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100位产业人士带您把握智能汽车供应交响主旋律
tony2001
中线波段
2023-01-21 09:47:36
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汽车虽形态未变,但整体动能、功能和配套供应链逻辑已截然不同。一方面,传统车厂及供应链领导者被迫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迎风转型;另一方面,动力智能系统等新企业入局,需与整个汽车生态做连接。天风数据研究团队甄选100位汽车产业人士,通过科学数据证据,尝试解答未来1-3年汽车产业链还会发生哪些巨变?什么领域存在潜在机会?什么新技术会崛起等关键问题,以揭示智能汽车供应链交响主旋律。
高阶自动驾驶催生SoC芯片、驾驶域控、算法、激光雷达产业机会,智能座舱产业链中看好座舱域控、座舱芯片成长机遇。
智能驾驶:1)域控制器:整车制造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过渡,推进“功能域”控制器集成。域控合作研发成为主流趋势,建议关注德赛西威、经纬恒润,以及软件技术厂商毫末智行、宏景智驾。2)SoC芯片:驾驶SoC在ADAS升级和硬件预埋驱动下快速增长,海外厂商英伟达龙头地位凸显,建议关注地平线、华为。3)算法/软件:算法仍将依赖于第三方算法公司,建议关注华为和Momenta。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安全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基础软件价值量未来均有望提升,建议关注华为、德赛西威、东软睿驰、中科创达。4)激光雷达:高阶自动驾驶下激光雷达驾驶或为雷达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未来降本成规模上车的关键,国内厂商有望赶超海外厂商,建议关注禾赛科技、华为、速腾聚创。5)线控制动:受访者认为OneBox有望2025年实现放量,建议关注伯特利、弗迪、同驭汽车。6)线控转向:仍处于开发阶段。
智能座舱:1)座舱域控:成长性强,步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国产Tier1德赛西威处于领先地位2)座舱SoC:受访者认为未来仍以采购外资为主,高端部分有待国产化,建议关注华为、芯驰科技。3)中控大屏:未来渗透率攀升,安全性、信息呈现交互是产业关注重点。4)车载语音:已成标配,建议关注科大讯飞、百度。5)操作系统:国外厂商主导,自给率不足存在卡脖子风险。6)HUD:国产上游各环节及整机均有望受益,建议关注华阳集团、水晶光电。
三电系统电池仍为核心,电池材料成本还会提升
智能电动:1)电池创新:材料创新是动力电池创新的主旋律,正负极材料成本提升成为共识,固态电池与钠离子电池备受关注。结构创新方向聚焦CTP&CTB技术方案,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业内代表。衍生新商业模式充电、电池回收是配套的热土。2)电池材料:正极:当升科技磷酸铁锂与三元锂正极业务受到较大关注。宁德时代的普鲁士白和层状氧化物钠电方案受到认同。负极:传统石墨负极璞泰来、龙佰集团具备产能优势和成本管控优势。硅基负极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21%,建议关注贝特瑞、杉杉股份。3)电池BMS:未来主导权继续向整车厂靠拢,且有望降本,建议关注国产供应商宁德时代、比亚迪。4)电驱动总成:主机厂主导,第三方竞争加剧,小三电厂商寻求平台化模块发展。5)驱动电机:创新方向在扁线电机,国产供应商建议关注方正电机、华域电动。未来高端化驱动下钕铁硼有望受益,建议关注中科三环、杭州永磁等。6)电控系统:供应商汇川技术、比亚迪受到一致性认同。800v高压成为下一代必经之路。7)功率器件:高压IGBT建议关注比亚迪、斯达、中车。预期2023-24年车载电控方案中SiC的比例将达到43%,建议关注斯达、中车、士兰微。8)整车VCU:作为动力域控制器,核心软件由整车厂把握,硬件采购第三方为主。同时车企已有自研布局,预计2023年渗透率能够达到26-50%区间,建议关注联合电子、埃泰克等公司。9)热管理:国内供应商多精通零部件领域,系统集成积累不足,建议关注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松芝股份等公司。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经纬恒润
S
德赛西威
工分
2.2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