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疫苗江湖与复星医药mRNA的故事
左手
中线波段的老司机
2021-08-16 23:38:54
疫苗江湖与复星医药mRNA的故事 
一、疫苗江湖重新洗牌

话说乱世出枭雄,疫苗行业也不例外,在2020年以前,全球四大疫苗巨头的江湖地位相对稳固:1/2/3/4名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赛诺菲、辉瑞座次明显,老大葛兰素史克营收100亿美元,拳头产品带状疱疹疫苗贡献1/4的收入,老二默沙东以供不应求的HPV疫苗而闻名,老三赛诺菲是全球最重要的流感疫苗公司,排最后的辉瑞则以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为主(贡献9成营收)。

 

然而这一切即将因为2020年突如起来的新冠肺炎重新洗牌。
财报显示,2021年一季度,辉瑞仅仅疫苗就实现了48.48亿美元的营收。而增长主要是由新冠疫苗带来的——一季度的销售额高达34.62亿美元,并代替了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成为辉瑞最重磅的疫苗品种。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2020年排名第四的辉瑞,一年的疫苗营收才65.75亿美元,我再念一边前三名2020年的疫苗销售额:葛兰素史克95亿、默沙东79亿、赛诺菲73亿美元,简单假设辉瑞每个季度新冠疫苗都和一季度一样,一年下来仅新冠疫苗这一项就可以吸金140亿美元,足以傲视群雄。

当2020年初、人类把终结疫情的唯一希望寄托在疫苗身上的时候,四家疫苗巨头却采取了全然不同的策略。
首先因为疫苗研发投入大、时间长、风险高,疫情持续时间不好判断,制药巨头们一般并不轻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一款新疫苗的开发,赛诺菲曾经就投入20年时间、15亿美元研发登革热疫苗而以失败告终。
尤其预料不到疫情会持续这么久,躺赢惯了的葛兰素史克从头到尾完全没想过要自研,后来后知后觉才选择了合作研发,结果还失败了;赛诺菲选择了自研重组蛋白技术路线,还没有结果,估计四季度会出结果;担心疫苗研发损失的默沙东同样没有选择自研,而是选择直接购买或与他人合作开发候选疫苗和特效药,其中三款相继失败,损失5亿美元,幸存者还有一款生死未卜,当然要是最终成功则能带来数十亿美元的营收。
而早早与BioNTech(中文名拜恩泰科)达成联合开发意向的辉瑞,便成了如上所述的幸运儿,BNT的背后还有中国的复星医药和mRNA技术路线两个关键元素。要说参股BNT和签署联合研发协议,复星医药比辉瑞还早,复星医药是2020年1月份就盯上了BNT创始人夫妇,那时候国内刚刚封城,3月份就签约获得大中华区代理权,这比后来辉瑞和BNT签约还早几天。
BNT选择的是mRNA技术路线,这也回到了今天的故事主题:复星医药与拜恩泰科公司结缘,并一举拿下其mRNA疫苗大中华区代理商的故事,先简单介绍一下mRNA疫苗。

二、mRNA与复星医药

mRNA疫苗是一种核酸疫苗,跟传统灭活疫苗相比,传统疫苗是直接将抗原蛋白注射进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因其成熟的技术和研发生产经验,不良反应率较低,简单说更安全;而mRNA是将编码病毒抗原的mRNA注入体内,由人体自身细胞产生对应的抗原,以此激活特异性免疫。
灭活疫苗呈递抗原的过程是一次性的,此后不会有新增抗原。而mRNA疫苗抗原呈递的过程是可短暂持续的,保护效率相对更高,但相对的,也可能会引起较强烈的免疫反应,安全性略逊。由于mRNA疫苗不需进行体外转译,因此生产过程也有所缩短,仅需要60-70天。

 

目前国际mRNA疫苗三巨头为:BioNTech(拜恩泰科)、CureVac(科威瓦克)、Moderna(莫得纳)。
今年6月份,已经失败了一款,CureVac公司第二次中期分析结果有效性仅为47%。

 

剩下的两款,则在2020年12月,相继在美国获得紧急使用准入。相应地,美国2月新增新冠病例数下跌至251万例,降幅约60.0%。虽然新增病例数的下降有许多其他因素,但是新冠疫苗毫无疑问是新增数量腰斩的一大主要因素,同时非常明显地抑制了美国的第三波疫情。BNT的mRNA疫苗也一举走红成为全球欢迎的明星产品。
 

 
BNT公司由一对土耳其裔夫妇2008年在德国成立,12年来都专注于研究免疫抗癌疗法。直到2020年1月疫情爆发,复星医药的回爱民博士(复星医药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在美国从事了27年癌症领域医药研究。)联系了这家公司,并提议用免疫疗法来攻击新冠病毒。双方一拍即合,签了合作意向书。3月16日共同对外宣布。复星公司砸出1.25亿欧元的现金,预定了BioNTech疫苗的大中华地区的代理权。拜恩泰克公司则承诺,疫苗一旦研发成功、获批,确保将1亿剂的产品预留给复星。更重要的是,双方同意:如果疫苗研发失败,这些钱大家就当为科学研究做的贡献了。要知道,这时候,所谓疫苗,最多还是几页PPT。
三天后,辉瑞制药也与拜恩泰科公司签下合约,一个提供技术和产权,一个负责临床试验和分销。先来后到,这也是为什么当他们发布公告时,销售范围有“除大中华地区”的字样。

三、大中华区与复星医药

这种疫苗,在中国被命名为“复必泰”,在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地方被称为“辉瑞/BioNTech疫苗”,它们完全是一样的,而且这款疫苗里复星的地位并不比辉瑞低
2021年1月与2月,mRNA 新冠疫苗已分别在中国香港与澳门获批用于当地接种,目前复必泰是港澳地区最受欢迎的疫苗。

 
2021年7月11日,复星医药宣布向台积电、鸿海、永龄基金会委托的裕利医药销售1000万剂用于捐赠予台湾当地接种。

台湾选择买这款疫苗纯属无奈之举,全球疫苗供不应求,台湾疫情突然失控却无疫苗可用,早前获得了日本自己不敢打的几百万分阿斯利康疫苗,结果不良反应严重,短短几个星期打死了三四百人,后来美国捐赠了两批莫得纳疫苗,在2300万台湾人面前也是杯水车薪,蔡英文当局一直以来想不遵守商业规则、绕过复星买BNT疫苗,显然是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结果最终不得不低下头,通过民间企业台积电和郭台铭曲线购买复星的疫苗、再捐赠给台当局,纯属于掩耳盗铃的绕弯弯,预计这1000万剂疫苗最早9月、正常10月才能抵台。

大陆方面,其实不少人是很期待这款疫苗放行的,因为毕竟保护效率较高,另外即便已经打了灭活疫苗的,未来复必泰也很可能作为加强针使用,免费接种。
7月14日,复星医药表示药监局对mRNA新冠疫苗的审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即专业评审,还剩最后一道门槛行政评审,我本人预计7-8月会批准吧(仅猜测)。公司前几个月已经提前启动大陆10亿剂产能的生产准备工作,8月建好,一旦获批将在第一时间供应到国内,BNT162b2有望很快成为国内首个mRNA新冠疫苗。

中短期来看,复星医药会受益于港澳台疫苗销售、和可预期的大陆疫苗放行投产,整个大中华区的市场空间很大,利润空间广阔。
中长期看,复星医药在创新药、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各方面越来越体现出战略视野,具备成为全球制药巨头的气质,公司最核心要素是掌门人郭广昌

那么早于辉瑞参股拜恩泰科且具备大中华区代理商资质的复星医药又将如何呢?届时就能见分晓了。

总结
①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整个疫苗行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从此前的330亿美元扩大到2000亿美元量级,以前占据了9成份额的前四大巨头也重新洗牌,除了辉瑞,其它三家疫苗巨头表现都不如人意,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赛诺菲等,要么选择了安于现状,要么技术路线选择失策。
②传统灭活疫苗更安全,但保护效率比mRNA低,本次疫情可能是mRNA疫苗崛起的关键转折点。
③复星医药中短期受益于大中华区疫苗销售,明星产品供不应求;中长期则有望成长为全球制药巨头。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康希诺
S
沃森生物
S
复星医药
工分
16.74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9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7)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1-08-17 02:45
    感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方圆
    只买龙头的老司机
    只看TA
    2021-08-16 23:52
    感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08-17 08:33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熊途牛路
    躺平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08-17 03:15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