不一以及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我们认为此次《意见》提出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模式能够有效提升to B物流的效率,畅通循环。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意见》提出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0年中国物流总支出14.8万亿元中,第三方物流占比为44.0%,低于美国接近60%的渗透率,随着工业企业利润承压,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得到重视,我们认为未来企业物流外包将会是大势所趋,并且未来的外包或不再是简单的某一个物流环节的外包,而是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的外包,物流公司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服务。

产业数字化方兴未艾,数字经济将进一步与物流结合。《意见》提出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时代例如5G的应用可能带来生产端的设备互联以及数据互联,有效提升生产端物流的流转效率。在科技的加持下,物流的信息和操作或更加标准化,更具规模优势,也更加利好有实力进行科技投入的头部优秀物流公司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大宗商品:统筹供应,降低供需错配风险
全国统一大市场可能会为大宗商品市场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国内能源市场。近两年来,能源市场的外部供应风险频发,受俄乌局势影响,国际主要能源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造成我国进口成本剧烈波动。同时,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出现反复,物流一定程度上受阻,大宗商品供应链压力有所增大。文件中也提出了“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以及“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从大宗商品市场来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国内大宗商品的统筹供应能力,有助于减少摩擦成本,激发市场参与主体的活力,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可能降低供需错配风险。

从油气角度看,国内能源体系与制度的建设可能提速。当前国内能源期货市场仍需完善,譬如各类成品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期货市场更加全面发展,将有助于实体企业合理利用套保等金融工具,抵御外部风险,保障国内供应。此外,油气管网互联互通且公平开放,是全产业市场化、实现上下游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打破行业垄断,实现能源增产保供。

从煤电来看,可能有助于上下游联动的市场化,尽可能减小供需错配风险。文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电力和煤炭交易中心,在全国统一的煤电现货交易市场上,既能促进产地与消费不同地区间的平衡,减少供需错配和地方保护的产业风险,同时也可以促进“煤电市场化联动”,形成贯通上下游的合理定价机制。

互联网: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本次《意见》涉及互联网行业监管部分,思路上与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以及3月16日刘鹤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的精神一脉相承,即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其中,包括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本身既是明确的“红灯”部分,也是形成统一大市场的主要障碍,自然需要监管的密切关注和有效治理,但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在互联网领域并不明显,因为互联网平台天然就以全国为单位开展业务;对金融、传媒、科技、民生和涉及初创企业、新业态、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为牵涉到诸多社会领域的问题,推测更多属于“黄灯”范畴,需要监管更好的进行识别、预警和防范,提升审查质量和效率;而其他更多涉及到消费以及经济发展的领域,在文件中未过多提及,我们倾向于认为属于“绿灯”范畴,而《意见》里多次提到,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部门联动,统筹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级,减少自由裁量权,促进公平公正执法,实质上都是在为助力经济发展的“绿灯”领域营造积极环境。

数字经济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贡献重要力量,监管也将借助数字经济提升效率。《意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同时,《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网络交易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产品追溯等方面跨省通办、共享协作的信息化水平。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飞马国际
S
瑞茂通
工分
54.09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58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3)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04-13 00:08
    谢谢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4-13 12:04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4-13 10:34
    66666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继往开来
    不要怂的游资
    只看TA
    2022-04-13 08:59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一卖韭涨
    一卖就涨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2-04-13 08:48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4-13 08:36
    謝謝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4-13 08:30
    内容多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4-13 08:12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4-13 06:40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4-13 06:40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 2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